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显赫一时的大秦便在这样怒潮之中,在六国遗民的推动之下倒塌了。
在大秦的废墟上重新建立起统治的汉朝在看到了这一点之后,一方面头痛手下的官吏确实没有那么多,一方面也看到了官府直接面对百姓的缺点,所以将统领百姓的事物交到了地方士绅的手中。
皇权不下县,这一点虽然没有作为明文律法写下来,但也是近千年来历朝历代所依存的规矩。
而现在,李钦想要改变争霸天下的手段,直接从下层动手,无疑是想挑战这样的规矩。可是,这能够成功么?
“元华,你这可是走前所未有的路子啊!这可行?如此一村,一集的控制下去,所需的官吏是的。且不说,你有没有那么多读书人供你驱使。就算你有,可供养那么多官吏,所需的钱粮也是十分惊人的。养一名读书人,至少需要十名农夫啊。”王通对此看得十分透彻。
这时代想要读书,并不是那么容易,也不是你想读就能读的。读书人不但需要足够的钱财来购买笔墨纸砚,更需要束修来聘请老师。种种消耗,没有一定积蓄的人家根本无法承受。所谓十个农夫才能供养一个读书人,这还是往少了说。
“读书真的需要那么多钱么?我看未必……”
李钦闻言,却是轻笑着摇了摇头:
“一位先生现在能够带三名学生,这样的效率实在太低了。在我看来,教学读书这样的事情完全可以这样来,将几百上千的儿童聚集在一起,按照他们所学的进度,分成各个年级,每个年级又划分不同的班。
一个班几十人有一名先生带着,不同班级的先生能够教学不同的课程。大家互相教。平均一个先生一年总也能教出几百学生。
如此只需坚持数年,我想能够总会有足够的读书人供我使用的。”
“什么?竟然还能这样?”听李钦这么说,王通和孔颖达不由得瞪大了眼睛。
事实上李钦所言并没有什么新奇的地方,他不过是把后世所通行的教育手段搬到现在来罢了。然而,就这样的照搬,却是为王通、孔颖达二人点出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门路。
两人对此面面相视,一开始觉得有些匪夷所思,可仔细一想。这样的手段原也没有什么稀奇的,昔年的孔子不正是这么做的么?
而眼下的王通似乎也是这么教他的学生。一对多,本就没有多少新奇可言。唯一新鲜的便是李钦那不以一人为师的做法,不过这想想也是可以接受的。
“这可是一个大私塾了啊。”王通感慨。
“这不是私塾,而是官塾。而且,各种科举项目,我准备一开始就让学生接触。不同年级的学生,每年都有考试,成绩高者自然可以升入下一年级进行学习。而成绩差的人只能留级了。我不管那些学生留级几次,但我只给他们最多九年的学习时间。以七岁小童入学而论,九年之后他已十六,也应开始承担一份家业了。”李钦说出了自己的安排。
“嗯,这样也是挺好的。只是学生和先生……这里需要的人手也不少啊。”王通想着又提出了一个问题。
“所以,我才来东平拜访通老啊。通老善于教学,我想请通老,南下为我谋划此事。我欲将治下适龄之童都圈于学校之内,并作为一种制度延续下去。我希望以后的天下,人人皆为读书种子,无人不识字,无人不知事。”李钦说着屈膝跪下,给王通行了一个大礼:“这是我的宏愿,还请通老、欧阳老、冲远先生助我一臂之力。”
第六十三章 答三问王通首肯()
图穷匕见!
