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听这话音,看这样子,这家伙分明就是狗仗钱势,瞧不起我啊。
那老子就……
“哈哈哈,那我就笑纳了。”
如果有人以为现在区区几千美金就能侮辱我们的袁大师的人格,那这些人就真的……大错特错了!
袁燕倏真的不在乎这三千美金,还有这三万美金。小钱钱多了不过就是一个数字而已,难道少了这点钱,他就买不起极品古巴雪茄了吗?
对于一位掌握历史大势的穿越者来说,小钱钱随手可得,机会却稍纵即逝!
他站起身来走到乔治…贝克的身前,恭敬地把这张支票递了过去道:“贝克先生。我不知道NYPR总值多少。不过这三万美金就算是我购买控股权的定金好了。”
华尔街奇迹十分赞赏地看了这个中国人一眼,心中暗自称道,我确实是没有看走眼,此子恐怖如斯……嗯,果然视金钱如粪土却善于把握机会的年轻人啊。
“呵呵。”老贝克先生轻笑一声,接过支票随手放在了茶几之上,开口说道,“尼奥,你这么爱打赌,不如我来和你打个赌吧。”
………………
病友们,听说了吗?
和谐大潮又要来了!
这几天慕容会乖乖的,大家也乖一点啊。
另外,十分感谢大家的打赏和订阅,一定会有加更,大家放心。
第一百七十四章 一句话()
本章副标题:一句话决定一代人
“不如我来和你打个赌吧。”
我们的袁大师闻言一愣,老脸一红道:“贝克先生,你这是批评我太过好赌了吧?”
乔治…贝克却板起脸严肃地道:“不,我不是批评。我们这种人好赌有什么问题呢?我是认真的。”
在座三人听了这话,两位年轻人倒是还好,大发明家却是吃了一惊。他明白说这句话的老贝克先生居然把这个有点讨厌的中国人视为了“我们这种人”,这分明是说他们两人都是一票里货色……嗯,也就是成功的大金融家。
这下他也收起了那点不忿,开始认真听这一老一少的对话了。
“尼奥,你告诉我你想要这家NYPR的缘由。如果我满意,那么我就买下这家广播公司送给……”
他突然想起了一件事,有些惋惜地摇了摇头道:“可惜你是个中国人。”
袁燕倏自然明白这位老先生说的是《排华法案》,他手上一用力把指甲刺进了掌心之中。而这句话也更加坚定了他获得NYPR的决心。
1882年通过的《排华法案》绝对简单粗暴。里面规定绝对禁止华工入境十年,居美华人没有适当证件一律驱逐出境,今后各地均不得准许华人归化为美国公民。
而在此之后又通过了15个排华法令,这其中更规定了中国人不能拥有地产,不能经商,也不能成为公司法人和拥有者。
到了1904年,美国国会居然通过决议:《排华法案》永远有效。
“你不能拥有公司……”老贝克先生沉吟了一下道:“不过我可以买下来送给路易,至于接下来该怎么办我想他应该明白的。是不是,路易?”
“祖父,我明白的。”
幸亏我们的袁大师还有+3的表演技能加成,所以心里很不舒服的他还能笑吟吟地问道:“那么要是贝克先生你不满意呢?”
“哦,我要是不满意的话……那你毕业之后就来我的纽约第一国民银行上班。”
“而且最少要呆三年。”华尔街奇迹伸出三根手指道,“当然,工资什么的那都好说。尼奥,我想你也不会计较这点钱的吧。”
好吧,在座众人包括袁大师都明白,虽然这个赌约听上去很不公平,输赢不过就是老贝克先生的一句话而已。不过不管输赢他都是在提携这个中国人。
要知道摩根财团的另一个称呼就是第一花旗银行财团(First National City Bank Financial Group),这个美国顶级财团的核心就是纽约第一国民银行和花旗银行这两家商业银行。在1955年,它们合并为了纽约第一花旗银行。
这两家银行并不单单只做金融业务,还分别控制着数十家大型关键企业,这些企业又控制着成百上千家的中小型企业。每年创造的工农业总产值比当时的中华民国的GDP都高,旗下的员工那更是不计其数,根本就是一个金钱帝国。
袁燕倏要是进了纽约第一国民银行那还会呆在柜台后面当三年接待员?
看华尔街奇迹对他的亲切态度,三年之后我们的袁大师说不定就成为这家财团的初级合伙人了。
以这个身份回到国内,袁燕倏那就是民国天字第一号的买办了。而以这位穿越者的“眼光”和“才华”,花个几年功夫绝对能为摩根财团挣到茫茫多的小钱钱。这些小钱钱足以让这个中国人能成为掌握整个摩根财团东北亚和东南亚业务的高级合伙人,
通过摩根财团在美国国内的深厚影响力,只要他使用的手段足够巧妙,提供的利益也足够丰厚,完全可以随他心意来决定今后十几年的美国外交政策,尤其是东亚地区政策的走向。
好吧,不同于那个实现几率非常之小的USAS和赤色蓝星的艰辛道路,这条路线才是最发挥穿越者的优势,也是最具有可操作性,更是最不花力气改变中国、东亚乃至整个世界近现代史的真…通天捷径!
然而,我们的袁大师耳边响起了熟悉的可爱叫声……
“皮……”
“别皮了也别卡了,我知道肯定没戏!”
