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汉皇刘备-第31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高柔是个极有主见的人,历史上他与自家兄长一起降曹,后来高干降而复叛,而他却没有再跟随高干,而是在曹营中安心的待了下来,就连曹操想杀他都抓不到他的把柄。最后以三公之高位、列侯之显爵而终。他见无法说动云中,便觉得五原和朔方也没必要去了。去了也只怕是白去。于是便想南下返回冀州。不想方行到此处,便被张辽给堵住了。

第四百九十九章 治理并州() 
    张辽围了高柔,听其不卑不亢的自承是高干从弟,受命而来之后。喜其镇定胆识,却也不为难他,笑道:“吾与吕将军受命镇并州,幕府正无人,卿可为之也。”

    形势比人强,高柔并没有拒绝,便被张辽给带了回去。吕布刺并州,你要他带兵打仗,那是毫无问题,但让他天天处理俗务,却是颇不耐烦。并州新定,而袁、刘还在界桥对峙胜负未分,所以并州士族中除了太原王氏之外,还皆在观望之中。所以吕布幕府之中,却是人材奇缺。

    听说张辽出外一趟,把高干的从弟高柔给“请”了来,吕布先是愕然,既而大笑。遂令高柔入幕府,掌文书。

    既然来了,那就乖乖留在这为我做事吧,袁绍听了,以他外宽内忌的性格,还会用你高柔?

    并州之精华,皆在上党、太原两郡。此两郡人氏,其先多是先秦晋国之王公贵胄。这些人,性劲悍,善于戎马之事,又诈力相倾,矝夸功名,报仇过直。史载汉兴以来,最是难治。所以常选严猛之将镇守,或任杀伐为威。

    而雁门、云中、五原、朔方等郡,因迫近胡寇,甚至其地原来就是戎狄的地盘,秦始皇六合天下之后,把赵、齐、卫、楚等地的人给迁徙了过来守边。融合入当地之后,已然是鄙朴、少礼文、好射猎,其剽悍比起上党、太原来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了。

    并州因为特殊的地理环境,其民都是骁悍,骠勇,以戎马武力见长之辈。是以史载汉兴,六郡良家子选给羽林、期门,以材力为官,名将多出焉。这里的民风也好,文化也好,都是贯之以武力之风的。

    并州有长城,有直道,东南西北都有大山包围,这里有官府设立的马场,这里还出盐。所以自从汉文帝以代王的身份入继大统之后,两汉数百年,除了汉文帝封两个儿子为太原王、代王;光武帝封兄子为太原王之外,并州竟然无一封国。只见汉王朝对并州的重视。

    攻下并州之后,刘备也是因为并州情况特殊,而北边数郡还孤悬在外,所以经过慎重考虑,这才让吕布、张辽留在并州,以并人治并。并把王允之侄王凌给派了过来相助。

    说到王凌,不得不说一说汉末名士的三大流派。以河南名士许劭为领袖的颖川派系、以河北名士孔融、郑玄、卢植等为首的北方派系、以及不怎么让人注意却实力并不弱的并州(包括河东)派系。并州派系的掌门人先是大名士郭泰、后是王允。王凌正是王允之侄。当年诛杀董卓,诸将来攻,王允败亡,王凌等与王允幼子王定被管亥一道救了出来。

    王凌现在快三十岁了,正是青春年华。他在书院中苦读多年,之前已经在青州出仕。从小吏到县令,为政很是出色。所以这次被遣来并州,以助吕布。

    如果说颖川名士以计谋著称,北方名士以气节著称,那并州名士就是以武略著称了。毕竟地处边陲,经济不及中原、河北发达,儒学水平也相对落后。并州派虽然也有个别顶级名士,但大部分都是以军事见长。包括后来的郭淮、贾逵、郝昭等人全都是名将。

    王凌现在虽然还稍显年轻,但他有其叔父王允的威望光环加身,所以到了并州之后,便只是与吕布、张辽见了见,便亲自去拜访并州世家去了。

    并州士族,有王凌出身的太原王氏,有郭氏、河东裴氏、卫氏、平阳贾氏等等。另外还有孙氏、令狐氏、温氏、鲍氏等小士族。他们之间互为婚姻,各自抱团,彼此扶持。内中种种牵扯实在是不为外人所知。而王凌也知道,要说服这些人为主公所用,实在是艰难。因为不管是最后谁得到了并州,治理并州或天下,总少不得他们那些人。但是在尘埃未彻底落定之前便选边站队的话,若是万一站错,那事后清算起来,搞不好就是人头滚滚了。

