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穿越1630之崛起南美-第66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因此,增加我国财富的基本手段是依靠对外贸易,但必须遵循一个原则:我们每年卖给外国的商品价值要大于我们所进口的外国商品的价值。()在我们这个国家,布匹、铅、锡、铁、鱼和其他一些商品的供给是比较充足的,每年有超过二百五十万镑的剩余物资可供出口,如果我们同时只从国外进口价值二百万镑的物资时,就可以使得国家的财富以每年五十万镑的数量增长,这些财富是以金银币的形式存在的,而这,显然才是真正的财富……”

    “对于我国面临激烈竞争的产品而言,出售时必须尽量降低价格,这有助于我们的商品占领市场。我们当初打败威尼斯的毛纺工业、争夺奥斯曼市场时,靠的就是低廉的价格虽然我们的呢绒价格下跌了,但销量却增涨了。不过二三十年代的时候由于羊毛价格莫名其妙上涨,然后又爆发了漫长的战争,导致我国出售的呢绒价格也跟着大幅度上涨,这几乎令我们损失了一半的海外市场,呢绒产业这二十多年来颓势,有一半的责任要记到这上面。”

    “我们更要鼓励由我们自己的商船来运输商品到国外,这样一来我国从中获得收益将会大增。举个例子,如果意大利商人乘坐他们自己的船只来我国购买谷物、红鲱鱼或其他商品,我们将挣不到什么钱。因为在我国,一夸特小麦通常只卖30先令,一桶红鲱鱼只卖25先令;而如果由我国船只将这些商品运到意大利去出售的话,按照现有汇率,一夸特小麦大概能卖60先令,一桶红鲱鱼能卖50先令,几乎差了一倍。”

    “我们要大力发展自己的捕鱼业,这首先要求我们拥有更多的船只和水手,同时还需要专业的管理方法。在新英格兰、弗吉尼亚、格陵兰、冰岛以及纽芬兰等渔业资源丰富的地方,我们要加大投入,鼓励更多的人去捕鱼。因为这既可以为大量的穷人提供财富和工作机会,同时还可以使我国之前已经陷入衰退之中的贸易得以恢复并增长。我不厌其烦地想强调一点,只有我国船只捕获的鳕鱼、鲱鱼,以及由捕获的鱼制成的鱼油、咸鱼、鲸骨。才可在我国出售,同样也只有我国船只(或船上大部分水手是英国人)才能从国内运走以上这些商品。”

    “荷兰人常说:‘活着,让别人也活下去!’但是我得说,荷兰人早就将这一格言抛到九霄云外去了,他们不仅在我们的地盘里海蚕食我们的生意。而且还在处于他们影响下的国家或地区阻碍、毁灭我们的生意,不让我们以合法的手段谋生,夺走我们嘴里的面包。对此,我们绝不应该忍耐与迁就,因为事实证明忍耐和迁就只会助涨荷兰人的野心,使我们伟大的国家蒙受伤害。现在我们与荷兰宣战,我要说这很好,我们要把这场贸易战争打下去,打到荷兰人认输为止。”

    就在莫三与莫里斯。汤普森等人穿越火线抵达泰晤士河码头的时候,伦敦的下议院里。议员、黎凡特公司董事、在弗吉尼亚大力投资烟草种植园的托马斯。斯通正在国会里举行着慷慨激昂的演讲。这位曾经和汤普森一起贩卖烟草发家的商人议员,如今也是鼓吹英国海外贸易的人物之一,其论调在下议院内很有市场,算得上是如今英国资产阶级的主流代言人之一了。

    而经过资产阶级革命以后的英国,此刻保守贵族的势力被大大削弱,新生的商人阶级开始大踏步进入英国政坛。他们一边经商一边担任政府公职,间接影响甚至直接制定政府出台的诸多政策,将整个国家绑上他们的战车、为他们服务推动《航海条例》的颁布以及断然对荷兰宣战,都与他们的努力是分不开的。可以说,此时的英格兰共和国。是旧大陆诸多国家中第二个资产阶级占到了优势地位的国家,另外一个是联合省那纯粹就是一帮商人们组建的松散联合体。

    不出意外的,斯通先生的发言博得了下议院议员们的满堂喝彩,他鼓吹的重商主义论调正是这帮商人们所爱听的。与荷兰之间的战争持续日久。虽然他们拦截捕获了数百艘荷兰船只、虽然英国的海军在与荷兰的交锋中大占上风、虽然荷兰人的战斗意志日渐消沉(他们多次试探性提出结束战争的可能),但英国人在这场战争中也不是没有损失:耗资巨大的军费支出、地中海贸易的崩盘以及西非贸易受到的严重影响,无一不令这帮鼓吹战争的议员先生们痛彻心扉,因为这损失的都是他们自己的钱啊!

