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重生明末当皇帝-第36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如果以封建、资本、社会主义作为一个国家的核心,那么这个国家就会变成意识形态国家,一旦生产力发生变化,意识形态必然会随着生产力的变化而走向破产。后世的苏联、美国,都是意识形态国家,对于苏联和美国来说,一旦意识形态破产,就意味着走向解体。

    而君主制和这些意识形态并不直接挂钩,与君主制真正挂钩的是人民,中国的皇帝的利益,与人民的利益从来都是高度保持一致的。任何一个不想灭亡的皇帝,都会选择维护人民的利益,只有类似崇祯那种被忽悠得找不着北,选择走政治正确的皇帝,才会走向损害人民利益的灭亡之路。

    历史已经证明,崇祯那种政治正确,只能吃力不讨好,没有为人民争取到利益不说,那些罪已昭,无一不是在为官僚资本背锅。

    明代应该说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次重大转折点,因为明代开创了一个由人民真正当家做主的朝代。历史上出生于人民阶级的皇帝,第一个是汉高祖刘邦,第二个则是明太祖朱元璋。

    汉高祖刘邦所在的年代,生产力还不发达,精英阶层依旧占据主导力量,所以治国依旧是依靠精英阶层。这是上古时期遗留下来的影响,上古时期的华夏是一种先天文明,是一种精英主导的文明。因为在生产力不发达的时代,普通人民的力量很弱小,人民没办法用生产力武装自己,而上古流传下来的体系,则让精英阶层垄断文化,同时精英阶层也懂得如何培养军事人才。

    隋唐之前就是以门阀为主导的社会,门阀大量培养军事人才,这些军事人才不仅懂得军事战略,还懂政治。而且上古时期的炼丹术逐渐扩散,门阀请术士炼制丹药用于子弟的培养,培养出来的军事人才的武力值也非常高。

    而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以及灵药资源的枯竭,中国历史逐渐走向转折。隋唐门阀遭到打击,科举制的产生。以及火器的发明,军事门槛降低,人民逐渐拥有了武装自己的能力。

    精英文化与平民文化的交替,应该是一种循环的模式。

    随着生产力的提高,社会形态越来越高级,当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人民从繁琐的重复劳动中解放出来,同时科技的不断进步,从庞大复杂的体系走向简化,进而总结出类似《易经》的科学体系,进而从后天文明走向先天文明。

    如果先天文明灭亡,一个新的文明轮回产生,遗留的精英文化又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走向消亡。

    华夏文明,正是传承了一种非常高级的文明遗产,从而才能出现精英文化。这也让华夏的文明形态,从一开始就走向生产型帝国的路线。在生产力不发达的时代,如果没有精英文化的支撑,普通人民只靠自己生产,而不从事军事活动的话,是完全打不过那些蛮夷的,毕竟那些蛮夷在冷兵器时代全民皆兵。

    到了明代,精英文化已经正式宣告衰亡。人民也开始走上历史舞台,明王朝是华夏历史上第一个真正由人民主导的王朝。正因为人民登上了历史舞台,人民的创造力被发挥了出来,所以明代的生产力得到了发展,而生产力的发展又必然会产生资本主义。

    明代的灭亡,在于人们对资本没有任何经验,不知道如何应对资本的诞生。明王朝作为世界上第一个诞生资本主义的国家,在缺乏经验的情况下走向灭亡,也是非常正常的。

    明代也可以说是地球现代文明的开端,因为明代打响了生产力发展的发令枪,也是人类走向科技时代的开端,从而使得人民真正登上历史舞台,中国也开始摆脱精英文化为主导的体系。

    而精英文化要占据主导,必然是要限制生产力的。所以中国历朝历代,生产力高速发展是从两宋开始的,两宋时期实际上也算是人民做主的时代,只不过没那么彻底,而且两宋时期生产力还不高级,或者说是生产力发展了,军事技术没有发展。结果这些生产力,反倒是武装了辽、金、蒙古等军事贸易集团,虽然两宋时期发展了国家资本,但统治者还是传统的思维模式,限制军事发展,没有把人民武装起来。

