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重生大唐皇太子-第7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可以说,安史之乱的祸根在武后时期就已经埋下了。

    还有就是武后的滥杀,导致初唐时敢言直谏的风骨之臣日渐凋零,凡是反对武后的大臣,皆被斩杀。

    直到玄宗之时,方才有所缓和,相继出现了宗璟,张九龄几位风骨之臣。

    所以武后在民生,经济等方面为开元盛世奠定了基础,但是实际上自高宗中叶以后,大唐的国威就已经不振了。

    而唐朝的衰颓,也是从武后代替高宗的时候就开始了。

    还有就是大家最近都觉得弘哥儿很窝囊这个问题。

    其实在那个时代就要遵守那个时代的规则。

    说实话,太子不是个好干的活儿,恰巧高宗朝又是一个无比特殊的历史时代,前文说了,李弘不受武后待见,而且因为李弘日渐长大会威胁到武后的原因,这两个派系天生就带有几分敌对之意。

    李义府的嚣张在史书中有诸多记载,其人固然能力出众,但也狂傲自负,太子发展势力肯定会和他交锋,那么对方主动出击也就不难理解了。

    还有贺兰敏之,那个货就是个疯子加混蛋,月麒只说一件事,不是野史,正史记载,贺兰敏之强行xx了李弘的未婚妻,是真事!

    而且当时他并没有遭到处罚,贺兰敏之是在几年之后才被杀的,而且是因为另外的原因。

    所以书中虽然有些地方有漏洞,但是有些东西还是参照了史实的。

    最后说弘哥儿窝囊的问题,我想问什么才叫不窝囊,贺兰敏之挑衅辱骂李弘,没有大耳刮子抽他吗?他策划皇城刺杀,最后不是被判斩立决了吗?李义府一再寻衅,弘哥儿不是在谋划着要扳倒他吗?

    何况除了在李治和武后面前,弘哥儿就是在言语上也没吃过亏啊!哪一次不是他把别人气的半死!

    贺兰敏月虽然在弘哥面前一句话也不弱,但是她手里的势力基本已经全归李弘了好不好……

    至于势力建立,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结交军方,建立东宫六率,收服贺兰家的情报网,最重要的是打击武后的势力,贺兰敏之死了,无论如何都是武后的威信被打击的最大,弘哥儿怎么能说是一无所获?

    最后,月麒是第一次写书,bug难免,希望大家多多谅解。

    今天上架,爆更十章,希望大家多多支持。

第一百三十四章:没安好心的家伙() 
李治突然之间发怒,让所有人都愣在了当场,倒是李弘反应的最快,不慌不忙的跪了下来。

    “父皇息怒!”

    紧接着,一众大臣们才反应过来,跟着李弘伏地高喊。

    “陛下息怒!”

    “息怒?”

    李治的声音越发的气急败坏。

    “尔等身为臣子,拉帮结派,挟持君上,真是我大唐的好臣子啊!”

    这话的讥讽意味浓的很,对于臣子们来讲,不可谓不重,是以殿下跪着的大臣们,听到李治的这句话,几乎都是冷汗直流。

    “臣等有罪,请陛下降罪!”

    对于李治的愤怒,李弘倒是毫不意外。

    开玩笑?

    不管怎么说,李治都是一位皇帝,而且是一位并不昏庸的皇帝,而今天的情势,几乎已经和逼宫无异。

    先前李义府的行为还在李治的接受范围之内,毕竟那些大臣看起来声势浩大,但其实在整个朝堂中并不算很多。

    但是后来情势发展到李绩为首的一干武将同样用这个法子出来,就让李治出离了愤怒。

    试想一下,如果整个朝堂上动辄出现这种大规模的请愿,皇帝还如何管理,大臣们都如此齐心,还如何让政令通达。

    所以这个毛病,坚决不能惯!

    先前是因为军方的态度让李治怀疑到了李弘的头上,如今李治确定了今天的事情并非李弘有意挑起之后,自然理所应当的爆发了自己的怒火。

    可笑李义府连这一点都没看明白,贸贸然的继续攻讦裴行俭,只会让李治更加生气。

    发泄了一通,李治坐在御座上,大口喘着粗气,一旁的武后贴心的端起茶水,递到了李治的嘴边。

    至于殿下跪着的一干大臣,则是被吓得瑟瑟发抖。

    “行了,都起来吧!”

