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杨章德最见不得李氏这样,登时心软了起来。坐在她的旁边搂住了她的肩膀说道:“我既然答应了你,今日就替李家说项还不好吗?何况,李家虽然失势了,但是这几年游玩照顾,哪里又过不下去了?这不过是见殿下回来了,也许分一杯羹而已。”
李氏柔声说道:“哪怕就是去那蛮夷之地杀敌,也比圈禁在府里好吧!李氏三房,上下一百多口,光是成年的男丁就有三十多人,一个个都是从小马上练出来的,就这样圈禁在府里等死……”
杨章德心思一转,他对朱瞻基的了解也比较多,知道他的心性。这么多人才放在那里不用,对他来说就是巨大的浪费,他登时知道该如何说项了。
“你放心,今日见到殿下我就说。”
李氏露出了一个笑容,起身面向他拜了下去。“妾身知道让夫君难为了,只是妾身只有夫君一个依靠,也就只能委屈夫君了。”
“不委屈,不委屈。今日晚间,让我尝尝新花样就好了。”
一句话说的李氏红了脸,埋头进了杨章德的怀里。“夫君又不正经了。”
虽然太监们一早就过来准备了,但是一直到快午时,朱瞻基才抵达了杨章德家的小院。
他的车驾也惊动了长安坊的百官,众人无不艳羡杨章德的受宠。
他现在虽然还只是一个四品的指挥佥事,但是除了锦衣卫指挥使塞哈智,其他几个指挥佥事,镇抚使已经全部被杨章德收服。
他仗着谁的行势,还不是太孙殿下?
明眼人都知道,塞哈智就只是个不管事的,如今年岁大了,连锦衣卫都很少去。
太孙依旧让塞哈智占着这个位置,主要还是杨章德的资历还有点弱。最迟两三年,这锦衣卫就要开始姓杨了。
杨家迎接的人群并不多,除了杨章德带着妻儿,就还有锦衣卫的一席人等迎接。
锦衣卫指挥使塞哈智颤颤巍巍地也过来了,在他以下,指挥同知二人,指挥佥事二人,镇抚使二人,还有十四所千户所千户,在京的来了一大半。
李子风以杨章德徒弟的名义,也得以在迎接的人群里混了个位置,但是让他没有想到的是,殿下竟然还记得他。
“四年前见你,还是一个留着鼻涕的小孩子,如今也长大了。”
李子风根本没有想到殿下还记得他,一时之间欢喜的连话都说不出来了。杨章德看他那呆鸡模样,恨不得再抽他一顿。
不过他见殿下还记得这个李子风,登时觉得自己这几年的辛苦没有白费,今日将李子风叫过来,也做对了。
塞哈智是朱元璋时期的老人了,在纪纲时期,就是锦衣卫的指挥同知,一直负责锦衣卫的组织事务。
纪纲去了东瀛,他就被拉出来稳住局面,但是他今年已经快七十了,谁也不指望他还能干点什么。
“殿下也认识二狗子?”
朱瞻基笑道:“那还是东征东瀛之前的事儿。那时候他流着鼻涕,本身还是个小孩子,却能知道照顾弟妹,不失兄长之风,所以我还记得。”
“这二狗子也算是我们半个锦衣卫的人……”他颤颤巍巍地看向了李子风笑道:“二狗子,在羽林卫学好好学,等你学成出来,回我们锦衣卫,也将我们锦衣卫打造成一支铁军。”
李子风抱拳说道:“承蒙殿下和各位大人关照,我李子风自当奋力向学,报效大明。”
众人一一拜见完毕,李氏有些失望地想要退下,这么多的外人,总不能这个时候向殿下求情。
但是朱瞻基却主动叫住了她。“曹国公最近身体如何?”
李氏连忙行礼道:“家父圈禁府中,郁郁寡欢,只是可惜不能为殿下效力。”
李景隆是建文帝的大罪人,说起来却是朱棣的大功臣。没有他的大败,哪有朱棣直接夺了应天府,登上大宝的事儿!