李钦直接向几位前辈摊牌了,他向他们提出了自己的需求。
让天下人都习字,都懂文,人人知礼,人人晓事。
这是一个很美好的愿望,听起来似乎也蛮令人激动的。人人如龙,这本身也符合儒家对于大同之治的标准。
如果王通、孔颖达、欧阳希夷几个还年轻那么十几二十岁,心中还有冲动之热血的话,那他们在李钦这一番邀约之下肯定会一口答应下来。
但,现在他们已经不是二十几三十的年轻人了,对于自己的理想他们还抱有坚持,但他们已经考虑具体如何实现理想的一些条件。简单的说,他们不会为庞大的理想而感动,想的更多的是立足于当下做一些自己能够做到的事情。
你可以刻薄的说他们变得冷血,变得短浅,变得现实。
但由此种种带来的却是他们一步一个脚印的在实践自己的理想。他们早已认知大理想并非一日可以完成,离已有的理想更近一些,他们老老实实的努力着。
面对这样的人,只说自己志向是没有用的。
对于李钦的摊牌,王通和孔颖达对视了一眼,轻轻的叹息一声。
“元华的心不错,可想要做好一件事情,只有心是不成的。你还需要足够的力量。”孔颖达认真的开了口。
王通思索了一下,弯下腰去,将李钦搀扶起来:“你的心意我已经明白。你且起来。我这里还有几个问题要问你,若你能回答的好,我倒愿意去南边看看。”
“还请通老试言之。”李钦站起身来恳切的朝王通拱手。
“从你现在的行动来看,你确实在做着让人都读书的事情。你的决心,我并不怀疑。
但由此而产生的一个后果,你想过没有?天下人都认得字,成为读书人了,那你将如何安排这些人?
现在你只有一县之地,即使教出来的学生再多,也多不过一万,甚至我估计你只有几千。对于这几千人,你可以让他们都当官,可是随着你势力的扩张,读书人越来越多,你该如何供给他们成材之后的生活?总不能让他们去操持贱业吧。”
王通首先提出了这个问题。
人有高低,业有贵贱,这是当今普遍的看法。读书人不可为贱业,也是大家公认的。
在天下人看来,读书人高高在上,可以为先生,可以为医者,可以当官,却不可为工,不可为商,更别说商人之下的种种行当了。
若天下读书人大增,如何安置他们却是一个天大的问题。
人人平等,业无贵贱。
这是李钦在心底认知得想法,但这样的想法在眼下来说出来却显得有些太过挑战天下人认知了。快半步是天才,快一步是疯子。李钦不想让自己被人看成是疯子,因此他只能从别的角度来说。
“人天生资质便有不同,有人聪慧,有人愚笨,有人可以承接圣人之道,有人只能学习一些实用之技。
尽管我之治下,令人人都有机会读书写字,但依照他们各自的资质,最终能够走到承接圣人之道,被认为是读书之人的种子肯定是不多的。他们中的大多数人都会在中途放弃,而选择实用之技。
学会实用之技的人,我们麾下的工厂自然会给他们一口饭吃。而走上圣人之道的人,才需我们给予,安排他们为吏,为官。
随着世代的发展,我敢肯定以后的朝廷接手的俗物会越来越多,在我直接统领村镇的情况下,我就有那么多职务分配给他们。我需要他们专精,并由此而一步一个台阶的往上。
现在的三省六部在我看来不是太多,而是太少……日后若我建制,负责事务的部堂可能会更多,从朝廷到地方到处都需要人来进行。”
对于王通的询问,李钦想了想,最终选择了这样的回答。
按照学生的成绩进行分派,只有真正传得圣人之道的学生才能称得上是读书人。
这提高了被认为是读书人的门槛。
既然不是只要你认得几个字的人就能被称为读书人,所以朝廷要负责的也就是这些习得圣人之道的人。
而这些人,虽然数量比原来可能要翻个几番,但在李钦决定将朝廷的建制设立在乡村之上,将官吏纳为一体的情况下,官员数量的激增就成了必须。
有那么多职位,供给那么多官员。
的一切,在李钦口中并不是什么问题。他就是这么和王通说的。
李钦的话孔颖达和王通都听了一个真切,他们不知道李钦所说究竟有多少能够变为事实,只就李钦所言和李钦所为的未来进行考虑的话,其中的可行性还是很大的。
他们认可了李钦的解释。
于是,放过,将自己的视线顿时放在了李钦话语中透露出来的另一个重点上:“你还有意更改朝廷的部堂?”
