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重生1980之强国崛起-第23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谢喜德有些吃惊,这件事他怎么不知道,要知道他们三个可是自己最中意的徒弟,自认为平时和他无话不说,但这一次………!

    “刘琅,看来你已经有了人选了?”

    黄坤赶忙问道。

    “有几个,黄教授你看,这是我选的人!”

    刘琅拿出一张纸递给了对方。

    三个人一下子围了过来,王元、许衍和俞中钰三人的名字就在最前面,然后就是一连串的名字了,足足有二十多个人。

    “这些人有一部分是我们华夏大学电子学院的学生,还有一部分是我在江南无线电厂认识的,这些人虽然年轻,但是水平绝对不差,同年龄来说必定是佼佼者,我跟他们都说好了,不会有任何问题,当然,周教授和谢教授两人国家已经下了文件,二位也将是中芯科技的副总工程师!”

    刘琅说道。

    “…………!”

    三个人你看看我看看都没吭声。

    原来你刘琅早就打算好了,还指定了一帮人进入中芯科技,不过,这些人都是人才,加入中芯科技没有任何问题!

    “刘琅,那个王海军你怎么没加入,我看他的水平也很高呀!”

    周明对王海军的印象很深刻,这个年轻人的水平已经远超同龄人了。

    “王大哥日语很好,我准备送他到岛国学习,学成归来后再加入中芯科技!”

    刘琅回答。

    “…………!”

    三人又是无语,这刘琅简直就是领导的口气,可是也没有任何意外,要知道就是他们三个也是刘琅在邓老面前推荐才进入到中芯科技的。

    “刘琅你的这个名单没有任何问题,就交给我吧,我会向组织部门提请的,但是这些人还不够,老周,你哪里还有什么人才?”

    黄坤看向周明。

    “嗯,好人才都被刘琅找去了,不过在大二大三的学生里我看好几个,等他们毕业后可以考虑考虑!”

    周明回答。

    “没有问题,华夏大学的电子学院在国内同专业中是一流水平,另外首都大学和沪市电子大学的水平也很好,我可以和相关的人员联系一下,让他们推荐一些,而且老谢,其实你刚才说错了,大学生固然很重要,但是工人就不重要了吗?大学生毕业后也是要当工人的,你们首都晶体管三厂这些年干的不错,必定也会培养了一匹人才,肯定不止王元他们三个,来,你也推荐几个!”

    “哎呀!这样做不好办,王元他们三个已经是晶体管三厂的中流砥柱了,我再挖人,那不把晶体管厂给坑了吗?不成不成!”

    谢喜德连连摆手。

    “呵呵,老谢你放心,我不会告诉别人的,对上级,我就说是通过考察发现的人才,咱们中芯科技不做则已,要做,那就要做最强,既然是最强,那就要有最强的人才和最强的技术………。

    现在咱们国家的电子产业比起前些年来衰弱了很多,很多厂子都处在亏损的状态,工人的工资都费劲,再这么下去,很多人才就会被耽误了,正好国家组建中芯科技,还让我负责挑选人才和设备,我就借着这个机会把这些人才都给找来,当然,这个过程肯定会有人不高兴,认为我挖了他们的墙角,可那又怎样?做事情不担风险怎么能做大?只要我们无愧于心无愧于国家,即便让所有人非议,我也无怨无悔!”

    “好,老黄呀!看来我错怪你了,我还觉得你是一个老官僚,现在看来不是呀!你是一个心有大志的官员呀!”

    谢喜德大叫道。

    “老谢,我可不是官员,咱们都是搞学问的,只是在性格方面不同而已,你觉得我出世圆滑,那没错,在官场上圆滑一些,起码你能舒服一点,但那是小事,要是大事可就不能圆滑了,中芯科技是我们国家电子产业的大事情,必须要做,而且要做好,这关系到我们国家未来的发展,不能有任何的闪失,这个时候要是因为圆滑而耽误了,那我死了也不会闭眼的!”

    黄坤还是保持的科学家所固有的坚持,那是对真理的坚持,这一点连刘琅都值得学习。

    “黄教授,您是总工程师,那么中芯科技的负责人是谁?”

