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重生明末当皇帝-第27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对于农业公司来说,显然是后者比较划算,因为粮食什么地方都能种,土地现在越来越多了。

    抗倒伏小麦的出现,让朱由校非常高兴,尽管试验田亩产500公斤的产量在后世来说,完全就是扑街品种,后世的试验田小麦亩产通常都有七八百公斤,但在这个年代,亩产500公斤已经非常逆天了,当即下旨嘉奖、赏赐。

    “皇上,根据农业部上报。除了小麦之外,玉米新品种也长势良好,亩产也将比较高。”钱国兴对朱由校汇报道,朱由校欣喜的说道:“让农业部等产量出来马上上报,不需弄虚作假。”

    他可不想看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的奇葩数据。

    成立农业部和试验田。通过国家的力量来培育优良作物品种和家畜品种,显然效果是非常明显的。

    因为过去没有什么朝代这么专业的做过,民间种植的农作物品种普遍存在产量不高的问题。即便有优良品种出现,很多时候也没有推广开。或者干脆被埋没了,没人发现庄稼地里那么几株比较特别的,更没有把野生品种采集到实验基地进行杂交、嫁接之类的。

    所以大明农业部成立之后,在掌握了杂交、嫁接技术后,马上就形成了一场高产农作物品种大量出现的巨大变革。

    在没有官方力量的主导下。单纯靠民间个别突然异想天开而付诸行动的人才,发展速度比较缓慢的,同时即便是取得了突破,推广速度也比较慢。

    如今有官方支持,不论是研发和是推广都非常迅速。在这个科技水平比较低的年代,在官方主导下,加上带动工人的改进、发明生产技术的热情,科技进步速度将变得非常快速。

    朱由校多年前种下的种子,此时终于大量萌芽,技术进步开始如同井喷一般的涌现出来。

    军医外科手术则发展迅速。在麻醉药出现了之后,还有朱由校提出的一些生物学理论,加上大量的解剖实验,手术能力已经大大增强。内科手术都已经成功了,不过内科手术方面是比较谨慎的。

    内科手术的原则是,能用中医解决的,就不要用手术来解决。因为西医本身不能够称之为医学,因为西医没有系统理论,只有一个如同堆积木一般拼凑起来的零碎理论,而且在医学观念上存在问题。

    中医讲究的人命致重。有贵千金。西医很多时候是把人体当成战场,病治好了,人也是死了,有何意义?

    在这个中医占据主流的年代。朱由校倡导发展的西医变成了军医,同时也深受中医理念影响,逐渐变成了中医的一部分。

    清代中西医融合的失败,主要还是把西医放到了同等地位上,导致理论无法契合。而如今大明则是西医作为辅助医学,理论上虽然有自身的发展。但却是向中医靠拢的。

    高级的想要接受低级的理论确实比较困难,但是低级的想要融合高级的理论,随着科技的发展,总有一天会融合成功。就如同后世的西医,实际上也在学习中医的理念。

    中医的发展则刚看到好转的迹象,明末八纲辨证还不是主流,在朱由校改革中医院之后,总算是成功打压了八纲辨证这种歪风邪气,是把中医的堕落势头给稳住了。

    同时还成立了少年医学班,从各地小学选拔出有天赋的学生,从小就开始学习中医六经辨证,以提高其专业性。

    中医会堕落,还是因为半路出家的人太多,不过在明代也不是主流。还是因为清代文盲率过高,百姓太过穷困,以及缺乏官方引导有关。

    如今朱由校发展九年义务教育,百姓收入也能付得起正宗中医的诊金,加上中医发展有官方引导和大力支持,中医素质水平正在开始不断提高。

    特别是中医院的中医,待遇都提高了,并且启动了医理研究机制,和宋代的模式非常相似。

    宋代的中医能发展到历代巅峰,主要还是官方有资源,同时重视教育,一群中医为朝廷服务,可谓是衣食无忧,可以专心的研究医理,不用整天想着赚钱,加上发展教育使得人才不断涌现,中医自然也就蓬勃发展了。