    生了一阵闷气。李治不情不愿的说道。

    他总不能真的把殿上的人都换掉吧,想必先前这番震慑也应当让他们知道什么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

    “西征之事,刚才裴爱卿和李爱卿都已经对质完毕。各位爱卿都说说有何意见吧?”

    李治恢复了平静,冷声说道。

    这句话李治先前问过一遍,但是这一遍显然和刚才绝不一样。

    这次是真的要大臣们说自己的看法,如果再出现刚才一样众口一词的景象,恐怕就真的是活到头了!

    大殿内一时之间陷入了沉默当中。

    如今帝后的态度不明。谁敢贸然前去碰壁。

    没看见身份高如英国公,李中书都被陛下训斥的面红耳赤的吗?

    “怎么都哑巴了?刚才不是一个声音比一个高吗?现在怎么一句话都说不出了!”

    看见大殿内沉闷的景象,李治又是忍不住一阵怒火往上冲,寒声说道。

    “陛下,老臣厚颜请陛下暂息雷霆之怒,听老臣一言。”

    李绩不愧是历经三朝的老臣,转瞬之间便明白了李治究竟为何如此生气,当下心中一凛,沉声说道。

    “西征大胜本为我大唐之幸,然我大唐向来以军功为重。概无功高盖主只说,如今守约立下如此大功,却因一纸奏章,毫无证据之猜测,被陛下卸去官职,夤夜召回长安接受审讯,老臣历经三朝,未曾见此奇景!老臣斗胆问陛下一句,若只凭一纸猜想便可将我大唐三十万大军的主帅定罪,日后又有何人胆敢继续领兵出征!”

    老李说的很不客气。但是李治却没有因此而变得更加愤怒,反倒脸色稍缓。

    李弘心中暗暗松了口气。

    老狐狸能够混迹三朝果真不是个没脑子的主,这几句话虽然看似是在指责李治,言语之中甚至不甚恭敬。

    但是以老大人曾为帝师的身份。如此说倒也不为过。

    最重要的是,李绩对李治的心理把握的相当准确。

    他清楚的明白今天武将齐心请愿的行为触及了李治的底线,如果军方真的如此齐心协力对抗文臣,那么很可能会超脱出皇帝的掌控,成为威胁皇权的利器。

    这才是让李治如此暴怒的最大原因。

    李绩的这几句话看似平淡,但是其实是在变相的向李治解释。

    军方内部并非毫无隔阂。也不是如此齐心协力,只是因为裴行俭的遭遇起了兔死狐悲的感觉。

    所以才如此齐心的上奏。

    “李中书,英国公所说你如何解释?”

    李治的面色缓和下来,对着李义府问道。

    “回禀陛下,臣身在京中,并非身在阵前,对于此等大事自然缺乏证据,然种种迹象表明裴将军嫌疑重大,臣身为宰相,自不能坐视此事演变下去,密奏陛下乃是应有之意。

    至于召裴将军回京,自是因为如此大事,不得不查,亦不得不辨,陛下今日准裴将军进殿自陈,即是为查明真相而来,若裴将军持身公正,又何惧对质,陛下明察秋毫,自会还将军一个清白!”

    李义府倒也机灵,一番话说下来,不仅把自己给择了出来,而且竟像是裴行俭心虚了似的,还小小的捧了李治一把。

    “陛下,裴将军素来严正,此次虽急功近利,但却是为我大唐着想,何况前方军情瞬息万变,裴将军临机专断也无不妥,何况智者千虑必有一失,一时不查有些许过错也不掩其大功。”

    刘仁轨跟着出位说道。

    倒让李弘的眉头一皱,这个老家伙怎么会帮裴行俭说好话!

    别人不知道,但是李弘既然有意重用军方,自然对军方内部的势力有所了解。

    虽然如今的军方看似铁板一块,但全是因为有李绩在那镇着。

    实际上军中已经分裂为了好几派,最强盛的莫过于受李绩支持的裴行俭一脉,但是除此之外,以刘仁轨为首的另一脉也有不小的势力,隐隐有和裴行俭抗衡的趋势。

    当然,军中还有其他的一些势力,整个形势复杂的很,不比朝堂上简单多少,但是目前来看,仍然是这两脉势力最大。

    若是真的扳倒了裴行俭,受益最大的莫过于刘仁轨。

    李绩毕竟已经老了,军方的接班人也不是他能够一手决定的。

    当然,最重要的是,刘仁轨和裴行俭在李治心中的分量都不轻,否则也不会有现在军方的局面。

    现在这个情势上,刘仁轨站出来替裴行俭说好话,李弘本能的感觉这家伙没安好心!

    ps:感谢书友立立之之,白杰1,流泪的十字,99yu的打赏,感谢书友十九平方的评价票。

    第一更!

