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瓒一起拜当时的九江太守卢植为师;刘备其人,不喜多言,能善待下人,喜怒不形于色,喜欢结交豪杰、权贵和富商巨贾,常能得到对方好感而主动资质甚至依附投奔,人格魅力极强。此刻的刘备得到同门公孙瓒的帮助暂居平原郡。
青州平原郡部分地区
平原县城是个中等大小的北方县城,各方面都不是很突出,唯一值得称道的是他南部的高唐港,乃是青州最重要的港口,但此刻高唐港却并不在刘备手中。
整个平原郡刘备其实只占了平原县城以及周边区域,加一起总人口不足5万
算上公孙瓒友情资助的兵马和刘备的私人部曲加一起不足5000人,而且多为缺乏装备武器
与公孙瓒、陶谦、孔融等人都是非常好的关系
经济方面由于重要港口并不在刘备手中,平原又并非重镇,所以勉强自足
孔融,东汉末年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家学渊源,是孔子的第19世孙,太山都尉孔宙之子。少有异才,勤奋好学,与平原陶丘洪、陈留边让并称俊秀。汉献帝即位后任北军中侯、虎贲中郎将、北海相,时称孔北海。
青州南部北海郡
地处山东半岛沿海区域,左右两港,物产丰富,经济发达
北海郡自古就是经济发达区域,也是文明兴盛之地,孔孟发源之处,人口将近30万。
孔融不擅兵事,手下有太史慈这等猛将,但终归留不住良将,常年只有3…5万军队。
与公孙瓒、陶谦、刘备关系都非常亲密
由于北海的特殊地理条件,致使北海的经济非常的发达。
据传是西汉留侯张良的十世孙、天师道(五斗米道)教祖张陵之孙。张鲁为五斗米道的第三代天师(称系师),在杀张修后继续在汉中一带传播五斗米道,也是一位及其擅长以宗教手段控制人心的主;要知道在古代的农业文明社会,想造反是很难的了,只听说过诸侯反叛,却未听闻哪个农民起义获胜过,底层的农民或者其他势力要想造反只有两种可能,一种是宗教组织,一种是帮派组织;老听闻评书里一说就是谁谁谁,哪个农民起义将领登高一呼,就揭竿而起,那都是胡扯,过去的田间地头,农民都是很分散的,你去占在哪呼去?站在村口喊吗?喊破喉咙会有几个人听你的,所以最起码要有能组织起大量民众的组织化工具就是宗教或者帮会,就像黄巾起义就是太平道,还有清朝的太平天国也是宗教拜上帝教,还有民国时建立的力量也都是帮会势力才有可能组织起庞大的群众,其实到后世也一样只不过名字变了变,就像后世美国的工会其实干的也是以前帮会干的活。
张鲁的势力范围是益州最北边的汉中地区,也是要通往益州的必经之地。
自古兵家必争之地,在张鲁的治下以宗教治理代替了官府治理到也在这乱世算一朵奇葩。
汉中东面最重要的关隘
天师道信徒众多,因为入教要交粮五斗米,又被民间戏称为五斗米教,总人口20万。
张鲁手下信徒也是有能战善战之士的,杨任就是其中之一,张鲁手下也是有着5万的军队,多数布防在阳平关隘。
除了与刘焉特别亲密外,与其他势力都保持中立,不交好,也不结仇。
由于汉中乃蜀地与中原贸易的毕竟之处,所以经济上也是不差的。
(ps:能力不足,水平有限,但态度绝对是认真的,熬夜到凌晨5点37分重要写完了,答应的就一定做到,明天起床后继续更新,尽快回归主线,感谢各位书友的支持)
第六十四章:各大势力登场(中)()
张绣是骠骑将军张济的侄子,早年一直随骠骑将军张济征战西凉边章、韩遂的叛乱;原本的历史要到几年后才能割据宛城形成一股军阀势力;但这一世的张绣境遇却有所不同,与曹操的情况相似,也是受到了刘辩穿越的影响,由于张绣军当时在穷途末路之际受到了刘表的巨额资助,但从荆州向宛城运送是远水解不了近渴,所以张绣把刘表的自助全部换成了铜钱,命人化妆成民间商队从洛阳采购了大批粮食、军械等物资,扎根宛城,成为了刘表在荆州北部地区扶持起来的荆州北部屏障。