    中医院最重要的制度就是分享,把研究成果拿出来分享。学习过传统国术的人都知道,这玩意太过精深,一个人缺乏交流的话,闭门造车的情况下,究其一生也无法触摸到巅峰,所以中医的发展是需要团队合作的,而中医院的那些中医,也是要有钻研精神的。

    对于拥有钻研精神的中医人员,朝廷将根据其贡献提升他们的行业地位,并且给予奖励,最后能者上,不能者下,形成良好风气,就能避免大量出现尸位素餐的人。

    在朱由校看来,医学是个很严肃的话题。坑爹的医学,会造成很大的社会危害。尽管中医对于国有资本来说是不怎么赚钱的,因为卖中药赚不了几个钱,即便是操纵了中药价格,中医大不了用地方草药来代替,这地球上动植物那么多,只要掌握了药性特点,哪个不能用来开方子?

    但是那种昧着良心的钱,能少赚就少赚。

    当然中医要发展,西医也是要发展的。毕竟中医人才的培养成本太高,时间太长了一些,不能像西医那样模板化的快速培养。未来大明还是要以西医为主流,但中医的规模也不能小。

    相当于不能堵死老百姓求医的道路,让老百姓有更多的选择性。例如一些在西医那里属于绝症的疑难杂症,中医很多时候却能轻易治好。如果全面选择西医,就会造成很多医疗悲剧。

    国有药厂此时则在做成品药生意,正在将一些中药的方子做成成品药进行销售,药店也不再是只卖未配制的药材,而是连同成品药一起卖。同时国企药厂也开始研制西药,西药与重要最大的差别在于,西药很多时候不是用生物质做药材,更多的是以提炼化学物质。

    西药的研制带有一定的瞎蒙性质,什么阴阳五行,药物的四气五味七情,完全就是两眼摸黑。完全是靠不断的试验再试验,砸如大笔的钱之后才搞出来,或者是偶然发现。

    中药药方则是不同的,中国古代有非常多复杂的药方,这些药方如果用西药的研究模式来搞,古代的生产力根本无法支撑如此庞大的工程。中医是靠完整的理论体系,来配制出这些药方的,也就是《神农本草经》里面提到的‘四气五味七情’。

    西药虽然研制成本大一点,不过利润比较高,国企药厂也可以进行研制生产。这玩意绝对是用来剥削世界人民的好东西,而且西药也有西药的长处,例如青霉素那些东西,只要研发出来,医疗上进步将非常巨大。。

    。。。

第412章:进攻印度() 
这年夏天,玉米也成熟了。¥,

    北方各省因为养殖规模的增加,玉米种植面积也大幅度增加,很多都是把玉米当撑饲料来种植的农业公司。这年头玉米产量不是太高,这东西嘉靖年间就传入了大明,在大明的种植面积范围已经非常大了,几乎各省都有。

    试验田中的玉米经过收割之后,亩产达到了630公斤,产量再度逆天,虽然相比后世的最高产量低了一半。

    农业技术的进步,让此时的朱由校,有了大规模发展工业的底气。这些新的农业技术,已经紧锣密鼓的开始进入普及阶段。

    铁路修建工人在天启十二年夏天已经突破了一百万人,并且参与建设的工人每个月都在以二三十万人的规模网上增加。

    为了修建这些铁路,抽调了很多人力物力。大量的铁轨和枕木被运送到了工地,工人们铺设好路基之后,便将这些枕木和铁轨铺设了上去。

    整个铁路干线,被迅速修建起来。

    秋收之前,铁路就能修到东北黑龙江,而辽东夏收的粮食,已经开始用铁路往京城运了。

    修往张家口的铁路也快要竣工了,这段铁路修建难度算是当前修建的铁路线当中最大的,不过在新式炸药的威力之下,成功的战胜了自然地形,硬生生将铁路修到了张家口。

    通往张家口的铁路,还将修道草原明统区。只要铁路修到哪里,哪里就是大明能够牢牢掌控的疆土。

    明统区的蒙古人即便是想要造反,也没有机会了。这几年下来,明统区的蒙古人小日子倒是过得不错,有付出劳动,也有得到收获,蒙古人愿意过这样的小日子,朝廷自然也乐意看到。

