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重生八十年代-第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第五章送上门的粉条生意() 
做生意最重要的是什么?资金?技术?产品?人脉?

    前三样都可以通过努力得到,但是人脉这玩意儿就像个幽灵,看不见摸不着想抓都抓不到,无视它的话又会被捉弄,真真让人恨得牙根痒痒。

    如果说五六十年代的大学生支撑起了新中国的一片蓝天,那么八十年代的大学生就是这片蓝天下的最大受益者。

    上学不要钱不说,还发补助,毕业后不但包分配还正赶上改革春风拂面不寒的时候,过几年,知识节构老化了又赶上领导干部年轻化的政策,仿佛整个国家应该给知识分子的十年运气都放在了他们身上。

    人生四大铁:一起同过窗、一起扛过枪、一起……

    到了八零年战争已经渐渐远离普通大众的生活,周边国家的争端需要通过战争来解决的已经不多。所以和扛枪相比,同窗的性价比就大的多了。

    去汪校长家的时候,赵林习惯性的想要拎点东西,好在他对这个时代仅剩的一点记忆起了作用,对汪校长这个人来说,什么礼品也比不上一个恭顺好学的态度。

    汪校长是当年开挖城墙的支持者之一,趁着这个机会硬生生的帮县里盖了两所小学,还给县里的高中盖了一栋教学楼一栋综合楼。

    这个人对知识有种偏执的狂热,而且情商也高,在保护了一大批下放的高级知识份子的同时,还被县里当成又红又专的典型委以重任,不但主管县里的教育还兼差高中校长。

    所以说学历这种东西在各个时代都不是评价一个人的唯一标准,汪校长好像就没有文凭,他的知识储备和赵林一样都来源于自学。

    看多了电视电影书报小说,大家隐晦的提起那十年的时候,话里话外都是疯狂、愚昧、饥饿等等等,好像理性根本不存在一样。

    稍微动动脑子想一下就知道,这是不可能的。

    是有无数人因为理想破灭绝望到自杀,与此同时,难道就没有像汪校长一样信仰坚定,于万般困难中继续前行的人吗?

    原子弹、卫星、核潜艇是什么时候出现的?农业水利系统、工业体系什么时候完善的?结晶胰岛素什么时候做出来的?第一台计算机什么时候做出来的?原油什么时候自给自足的?葛洲坝什么时候建的?尼克松访华是哪一年?

    任何时代,有绝望的人就有理想坚定不可摧毁的人,有破坏就有建设,有好人就有坏人。

    就像是看过那些老旧的黑白电影,就以为镜头下的时代就是那个颜色,要知道,没有绝对的光明,当然也就没有绝对的黑暗,五彩缤纷才是这个世界的真实。

    被再多影视书籍洗脑也不改变想法的最重要一点就是,如果没有这么一批人在坚定的前行,就不会有“拨乱反正”更不会有今年的四个人公审。

    对于这样的人当然要心怀敬意,如果赵林真像倒化肥一样拎着烟酒开路,非被打出门不可。

    敲门之前,赵林略有些紧张的正了正衣服头发,干净整洁的装束他那有些稚嫩的小脸儿,配上并非装出来的成熟,不用开口就能得三分好感。

    “赵林啊,吃了没?”开门的汪校长第一句话就把赵林问懵了,腰上围着围裙、手里拿着锅铲的形象和印象中的差距有点大。

    “没,没吃呢……”赵林有点结巴的说出这几个字就后悔了,这也太失自己求人办事的水平了。

    “那正好,学生给我送的槐花太多,我正发愁吃不完呢。来试试我手艺怎么样。”汪校长笑呵呵的把赵林让进门说道。

    嗯,味道很糟糕。

    连吃好几天槐花饭之后,再好的手艺也是白给。做为一个丧偶中年男人,饭做成这样还是值得原谅的吧。

    “味道还不错吧,周未我让学校食堂搞点存货,下星期给你们蒸槐花大包子吃!”汪校长兴致勃勃的说道。

    “那得配粉条才行,不然不抗饿。”赵林低头往嘴里扒拉着槐花饭,一点也不耽误说话,边吃边说还不往外喷口水沫子。

    汪校长看了赵林一眼道“哦?我还以为加点盐就成,回头得好好和食堂老林商量一下,这事马虎不得,饿着肚子学生也没心学习不是。”

