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重生当时已惘然-第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后来呢,在这被认为是“毒药”的苦胆的作用下,反而慢慢康复了。

    2。太公公善使膏药。熬膏药时,他精心挑选各种药材配置,在文火上慢慢熬制;直到熬成粘度极强的糖稀状,才算熬成。熬成的膏药凉凉后,搓成胳膊粗的圆条,用纸小心翼翼包起;用时,拿出掐一块儿,放在剪成圆形的白布上,用手一点点在布上摊均匀,再在火上烤一下,敷在患处。

    大城市工作一位同乡,被医院诊断为“乳腺癌”,唯一治疗的办法就是切除。回到老家,向太公公求助。太公公只是淡淡地说,用膏药试试,不行再说。然后,用膏药敷贴。经过一段时间治疗,再到医院复查,所谓的“乳腺癌”居然好了。

    太公公究竟治好多少病,甚至是在大医院下了病危通知的“死症”,没法统计。因此太公公在当地很有名望,当年的“文化。大。革。命”也没有受到多少迫害,都知道太公公是位名医,从不会仗势欺人,反而经常给那些贫困的老乡免费医治,或是教大家一些草药知识。

    d

第九章 学习中医() 
“曼曼,你可有听过‘名医亡于药’这句话?”太公公问曼莎道“作为一名合格的医者,不仅仅是开出对症的方剂,更要熟悉药物的炮制,中药为什么要炮投制呢?中药加工炮制,一是减毒性,二是增加疗效,三是改变归经。就比如半夏有毒,所以都要炮制后才能使用,细分为法半夏、姜半夏、童子尿半夏。用盐卤、生石灰炮制的法半夏,用于健胃。童子尿半夏,主治跌打损伤、胃里咳血。姜半夏则是治疗妇女妊娠反应。而生半夏则是催吐的。你看这炮制的方法不一,他们的药性也就不一样了。炮制不得法,轻则减效,重则害命,太公公曾经收治过多位因服用了炮制不到家的中药材,而导致中毒的病人。”

    “对了,曼曼,你可知道咱们顾氏先祖的由来,为何咱们本是医道,后又会武呢?”不等曼莎回答,太公公又接着往下叙述

    “顾家先祖祖孙三代曾经都是御医,后来也是为了避开皇宫内波谲云诡的斗争,先祖告老还乡。在归乡途中偶然救下当时江湖门派中的一位首领,又救治了门派内被瘟疫传染的一干门徒,为了感激曾祖的救命之恩,报答我顾氏的仁德,才传授了些许的武艺给先祖。这就是我们顾氏后来会武术的由来。当年双方感念对方情义深重,先祖曾与那位首领义结金兰,咱们祖上和他们也来往不断,交情十分深厚,后来皇朝变更,战乱四起,渐渐的就不通音讯了,现在也不知他们可还有后人传下。”

    从那以后太公公不仅在问诊时曼莎要在一旁旁听,在太公公炮制药材的时候,曼莎也拿着本子在一旁边听边记录,这些可都是多么宝贵的。

    “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中药材历来讲究原产地,是为“道地”。“当归,必须是甘肃定西地区的。大黄是甘肃礼县铨水乡的,生地,那就是河南焦作、温县,山西临沂、运城这一带,别的地方都不行……”中药,为什么弄得如此复杂?太公公解释说:“这是五千年来通过实践摸索出的规律。大量验证表明,一旦改变了环境,药效往往就不行了。特殊时期之前,中药如果需要异地种植,必须经过三代,考察是不是有疗效。用第一代的种子种第二代,第二代的种子再种第三代,直到三代药材的疗效和原产地药材一致,才允许移植。”

    当归各个部位的药效不同。当归头止血,当归身补血,当归尾破血,不能乱用。以前用当归,都要分清部位,一钱一钱算得很仔细。如果不懂的人去配药,给你一整根,都啃光也不会出事情,当然,也没什么疗效,跟吃萝卜差不多。咱们内行人都知道句谚语:“三月茵陈四月蒿,五月砍来当柴烧。”药王孙思邈更在一千多年前说过,不按时节采摘的中药材,有名无实,跟烂木头没有什么两样。

    饮片切法不同,药效也不同。板蓝根薄片的浸出物还原糖含量明显高于斜片、厚片。但现在药工怕切到手,随意把药片薄片改厚片,厚片改块状。片薄如飞的天麻,也只有老药工才能做到了。这些都是饮片炮制的基本,可还有很多关键环节因为无人在意,特别是这几年西医的盛行,没有人好好学习,注重这门技艺,好多慢慢的都失传了。

