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穿越1630之崛起南美-第25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肥硕的成年鱼,平均重量在十斤左右。到了最近两天,他们几乎每天都要收一次渔网,每网的数量也大幅度增加,达到了六七百条。强森上士估计,依照目前这个趋势,这今后每网鱼渔获的数量怕是还要直线上升,这更换渔网的频率也会逐渐增加。

    岸边数百名朝鲜女人和小孩一字排开,在农业部几名技术员的指导下现场杀鱼,然后用白花花的精盐腌制咸鱼。甚至于,还有相当一部分鱼将被制成熏鱼。这种腌制或熏制过的大马哈鱼能保存较长时间,再加上此地气候相对而言比较寒冷,保存起来作为储备粮的话可以够城内的居民们吃很久了。

    只可惜去年忘了在城内挖一个大型地窖,然后可以在冬天的时候凿取冰块储存在地窖内。只要做好保温隔热措施,这就是一个相当不错的冷藏库。只要有了这个冷藏库,那么捕获来的大量大马哈鱼就不用像现在这样急吼吼地腌制起来,而是可以直接放进库内冷藏储存了。

    可惜了!强森上士摇了摇头。今年说啥也要把这个冷库挖起来,然后趁着冬天气候寒冷的时候到黑水河里去凿取冰块,再塞进冷库内。岛上的那些土著们饲养有大量的驯鹿、牛,每年冬天都会有数量巨大的种群因为衰老、缺乏草料等原因而倒毙。这个时候东岸人完全可以以一个很低廉的价格去向他们收购这些牲畜,然后自己宰杀,宰杀完毕的肉可以储存在冷库内,而皮则可以在简单处理后输送回本土进行销售。甚至,大家还可以向这些土著猎人收购驼鹿,岛上野生驼鹿群非常庞大,肉可以吃,皮可以运回本土,非常划算。

    而就在大家在岸上兴高采烈地捕捉大马哈鱼的时候,目前停泊在港湾内五艘船只(包括那艘小型朝鲜渔船)也开始了行动。除了有两条运输船要运输物资到利尻岛及烟台要塞外,那条朝鲜渔船将被水手们驾驶着前往大泊附近与山丹人进行贸易、兼且招募兵员,而最后剩下的“伏波”号与“蹈海”号探险船将临时转职成了渔船出海。(未完待续。)

第一百十三章 物资准备() 
在这两艘转职成渔船的探险船中,“蹈海”号将向北航行至黑龙江口,然后使用拖网捕捉正在洄游的大马哈鱼;而“伏波”号则将前往千岛群岛附近海域,一方面探查当地海域信息,另一方面——也是更重要的一方面则是侦查当地著名的秋刀鱼渔汛信息。

    再过一阵子,鄂霍茨克海内数量极为庞大的秋刀鱼便将开始向南洄游,此时到择捉岛附近海域去捕鱼的话正合适。如果东岸人的探险船上再配备一些使用大型聚光镜的组合灯具,那么晚上的时候他们便可以实施灯光诱捕,一晚上轻轻松松就能捞上来十几吨几十吨的秋刀鱼。而当地的那些阿伊努渔民却不知道这种捕鱼方法,他们只会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驾驶着一点点大的小船,使用自己的那种劣质撒网在内河或近海捕捉一些上层鱼类,他们甚至都不一定知道渔汛是怎么回事。

    所以说科学技术才是第一生产力,守着千岛渔场(即北海道渔场)这个世界第一大渔场,如果再配上先进的捕鱼技术,和科学的渔业及海洋知识,那么这个渔场就将成为东岸人的天然海上粮仓。而且,这个粮仓看起来似乎还是无穷无尽的:大马哈鱼、秋刀鱼、远东拟沙丁鱼、鲐鱼等高产鱼类全在此地富集;除了这些之外,库页岛周边海域还有大量的蟹类和软体动物,真的是一座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库。

    南方大明的局势日益崩坏,到了明年,随着战争的深入进行,流民的数量又将迎来一个爆发性增长期,而这也意味着东岸人搜罗到的明国流民数量将呈几何级增长。那么,如何确保这么多数量(可能有上万乃至数万)的流民的吃饭问题,必将成为悬在东岸人头顶上的一把利剑。粗粗算下来,这个数量级的流民所需要的粮食保守估计将在四千多吨以上,如果人数太多的话也许需要骇人听闻的近万吨粮食。

    近万吨粮食是什么概念?如今华夏东岸共和国全国一年各类粮食总产量也不过才两万多吨,这还是在西湖堡、大丰堡等农业基地开始有稳定产出以后的粮食产量,要是之前两年的话可能每年粮食总产量也就一万吨出头的样子。养活几万流民需要的粮食是海量的,若是留有一定冗余量的话,东岸人起码要准备六千吨以上的粮食(以两万人为容纳上限)。

    这六千吨粮食从何处筹措?要知道,这事短时间内可没法指望澳洲,那边自顾还不暇呢,暂时很难有富余的粮食来支援北边。从本土运更不现实,先不说数万里海途的阻隔,就是这运力也完全没法承担起这么多粮食的运输任务。那么,就只有本地解决了!

