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原因就是。中国在此之前不但没有研制过口径如此大的坦克炮,甚至没有研制过大口径滑膛炮。
也就是说,研制一百四十毫米滑膛炮的技术跨越太大了。
事实上,这也正是t…88的研制工作持续了十四年,从一九七五年立项,到一九八八年才正式定型。
更要命的是,即便到了一九八八年,中国都没有研制出一百四十毫米滑膛炮。
结果就是,t…88服役的时候。为其配备的是用在t…69上的一百零五毫米线膛炮,而不是计划中的一百四十毫米滑膛炮。
由此,导致了一个极为尴尬的局面。
这就是,t…88不但重视火力。也重视防护。
在t…88上。中国陆军明确要求采用复合装甲,确保其正面防护达到六百毫米均制轧制装甲钢的水平。
为此,中国陆军不惜耗费重金从英国引进了乔巴姆复合装甲的生产技术。
更重要的是。中国陆军没有直接采用乔巴姆装甲,而是在此基础上,研制出了性能更好的复合装甲。
在防护测试中,t…88炮塔正面装甲的防护水平达到了八百毫米,车体正面为七百五十毫米。
可以说,t…88是当时防护性能最好的主战坦克。
只是。提高防护性能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个必然的问题。即巨大的车重。
t…69基本型的战斗重量达到了四十八吨,在当时已经是庞然大物了,比德军第二代主战坦克重了近十吨。
只是,跟t…88相比,t…69只算得上是轻量级选手。
t…88基本性的战斗重量就有六十一吨,后期改进型达到了六十四吨,即便在冷战结束的时候都是世界上最重的坦克之一。
说白了,巨大的战斗重量正于其防护能力有直接关系。
显然,在一辆重量超过六十吨的坦克上安装一门一百零五毫米坦克炮,显得非常滑稽。
要知道,德军三种第三代主战坦克的重量都在五十吨以内,而且全都配备了一百二十五毫米滑膛炮。
按照这个比例,t…88至少应该配备一百四十毫米滑膛炮。
问题是,在t…88定型的时候,一百四十毫米滑膛炮的研制工作仍然处于技术阶段,即仍然在解决主要的技术问题。
当时,没有人知道这种被中国陆军寄予厚望的坦克炮能在什么时候研制成功。
也许,根本就无法解决技术问题。
要知道,研制火炮绝非增加口径那么简单。口径增大之后,会出现很多需要用新技术才能解决的问题。比如,一百四十毫米滑膛炮的膛压是一百零五毫米坦克炮的四倍,而且膛内最高温度比一百零五毫米坦克炮提高了百分之五十,这就需要采用强度更高、耐腐蚀性能更好的材料来制造火炮身管,以确保火炮达到设计使用寿命。此外,还需要采用新技术来解决火炮身管的精度问题。
事实上,在当时采用一百四十毫米滑膛炮并不现实。
有一个很多人忽视了的问题,即一百四十毫米坦克炮炮弹的重量。
在研制一百二十五毫米坦克炮的时候,德军就考虑到了炮弹重量带来的问题,并且开发了自动装填机。即便如此,为了确保在自动装填机出故障之后,依然可以由坦克兵手动装填炮弹,德军的一百二十五毫米炮弹采用了分装方式,即炮弹弹体与发射药分开,从而减轻装填时的劳动强度。
以中国坦克兵的体格,装填一百二十五毫米炮弹都存在问题。
也就是说,如果采用一百四十毫米坦克炮,就必须研制自动装填机,而且得采用分装式弹药。
问题是,这肯定会降低炮弹、特别是穿甲弹的威力。
当时,中国弹药工程师已经发现,次口径穿甲弹的威力与弹芯的长径比有直接关系,即要想提高次口径穿甲弹的威力,就要在确保弹芯有足够强度的前提下,尽可能的提高弹芯的长度。
显然,这就需要采用整装炮弹。
由此可见,在提高坦克炮口径的时候,炮弹的重量与威力已经成了矛盾。
随着t…88开始量产,解决坦克炮威力的问题已经刻不容缓了。要知道,中国陆军肯定不会指望配备一百零五毫米坦克跑的t…88去对阵德军的第三代主战坦克,而且海外用户也不会接受这样的坦克。