    而明代则是人民彻底登上历史舞台的一个朝代,统治者的思维模式有所转变,但因为蒙古的统治,摧毁了宋代的资本体系,生产力出现了非常严重的倒退,所以建国的时候,也没有发展国家资本,但在限制资本方面还是有足够意识的,然而口子却在嘉靖时期被撕开了,商人获得了入场券,演变成了官僚资本这个严重的社会毒瘤。

    这个毒瘤的产生,是体制腐化的结果。任何一个朝代,经历两百多年,体制必然是会出现腐化的,这一点也不可避免。

    所以纵观历史,华夏从古至今,内部是精英阶层与人民的矛盾,人民与精英阶层即有合作又有斗争,外部则是与蛮夷组建的军事贸易集团的斗争。

    生产力不发达的时代,精英阶层占据主导地位,带领人民抗击蛮夷的军事贸易集团。而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精英阶层开始走向消亡,但又阻碍人民的武装。而生产力的发展,又让农业全球化时代不断发展,到两宋时期农业全球化达到巅峰,全球贸易又让蒙古这样的军事贸易集团也走向巅峰。

    明王朝不发展贸易,主要是为了摧毁农业全球化体系,因为这个体系让异族获得了强大的军事力量,而华夏在农业全球化时代,军事方面是没什么优势的。从这一点上来说,还是比较成功的,蒙古在明代一直没有对明王朝产生真正的威胁,如果不是后期官僚资本的产生,满清也不可能崛起。

    明代开创的人民模式,被官僚资本颠覆了,而满清时期则让整个民族陷入了历史低谷,华夏也从民主变成了奴隶制时代。但满清灭亡之后,新中国的成立,人民第二次登上历史舞台,这一次则是生产力已经发展到一定程度的时代,人民在军事武装方面已经很容易了。

    明王朝的君主制,本质上并不是一种落后的体制,反而是一种比较先进的体制。皇帝的至高无上,本质是建立在人民利益的至高无上的基础之上的。人民对皇帝,有的只是尊重,而不是畏惧。人民的利益被损害,有皇帝帮他们出头,开国的时候人民甚至可以把贪官污吏绑到京城去。

    而且皇帝不可能贪污,皇帝损害人民的利益就是损害自身利益。所以大明的君主制,实际上是一种民主集中制,皇帝的至高无上,就是人民的至高无上。而在生产力不发达的时代,人民是没办法行使政治权利的,因为权力尽管是人民赋予的,但人民要从事很多重复性的劳动,根本没那个时间去参与,最好的办法就是把权力交给一个信得过的人去掌控。

    这个掌控权力的人要能够信得过,就要把这个人的利益与人民的利益高度捆绑,而皇帝的利益则是与人民利益高度捆绑的。所以皇帝也是人民的脊梁,有个皇帝反而能让人民感到安心。

    当然这个制度也不是无懈可击,因为皇帝也是人。是人就可能会昏睡,就可能会被蒙蔽。而且人都是有欲望的,有些皇帝则可能会沉迷享乐,而忽视了对国家的治理。所以这个制度,还需要进一步的完善。

    朱由校穿越过来之后,很多东西都是照搬后世新中国的模式,这要是放在其他朝代是完全行不通的,但大明因为与后世新中国有较大的本质共性,所以照搬后世中国的很多模式,在这个时代还是行得通的。

    而在武装人民军队方面,随着朱由校不断的发展火器技术,如今也是渐入佳境,无烟火药已经发明了,很快枪械、火炮的威力也就会有一个巨大的提升。武装人民就变得容易,过去冷兵器时代,武装一个普通士兵,需要经过长期的训练,不论是时间还是成本都非常巨大,而且还未必能和从小就接触冷兵器战争技术的蛮夷比较,只能依靠精英文化与蛮夷抗衡。

    如今进入火器时代,一个普通士兵只要训练两三个月就可以拿着枪走上战场,三点一线瞄准之后扣动扳机就能解决掉敌人。

    朱由校目前推行的改革,也并不彻底。他要改变权贵的世袭体系,以及那群皇亲国戚,特别是繁衍一大堆的皇室子孙,不寻求人民的支持是无法成功的。

    所以朱由校现在也要武装人民,不仅仅是在军事上的武装。还要在文化上对人民进行武装,在思想上对人民进行武装。

    全民义务教育的普及,一方面是是工具的普及,让人民具备学习文化的工具,以及提高生产力的工具。而发展生产力,是提高人民地位和生活水平的核心。一方面则是提供思想武装,让人民具备阶级斗争意识,并且为他们提供阶级斗争的理论指导,让任何反动派不敢逾越雷池半步。