    原来生首乌中含有一种蒽醌衍生物,能滑肠致泻。必须经过炮制,让蒽醌衍生物水解成无泻下作用,降低毒性,才可以正常行使乌须黑发的功效。红顶商人胡雪岩开设的胡庆余堂,收藏着一套国家一级文物——金铲银锅。紫雪散祖传最后一道工序,就是放入白银钵内,用黄金铲搅拌煎熬。很多人以为这不过是药店的噱头,后来经过化验证实,白银含有硝酸银、弱蛋白银,对人体黏膜有抗菌消炎作用:金箔则具有镇惊、安神功效。

    一边熟悉药材的同时,太公公也开始让曼莎接触针灸了。

    不明十二经络,开口动手便错。针灸的学习,离不开内经,熟悉了内经,中医基础也就打实了,这也是之前为什么太公公让曼莎先学内经的原因,正经的穴位,不算奇经的,是361个。常用的穴位其实并不多。要全记住,就背歌决。内经以五俞穴为主。十二经脉,六阴六阳。阳经穴六,阴经五。所以一共是66个。有一些针灸大夫,一辈子可能就用三十个左右的穴位。为了学好针灸,曼莎不仅要学习“内经”还要学习“甲乙经”“针灸大成”。

    针灸的学习确实不容易,应该来说,要想学好中医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要不怎么会有“不为良相即为良医”的说法,可见良医是多么难得的了。好在太公公对年幼的曼莎没有抱予非常大的期望,当然为了让曾外孙女学好针灸,太公公把自己收藏多年的针灸铜人都拿出来供曼莎学习使用,这种铜人除了供人辨认穴位以外,还可以考察针灸水平。太公公还把自己收藏的一套银针送给曼莎使用,太公公平时先把铜人表面遍身涂蜡,铜人体内盛满水,如果曼莎能准确地刺入孔穴,就可以使水射出。如果取穴位置错误,针就不能刺入。

    学习针灸同时也为加强柔术的学习提供了更好的参考,之前模模糊糊的发力位置也逐渐变得清晰,很快的曼莎的柔术有了小成,技艺虽然不错,就是输在力量比较小的,所以现阶段也就多关注一些类似四两拔千斤的动作。

    时间过得很快,来到太公公家已经一年多了,平时除了大的节日,外公和现在的外婆及小姨小舅他们都很少来太公公家里。曼莎对她们也很陌生,除了外公会来看看曼莎外,其他的人很少来。其实太公公和太婆婆对小姨和小舅还是很关心的,

    每次到了时令的节日都会配好季节性进补的药物安排太公公的几个徒弟送去,相比之下,现外婆对两位老人就冷淡很多了,很少主动上门,更不用说来看看曼莎的,现外婆比外公年轻十岁左右比顾妈也就大了一轮左右。嫁给外公后与曼莎的妈妈顾艳相处得并不好,经常因为顾艳的事情与外公起争执

    ,其实顾妈幼年的时候曾经得到非常严重的病,到了五岁还不会走路,西医都说治不好了,只有太公公和太婆婆舍不得,日日精心配药,终于药到病除,那个时候现外婆(张环秀)对顾妈更是厌恶,顾妈年纪虽小,察言观色却很是聪明,知道自己不得继母喜欢,也就很少在她面前,经常是呆在太公公和太婆婆那。与自己父亲的关系逐渐变得冷淡下来。

    对于两位老人的忌惮,张环秀对顾艳也不能过份。打骂更是不敢的,只是经常说一些冷言冷语的话。

    两位舅姨比曼莎大十岁和六岁,因此曼莎来的时候,他们早已经开始上学了,刚开始认识的时候,两位对曼莎表现了极大的排斥,曼莎没来之间,他们两是家族内最小的两位,大家都比较顺着他们,宠着他们。可是曼莎来了之后,通过对比,大家理所应当的更喜欢曼莎,不仅长得可爱,而且嘴还特甜,特有礼貌,看到大家老远都开始打招呼,还经常帮着他太公公帮着大家取药跑腿之类的。看到大家带的小朋友经常把自己的零食分给其他的小朋友,这在当年可是很难得,那个时候大家都困难,很少有谁能经常买零食给自家小孩。(其实曼莎不喜欢吃零食呀,那个十几年后零食的种类可是太多了。)