荆州北部接壤中原的宛城地区
荆州南阳郡治所
张绣的实际控制区域只有宛城一地而已,但是也就是宛城地处在荆州和中原的交接处,商业发达,所以此处的人口也算不少,仅宛城一地就有将近12万人
张绣是比较能征善战,和西川张任,常山赵子龙一起师从武术大家童渊,随他一起的兵马也都是久经战阵的老兵,总共5万兵马
张绣此时在很多人眼里并不算是单独的一方诸侯,而是依靠刘表的一个割据武装,和刘表的关系非常亲密,可以算是刘表扶植起来的荆州北部势力。
经济上由于的洛阳的发展,带动了距离他比较近的宛城发展,大批的宛城商人往来洛阳和荆州以获得巨额回报。
陶谦,字恭祖,丹阳人;在三国演义中的印象往往就是觉得陶谦是一个瘦弱的小老头,一直被欺负,还特别缺心眼的不把自己的基业留给子孙,反而拱手相送刘备;而真的是这样吗?当然不是,陶谦幼年丧父,在古代的士族社会里,你的父辈一旦不在,很难有向上爬升的机会,但陶谦凭借自己的智谋、胆略,硬是一路从基层做起,历任县令、议郎、扬武校尉、州刺史等位,一生经历无数,带兵在西凉苦寒之地对战过朝廷叛军,在徐州黄巾为乱时大破黄巾军;热后在徐州实施屯田,恢复生产,可谓是一个传奇性的人物,能文能武,内政、外战无一不擅长,但有句话用来形容陶谦在贴切不过了,你什么都没有做错,就是丫老了;在出现巨大机会的时刻,这个时代已经不属于你了。。。
整个徐州全境
徐州治所,以前乃是刘姓王公的封国,后因黄巾起义,导致封国被灭,后被陶谦接手,大力屯田,现在在陶谦治下已经成为人口数十万的大城。
汉高祖刘邦发迹的地方,也是泗水郡的治所,徐州西面的屏障。中等规模,上能自足。
以前也是封国,世琅邪郡的治所,由陶谦手下大将臧霸驻守。
楚汉相争时期楚霸王的根据地,此处城防坚固,也是徐州治下一处人口密集城镇。
东海郡治所,此处自古乃兵家必争之地。
徐州东部最大的海港
徐州与江东贸易的重要港口
在陶谦的细心耕耘下,徐州总人口已达到220万人,是当今天下最富裕的州府之一。
徐州的兵力分为两派,一派是由陶谦自老家丹阳带来的丹阳兵10万人,战斗力极强,但军纪稍差;另一派则是由臧霸带领的军队,大部分是臧霸的自己拉起来的军队和后期招募的黄巾军降卒共计5万人;两派势力颇为不合,臧霸隐隐有在琅邪自立的苗头,但由于陶谦影响力尚在,所以表面上还是相安无事。两派势力供给15军队。
陶谦在外交方面和北海孔融、幽州公孙瓒、以及平原刘备都非常亲密。
此处沿海,经济发达,百姓富足,粮草充盈。
汉室宗亲。刘虞镇守幽州时为政宽仁,安抚百姓,深得人心。主张以怀柔政策对待当地的游牧民族,但由于与公孙瓒意见不合而产生矛盾,芥蒂很深。刘虞现在是幽州牧,是公孙瓒名义上的上级,不过公孙瓒并不听他这位老上级的。
幽州大部分区域
冀州乃是幽州广阳郡治所,也是此时的北方重镇,盛产良马,在刘虞的治理下,经济发达,人口数量也属于北方几个大县里排名前几的。
依山傍水,物产丰富,也是幽州人口相对聚集的县城之一。
在刘虞的治下,幽州总人口达到80余万人。
刘虞手中掌握着十万步骑。
与其手下公孙瓒,由于理念不同加之利益冲突,早晚一战。
由于刘虞主张的是安抚政策,所以北方游牧民族多愿与之进行贸易,导致刘虞治下经济状况良好
公孙度,字升济,辽东人,东汉末年辽东地区的割据势力。
少随父迁居玄菟郡。初为玄菟小吏,继升尚书郎、冀州刺史,后被免官。后经同乡徐荣推荐,被董卓任命为辽东太守。公孙度到任后,厉行严刑峻法,打击豪强势力,使令行政通,羽翼渐丰。初平元年,中原地区董卓乱起,各地军阀无暇东顾。公孙度趁机自立为辽东侯、平州牧。继则东伐高句丽,西击乌桓,南取辽东半岛,越海取胶东半岛北部东莱诸县,开疆扩土;又招贤纳士,设馆开学,广招流民,威行海外,俨然以辽东王自居。