    。

第四百四十一章 全国范围内选拔人才() 
虽说上级下文让黄坤主抓中芯科技的筹备工作,可毕竟他不是一把手,筹备工作完成后还得是这负责人掌握全局,而且一把手是正局级,“官大一级压死人”这句话可不是笑话,要是这个人和黄坤他们搞不到一起去,那中芯科技的工作就不好开展了。

    “中芯科技的经理叫做刘先明,是经委设备司的副司长,这个人前些年我接触过几次,人还不错!”

    黄坤说道。

    “经委的人?他是什么专业毕业的!”

    刘琅问道。

    “刘先明没上过多少学,他在战争年代是情报部门的工作人员,对无线电有些了解,除此之外我就不是很了解了!”

    “是这样!”

    刘琅微微皱了下眉头,这个什么刘先明是经委的官员,经委就是计划经济委员会,是国家最有权利的部门之一,到了九十年代被国家取消,变成了发改委,按理说中芯科技属于电子产业部,负责人理应在这个部门里挑选,这样专业起码对口,而且电子产业部的部长杜宏达也对刘琅很好,但最后怎么派来一个经委的领导,他懂电子产业吗?

    科技型企业最忌讳就是外行管内行了,内行懂技术,可是说的不算,外行不懂技术却乱指挥,这样的事情太多了,结果就是企业遭殃国家损失。

    刘琅对这位中芯科技的“一把手”有些质疑,不过既然是国家决定的,想必有他的道理,最好这个家伙是个好相处的人,要不然还得费事把他弄下去!

    中芯科技可是担负着振兴国家电子产业希望的重任,那一定是要做好的,要是有谁拖了后腿,刘琅第一个就不干,管你是什么司长部长,就是再高他也要管,在国家利益面前,任何官职都要让步。

    黄坤几个人不知道刘琅又开始琢磨那位还没有露面的刘经理了。

    “刘琅,上面怎么没有说你在中芯科技中担任什么职务?”

    周明突然问道。

    “对呀!我们三个又是总工又是副总,中芯科技可是你最先提出来的,又在国家高层面前促成了这件事,而且,在我看来你的技术水平怕不比我们这些老家伙差,怎么国家没有说你担任什么职务?我看这总经理由你担任才最合适!”

    谢喜德也反应了过来,所有人都挺热闹,可最关键的刘琅怎么没有被安排。

    整个国家有六岁就担任大型央企的领导吗?好吧,他们所有人都把刘琅六岁的年纪给忽略了!

    “有各位老前辈加入中芯科技还用我这个小家伙干什么?我还小,主要就是学习!”

    刘琅学的是机械工程,对于机械方面的学识,刘琅自信在国内没有人比他强,但对半导体技术的了解就不能与机械相比了,不能说不会,以前一个月的时间里他也掌握了很多知识,知识水平已经达到了普通大三学生的水平,可在周明教授面前那就不够看了,这种水平加入到中芯科技没什么太大用。

    再说,刘琅确信中芯科技即便没有他,凭着面前这三个人也会带领着国家的电子产业人才创造出奇迹来。

    不过,刘琅不想以管理者的姿态加入中芯科技,可是要以拥有者的身份那就另当别论了,或许以后有机会他会用投资入股的方式,只是要寻找一个机会,毕竟中芯科技属于央企,跟勇力集团一样,这样的企业是不允许个人插手的。

    当然,只要中芯科技真的能把国家的电子产业带动起来,那刘琅的目的也就实现了,相当于培养出一个如前世湾湾那家芯片代工企业,光是代工每年就能有数百亿美元的收益。

    接下来的事情刘琅就不再过多参与了,但他每隔天都要过问一下情况,黄坤、周明和谢喜德三人是找不到影子了,他们天天为筹备的事情奔波,第一件要做的就是在全国范围内选拔人才。

    在国家的行政命令和支持下,全国近百个半导体和无线电企业的工作人员从天南地北被送到了首都,这次征召是以电子部的名义进行的,所以绝大多数企业都不知道真正的原因,还真的以为是到首都参加培训。