    特别是在议会中占据优势的黎凡特—东印度系(黎凡特公司和东印度公司的股东大量重叠)商人们,由于荷兰人重兵集结在西地中海,而英国派往那里的海军实力薄弱。根本不足以打破荷兰人在那里的优势地位。因此黎凡特公司的业务量顿时为之大跌,收入也锐减,这如何不让这帮商人们心烦意乱如今国家也许从这场战争中获得好处了,但他们私人却受到了损失,这算什么事?难道不应该反过来,他们私人得到好处,而损失由国家承担么?国家,只不过是他们统治这片土地的一个工具而已!

    因此,他们现在迫切需要有人说他们爱听的话,鼓吹他们一致认同的理论(重商主义),坚持这个国家目前所推行的有利于他们的政策。常去下议院的人都知道,那里如今已经成了重商主义分子的大本营了,各种伦敦、诺里奇、布里斯托尔等地的商人们在此汇集,商讨政治、贸易、军事和外交,堂而皇之地当起了这个国家的实际主人。

    莫三就是在这样一种思潮或者说背景下来到了伦敦。陪同他的汤普森先生在失陪了两天后,于12月6日这一天,带着多名商界朋友来与莫三会面。这场会面是在汤普森先生位于伦敦的豪宅内举行的这座豪宅在内战前据说属于某名王党分子,前年的时候被汤普森轻松地以一个十分划算的价格拍下在这个堪称商业沙龙的酒会上,莫三与这些投资于商人冒险家公司、莫斯科公司、东地公司、黎凡特公司、皇家圭亚那公司、东印度公司的商人们举行了多场断断续续的会谈。

    尤其是那些黎凡特—东印度系的富有商人,他们因为地中海海域英国海上力量的薄弱而使得生意大受影响,此刻迫切地想要寻求降低损失的办法,既然汤普森找来了华夏东岸共和国的全权特使,那么似乎也可以商谈一些合作的可能。不过在合作之前,有些问题必须要澄清一下,不然这场会谈就没法进行下去了。

    “贵国政府是否打算进入印度市场?”有人问了出来。在座的很多人尤其是那些伦敦商人是东印度公司的股东,他们每年从印度进口大量精制棉布、胡椒、宝石、硝石、生丝(印度野生蚕丝)等商品,然后或销售在自己国内,或再出口,总之获利颇多。因此,他们迫切地想知道,华夏东岸共和国这个区域强国(东岸的海军规模在他们看来虽然不是很大,但依然是一个很大的麻烦)是否会介入印度局势,与英国、荷兰、葡萄牙在当地展开竞争。当初这些英国商人在东印度群岛惨败于荷兰人,因此被迫将精力转移到了印度次大陆上,结果发现这也是一个不亚于东印度群岛的大宝库。特别是在他们通过两次海战击败葡萄牙人之后,英国东印度公司在印度莫卧儿王朝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利益纠葛也越陷越深,此刻他们是绝不希望看到再有别的国家插手印度市场的东岸这个国家海上力量不弱,且还有地理优势,绝对是一个值得警惕的对象。

    “我国政府没有进入印度市场的计划,至少短期内没有。”莫三不敢把话说得太满,毕竟他也不知道政府今后的打算,因此此刻只能含糊地保证。不过他也不是愿意平白吃亏的人,既然英国人要求东岸不要进入印度市场,那么他们也得让点好处出来,比如现在对华夏东岸共和国显得越来越重要得波斯王国。

    要知道,英国人与波斯的关系现在可是好得不得了呢。他们最初的友谊始于英葡海战,当时英国海军(其实是东印度公司武装商船)打败了葡萄牙的印度舰队,帮助伊朗夺回了阿巴斯港、霍尔木兹岛等战略要地,同时还与波斯大力通商,帮助他们革新了陆军装备,这使得波斯人在与奥斯曼帝国(争夺伊拉克)、莫卧儿王朝(争夺阿富汗)的两线战争中得以支撑了下来。

    英国人对波斯的帮助如此巨大,波斯人一直是很承情的。因此,此刻请求这些英国商人帮忙加深东岸与波斯的商贸联系,还是很靠谱的我不进入印度,你总得把波斯市场让给我一些吧?(未完待续。)