    王凌首先去拜访的就是与自己同族的王昶。王昶,字文舒。少年之时与王凌关系很好,视王凌为兄长。王昶父王泽曾为代郡太守、伯父王柔曾为使匈奴中郎将、雁门太守。二人皆早亡。王昶早就到了出仕的年龄,只是家中其父与伯父王柔先后亡故,而王柔之子,他的从兄王机因忧思过重,也是缠绵病榻多年之后不幸离世,只留下孤儿寡母。王昶无法,也只好先撑起门户再说了。

    王昶正在家中静坐读书,忽闻家仆来报,说是王彦云来访,不由大喜,便离席而起,兴冲冲的直出府门,见了王凌,一把迎住,执其手道:“兄长,别来无恙乎?”

    王凌自小便与王昶亲近,直到后来王充出事,他随蔡邕一行潜往青州,这才许久不见。不过在青州这些年,他也未曾与并州故交断了书信往来。

    王凌大笑道:“文舒,一别经年,你可还好?”

    两人一边问候,一边便进了府。王昶便问王凌:“闻兄长已在青州出仕,今来此,莫非已转任并州乎?”

    王凌笑道:“然。吾奉大将军之命,今为并州刺史别驾也。”

    王昶喜笑颜开,道:“吾当为兄长贺之。”

    笑语几句之后,王凌便诚恳的道:“文舒,吾素知汝材,今并州新定,百废待兴。吾欲举汝出仕,如何?”

    王昶毫不推脱,立时便一口应下:“兄长有命,岂敢不从?”

    这就是有人脉的好处了。之前吕布也派人来延请过。却是被王昶一口便回绝了。一来是吕布名声不太好。二来是吕布与王昶不是一个路数的。说话说不到一块去。

    王凌大喜,便对王昶道:“吾知文舒有三公之才也,然大将军有令,无殊功不得骤擢。今且试一县如何?”

    说实话,一出仕便为一县之长,便是王凌也没这等待遇。不过王凌之前已经与吕布、张辽商量过。要在并州破局,当以千金买马骨,以利诱之,又兼之主公那边形势大好,不怕没人心动。

    王昶听了,却是一惊,道:“兄长,这如何使得?”

    王凌笑道:“吾受并州刺史委托,为州选材,吾既知文舒之才,自然当一力荐之。文舒莫非不敢为之乎?”

    王昶毕竟年轻气盛,受王凌一激,便脱口道:“区区一县,有何难哉!”这便应了下来。王凌也不是胡乱推荐,王昶虽然闲居在家,但向来胸怀大志,关心天下。现在都在家开始注兵书了,还怕他治理不了一县?

    就算不行,不也还有他么。

第五百章 治理并州(二)() 
    很快,王昶得王凌所举,出为祁令的消息,便传遍了并州。无数人纷纷感慨着朝中有人好做官的时候,心中也转动着心思。

    之前一直按兵不动,一是想着观望才是上策。等到局势彻底明朗了再说。虽然传统保守了点,但胜在没任何风险。二是士人么,总是有些自矝的。想要他们出仕也行啊,大将军刘备你总要来封征辟的文书吧?只有个吕布派人来请,这算怎么回事?

    吕布先杀了故主丁原,后又间接拖累王允,以至于并州领袖王允身死,王允死后,并州士族的政治力量大为消退。并州人向来是嫉恶如仇,史上父兄被诛,子弟怨愤,至告讦刺史二千石,或报杀其亲属者比比皆是。吕布虽然也是并州人,但并州士族却是不太愿意搭理他的。再加上吕布一生征战,却是不太会与士人打交道。所以吕布来请人,能请得到那才真是见了鬼了。

    王凌又不同,他是并州士族出身,其叔父王允更是并州名士的领袖。天生便与并州士族亲近且有共同语言。而且王凌一出手,就是一个县令。不由得他们不心动。

    晋阳,令狐家,有人长叹道:“孔叔若在,吾宗必盛也。”令狐邵,字孔叔,其父曾为乌丸校尉。早亡。袁绍平定冀、并。令狐邵举家相投,此时已远在邺城矣。

    当时考虑到袁氏名重天下,为家族长远所虑,遂便投之。谁曾想不过数年,袁绍政权便是摇摇欲坠了。真是后悔莫及了。

    王凌在王昶府中住了数日,两人抵足而眠,王凌把自己出仕以来的经验倾囊相授,又把青州诸政一一与王昶细说,然后道:“文舒,汝去祁县,须推行善政,爱民恤农,鼓励桑植生产。大将军府中吏曹与朝中御史会不时巡视各地,汝若能入得其等之眼,日后自然平步青云也。”