只是因为他是老牌勋贵第一人,朱棣登基,新的勋贵集团要出头,自然要把他打下去。
朱瞻基说道:“如今这南洲,西洲,地广人稀,大明想要将那些土地开发出来,需要的人手无数。与其圈禁府中,不如换个环境替大明效力。你回去跟他说,不要把武艺荒废了,过两年,放他去西洲为大明效力。”
李氏这一下忍不住双膝跪地,拜谢道:“多谢殿下恩典。”
“还是多谢谢我皇祖父吧……这都是他的意思。”朱瞻基摆了摆手,率先进了杨家的正房。
这种事他没必要做好人,即使当好人,也把名头安在朱棣的身上,这样朱棣也会更加开心。
朱瞻基喧宾夺主在正房主位坐下,然后让塞哈智坐在了自己的左手边,中间只隔了一个茶台。
尊重老人,爱护孩子,这是从朱元璋时期就已经开始宣传的了。
大明各州县都建立了养老院,孤儿院,就是要老有所依,少有所养。
待众人坐下,除了蹭进来坐在靠门口后面的李子风,屋里全部是都是锦衣卫的人。
朱瞻基看见门口的刘万传来的讯号,知道已经打发了无关人等离开,才开口说道:“今日借着来杨爱卿家中做客的机会,见一见大家,也是早就该做的。从纪纲之后,锦衣卫的职权被大大限制了起来,不是鸟尽弓藏,而是要给锦衣卫一段时间的休整。
虽然孤这几年重用咨情司,但是咨情司与锦衣卫不同,锦衣卫主要监督官员,咨情司更多关注民生。所以不用担心咨情司会跟锦衣卫职权重叠,抢了你们的饭碗。
纪纲是个能干的人,但是太能干了,太小立功了,犯的错误自然不少。锦衣卫前些年简直能止儿夜哭,可见其凶名。这里面,自然也有一些害群之马。
不过,孤连纪纲都救了,现在还把他安排在东瀛,如今石见银山一年产银近五十万两,他自己也赚的盆满钵满。诸位,我这个殿下做的如何?”
无人敢接话,也就只有塞哈智这个时候能搭上话。他抱拳说道:“殿下仁义,这是有口皆碑,老朽也感同身受。这几年,不论何时,锦衣卫的经费都没有缺过,仅此就能体会到殿下的爱护之意。”
“又想马儿跑,又想马儿不吃草,哪有这么好的事?想要让锦衣卫发挥作用,就必须要有充足的经费,总不能让大家饿着肚子去查案。不过,过犹不及啊……”
众人心中一凛,知道戏肉来了。以后锦衣卫的发展,就看殿下下面的话说什么了。
朱瞻基喝了一口热茶,这才说道:“受到纪纲离开的影响,锦衣卫这几年的风格大变,从一条狼,变成了一只温顺的狗,这让孤是有些不满意的。
如果锦衣卫不能发挥作用,还不如就天天帮皇祖父开道,这事儿轻松,还不用担责任。但是既然从太祖扩大锦衣卫的权力,授予你们查案权,到皇祖父至今也没有让你们收刀,你们自己却刀不出鞘,这让孤有些失望。
当然,孤也知道,你们是有实际困难的。但是明日的朝会,将会推行新的议事法则,同时新的财政制度也会实施。也就是说,你们锦衣卫的经费,今后每个月不用到户部去要,也不用皇上特批,也能直接到账。
没人能通过资金来卡住你们的脖子,锦衣卫始终是皇室的一把刀,只能由皇室来指挥,其他任何人想要干涉你们的行动,只有一个结果,那就是,杀!”
塞哈智忍不住打了一个寒颤,望着朱瞻基板着的脸,一句话也不敢说。
但是心里,他忍不住嘀咕:“殿下,你还只是太孙,连太子都不是,更不是皇上啊!”
(有点事,本来想要完成一万二的,就只能先来一万了。)
第二十一章 白莲教()
塞哈智听的心慌,他其实早就多次致仕,只是因为要帮杨章德占住位置,所以虽然还在这个位置上,但是早已经不管事了。
他不想在自己致仕之前,还惹出一大堆纠纷,更不愿意因此连累后辈。
但是太孙现在如此杀气腾腾,让他觉得自己应该尽快脱离这个泥沼。
明日开始就抱病吧,再向皇上致仕一次,希望能得到皇上允许。
他恐慌,但是对其他年轻的锦衣卫来说,这却是振奋人心的好消息。
明朝特有的军户制,让军户的儿子永远是军户,工匠的儿子永远是工匠。
除了读书能改变命运,其他的所有的渠道都被封死。
具体到细节部分,羽林卫的后代大多都是进羽林卫,锦衣卫的后代也大多是进锦衣卫。
这里面哪怕是有一些人事的调动,但是基本上这个大的环境就是如此。
在座的锦衣卫人员,其中有一半都是因为其长辈是锦衣卫,然后继承父职,进入锦衣卫,然后一步步熬上来的。
他们大多也经历了之前的纪纲时期的黄金时代,但凡有一点理想的,都不愿锦衣卫就此沉沦下去。
大丈夫一生在世,谁不想轰轰烈烈?