第一百九十九章 伦敦与英国(二)() 
1652年12月10日,小雪。

    阴冷潮湿的冬日伦敦真不是人待的地方。自前几日与那群商人们达成了一些粗浅的协议后东岸承诺短期内不进入印度市场,英国人承诺帮助加大东岸在波斯的贸易总额对方似乎在协调、整理着自己的思路,因此在接下来的几天内便没再安排什么聚会或谈判。莫三自然是乐得清闲,于是便趁着这些闲暇时光,在汤普森先生仆人的陪同下,逛起了伦敦及其近郊,打算实地了解一下这个国家。

    17世纪中叶的伦敦自然不能和后世莫三留学时的伦敦相比,不过这座拥有40万人口的城市仍然是此时英国乃至欧洲大陆上首屈一指的大城市。巨量的人口生活在伦敦,自然极大地促进了本地的繁荣,更别提还有源源不断的外来人口涌入了包括前来寻欢作乐的贵族、乡绅,来大城市寻求前程的贵族、乡绅们的非长子,以及数量更多的穷人(土地被圈占而失去生产、生活资料)。

    外来人口的涌入给伦敦日渐繁荣的工商业提供了充足的人手,商业公司的办公机构、各类专业市场和货栈、旅店、交易所、运输业、码头等需要大量人手的商业机构得到了充分满足,这从另外一方面促进了这座城市的发展。

    作为工业立国的东岸外交官,相比商业情况,莫三其实更注重的是英国此时的工业发展状况,因此,在这几天的时间内,他着重考察了伦敦及其近郊的手工业制造中心。比如伦敦城外的圣波特尔夫、圣吉尔斯、圣托马斯、圣维达斯特、圣玛丽等教区,这些教区手工业极为发达,拥有数百种产业,且还在不断增加之中。比如著名的圣吉尔斯大教区,在17世纪后期就增加了260多种新行业,这预示着伦敦经济的活力因为只有经济处在欣欣向荣的环境下,才会有人民强烈的需求。才会有社会和科技的进步,也才会有新行业的不断涌现。

    考察的现状令莫三感到了一丝忧虑。英国这个国家很特殊啊,蔷薇战争使得旧式土地贵族自相残杀而势力大减,几任英国国王盲目插手欧陆战事使得自己的土地不断减少(国王变卖自己的不动产以筹集军费)。再加上地理位置的得天独厚(岛国便于发展海外贸易),这些都使得英国资产阶级的力量非常强,以国王为首的保守贵族的力量非常弱,这就奠定了英国发展工商业资本主义的基础天生就比法国等邻居阻碍少啊。

    不过除了这些供应伦敦消费或者海外出口的商品外,号称英国民族产业的呢绒却极少见到。或者即便见到也是后期的印染了,且规模也不大,令莫三好生奇怪。

    “哈里森,你的手下穿的呢绒都是伦敦产的吗?”莫三看了看跟在身后的几名护卫身上穿着的粗呢布衣服,然后朝他们的头儿询问。

    哈里森身上穿了件丝棉混纺的中高档衣物,据说产自曼彻斯特这是一个因纺织业而兴起的村镇,产品多输出到海外殖民地,号称此时英格兰最大的“村庄”不过他的手下们则穿着差了不少档次的粗呢布衣服,一看就是廉价货色。

    “不,它们产自约克郡的西莱丁地区。当地有一些呢绒包买商,他们买下农民手里的呢布后再运到伦敦销售。”哈里森言简意赅地回答道。他觉得这位异教徒使节很怪,一边看起来冷得够呛,一边却又兴致勃勃地满大街地瞎逛,并且还东问问、西看看,不时还拿出纸笔记录,真是个奇怪的人。有这时间,去酒馆里喝两杯多舒服啊,何必在外面乱晃荡呢?

    听到哈里森嘴里冒出“西莱丁”这个单词后,莫三立刻就明白怎么回事了。因为他对此时英国方兴未艾的农村手工业还是有所耳闻的,他后世留学英国时恰好专门阅读过此类书籍。

    简单来说,为了规避手工行会(行会极度封闭、排外,规定了苛刻的开业资格。造成了实际上只有该行会成员的儿子、女婿才能加入)的束缚,大量呢绒商人将生产转移到了农村,以规避城市行会高额的租税、工资。在这一方面,农村的优势简直太大了,首先这里靠近原料产区,羊毛极为便宜;其次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