    草原能稳定,能产出草原经济原材料,草场不被过度开发退化。只要能保障这几点就成功了。他们想要造反的话,朝廷随时能够通过铁路把兵力快速调过去镇压。而且现在这些蒙古牧民一个个有自己的草场和蒙古包、牛羊,脑子被驴踢了才去造反。

    雪灾依旧是草原上的一大问题,不过有了铁路。朝廷救灾也比较容易,铁路是能够在雪地里运行的,除非是雪太大。

    至于蒙古人是否占据草原,这一点并不重要。蒙古人在日后注定是打酱油的民族,只要被纳入大明的统治。就不可能分裂出去了。

    这条修往草原的铁路,也将是朱由校发动对蒙战争的重要交通线。

    而修往西域的铁路干线,估计则要天启十三年开春后才能修通,这样的进度已经让朱由校非常满意了。

    关内的铁路干线则修建速度很快,因为关内不缺工人,铁路干线已经在天启十二年夏季就铺设到了山东、山西、河南,都与北京连接在了一起。

    接下来就是要将这些铁路继续连接起来,形成一个密集的铁路网络。在这个没有汽车的年代,陆地上的运输效率要提高,那么只能靠铁路。

    支线铁路测量、动工的活动正在紧锣密鼓的展开。铁路为工厂主和农场主们都带去了很大的利益,受益最大的还是工厂主,这意味着他们的商品可以销售到更远的市场。

    大量的铁路建设活动,倒是让天启十二年北方经济没有那么冷淡,但是经济确实已经开始冷却、降温,浮躁的社会风气已经开始慢慢的沉淀。

    相比之下,南方各省经济则更加萧条了,大量百姓开始选择移民或者前往本土新政地区谋生。

    冶金业几乎全面完蛋,而纺织业方面,民间纺织业基本上也已经完蛋了。不过在天启十二年。松江府地区建成了第一座国有纺织厂,随后国有纺织厂开始迅速在松江府遍地开花的建设起来。

    尽管南方各省没有开始改革,但是国有资本财团已经开始将轻工业往南方一些地区转移。

    首先南方各省比较适合发展轻工业,同时随着国企商品大量涌入南方市场。也有了将产业向南转移的底气。

    一些纺织女工重新上岗,不过纺织厂并不能提供太多的就业岗位,没有彻底改革之前,朝廷不可能在南方各省大规模展开建设,这钱砸进去,很容易被那些大资本商人圈走。资金循环的链条很容易断裂。

    工厂向南转移,还是不能改变南方市场萧条的局面。

    特别是长江流域人口密集的地区,农村自然经济在商品化经济的冲击下,开始大范围的崩溃。

    但是对内部市场的开拓,并非以掠夺为目的,那些走向破产的农民和工人,还是可以通过民政局等渠道进行移民等等。

    在对外贸易上,中南半岛的贸易局势基本上趋于稳定。安南战败,极大的震慑了暹罗(泰国),暹罗在大明的要求下,进步一的开放了商品市场和资本投资。同时暹罗与缅甸,都正式与大明签订了宗主国协议。

    过去大明确实也是暹罗和缅甸的宗主国,但是没有明确的规定内容。只是进贡与赏赐的关系,具体义务、责任,以及如何做生意等等问题都没有规定。

    这份宗主国协议签订之后,暹罗和缅甸在大明的霸权淫威之下,只能乖乖的开放商品市场和资本投资。

    大明的商人可以畅通无阻的前往中南半岛做生意,商品也可以畅通无阻的通过商行、土著买办的模式卖到中南半岛各地,并且收购中南半岛各地的原材料、特产。

    大明的国有资本财团已经直接开始在中南半岛进行投资了,这里的商品粮对大明来说已经越来越重要,特别是经过改革之后的北方各省,圈地运动十分高涨,大量农民离开了土地投入工业建设之中,需要更多的外部粮食输入。

    至于大明南方各省,此时原材料种植规模就更加庞大了,这是南方各省唯一没有遭到冲击的产业,反倒因为工业的发展,销路比以前更好了。

    只要是棉花,不愁卖不出去。只要是生丝,同样不愁卖。本土市场需求量随着发展不断扩大。而海外市场对丝绸的需求量也随着对海外贸易规模的增加而扩大。只有榨糖业遭到了较大的打击,台湾和南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