    见王昶用心记下之后,又笑道:“去了祁县,若有大材,须知会于我,切莫私藏。”

    离了王昶府上之后,王凌下一个目标却是孙资。

    孙资字彦龙,太原中都人,曾受王允赏识为县令。孙资自幼父母双亡,由兄嫂抚育长大,视兄嫂如父母。兴平三年,其兄为人所害。孙资大怒,刺杀仇人之后弃官而去,携家小避祸于河东。后并州大乱,其仇家俱亡于战乱。没了苦主,孙资便又潜了回来,不过仍是不敢回中都,却是寓居于晋阳。

    因王允曾是孙资的恩主,有了这一层关系在,王凌很快就见到了孙资并说服了他出仕并州。为并州刺史功曹。

    孙资也出山了,这个消息顿时引起了轰动。本来就蠢蠢欲动的并州士族,这下便再也按捺不住了。再矜持下去,好位置都要被抢了。于是便纷纷派出子弟,前来与王凌接触。美其名曰为王凌在外多年方归,要好好为王凌接风洗尘。

    王凌听了也是一笑,他是来者不拒,每逢宴席必往之。但却再也不轻易举荐人了。他举荐王昶与孙资,固然是千金买马骨,但这二人也确实有才干。若随便便举荐世家子弟,却是与大将军命他来并州的初衷便相违了。

    他是世家子不错,但却在青州书院中塑成了自己的价值观。在他看来,书院中所展示的精神,正是世家士族所欠缺的。而科举无疑确实是比察举要来得更公正、更完美。大将军曾在书院说过,他施行科举,非是为了打压世家,而是要完善选材之法,使其为万世之垂范、万世之法!无论世家、寒门,只要是出类拔萃的,朝廷绝不能使之流落在外,要使朝多君子、野无遗贤!对此他心中激动的同时也深表认同。野无遗贤!大将军好大的胸怀,这是要打造一个圣明之世啊!如此盛事,他岂能不参与?

    王昶到了祁县,安抚百姓,劝植农桑,带头开垦荒地、兴修水利。很快就受到了当地百姓的喜爱。无论当官的也好为将的也罢,只要你身先士卒了,后面的人就自然会追随你,跟从你。这就是紧密联系群众的好处。

    把一县治理得井井有条的同时,王昶也没有忘记王凌的嘱托。他开始寻访人才。未几,便让他发现一人。

    温恢,字曼基。其父温恕,曾为涿郡太守,温恢十五岁时,父丧。其与家人扶灵归并。在家守丧三年。因知天下已乱,并州尤盛,盗贼横行,为保家人。遂尽散家财于宗族乡党。后并州遭黄巾余党、白波贼、黑山军、诸胡轮番抄掠,富户十去八九。唯温家无事。温恢散财,得州、县乡人称道,喻之为西汉郇越。后袁绍来冀州,闻其事,奇之,便察举其为孝廉,征之。

    温恢固辞而不往。家中不解,其私谓家人道:“天下乱起,诸侯并立,袁氏虽然势大,然宗室尚存。刘焉、刘表、刘虞、刘备等,此皆世之俊秀也。而袁氏心思难测,今若仕袁,日后凶吉难知也。”遂不去。

    后果然袁术称帝,被刘备扫灭。袁绍又北侵幽州,复被刘备逐之。家中知温恢自有打算,却也不再催其出仕了。

    王昶久闻温恢之名,不过他也是在家闲居许久,只曾听闻袁绍征辟温恢,却不知道温恢竟然没有出仕冀州。知温恢在家,不由大喜。遂往见之。

    温恢闻王昶来,在书房中一笑,心道时机至矣。便出府相迎。到得席间,分宾主而坐,闲谈几句,温恢便道:“不知有贵客来,有失远迎,却是恢之过也。县令有何吩咐,但请明言。”

    王昶比温恢大不了几岁,年轻人都喜欢爽快,便笑道:“久闻曼基之名,吾既来祁县,岂有不见之理?”

    “今天子在临甾,大将军已扫平青、徐、幽、并,汉室再兴,指日可待也。并州新定,人心动荡,诸事艰难。曼基才识过人,吾欲荐曼基出仕以助并州,未知曼基肯乎?”

    温恢乃道:“恢一介凡愚,幸得县令垂爱,怎敢弗从?”

    王昶大喜,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