到这一步,中国陆军不得不退而求其次,即把坦克炮的口径减小到一百二十毫米。
主要就是,一百二十毫米整装炮弹是装填手能够承受的极限。
当时,中国陆军有一个现成的选择,即英国为其第三代主战坦克研制的一百二十毫米线膛炮。
只是,在进行了对比测试之后,中国陆军毫不犹豫的放弃了这个选择。
主要就是,当时英国还没有研制出可以用线膛炮发射的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而使用普通穿甲弹的时候,其威力甚至不如德军的一百一十五毫米滑膛炮,更别说与一百二十五毫米滑膛炮相比了。
结果就是,中国陆军决定自行研制一百二十毫米滑膛炮。
所幸的是,通过获得的德制一百二十五毫米滑膛炮,中国的兵工厂已经解决了很多研制滑膛炮的技术问题。
一九九三年,中国制造的一百二十毫米滑膛炮正式问世。
当年,中国陆军就订购了一批配备这种滑膛炮的t…88,并且赋予其t…88a的正式编号。
严格说来,t…88a才是中国陆军第一种达到了第三代标准的主战坦克。
也正是t…88a,让中国陆军拥有了比德军更好的主战坦克。
火力上,t…88a的一百二十毫米坦克炮采用了整装炮弹,因此在威力上全面超过了德军的一百二十五毫米坦克炮,为冷战期间研制的威力最大的坦克炮,在使用钨合金穿甲弹时的最大穿甲深度达到了六百五十毫米,而后来研制的贫铀合金穿甲弹更是达到了惊人的八百五十毫米。
防护上,t…88a更是毫无悬念的全面胜出。即便在不配备反应装甲的情况下,t…88a的正面防护水准也比德军的第三代主战坦克高出了百分之三十,能够应付早期一百二十五毫米穿甲弹的攻击。
机动性能上,t…88a并没有因为较大的重量而落后。主要就是,中国陆军为其配备了输出功率高达一千五百马力的燃气轮机,其单位功率高达每吨二十五马力,而德军第三代主战坦克只有每吨二十二马力。
t…88a真正的先进之处,在于其完善的夜视能力,即配备了红外成相设备。
要知道,在德军的第三代主战坦克上,使用的依然是红外探照灯,即主动红外夜视仪。
根据中国陆军做的测试,t…88a在白天的有效交战距离超过了三千米,而在夜间也能达到两千米,而德军第三代主战坦克在白天的交战距离不会超过两千米,夜间则只有可怜的八百米。
如果说t…88a有什么缺点的话,那就是燃气轮机的高油耗,使其战斗行程成了悲剧。
即便在公路上,t…88a的行驶距离也不到四百公里,而越野行军甚至不到两百公里。因为没有配备辅助发动机,t…88a在执行作战任务的时候,必须使发动机保持运转,也就使其几乎每天都要补充燃料,有的时候一天还要补充两次燃料。
当然,这些问题对中国陆军来说并不严重,即中国陆军有极为强大的后勤保障体系。
显然,t…88a一举确立了中国陆军在主战坦克上的优势地位。未完待续。如果您喜欢这部作品,欢迎您来投推荐票、月票,您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动力。m
第二百四十三章 消耗品
在陆军建设上,中国与德意志第二帝国有着本质上的差别。
看清这个差别,也就能够明白两国陆军为什么会在冷战期间与如此多的不同之处了。
这个差别就是,在中**事的军事力量中,陆军只是组成部分之一,而且不是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而在德意志第二帝国的军事力量中,陆军不但具有最重要的地位,甚至可以说是其国防力量的支柱。
由此产生的影响就是,在中国的军事力量中,陆军只被当成次要力量对待。
显然,在德军中,陆军是具有决定性意义是主导力量。
当然,这也与中德两国所处的环境,以及基本军事战略有着直接关系,而且受到影响的不仅仅是陆军,还有海军与空军。
关键就是,德意志第二帝国的生存环境远不如中国。