    汪校长对自己的学生辍学养家这件事一直心里不舒服,所以最近多花了不少心思在学校食堂上。

    县里的学生还好,离家近的偶尔还能回家找补一顿,乡下来的学生就不行了,为了省钱都是从家背一大袋子馒头做干粮,一吃就是一个月,吃到后面馒头上发霉都是好的,有些学生的馒头都能拔丝了。要不就是啃红薯啃到天荒地老,就这样的伙食能一天吃三顿就是不错了。

    眼看着一个个的大小伙子饿得背都驼了,汪校长天天想的最多的就是改善伙食这件事。

    “来找我什么事儿?”两人吃完各自的一大盆槐花饭一共也没花五分钟,这还是边吃饭边聊天的速度。

    没肉没菜,饭食自然就上去了,一直处在饥饿状态,速度自然也上去了。

    “校长,我想参加今年高考。”赵林对槐花饭不是很满意,不过吃饱的感觉还真是不错。

    “跟我说这个干嘛?”

    “我不是辍学……”

    “谁说你辍学了,我批了吗?”

    “那……”

    “下星期找老乔报道把前几次考试补上,他还是你班主任,让他把你学籍档案填上。旷了大半年的课,能跟上吗?”

    档案管理对外是挺严格的,不过对内就算了,即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就是好。

    “我爸在家帮我复习,应该没问题。”

    “也是,你爸水平比老乔强多了,可惜了,他身体怎么样?”

    “还是老样子,不过精神头比原来强多了。”

    “你来上课的话,家里怎么办?”

    “我都安排好了,不过估计中间偶尔还得请假……”

    “不耽误学习我就准!既然回来了就别想着再往后退,听到没?”

    “听到了。”

    “这事就这么定了,来来,给我说说这个粉条的事。”

    红薯干吃多了伤胃、消化不良,但是做成红薯粉条就不一样了,这样一来这个过程中间的损耗就变得可以接受了。

    那三年靠着红薯不知道救了多少人的命,同时也不知道让多少人谈红薯干变色。这东西吃一次两次还行,吃个把月就会让人受不了,连着吃几年就完全是恶梦了。

    把红薯洗净,打碎滤去残渣,然后加水搅拌后沉淀出来的就是淀粉,吊成粉砣之后曝晒之后再背风向阳放置,就完成了做粉条的第一步。

    害怕浪费的就少过滤几次,虽然这样做出来的粉丝会黑但是味道差不多,据说还更营养。

    然后打浆糊漏丝就要看手艺了,单纯做粉条工艺一点也不复杂。不过要出好粉还是不容易,里面的工序能达到三四十道。

    “走走,跟我去找老林去,咱们商量商量看能做出来不能。”汪校长听赵林说了几句就激动起来,雷厉风行的拖着赵林就去找食堂大师傅去了。

    食堂大师傅叫林建军,老汪主管教育之后就把他从县委小食堂要了过来,。

    听到老汪要在农校做粉条之后,老林的头摇的比风扇还快,这东西工艺是不复杂,也不是做不出来。问题是学校面积就这么大,食堂人手又只有那老猫小猫三两只,堂堂一个特级厨师做大锅饭已经够憋屈的了,再累的像死狗一样做这东西,说什么也不干。

    “还是花钱买吧,这东西真不贵!”老林就差给校长跪下了,哭丧着脸说道。

    老汪一脸不开心道“怎么不贵,一斤白面才两毛钱,这玩意儿都快五毛了还不贵!”

    赵林这才想到现在各地的路还没修好,县里的粉条要从邻省运过来还真的不便宜,要不是托计划经济的福,几百里地运过来卖的人得赔死。

    想到这里,赵林插话道“不用从市场上买,去乡里找个村子做就行,价钱能便宜一半。”

    红薯产量可不是其他农作物能比的,一亩万斤不一定,五千斤往上那是一点也不夸张,五斤出一斤粉条,这买卖能做!

    老汪看看林建军那张便秘脸,又看了看赵林问道“能行?”