    求收藏,求推荐,跪求首订啊亲们~~~(。)

第一百四十三章:太子的抉择() 
其实今天的事情,李弘本不想出面。

    毕竟这场大朝会上的争斗涉及的范围实在太广,李弘太子的身份又实在太特殊,一不小心就有可能会触碰到李治心中的敏感之处。

    加上今天对付李义府的行动虽然看起来把握不小,但是武后的影响力摆在那,让李弘心中着实没有底。

    如果他赤膊上阵还是失败的话,无疑是在朝堂上威望大损,也非李弘所愿。

    何况如果他出手的话,不可避免的要和武后直接对撞,且不说能不能赢,就是孝道之上李弘便失了先机。

    所以今天李弘原本是打算做个旁观者的。

    不过现在的局势,显然是让李弘不得不出面了,因为如果他再不出手,恐怕今天好不容易打造出来的局面就会毁于一旦。

    何况从武后不时飘来的冰冷目光之中,李弘已经明白,自己在背后的小动作是绝对瞒不过自己这个精明的母后的。

    既然已经躲不了了,不如放手一搏!

    哪怕得罪了武后,也不能让李义府这个老家伙继续蹦跶下去!

    李弘心中下了决心,便毅然站了出来,迎着李治略带冷硬的目光,李弘沉声说道。

    “父皇,儿臣以为西征之事固然是大胜而归,但裴将军未经圣意,擅自招降敌酋,功不抵过,请父皇明鉴!”

    声音平静,不起一丝波澜。

    却一下子让在场的所有人心中都炸开了锅。

    李弘这话的意思很明白,接受阿史那伏念的招降是一回事,但是如何处置裴行俭又是另外一回事,功是功,过是过!

    自大朝会一开始,太子就摆出一副置身事外的样子,但是明眼人都知道,李弘肯定是站在军方这边的。

    如今李弘一说话就将裴行俭置于不利之地,怎能不让人意外!

    这句话的效果很明显,在场的人反应也各不相同。

    武后和李治的脸色变了变。一瞬间又恢复了平静,显然李弘的这番话出乎了他们的意料。

    更明显的则是军方这边,李弘的话刚说完,几个性子暴躁的武将已经对李弘怒目而视。

    而李绩和裴行俭的目光也分明变得阴沉了许多。

    就连戴至德和张文瓘等人望向李弘的目光也多了几分复杂难明的意味。

    李弘好像没有看到这些惊疑不定的目光一样。脸色平静的继续说道。

    “至于大理寺私放囚犯一案,事关重大,更是事涉重臣,儿臣恳请父皇严审此案!”

    虽然脸色平静,但是李弘的声音坚定。望向李治的目光也丝毫没有退缩之意。

    李绩的瞳孔一缩,太子的意思已经很明显了,不愿意放弃这个对付李义府的大好时机,为此甚至不惜得罪军方。

    李治的眼神凝重,微微眯起眼睛,打量着一脸正色的李弘,似乎猜不透他的用意。

    过了片刻,李治神色恢复如常,淡淡的说道。

    “那依太子之见,此事当如何处置?”

    “儿臣以为。大理寺一案事关重大,非三司会审不可正朝纲!”

    对于李治口气里的冷淡,李弘毫不在意,继续说道。

    “那裴将军又该如何封赏呢?”

    这次却是武后的声音响起。

    比起李治,武后的口气就没有那么客气了,狭长的凤眸微微眯起,紧紧的盯着李弘。

    而且武后这句话不仅仅是在问李弘,也是说给李绩听的。

    她说的是封赏,而不是责罚。

    这就代表着武后不愿意降罪于裴行俭,但是如果李弘坚持要处置李义府。就别怪她不客气了。

    顿了顿,李弘说道。

    “西征大胜乃是大功,裴将军虽事先未曾向长安禀报,但罪不及西征大军。儿臣恳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3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