要知道,大战结束的时候,德意志第二帝国几乎被中国全面包围。西面有英国,东面有土耳其与乌拉尔以东的几个国家,南面则有埃及与苏丹,北面则是北冰洋。中国把军队部署在了德意志第二帝国的家门口外,而德军最前沿的军事基地离中国本土有上千公里,德意志第二帝国的处境极为恶劣。
在可能爆发的中德战争中,德意志第二帝国的战略处境显然极为不利。
环境直接决定了德意志第二帝国的基本战略。
这就是,因为没有足够的防御纵深。所以德意志第二帝国在冷战期间肯定不能采取以防御为主的基本战略。
相反,中国在冷战期间的主要战略都是以防御为主。
如果德军奉行防御战略,那么在中德战争爆发之后,德军就将丧失主动权,并且迅速输掉战争。
显然,中国依靠巨大的战略纵深,即便在战争初期处于不利境地。也能反败为胜。
军事战略只是工具,而不是目的,其服务对象就是国家的基本战略。即国家的基本战略决定军事战略。
德意志第二帝国必须奉行进攻战略,因此得围绕进攻来建设军事力量。
可以说,德军的装备建设。非常彻底的体现出了进攻的重要性。说得简单一些,德军的所有装备发展规划都围绕着进攻展开。
冷战期间,德军制订了数份针对中国的战争计划,而这些战争计划的核心内容都是在战争爆发之后,德军必须抢先发起进攻,迅速拔除本土周边的中**事基地,尽一切可能的把战火烧到中国本土,至少应该在最短的时间内铲除中国在西半球的军事存在,从而获得与中国相当的战略处境。
这一思想,在帝国陆军中体现得最为明显。
这就是。帝国陆军的所有装备发展,全部以大规模消耗战为主,任何一种武器装备都能在战时大规模生产。
说白了,德军没有想过让一辆坦克用上几十年。
受此影响,帝国陆军的主战装备都没有过于突出的性能。也没有配备先进的设备,在便于生产的基础之上使性能达到最佳。
比如,德军的三种第三代主战坦克中,装备数量最多的“豹”式主战坦克的造价仅有二百三十万帝国马克,相当于一百五十万华元,而T…88A的造价高达五百万华元。是“豹”式的三倍多。德军的另外两种第三代主战坦克,即“虎”式与“狮”式,都因为造价过高使产量受到限制。
实战也证明,“豹”式是一种非常可靠的坦克,可是其性能就不怎么样了。
别说跟T…88A相比,即便跟“虎”式与“狮”式相比,“豹”式也有很大差距,其战斗力仅比第二代主战坦克有所提高,跟主流的第三代主战坦克,哪怕是以色列与英国研制的坦克相比都存在明显差距。
当然,这也确保了“豹”式有足够的产量。
冷战结束的时候,“豹”式坦克已经生产了近两万辆,德军装备了一万二千多辆,另外数千辆销售到了三十多个国家。
在八零年代初,也就是冷战最激烈的时候,帝国的兵工厂每天能生产数十辆坦克。
要知道,T…88A在量产高峰时,每年的产量都不到两千辆,即每天只生产数辆。
当然,坦克只是陆军装备的一部分。
冷战时期,帝国陆军的其他主战装备,采用了与主战坦克类似的发展方式,即一切都以便于大规模生产为主。
在四十五年的冷战中,德意志第二帝国总共生产了十五万辆坦克、二十万辆装甲车与战车,十二万门自行火炮与火箭炮,三十万门牵引式火炮。要知道,中国在冷战中生产的坦克不到十万辆,装甲车与战车为十五万辆,自行火炮与火箭炮不到十万门,牵引式火炮则仅有五万门。
显然,德军有强大的战斗力,可是也背负着沉重的负担。
要知道,大部分武器装备在退役之后不会立即销毁,而是会封存起来,以便在战争爆发之后能够补充给部队。在冷战时期,大部分主战装备要在封存十年、甚至二十年之后才会正式报废。
也就是说,封存保管武器装备是一笔巨大的开支。
除此之外,维持一支规模庞大的军队本身就需要花很多钱。
冷战期间,中国奉行总体防御战略,因此可以在和平时期维持一支规模相对较小的地面部队。德意志第二帝国则因为奉行进攻战略,得随时做好开战准备,因此必须维持一支规模相对较大的部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