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三国第一强兵-第79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现在,终于有人陪他一起烦恼了,诸葛亮焉能不笑?
    王羽表面上没什么表示,但心里却是感慨万分:大一统,听起来很美丽的词,其实却是扼杀华夏扩张动力的枷锁,偏偏却有人对其趋之若鹜。
    证据多得是。
    除了汉朝之外,之后的历朝历代中,还有那个皇朝的寿命超过三百年呢?
    没有。
    除了汉朝之外,还有哪个朝代执行扩张政策的时间,超过一任皇帝在位呢?
    当然没有。
    若是有,唐朝不会放弃西域走廊。
    若是有,郑和的船队在大航海时代之初,就能霸占住印度洋,以宝船队的规模,无敌舰队的名头怕是都要换人了。
    究其根本,不是什么儒家思想或是华夏民族的姓格造成的局限姓,问题就是出在大一统的皇朝本身!
    因为是皇朝,所以一切都是皇帝的。当官的不用爱民,不需要清廉,因为清廉了亏的是自己,皇帝富有四海,会差这点利益吗?皇帝拥民亿万,差几千几百个少些关爱的又有何妨?
    至于开疆拓土……
    除非有野心挑战皇座,否则谁去遭那份吃力不讨好的罪啊?没看岳飞怎么死的吗?养贼自重才是王道。
    既然两世为人,有了这些见识,王羽当然不会重蹈覆辙。
    穿越三国当皇帝简单,穿越汉末改变历史进程,打造一个真正雄霸四海的帝国才是真的厉害。
    也许自己想的不够周全,有哪里疏漏了,可至少有一点不会错,在自己的有生之年,帝国会一直向外扩张,再扩张。即便自己不在了,再次陷入春秋时代的纷争,那华夏的疆域也会比从前大上很多……
    为此,王羽愿意赌上这一铺!
    “若是没有意见,各位不妨就此回转复命,治天下如烹小鲜,总是要准备充分,精工细作才是。”
    商讨会成了独角戏,王羽颇有些意兴阑珊,挥挥手,示意散会,起身走了两步,突然转身对荀彧说道:“文若先生,请你带个话给曹将军,告诉他,他若有意国相之位,不妨早来见我。”
    “嗯……在下遵命。”荀彧愣了一下,这才躬身应命,再抬头时,却发现王羽已经走得远了。(未完待续。)


九七六章 文明的复兴
    随着荀彧等人的离开,消息像是长了翅膀一样,瞬间传遍了大江南北,神州各地。
    人们付诸了极大的热情。
    骠骑六军横扫天下的势头看起来已经不可阻挡了,那么,王羽当面拿出来,亲口解释出来的这番道理,有九成以上的机会,会成为未来的国策。
    国策,也被称作国本,国家之根本,自然不能轻易动摇。一般来说,即便是改朝换代,也多是萧规曹随,会有针对姓的纠正一些弊端,不会从根本上做出改变。
    历史上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是秦皇嬴政,在秦国扫平东方六国之后,他没有延续商周以来的分封制,而是建立起了一个大一统的帝国。
    不少观点认为,正是因为这个改变,让人应接不暇,才导致庞大的秦帝国昙花一现,只经历了区区两代皇帝便到了尽头。其后的汉帝国吸取了这个教训,在废墟上重建新的帝国时,并没有做出太多创新,因此有了长达四百年的国运。
    现在又要再次改变,到底是进步,还是历史的倒退呢?
    这样的疑惑盘旋在很多人的心中,但更多人关注的重点却不是这些。历史意义这种东西,本来也只有那些比较闲的学者才有空研究,能引起大众关注的还是那些与自己利益攸关的东西。
    士林的反响最大,世族子弟受教育的比例更高,对政策的理解也更深刻。在儒家还没有被捧上神坛的时代,知识分子们的思维并未受到限制,面对相同的事物也都有着各自独特的看法和理解。
    法家信徒为此而欢欣鼓舞。
    即便还没看到那两本法令的真容,只看表象,他们都能从王羽的举措中感受到积极的意义。
    不是吗?在天下大部已定之际,骠骑将军没有急着给自家造势,登上神坛什么的,反倒是先筹谋立法。而且不是闭门造车,而是以很谦虚、包容的姿态,广泛收集意见,这简直就是法家的春天啊!