“这是必然!”李钦肯定点了点头:“三省六部适合现在这等皇权不下县的情况。却不适合,我所想的建制于村上的情况。如果想要让朝廷直接面对百姓,以后朝廷所要统领的事情可就多了。具体该如何来,我现在也说不清楚,但部堂的增加是肯定的。”
对于日后建治建制的问题,李钦却是不肯多说。因为他也不敢保证王通、孔颖达他们究竟肯不肯跟随自己。所以,适当的保留对他来说,实是必须的。
这一点,王通和孔颖达也都看出来,他们并不觉的这有什么不对。相反,他们还觉得李钦这样是胸有城府的表现。
李钦在这个问题上不想细说,王通和孔颖达也只能暂时放弃这个话题。
眼见第一个问题,李钦给出了不错的答案,王通对李钦的信心顿时充足了一些。
当下他深深的吸了一口气,斟酌着开了口:“
打天下需要钱粮,教导学生,建立官塾也需要钱粮……
元华你的实力到底如何?可真有足够的钱粮完成这一伟业?
我知道,你这样的举动无疑是撅了门阀的根。这是相当正确的,只是这样的正确如果没有足够的钱粮独自支撑它到最后,那却是会给门阀以机会。当他们明白你的用意之后,你是接受还是不接受呢?
接受,你的理想最终将虎头蛇尾;不接受,你的理想将无法!你的理想,你需要富可敌国才行。这一点你有么?”
“余杭湾可种植粮食,当涂产有巨量的钢铁,吴郡邻海有海盐之巨利……如此的三大支柱,再加上冰玉阁的琉璃,我想完成我的计划应该不成问题吧!”李钦思索着说出了自己大致的规划。
“粮食、盐、铁、还有琉璃……我怎没有想过冰玉阁居然是你的产业。唔,如此看来,你还真说得上是富可敌国呢。”王通大笑着点了点头,又问:“那么你打算投入多少到供养读书人之上呢?”
“我打算我个人收入的百分之三十!”李钦毫不犹豫的说道。
“个人收入?”李钦的说法令王通很是意外:“这究竟是怎么回事?”
“我打算将读书人所需的钱粮由我自身一体供给。也就是说,如果我建制立国的话,那这些钱都由内帑来出。这也是以后的安定……的学生吃我的,穿我的,最后再拜我为天子门生,这样出来的人忠臣应该总比叛逆要多吧。”李钦微笑着说出了自己的算计。
“唔,这么说也是!”听了李钦的说法,王通明了的点了点头:“你打算将这一点立为祖制么?”
“自然!”李钦回答的十分肯定。
“以学校培养读书人,以内帑供应学校,以皇帝为师长……这样的确能够更大程度的保证官员的忠诚。”孔颖达也认为这是一个好办法。
“元华果然有奇才。”王通也认可的点了点头,“既然这样,那我就问你最后一个问题。如果我们南下,你将怎么安排我们。”
“这个嘛!”李钦沉吟了一下:“如果几位先生肯愿意随我南下的话,我将秘密聘请极为成为我的幕僚,专门负责学院之事。从教材的编写到学校的建立我将完全交给几位负责。另外……”
李钦从容的说出了自己的打算。
“另外?”王通和孔颖达目光灼灼的盯着李钦。
“另外,我打算请两位先生主编文典。”李钦托出了自己的另一个算盘。
“文典?”王通和孔颖达显得有些吃惊:“这是什么呢?”
“总集古今图书,无论好坏,无论它的观点是什么……我们都将它们原样收入下来,刊印出来。”李钦说出了自己的打算。
“这可是一大文化盛事啊。能参与如此盛事,实在是……”孔颖达显得很激动,“你真的打算将它交给我们主编么。”
“自然!”李钦重重的点头。
“这太好了!”孔颖达抚掌大笑:“我们什么时候出发?”
在王通还没答应下来之前,孔颖达反而显得急切了。
“通老,你看呢?”李钦并没有回应孔颖达的问话,而是转头朝王通拱手。
他知道王通比孔颖达要老资格,所以他处处表现对王通的绝对尊重。
“呵呵,那就去看看吧!”王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