    同时人民掌握了文字工具,就可以看报纸,可以关心国家政治。所以朱由校如今要做的就是,让人民形成政治共识,并且靠全民教育,逐渐形成一个全民高度一致的政治舆论,从而对行政体系中的官员进行全方位的监督,甚至是对皇权进行监督。接下来的改革,甚至是皇位的继承机制都要变,不能再无脑的采用皇长子继位的模式。

    朱由校已经有了一个初步方案,那就是在皇家教育方面先严格把关,然后让皇子们参与考试,而考试则由人民进行监督。从而通过考试,把有能力,又具备基础意识的皇子选拔出来当皇帝。

    官员可以通过科举制选拔,皇帝为什么就不行?

    朱由校已经给皇子们改革了教育制度了,不再如同过去那样简单的由大臣给皇子上课,现在虽然也是由大臣授课,但朱由校对授课内容已经做了具体的规定,甚至是亲自编写了皇室教育的教材,教他们什么是皇权,什么是人民,人民与皇权的关系,以及什么是损害人民利益,什么是保障人民利益,培养他们对事物的基本判断能力。

    而皇权也从过去的天授神权,在朱由校这里变成了民授神权,人民即是天,天子亦是人民之子。

    这套理论暂时还只是在皇子的教育上使用,随着改革的持续,这套理论就会用在那群皇室宗亲身上了。大明皇帝从人民中来,也应该回到人民中去,那群皇室宗亲也应该回到人民之中,直系过三代直接降为平民,不再享有任何特权,也没有任何从业限制,朝廷也不花钱养他们了,自谋生路去吧!

第483章 经济政策() 
千里冰封,万里飘雪,冬季再度来临,天启十五年的冬季更冷了。乾清宫内,火炭已经烧得暖洋洋的,朱由校正在里面看着地图。

    这是一张画着铁路网的地图,天启十五年,北方的铁路干线已经完全竣工,各州县的铁路支线,则在继续修建。

    而在战略铁路方面,东北、蒙古、西域,都已经有了铁路主干线,铁路支线也是在陆续完善。

    同时在长江流域,铁路干线则在继续修建,明年也就可以竣工。江南,以及福建、广东等省份的铁路,则是今年刚开始勘探、动工,铁路干线还要等个几年才能建设完毕。

    “南方铁路网,是接下来的重点建设项目。而且明年西南地区也将进入改革,铁路也要尽快修进西南省份,让铁道部尽快拿出一个全面的规划。”朱由校对蒋德璟吩咐道。

    “是,陛下。”蒋德璟应道。

    “第三季度财政状况如何?”朱由校问道,蒋德璟报告道:“第三季度财政状况良好,特别是江南等地商税征收,财政收入达到9亿元。国企在南方完成资产重组之后,财政收入还会进一步增长。”

    “那就尽快。”朱由校点头道。

    “预计今年全年的财政收入,可以突破35亿,比预期还要多出5亿左右。”蒋德璟说道。

    “如此甚好。”朱由校点头道,他之所以要在南方尽快修成铁路网,主要是为了发展工商业,如此一来税收增长速度就很快了。

    至于农业方面的税收,全国改革之后,撑死就是3亿元不到。此时朝廷这三十多亿的税收,主力还是国企纳税,再加上国企上缴的红利。之所以发展得这么快,还是因为北方重工业体系已经形成,并且在采矿、钢铁、机械制造等方面开始形成较大规模。当然也离不开,商品的出口。

    天启十五年,大明出口的商品再度增长,特别是对印度的商品输出。出口的钢铁制品,基本上都是国企炼钢厂的钢铁所制造的产品。广东佛山一带的铁锅什么的,现在都竞争不过北方国企制造。这些都是技术进步,带来的庞大红利。

    北方重工业是起来了,南方的轻工业只要有了铁路网和蒸汽机等技术的应用,也能迅速繁荣起来。

    相比之下,轻工业是彻底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