    日子久了,小舅对比自己小不了几岁小外甥女还是很喜欢的,完全把他当成了平辈来看,可是小姨顾敏西就不一样了。两个人都是遗传了母亲的长像,(张环秀长得不好看,顾艳可是当年的村花)曼莎长得不仅比她漂亮,而且还比她会的东西更多,

    自己除了比她高外,其他的还真没有比得上她的。所以反而处处在曼莎面前摆长辈的款,在太公公和太婆婆家里的时候,经常打劫曼莎的零食,吆喝曼莎帮她做着做那的。

    对于这些曼莎其实并不在意,再怎么说,自己心理年龄比她大多了,这些小事情曼莎都不会放在心上的。

    太公公和太婆婆绝对是雅人,不仅多才多艺生活也很有情趣,颇有魏晋风骨,对于女子无才便是德的言论,深觉不喜。于是在太公公家,曼莎要学习的实在是很多,而且他们的安排也很灵活,教授的也是比较有意思,不像别人那么呆板无趣,否则无论是多大的人也没有办法每日内要学习那么多“柔术,书法,医术”每一样都是要花费极大的精力和时间。

    对于曼莎所学的内容,两老认为还是不够,“琴棋书画”曼莎也只学了“书法”这一项,所以两位老人要求曼莎必须再学一样,对比后曼莎觉得还是学琴比较好,这个至少可以培养一下古典气质,书画相通,就不选了,围棋太费脑子了,每天都要打谱,而且极考计数能力,曼莎每天要背诵的东西实在不少,还是学一点音乐类的比较合适。至少哪一天被抓壮丁也有一项合适的才艺可以当众表演呀!

    d

第十章 古筝学习() 
知道曼莎的选择后,太婆婆和太公公都和开心,可是问题又来了,曼莎到底是要跟谁学呢?太公公擅长二胡,太婆婆擅长古筝。其实曼莎很想立即回答,要跟太婆婆学古筝,可是看到太公公期盼的目光,她只好说“我先跟太婆婆学好古筝,以后再跟您学二胡,您看如何?”,听了曼莎的话,太公公反而大笑起来“傻丫头,不喜欢二胡可以直接说的,没有必要这样哦!太公公不会介意的,人各有所好。再说了音乐都是相通的,学习古筝也是为了陶冶情操,和我们最初的初衷都是一样的。可惜当年你妈妈出生的不是时候,那个年代下,我们可不敢教授这些给你妈妈,所以小丫头,你可要好好学,弥补你妈妈当年的遗憾!”太公公颇有感慨的对着曼莎说道。

    得到曼莎的保证,太婆婆便每日开始认真教授起来。其实所有技艺的基础学习都是非常枯燥的,需要不断的反复练习,因此每日一个小时的练习时间是必不可少的。从最初的左右手指法练习,到和音练习,连弹练习,套指练习,揉弦练习等等,经过三个月的勤学苦练,终于把所有的指法都熟悉了。从这开始,太婆婆就开始教授曲子了,从最简单的开始,慢慢的逐步学习古筝的经典曲目。

    其实曼莎的学习速度并不算快,不过,基本功打得扎实,很快曼莎便可以弹奏“渔舟唱晚”“汉宫秋月”“梅花三弄”“高同流水”这样的经典曲目了,曼莎内心必竟是成年人了,所以对这些曲目的理解还是比较通透的,学起来自然也比较容易。这让太婆婆很是自豪,觉得自己的曾外孙女可真是一个小天才。所以对曼莎的学习要求更是严格了,早就忘记了当时只是陶冶情操的初衷,曼莎真怀疑现在的自己去考级估计起点还是比较高的。

    时间过得很快,一转眼两年半的时间很快就过去了,这两年半的时间曼莎在太公公和太婆婆的关爱下,生活得无忧无虑,每日忙着学习,忙着练武,弹琴,书法,学医,要学习的东西实在是很多,日子过得充实而又快乐。尽管如此,曼莎还是会经常想起爸妈,妹妹和弟弟。可是为了将来,曼莎觉得暂时忍耐是必要的。原本顾爸和顾妈是打算女儿在祖父家呆个一年半载就接到自己的身边,可是没有想到事情接二连三。

    想着自己也没有多余的精力带女儿,而祖父和祖母的照顾比自己还好一些,也就暂时听从了顾爸的建议,等到一切都比较安定的时候再接到自己身边。

    接到祖父的来信,知道佳琪的名字改成曼莎了,随之二女儿也取名为佳琳,一年前又添了一个小儿子,取名叫顾思朗。顾爸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