    本地解决的方法无非就以下几条。第一,在自己能够控制的地域范围内屯田,而这莫茗前一阵子已经在着手做了。在烟台要塞附近排干沼泽积水、修建人工水库,复垦荒田,这便是第一步。此外,黑水港和利尻岛上目前也播种了一些土豆和春小麦。不过以上这些的共同点就是播种面积小、土地不够肥沃,且很多是生田,最后总的粮食产量可能不会太高,只能作为补充。

    第二,就是就近购粮,向邻近的朝鲜、日本甚至库页岛土著购买粮食、牲畜。且不说这会花费极大的资金,就是这些国家自己估计都没多少余粮。那些苦哈哈的库页岛土著就不说了,朝鲜的粮食产量也就那样,马马虎虎,但别忘了人家有几百万人要养活,基本上很难有多余的粮食拿出来出售。你看看当年野猪皮向朝鲜征粮的事情就知道了,不是不愿意给,是真没有!而日本的情况可能还不如朝鲜,因为其人口更多,粮食只会更加紧张。因此,向朝鲜、日本甚至中南半岛上的国家购买粮食也只能作为补充,作为粮食来源的一小部分,不能作为倚靠。

    第三,那就是捕鱼了,这是东岸人现在所能够想到的最合理,也是最有可能实现的方式。守着世界上渔产最丰富的渔场说粮食不够,且你又有一定的捕鱼船只和设备,更有先进的捕鱼技术和知识,如果你还能说出这样的话,那么就真的只能怀疑你这个人智商是否在正常水平了。既然知道了本地资源如此之丰富,那么就该趁早着手准备起来了。

    按照莫茗的指示,强森上士准备以以前俘虏到的上百名朝鲜渔民和城内的五十名东岸水手为核心,组建捕鱼队。当然了,捕鱼队人手有了以后,这渔船也得有。黑水港周边多的就是大木,这些木材虽然造军舰不合适,但拿来造商船和渔船倒也凑合。但是要造船目前这里也有现实的困难,比如缺乏专业人才,以及与造船上下游密切相关的配套产业。要知道,华夏东岸共和国发展了这么多年,目前海外殖民地也就新华港有一家规模不大的造船厂,而且其很多配套设备比如帆布、绳索、锚链等都需要从本土运来,由此可见在海外开设一家造船厂的艰难。人员、厂房、设备、船坞、木材处理等等,每一项都有可能成为拦路虎。

    不过造不了大船,那些没啥技术含量、不需要什么额外设备的小艇却不难造。等到渔汛季节到来后,只要将这些小艇往大船上一放,然后所有人直接乘坐大船出海,到地方后再分乘小船去捕鱼,效率一点也不低。

    这样三个途径搞下来,估计一开始每年还是搞不到那么多粮食。但也没有办法,谁让东岸人如今力量还不足呢。其实现在这几条船、几百个人过来就已经是大跃进了,而且打的是鞑子刚刚肆虐完毕,明朝政府地方控制力进一步下降的空子,若是平时过来的话估计麻烦不会小,至少没法短时间内在陆地上立足。总之先把据点搞起来再说,毕竟总不能眼睁睁地看着那些流民死于战乱、饥饿而无动于衷吧。搜罗的流民到手后立刻后送至黑水港、利尻岛休养,然后等待船只运往澳洲金山港。

    一开始因为运力不足的缘故,也许每年只能运个几千人,不过那已经很了不起了。几千人口那放在以往可就是一百多万元的移民费用,需要本土在欧洲卖几十、上百万匹棉布才能赚回来。这么多钱,已经完全值回本土所有的投资了。

    “伏波”号与“蹈海”号离去后,停泊在港湾内的“猴面包树”号和“生意人”号也满载着水泥、石灰和大约七万块大号城墙专用砖,顺着西北风往南方芝罘岛驶去。黑水港城外的砖窑厂已经开工了大约一个多月了,目前运转情况良好。制作砖坯的工作女人小孩就能完成,熟练以后效率更高,按照目前三天出一窑的节奏,每窑出两万多块标准砖一点压力都没有。

