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水浒逐鹿传-第35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戎匾募级А

    王云当初受命出使金军时,便告诉家人,今后要勤祭祀祖先,自己很可能不会回家了,很可能将为国事而死。

    另外,王云之兄王霁,担任右讲议司编修,曾因论童贯、蔡京过失被贬黜海岛,后来赵桓恢复其官职,令他跟随种师中解围太原,兵败身亡,算得上是尽忠报国。

    (历史上,赵构登基之后,为王云平反,认为王云是勤于国事、忠于大宋的忠臣。)

    磁州暴民公然打死朝廷大使的疯狂行为,让赵构大惊失色,进而想逃离磁州。

    可磁州的百姓拦着不让赵构北上。

    磁州暴民打死王云的疯狂举动,让赵构触目惊心,因此,赵构很怕步王云的后尘,进而假意道:“不再北去。”,然后被磁州百姓拥回城中。

    根据探马回报,汪伯彦得知,金人又派出骑兵寻找赵构的踪迹。

    汪伯彦觉得赵构的处境很危险,于是急忙派人驰马去磁州,请赵构速回相州。

    汪伯彦随后又觉不妥,于是又派遣武翼大夫刘浩,率领二千骑兵,前去磁州迎接赵构。

    自从王云被活活打死,重要文件又全部丢失,赵构与耿延禧、高世则等人都惶恐忐忑,惴惴不安耿延禧和高世则觉得磁州太不安全,建议赵构回到相州,将实情上奏,然后在相州待命。

    赵构也认为磁州这个鬼地方不能再呆下去了。

    可是,相州就一定安全吗?

    正在赵构犹豫不决之时,恰好收到汪伯彦派人送来的蜡书。

    赵构看后,大喜,当即决定回相州。

    赵构觉得走原路太危险了,因此令韩公裔另外找到一条回相州的路。

    他们这一行人半夜悄悄地起来,然后秘密出发。

    出了磁州城不久,赵构等人正好碰到刘浩率领人马前来接应。

    直到这时,赵构与耿延禧、高世则等人,才有了些安全感。

    王伯彦身穿戎装,肩背橐鞬,率领亲兵一千人,在相州郊外安阳河边迎接赵构。

    见到这一幕之后,赵构很感动,说:“它日见到皇上,当首先推荐你担任京兆尹。”

    从此,汪伯彦开始受到赵构的赏识和重用。

    天快亮的时候,赵构安全抵达相州城。

    磁州人,包括宗泽在内,对此皆毫不知情。

    一到相州,赵构就命耿延禧起草奏章,大意是:臣等奉使北上,刚至磁州,磁州百姓杀死王云,民心不宁,不让北去,且闻敌兵已南渡,故臣等复回相州,以俟圣裁。

    奏章起草好了之后,赵构就命人将奏章送回东京汴梁。

    从此,赵构便在相州住了下来……

    ……

说几句。() 
自从金军南下了之后,不少人都给我提意见,还有不少人直接默默的走了。

    这些意见我都看到了,也一次又一次试图挽回流失的那些人。

    可开弓真是没有回头箭。

    让十个写小说的写北宋末年,可能最少有九个要写靖康之耻,因为这是逃不了的。

    说实话,在写这段之前,我一直在考虑怎么让主角直接融入进来。

    可主角现在实力太强了,他只要一出现,金军立即就会缩回去,绝不敢南下,然后,主角要想要中原大地,就得自己侵略,之后就是中原汉人不断反抗主角,进而就是汉人自相残杀,让外族得利。