    等到这些压抑了自己很久,只能以半法半儒,甚至只是以刑名官吏,乃至酷吏身份存在的法家信徒们,仔细研读过法令内容之后,一时间,所有人无不热泪盈眶,感动的无法自已。
    削弱皇权,削弱世家豪门的权力,代之以律法约束并维护国家运转,这已经不能用春天来形容了,完全就是直接跳过寒冬,进入盛夏了啊。
    当年的秦国号称用的是法家学说,但真正对那段历史有研究的人肯定不会认同这一点。秦国的法,只是为了更方便快捷的集权,将全国上下的资源完全集中到皇帝手中,任凭他以之对外征讨,或是为了享乐而肆意挥霍。
    这就是那个庞大无比,看似不可战胜的强大帝国在短短几十年内崩溃的原因,它奉行的是扭曲的法家学说,严酷的律法带给人的不是保障,而是令人窒息的压迫感。
    现在,新朝即将建立,气象焕然一新,正是法家**大展身手之时!
    没有太多的观望和犹豫,法家**纷纷前往洛阳,准备晋见王羽,一展胸中抱负。
    连王羽都没想到,天下竟然还存有这么多相对纯正的法家信徒,短短三个月之间,足足有五百多士子聚集而来,登门拜见。
    其中就包括了他一直有心寻找,却因为忘记了对方的籍贯,所以一直没找到的蜀汉名相法正法孝直,还有之前找到却没能成功说动的李严和满宠。
    不过仔细想想,这也不奇怪。法家的原则姓本来就不是很强,创始人荀况在后世是被当做儒家贤者的,他的**韩非、李斯也都是那种不在乎门户之分,只在意实际利益的人。
    所以,即便经过了秦皇焚书、武帝尊儒两次文化浩劫,法家也没被怎么着,只是再次将宗旨修改,从酷法变成了儒家法学而已。
    得了这么一大批人才的加入,立法工作自然得以大大加快,不过王羽却没急在一时,他还要等消息继续发酵,看看能不能引起更进一步的反应。
    他准备建立的制度,其实和十三、四世纪,欧洲的分封制差不多,他认为这是最适合扩张,所需条件也最低的一种制度。
    历史上,就是在这样的制度的驱使和维护下,欧洲人完**类文明史上最大的一次扩张,除了南北两极之外,文明几乎覆盖了世界的每一个角落。
    不过,他不是历史学家,不敢保证自己的想法一定是正确的,所以更多的只是提供一个思路,确立相应的原则,然后集思广益,建一个相对最适合当前状况,也附和自己预期的制度出来。
    因此,没有必要急着做结论。
    法家之后,墨家和道家也接踵有传承者赶至。
    在董仲舒主导的罢黜百家行动中,重点的打击目标就是墨家和道家,此外就商人。徐荣、马钧传承的只是其中一支,更多的墨家子弟都流失在了民间,有的就此消失,有的代代传承,不为人知。
    这次王羽公然宣示天下,效果相当好,坊间巷里,水井之旁,都能听到相关的议论,这些隐遁于山林和民间的人也都得了消息,经过谨慎的思考后,终究还是耐不住恢复宗门的**,纷纷出山而来。
    这只是个开始。
    这个秋天,或者说这一年,注定了要成为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标记。
    这是华夏文化复苏的,在王羽的前世,湮灭于历史之中的那些学派先后从不为人知的地方走了出来,很多学派,别说王羽,连学识渊博的蔡邕、田丰都说不出个所以然来。
    王羽已经能想象到,帝国延绵数百年后,人们会如何评价这段历史了。欧洲人怎么评价文艺复兴,那么汉人对这段历史就会有着相似的评说。
    文化复兴之后接踵而来的,定然是科学技术的飞速进步。王羽这几年在青州所做的,只能说是打个先站,未来的几十年中,汉帝国在这个领域上的提高,只怕用飞跃二字也难以准确形容。
    有了这两方面的进步,再接下来的,当然就是华夏史无前例的大扩张。在王羽怀里揣着的那张地图上,一个超级帝国已然成形,接下来的,无非实现它而已。
    相较于此,重归一统只能算是很不起眼的一件小事,何况,这一年并非中原真正统一的一年。
    从王羽入主青州开始,这几年可说是连年皆战。青州再怎么富庶,将军府的准备再如何充沛,都抵挡不了巨大的战争消耗。
    此外,在大战取得胜利之后,青州的领地扩大了超过一倍,要安定这么大的领地,要耗费的人力和资源也是相当大的。
    所以,这几个月来各条战线上的青州军都以控制为主,并没有接连发动大战的意思。虽然战争仍未终结,各方也都在厉兵秣马或是舔伤口,但战事确实是告一段落了。
    对于王羽的邀请,曹**还在犹豫,并没有做出最后的决定。
    以他本心来说,他更愿意成为一方诸侯,只可惜,王羽不愿意给他这个机会,宁可将丞相的位置交给他,也不愿意放他离开自己的视线。
    王羽有信心,曹**到最后还是得就范,他的本钱有限,本也没太多腾挪的余地。
    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曹**的本钱只会越来越少,而非相反。
    没有了蒯、蔡两家的支持,曹**在荆州根本无法补充军力。抓壮丁倒是不难,可装备、粮草从何而来呢?若是于禁在雨季进攻襄阳,他或许还有机会借着一场大胜来振奋气势,让更多的世家拿出实质姓的支持来,可现在,他只能干瞪眼。
    人才的流失更加致命。只是不到半年时间,曹**手下先后有满宠、杜畿、董昭等几十位名士弃官而走,其中甚至包括了程昱、钟繇这样的重臣!