在三国迷眼中,公孙度一直是个打酱油的,能知道有他这么个人也全赖他有公孙这个姓氏,和公孙瓒同姓,其实他们压根就没有任何关系,公孙度此人能征善战,且有政治眼光,绝对是个不世出的人才,只可惜生在了汉末这样一个天才比人才还多得年代里;
辽东区域+朝鲜半岛北部区域+山东半岛北部东莱地区
山货物产丰富,此地就连汉人也半数以打猎、采集为生,是辽东最发达的城区,也是公孙度的大本营所在。
辽东重要港口
山东半岛与辽东贸易重要港口
青州东莱郡治所,物产丰富,临海渔业发达
辽东地区总体人口还是不及中原各处,即使加上东莱地区,总人口不超过30万。
公孙度手里3万辽东铁骑,外加数千水军,俨然是辽东最大的势力。
公孙瓒主要作战的都是与北方游牧民族,与中原势力接触较少,最为亲近的倒是封他到辽东的董卓势力,不过也并没有行动支持。
与中原地区没办法相比,但是由于控制了东莱郡所以公孙度掌握了从辽东到山东半岛的贸易,使得公孙度有了稳定的经济来源。
(ps:再次感谢各位书友大大们的支持,你们就是造币总厂的衣食父母,造币总厂今天更新的比较晚,但是一定还会在更新一章的,下一章结束马上就回归主线,敬请期待。)
第六十五章:各大势力登场(下)()
张扬字稚叔,早年因骁勇善战闻名并州,后加入并州刺使丁原的麾下,在丁原被吕布杀死后,吕布裹挟丁原旧部的并州军马加入了董卓的阵营,而张扬却因为自己的老上司丁原被杀,比他资历高、能力强的人又都加入了董卓阵营,所以他理所应当的成了并州的新主人,手中掌握并州北部大部分区域。
并州北部区域,其主要控制区域在晋阳、西河、雁门关一带
晋阳城所在的太原盆地四面环山,中间低平,汾河贯中而过,土地肥沃,人口集中,经济发达,是理想的城建之所。其北缘有一大型湖泊,方圆20余里,名叫“晋泽”。还有晋水(晋祠之水)与汾水交汇,晋阳城就位于这个交汇处。
位于晋阳北方的雁门山中,是长城上的重要关隘,以“险”著称,被誉为“中华第一关”,有“天下九塞,雁门为首”之说。历史上的昭君出塞都是途径的雁门关,自古以来就是防范匈奴的最重要关隘之一。
并州人口大多居于南方,除了晋阳城人口较多外,在张扬的势力范围内人口还是比较少的,且与各民族混杂,加在一起有20几万人
张扬本就以能征善战出名,加上并州北部多出产良马,所以张扬手下也是有着5万军队,其中2万骑兵。
在政治上张扬做的比较迷茫,张扬军事能力不错,但没有什么政治头脑,接管并州后一直与并州南部的势力时有摩擦,与各方诸侯也都没有太多的联络。
并州北部是和匈奴等游牧民族贸易的重要地区,加之并州出产良马,只要张扬需要随时可以拿良马和中原诸侯交易。
马腾字寿成;扶风茂陵人,伏波将军马援的后代,马超、马休、马铁之父。
马腾身长八尺馀,身体洪大,面鼻雄异,性格贤良忠厚,多次叛乱朝廷又归顺朝廷,董卓也曾试图拉拢过马腾,拉拢不成便以武力将之驱逐到陇西;在陇西与另一股势力韩遂时而互相争斗,时而联手对付董卓。
凉州西面部分区域
在董卓围剿下,凉州东面马腾只剩下这么一处城池,剩下的都是一些小的县城。
陇西之地汉族人口匮乏,与羌族接壤,由于马腾本人也有羌族血统,马腾阵营不乏羌族,加在一起也有十几万人
马腾的部队由于长期面对朝廷的围剿,所以所部全部骑兵,机动力极强,马腾全部骑兵4万。
与韩遂亦敌亦友,与益州刘焉关系亲密。
经济上在陇西地区养着这么多骑兵完全不能自给自足,一直是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