    很多老工人一辈子也没有到过首都,原本想借着这次“培训学习”的机会来游玩一番,可是上面下发的文件中指出选派人员年龄必须在五十岁以下,首要条件是大学生,如果不是大学生那得是省市一级的技术标兵。

    这个时代工厂里的劳模或者标兵可没有“造假”的,完全是靠着能力,所以得到电子部下发的文件后,企业都毫无保留的将厂子里最能干的技术人员派了出来,希望他们能在首都为厂子争光,如果他们知道这一次电子部是要挖他们的墙角,那结果就会完全不同了,恐怕没有几个人会傻子一样把自己最优秀的人才送进“狼窝”。

    在全国范围内如此大规模召集人才,这足以说明国家对中芯科技的重视了。

    半个多月后,一百多名来着全国各地的电子行业人才汇聚在了华夏大学,其中来自沪市的最多,有四十多个人,辽北省其次有三十多个,然后是首都企业也有二十多人,之后是吉春和龙江两省,加起来十多人,也就是说辽北、吉春和龙江东北三省加起来也与沪市差不多了。

    沪市、首都加上东北三省已经有一百一十多人了,占据总人数的近九成。

    其余就来自苏浙两省,剩下的省份加起来只有两个人,这几方加起来也就二十几个人。

    人才的分布也体现了如今国家电子产业的分布情况。

    全国的电子相关企业多达数百家,比如刘琅的家乡阜城就有两家无线电厂、一家晶体管厂和一家电子容器厂,如此多的企业相关人才当然不止百人了,不过超过六成的企业,尤其是大型企业几乎都建在京沪两市和辽北省,近两三年来从大学毕业的大学生当然也会被分配到这样的企业,论人才储备这几个省市自然是远超其他地方。

    其他省市也有电子企业,可规模上就差多了,多是市一级别,这样的企业大都是计划经济时代由地方筹办,平时也就生产一些常见的电阻电容等零部件,缺乏人才和设备,生产力非常低下。

    。

第四百四十二章 人才呀!() 
省市级别的企业非常穷,在计划经济时代省市还会下拨点款项让他们勉强生产,可是改革开放之后国家的资金基本上都用在了其他方面,这些小厂没有资金维继,产品又落后品,基本上已经处在倒闭的边缘,工人的生计都很困难了,这样的企业自然也没有派出人来。

    从这些全国范围内选出的人才就可以看出很多问题,一是国家电子产业虽然基础广泛,各个省市都有相关企业,可是最好的企业只在四五个省市地区,也就那么三四十家而已,其他那些多如牛毛的企业基本上就是凑数的,躲不开破产的命运。

    另外一个问题就是电子产业的人才还是不多,从七八年恢复高考到现在的八五年也有三届毕业生,而且选拔人才的年龄范围扩大到了五十岁,为的就是想要把建国后第一代电子产业大学生也囊括进来,比如王元他们就是这一代人,年纪基本上在四十五六岁左右,但即使这样,最后也只来了一百二十几个人,可以看出这方面的人才,尤其是高素质人才太少了。

    现在华夏大学电子专业的学生一共加起来才二百多人,平均一个年级五十多人左右,王元那一代的学生更少,一个专业也就一百人左右,有很多人后来因为那混乱的十年荒废了学业,现在已经转行去干别的事情了,真正在这一行做下去的也就只有一半不到,最多的只是那些普通工人。

    当然,不是说普通工人的水平不够,事实上这一次来的有不少都是从最基本工作做起的工人师傅,他们虽然不是大学生,甚至连学都没有上过,可是靠着实践和钻研一点点积累下宝贵的经验,为此获得了省市乃至国家级别的劳模等诸多殊荣,这些人也在培养范围内。

    来的这一百多人算是国家电子产业最好的技术人才了,当然,这肯定也不是全部,只是被各个企业派过来的人,有剩下的那些人很多已经成了工厂的顶梁柱,当上了工厂领导,他们自然不会“自降身份”到首都来参加什么技术比拼,另外一些人则是不愿意参加这种

    “这些人也算是够了!”

    黄坤看着名单微微点了点头。

    名单列的很详细,每个人来自什么企业,从事什么技术工作,工作水平如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