    那样的话,一定更屈辱。

    所以,我最开始设定的是,这段时间让主角在国外发展,把国外当成主,把国内当辅。

    可当我真这么做的时候,不少人都不买账,订阅一直在掉,不少人纷纷留言表示他们不喜欢国外的历史。

    跟一些读者聊过之后,他们都说,不了解这时的外国历史,没有带入感,很多人还说我跑偏了,逐鹿中原都逐鹿到国外去了。

    没办法,我只能将国外主角的线大幅度缩短,进而就只能剩国内的线了,这样就导致主角的戏少了不少。

    为了避免如此,国内的情节,我真是一直在大缩特减,没用的一点都不写。

    可再怎么减,有些重要的人和事,我也得花些笔墨交代一下,因为它们是主线,他们是主角今后要用的人才和事件,更为重要的是,不写,金军根本南下不了。

    如今,金军已经兵临城下了,主角那边也准备出兵了。

    这样尴尬的局面终于快要结束了。

    这里我强调一下,快,也并不是马上,因为还有几件事必须交代清楚的,像汴梁城如何破,像赵桓如何被勒索甚么,等等……

    这些不得不写,不写真衔接不上。

    所以,请大家尽量担待。

    另外,在这里,我再跟大家道个歉,让您了解这段屈辱的历史,是我做错了,真做错了。

    看小说是为了爽了,这段历史真是太沉重了。

    如果我有机会再写这段历史,我一定注意,换一种方式度过这段历史,尽量不给大家造成反感。

    这本书……我只能跟大家说,抱歉了!

第六百一十一章 不破不立(求订阅!)() 


    金军已渡过黄河,而负责守河的折彦质和李回,竟然都不知了去向。

    一想到这事,赵桓便恨得牙痒痒!

    因此,折彦质一逃回汴梁城,赵桓便免去了折彦质的副宣抚使之职,责授海州团练副使、永州安置,哪怕折彦质给赵桓带回来了数万人马。

    李回是单骑逃回汴梁城的,直接被赵桓免去了签书枢密事职务。

    西京留守、西道总管王襄,弃西京而南下,置朝廷于不顾,赵桓对此也非常生气,因此也免其职,任命孙昭远为西道总管。

    赵桓令孙昭远即刻起身前往陕西传达圣旨,命永兴军路经略安抚使范致虚,总领陕西六路帅臣,督促陕西勤王军马入援京师。

    目前陕西这六路的帅臣分别是环庆帅臣王似、熙河帅臣王倚、泾原帅臣席贡、秦凤帅臣赵点、鄜延帅臣张深和永兴军帅臣范致虚。

    这六路军马,是北宋战斗力最强的军队,被称为大宋西军。

    赵桓希望大宋西军能及时赶到京城勤王,就像上次种师道领军勤王那样。

    孙昭远仅率三名骑兵悄悄离开汴梁城,随后汴梁城的所有城门皆紧紧关闭。

    金军即将兵临城下,而四方勤王之兵,无一人到来。

    在京诸军,此前大部分已出戍河北、河东,去救援太原,溃散而归。

    换而言之,京中的这些兵将大多都是惊弓之鸟。

    可虽说如此,现在汴梁城中的皇宫卫士、上四军、中军以及京东西路弓箭手等加到一起,仍共有七万余人,也是一股不小的力量。

    面对严峻的局面,赵桓与大臣们经过研究决定,对京城四壁实行分区守御。

    分别任命提举官孙觌负责东壁,安扶负责西壁,李擢负责南壁,邵溥负责北壁。

    每壁部署三万人(包括民众)。

    殿前司指挥使王宗濋担任都统制。

    王宗濋又以京城诸营兵万人分作五军,作为预备队,以备紧急救护前军屯驻顺天门,左军、中军屯驻五帲Ч郏梢τ阎偻沉欤挥揖蜕锨骞缶途把裘牛尚量底谕沉臁F溆辔逋蚱咔耍峙涞骄┏撬谋凇A跹忧旌头肚硪卜直鹜沉觳奈淙耸匚浪谋凇

    赵桓令所有守城将士皆挂甲上城。

    汴梁城无论多么坚固,毕竟是一座孤城如果没有外地勤王兵前来救援,独守孤城,处境肯定会很艰难。

    曾经出使金军的吴革,对此看得很清楚,于是他来到宫中面见赵桓,请求派他前去陕西,调动陕西兵马,赶来汴梁城增援。

    吴革曾以秉义郎、干办经略司公事身份跟随泾原军镇守西北,可以说是在西军中成长起来的,因此对西军的作战能力充满信心。

    赵桓很高兴吴革能主动请缨,当即下诏,令吴革以武功大夫、阁门宣赞舍人身份,持节前往陕西调兵,让他到达陕西后,同陕西诸帅臣讲清楚京城所面临的严峻形势,请他们赶快率军入京勤王。