    林建军比赵林还积极地说道“行,行行,红薯便宜,粉条也不贵,就是从SD运过来太远,都贵在路上了。要是县里有,肯定便宜不少。”

    “这事儿就交给我来办,就当是旷课这么久的惩罚了,保证一斤粉条比市场上低两毛钱!”这就是三毛一斤,比白面还贵,红薯根本就不值钱,劳力比红薯还便宜。赵林要是不赶快把这生意拿手里,那才真是傻了。

    老汪似笑非笑的看着赵林,把他看的心里直发毛,过了好一会儿才说道“二毛,白面也才这个价!”

    “二毛八,红薯夏天种产量低,现在地里的活儿又多,人工也贵。再说这东西可不要粮票!”

    白面是便宜,可粮票一样可以当钱花,拿来换其他需要票的东西换不来,可是市面上偷摸做买卖的人是越来越多,可以换的东西当然也越来越多。

    老汪皱皱眉道“要是产量跟得上,供销社里我还是能说上话的,以后就不从外地进这东西了,都交给你!”

    赵林一听乐坏了,供销社制度最大的好处就是它的销售网络完善,有这么一个完善的网络,再僵硬的机制也比赵林自己出去跑销售来的快。

    “保证完成任务!”赵林来了个立正道“咱们食堂要多少供多少,价钱两毛!”

第六章吵吵闹闹才是家() 
学籍的事不但轻松解决,还顺带着拖出来一个大产业。这事儿要是办成了,不但能彻底解决自己家的吃饭问题,还能帮二舅家、材里的乡亲们一把,把化肥那件事落下的心病给治了。

    本来赵林还打算用这一千多块钱跑趟广州,倒点电子表之类的东西来卖,这东西利润高的不像话。

    不过和能形成一个产业的粉条生意来比,持继性和影响力都差太远。一个是倒买倒卖赚取差价,一个却是生产创造。

    单纯的赚钱是没有意义的,对于赵林来说现在以及未来的二、三十年里,赚钱的机会太多了,和生命中的其他事比起来,赚钱这件事儿变得没那么的重要了。

    在回来的这段时间里,赵林一直不敢面对的只有一件事,那就是父亲的病,脊柱受伤造成的截瘫不是有钱就能治好的病,别说八零年就是再过二十年也一样没有什么好办法。

    其实在家里这样的环境下这么久还没有发生并发症,已经是一个奇迹了。

    靠着厂里给的工伤补助以及变卖家产,能做到的也只是正常导尿排便罢了,像恢复性的药物和治疗已经断了很久了。

    克制住脸上出现的阴霾,赵林和辞工在家的母亲一起把赵红阳送到了医院,检查结果不容乐观。

    医生开的药物也只是缓解疼痛类的,手术、药物都没用,只能通过加强营养和一些恢复性锻炼来乞求奇迹的出现。一位中医给开了副化瘀通络汤,已经是在目前这种医疗条件下能够得到的最好结果了。

    虽然知道赵林赚回了一大笔钱,赵红阳还是不同意住院治疗,拗不过的俩人只好再次把他接回家里。

    和绝食自杀相比,赵林对这个结果已经很满意,县里的医疗条件说起来还是有些恶劣,比在家养病差不了多少,而且整日看着一屋子的病患,在心理上的压力恐怕还要更大些。

    让赵林难受的是,跑遍全城居然都找不到一架轮椅卖,赵林只能拿张一张草图去找赵瞎子,让他试试看能拼出来一架不。

    修自行车的这个人叫赵卫国,和赵林还是本家,脸上烧伤百分之七十多,只剩下一只眼睛还能看到点东西,那样子能止小儿夜啼。

    不过大家对他很是敬重,连最胡闹的小子也不会背地里说他的闲话,因为他是保家卫国时受的伤。

    和人说话的时候总是以“我赵瞎子……”开头,虽然没办法做任何表情,但是谁和他说话都能听出一股调侃的味道,所以虽然容貌吓人,人缘却还不错。

    其实他也不过二十七岁,绕八百圈的亲戚之后,赵林该着叫他一声叔。

    “叔,你看能不能这个东西能做出来不?”赵林递过去一根烟道。

    赵瞎子接过烟塞到嘴里,用牙咬住熟练的啜了一口道“啥东西?”

    把图纸摊开,赵林比划了一下道“我画了图,你看一眼。”

    赵瞎子看完图点点头道“太没挑战性了。”

    赵林知道他是工兵出身,可也没想到会得到这么个答案,不由多看了他一眼。

    “怎么还不信啊,我赵瞎子当年在部队可是改装过汽车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