纪纲时期当狼,三品以下文武百官谁见了锦衣卫不怕?可是现在还有几个怕锦衣卫的?
所以有了朱瞻基的背书,加上杨章德的鼓动,一顿饭的时间,锦衣卫的众人心思就被统一了。
思想的统一,对一个部门来说是增加凝固力,战斗力。
这些有着相同背景,有着同样追求的人,思想也最容易统一。
换做是那些文人,想要真正将他们的思想统一,那就是史诗级难题了。
后世的太祖杀的天昏地暗,都没有能解决这个问题。
朱瞻基当然也不会现在就去面对这个史诗级难题,他只需要那些人能按照他的方向来走就可以了。
控制了锦衣卫,五城兵马司,就能维护京城的稳定。
他还有羽林卫,还有幼军的一万多精兵,还有海军第一舰队的人马,已经足够了。
朱棣出征,京卫人马会带走一大半。唯一留守京城的可能就是京卫指挥司,而京卫指挥使是张辅的三弟张軏,这又是一个自己人。
所以朱瞻基等于已经控制住了会留守京城的大部分兵马,不怕有人会闹妖蛾子。
他再将张辅留在京城,以张辅来压制各都指挥使司,五军都督府的留守将军,就能彻底保证国内的稳定。
从杨府离开的时候,朱瞻基本来还欲前往下马桥农庄一行。陈诚要被派往西北,下马桥农庄这里的一大摊子事务,就需要找个人来管起来。
谁都不知道,在他的心里,这里是他最重视的地方,重要性甚至还要超过如今给大明造枪造炮的夹江工业区。。。
因为夹江工业区代表的是现在,但是下马桥农庄缺少代表着未来。
这里的十座研究院,虽然因为他离家三年,如今的研发不算尽如人意。但是却一直没有停顿下来,稳步地发展着。
一方面,则是因为下马桥农庄的拨款全部都是朱瞻基的私人资金,不受朝廷约束。
另一方面,这都是陈诚的作用,他这个出使多国,见识过帖木儿等国重视文化和研究发明的人,知道如何引导这些研究院的发展。
但是现在他要出使西北,朱瞻基就准备自己亲自将这些研究院的事务管起来。
这个世界上,没有人比他更清楚,整个世界的发展规律和发展方向的了。
但是他的车队刚进入承天门的夹道,就遇到了被派出来找他的中官谢匡。“殿下,奴婢正准备去寻你,陛下今晚要与民同乐,着令殿下作陪。”
谢匡是王彦的徒弟,如今内侍阶层没有认干儿的风气,但是师徒传承却多不胜数。
太监们一层一层自上而下,师徒名分已经成为了底层向上攀登的重要途径。
比如朱瞻基宫里的刘万,孙林,都是金阔的徒弟,而刘万现在虽然才二十多岁,已经开始在宫里寻了几个七八岁的伶俐小太监,开始教他们读书认字,为人处世。
孙林的年纪大一点,他现在又是提督咨情司,所以他的徒弟就更多了,不少都是年轻一代的精英。
王彦早年任辽东镇守太监,权倾一方,如今更是朱棣最信任的司礼监大太监,他的徒弟就更多了,足有数十人。
这谢匡就是其中的佼佼者,在整个內监系统都已经成为了新一代的明星人物。
朱瞻基点了点头。“上车来说话,皇爷爷为何要又想起这一出?”
谢匡上了马车,却不敢坐进来,而是坐在了车厢外的裙边处,与朱瞻基只隔了一层桁架。
“英国公今年回京,英国公府在元宵节也凑了热闹,他们的工匠做出的花灯比较新奇,京城百姓趋之若鹜。今日陛下闻听后也起了兴趣,刚才已经派人召了英国公与一帮勋贵,准备晚上泛舟赏灯。”
应天府每年的元宵节,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