    生产出来的砖头除了大部分供应南方修建烟台要塞以外,剩下的一小部分则开始供应黑水港本地修建砖瓦房屋。按照本土建筑局派过来的技术员的想法,黑水港因为气候寒冷,且冬季降雪较大,因此东岸本土的那种风格房屋就显得很不适宜了。在他的规划下,黑水港这边的房屋要修建成俄罗斯的那种大尖顶式建筑,以便于积雪滑落下来,且房顶不能再使用以前那种单薄的瓦片了,必须使用比较厚实的。

    另外就是每间房屋都要使用壁炉,这是为了冬季取暖考虑。冬天的库页岛是狂暴的,凛冽寒冷的西风,纷纷扬扬的大雪,冰封的世界几乎能让人从骨头缝里感到寒冷。因此,在每间房屋里面修建取暖的壁炉就很有必要了,壁炉以木炭为燃料,通过管道烟囱排烟。烟囱上方还将修建一个棚子,以遮挡雨雪。

    这个工程量是极为浩大的。尤其是目前无论烟台要塞还是利尻岛都在分流大量建筑材料的时刻,天知道黑水港需要修建几年才能彻底完工。面对这样一种情况,强森上士决定暂停黑水港的大部分建设,先烧制出一批耐火砖出来,然后开始修建一座规模庞大的轮窑,以大幅度提高砖头的产能。

    不过考虑到现在已经是7月底了,可以预见的是,等耐火砖烧制出来、轮窑建设完毕后,库页岛很可能已经快要进入冬季了,至少气温肯定已经离零度不远了,留给大家烧砖的时间也就那么短短一两个星期,基本上今年是别指望轮窑有什么产出了。

    莫茗在仔细权衡了一下之后,还是批准了这个提议。为此,他甚至将每月黑水砖窑厂提供烟台要塞的城墙专用砖数额下调到了五万块,以确保黑水港有足够的自用砖头修建轮窑。莫茗相信,有这么多砖头供应,再加上就地取材,在明年六七月份清兵正式进入山东以前,烟台要塞应该能够大部分修建完工了。(未完待续。)

第一百十四章 迟来的接触() 
1643年8月6日清晨,两艘船静静停靠在了已经修建起两条木质栈桥的烟台要塞码头上。一些穿着统一制式短袖工作服的明人在工头的带领下开始卸载货物,他们的动作很麻利,看得出来对这类活已经驾轻就熟了。

    两艘船上的水手们嘻嘻哈哈地分批下到了码头上,码头边上修起了几间小木屋。小木屋是供水手们休闲的场所,在里面你可以凭票喝一杯在远东地面上极为金贵的啤酒。而且,如果运气够好的话,你还能花费一点小小的金钱和那些朝鲜女服务员们发生点什么,而长官们对此则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而在码头外围,沿着陆地连接芝罘岛的沙坝,东岸人建设起了一排排的小木屋,这是给新来的流民们居住的临时安置房。此时这些房屋都空荡荡的,只有十来个小孩在木屋间玩着捉迷藏的游戏,他们的小脸红扑扑的,再也不像刚来时瘦骨嶙峋、颧骨突出的可怜样。经过几个月来不间断的牛奶、肉汤的调养,他们的身体恢复得很快,甚至比那些成人还要快,此刻一个个生龙活虎地玩着游戏,完全不似几个月前的“路倒”模样。

    大人们都在前方干活。他们在平整地基、修建城墙、开挖沟渠、照料农田,一个个忙得不亦乐乎,却又秩序井然,就像那勤劳的工蜂一样。此刻整个营地内“工蜂”的数量已经达到了两千五百人之多,而从大沽夹河洪泛区到芝罘岛之间广大的区域内,也在他们的辛勤努力之下大变了样。

    首先是面向南方的大约数百米长的棱堡地基已经被打好。他们在反复夯实了地面后,将从奇山所拆回来的大青石砌到了下面,然后再在这些打磨光滑的青石上修建城墙,用的仍然是那些历经数百年风雨侵蚀而没有损坏的厚条石。这些大块的条石极为沉重,很多都是洪武年间就采挖出来的,饱经岁月洗刷,却仍然坚硬如昔。当初莫茗组织人手拆的时候就很是费了一番手脚,只可惜用这些坚固砖石修建的奇山所却没有合格的军人来驻守,鞑子来时他们跑了,而东岸人来时�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