    吴革当天就离开了汴梁城,然后直奔西南而去……

    陕西毕竟距离京师太远,而远水不解近渴。

    因此,赵桓更多的将希望寄托于距离京师较近的四道总管。

    其实,赵桓早已给四道总管下令,让他们立即率兵勤王。

    可是,截止到目前为止,赵桓君臣只得知西道总管王襄已经往南逃去,其它三道总管都没有消息。

    当初,赵桓设置四道总管的目的就是保卫京师安全。

    然而关键时刻,却没有一道总管能领兵入卫。

    一念及此,赵桓便很是伤心。

    没几日,金军的游骑便出现在汴梁城下。

    战争气氛随即笼罩在京城上空和人们心头,朝廷上下全都开始紧张起来。

    为加强领导,赵桓对朝廷执政班子又做了调整,任命御史中丞曹辅为签书枢密事,陈过庭为中书侍郎,冯澥为尚书左丞,孙傅为尚书右丞。

    同时,赵桓对守城指挥机构也做了调整,设置京城守御使及以下属官职,任命尚书右丞孙傅为守御使,殿前指挥使王宗濋为守御副使,郭仲旬、卢益为提举守御司干办公事。

    唐恪率领新执政班子登城视察一圈之后,向赵桓建议,必须增强城防领导力量。

    于是,赵桓又下令,对每一城壁再增置提举官一员东壁为辛康宗,南壁为高材,西壁为张撝,北壁为刘衍。

    任命刘延庆提举四壁,刘鞈副之。

    对每一城壁,又安排一名宗室担任同提举;

    对每一城门,又安排一名宗室负责城门启闭。

    如果汴梁城内的人,能够万众一心团结一致守卫汴梁城,以汴梁城之坚,以汴梁城所拥有的充足物资,以汴梁城所拥有的七万大军,以汴梁城所拥有的两百多万民众,还是有很大希望守住汴梁城的。

    可惜

    汴梁城中的人根本做不到万众一心团结一致!

    东壁守城士兵见金军游骑在城下活动,便放箭射击。

    后来,辛康宗觉得金兵离城已远,遂令士兵不得发箭辛康宗担心箭矢被金军拾去,反被金军所用。

    有一个军士不听辛康宗的命令,竟无故向空中射箭。

    辛康宗见此,对这个军士一顿呵叱。

    这个军士记恨在心,于是四处散布说“辛太尉是童贯亲戚,不准城上士兵射金贼,他的目的是想让金贼登上城来。”

    城中百姓闻听后皆以为真,四处喧腾,到处传播,议论纷纷,慷慨激昂。

    没多久,人们都前往宣德门聚集。

    很快便聚众数千。

    这些人又将登闻鼓抬到东华门,猛烈敲鼓,大声号呼,请求赵桓下旨诛杀辛康宗。

    朝廷的官员们皆不能制止。

    后来,东华门内的皇宫卫士,担心这些人冲入皇宫,于是从楼上开弓射箭。

    这些人见状,大惊而跑。

    不过

    这些人并没有就此罢休。

    这些人又纷纷从东华门跑向城东,然后登上东城墙,找到辛康宗,之后二话不说,就将辛康宗杀而磔之(千刀万剐),辛康宗的十几名部将,也皆被杀死。

    骚乱一直持续到晚上才声势稍退。

    赵桓君臣全都被这些人的疯狂给震惊到了。

    赵桓很快就下旨,要求开封府抓住为首者,严惩不贷。

    当晚,开封府便抓获五名为首者,皆腰斩于东城壁,这才将这场动乱彻底镇压下去。

    军政不肃,已成为这时宋国无法医治的一个顽疾。

    不仅如此,这时的宋国,还政令不通,军令不行,兵民皆骄,不能制御。

    这样的政府,这样的军队,还有这样的百姓,一旦遭到强敌入侵,岂能不一败涂地?

    顺便说一句,这也是李衍一直按着不出兵的原因之一如今的宋国就像是一个病入膏肓的重病患者,如果不经历一场大手术,是根本无法治愈的。

    换而言之,不破不立。

    ……。

第六百一十二章 六甲正兵(求订阅!)() 


    由于聂昌已出使金军,大宋枢密院暂时无人掌管。

    而值此关键时刻,没有主管军事的大臣怎么可以?

    所以,赵桓经过考虑之后,提升尚书右丞孙傅为同知枢密院事,让孙傅主管军事。

    孙傅升官后,尚书右丞一职又出现空缺。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赵桓竟让几天前刚刚免职的李回出任这一职务——这着实让人费解,要知道,李回可是丢了黄河,还丢了军队,一个人逃回来的,而且,李回在任职枢密使期间毫无作为。

    就在李回复职的同一日,还发生了一件至关重要的事。

    此事就是,殿前指挥使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