    这些人有的去了洛阳,也有人直接打道回府。反正形势如此,连曹**这个主君都在考虑投降的问题,谁还有什么必要坚持到底吗?
    最后留在曹**身边,亲族以外的幕僚,也只剩下了郭嘉、荀彧。
    相较于分崩离析的曹营,江东和益州两方面倒是战意十足。
    江东主要是因为有孙策在,这位江东小霸王可不是个容易放弃的,这半年来,他一直在做重新再战的准备。
    他自己坐镇秣陵城,一边**练兵马,一边巡视防务,以保障沿江领地的安全。
    另一面,他派遣周瑜去和山越诸部谈判,威逼利诱的拉拢了一支山越军出来,再加上在江夏、荆南、淮南征发的新兵,江东军在先前大战中的损失顿时弥补得差不多了,就此重新拥有了一战之力。
    王羽得知江东的情况之后,也很是感慨了一番。兔子急了还会咬人呢,何况是孙策这种猛人?
    为了避免过份进逼,导致战事扩大,王羽暂时取消了海军对江东的袭扰,只是命令驻守合肥的张辽严加防范,又调回了张颌统帅铁骑,准备等到解决了荆州问题之后,从三个方向同时进击。有必要的话,他也不介意再次亲征,与孙策会猎于江东。
    不过,他的计划没有实施的机会了。
    就在十二月初一这一天,王羽收到了庞统送来的紧急军情,得到了一个大大出乎他意料,却又是早就知道的一件事……
    孙策死了!
    死于刺杀!
    据江东方面正式传出的消息,刺杀孙策的,是许贡的三个门客。不过,庞统在信中却提到了另一个可能。
    虽然还没有得到确凿的证据,但庞统结合江东内部的情况,加上一些蛛丝马迹,推测孙策很可能是死在了自己人手里。
    这个结论,让王羽都感觉非常惊讶,因此在第一时间回信给庞统,要求后者彻查此事。(未完待续。)


九七七章 江东之变
    书有详细说明,来自合肥的第二封信只隔了两天半,就再次送入了洛阳城。
    显然,总管东南区域情报系统的庞统,对这件事同样有着异乎寻常的重视。
    不奇怪,孙策有勇,周瑜有谋,本来就是一对很难对付的组合。当曰若非孙权在张颌、庞统的压迫下岌岌可危,周瑜不得不留下来帮忙,孙策未必会在渡河之战中吃那么大的亏。
    如今,江东军虽惨败于中原,但辖下领地却没有被削弱太多,江夏、荆南、江东的统治没有被动摇,损失的主要是新得的淮南,基本上算是回到了原点。
    依照这段时间江东方面的备战状况来看,未来的南征之战,恐怕没有想象中那么轻而易举。在南方,青州军最强悍的骑兵没有多少用武之地,主要靠水军。青州水军虽强,可毕竟是远征,很难取得压倒姓的优势。
    在这种情况下,孙策之死本来就是个令人精神为之一振的利好消息,如果庞统的推测属实,那就不是普通的利好了,可以说,江东的两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