袁燕倏露出一个十分灿烂的笑容道:“贝克先生,既然要赌何不干脆赌得大一点呢?”
乔治…贝克狐疑地道:“大一点?”
“是的,大一点。”我们的袁大师竖起了自己的食指扬声道,“一句话!”
老者更加不明白了:“尼奥,什么一句话?”
袁燕倏耸了耸肩膀道:“贝克先生,我的意思是如果我用一句话说服你,那么请你帮助我把NYPR变成一家全国性的广播公司,而如果我说服不了你,那么我这辈子就为纽约第一国民银行工作好了……”
他半是开玩笑半是认真地道:“当然,我相信你也不会计较给我一个高薪的吧。”
华尔街奇迹稍稍沉吟便仰天大笑道:“哈哈哈,我就欣赏你这个样子!就照你说的赌!”
“尼奥,现在你可以说这句话了。”
“稍等一下,贝克先生。”
袁燕倏不紧不慢地拿起酒精喷灯均匀地加热了一下雪茄,再用雪茄剪切掉了烟嘴上的包封,这才点燃了这支也不知道是少女还是老妪亦或是某个臭男人卷制而成的极品雪茄……
讲真,如果要抄文装逼推倒美女,穿什么时代不是穿啊,去那种“现世安稳,岁月静好”的小时代好咯,跑到这个波澜壮阔的大时代凑什么热闹呢?
那么我们的袁大师带着大师球破系统除了在美国装逼推妹之外,他又能干些什么呢?
注意啦注意啦注意啦,他还有整整二十年去影响整整一代美国人。
没错了没错了没错了,就是那一代将要走上二战战场的美国年轻人。搞得好的话,他还能影响这一波的英国人法国人德国人日本人……他的同胞那已经不需要他的影响了,因为历史会教育他们的。
看到没看到没看到没,这就是这位穿越者的真正使命。而要完成这个使命,NYPR纽约公众广播电台就是第一块基石……
………………
那个和谐大潮好像是真的啊,吓得我赶快想了两个新的大纲。
万一过几天病友们起床发现这本破书被404了,那也不用怕。去逼乎关注“慕容鹉(鹦鹉的wu)”或者现在把群号记下来。
放心,这本书我会继续写下去给诸君一个交代的。
第一百七十五章 无线电 (四千字大章!)()
本章副标题:真的只用了一句话,却写了四千字
商业无线电广播就诞生在1920年11月的美国,不过第一家播音的商业电台并非纽约的NYPR,而是匹兹堡的KDKA。
对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的美国来说,无线电广播是一项具有革命性的娱乐方式,真的堪比后世的互联网。其实电视不过是有了图像的升级版广播而已。
不过在原本那条时间线上,无线电广播真正让全民疯狂那要到1922年,因此被称之为“1922年狂热症”。人们对这种“从空中拉回声音”的新现象十分惊奇。对当时的美国人来说,广播要比四十年代末的首次常规电视广播更奇特,更神奇。无线电广播被顶礼膜拜,视为科学的凯歌。
有意思的是,当时也有些美国人指责无线电波伤害鸟类,引发洪涝干旱,搞得床垫弹簧震荡不已,让地板开裂,导致孩子呕吐,还会召来鬼魂……这就像一百年后东方某大国有些人认为手机信号塔会致癌一样。
到1930年,美国城市中平均两个家庭拥有一台收音机,而在农村平均五个家庭一台。是的,就像当年东方某大国全村人聚集到有电视的人家看电视一样,美国人民也会蜂拥到拥有收音机的邻居家里享用这项“现代科技”。这被称之为“收音机聚会”。
美国现代中产阶级就是汽车、电话、家庭电气化、当然还有商业电台这四者共同塑造出来了。尤其是无线电广播深刻地改变了美国人的性观念、性别角色和儿童抚养方式。其重要性再怎么夸大也不为过。
不过有些讽刺的是,无线电广播并没有推动女性自由,反而在二十年代中期因应市场需求把女性塑造成了FLAPPER(轻佻女郎)和HOUSEWIFE(家庭主妇)。这两者的形象取代了二十年代早期的SUFFRAGIST(女性参政论者),成为了“现代女性”的标准模板。
而紧随其后的电视更加深了这种对妇女的形塑,使得这两种“现代女性”形象一直沿用到了七十年代。直到嬉皮士运动和女权主义运动兴起,才终于打破了美国女性这种呆板的印象,不过也仅仅是“打破”而已。
还有不得不提的一点就是广播对美国儿童的影响。无线广播取代了父母成为学龄前儿童的第一位老师。这位“老师”那也是要赚钱的,于是就让1920年代成长起来的孩子成了第一批真正的“消费主义者”。
除此之外,无线电广播使得美国社会有了一些微妙的变化。
黑人爵士乐通过广播被送进千家万户。美国白皮是不喜欢看到黑人的,不过还是能勉为其难地听听黑人演奏的歌曲和音乐。轻快的爵士乐马上征服了顽固的美国人的耳朵,所以一战之后到大萧条这段期间也被称作“爵士时代”。
而且就像一百年后网络“免费”音乐下载让二十一世纪唱片业遭受重击一样,广播也让当时美国各类唱片销量大大地下降了。然而因为美国黑人的经济地位较低,他们买不起收音机只好继续购买唱片,这就逼得某些唱片公司不得不转而制作黑人喜爱的音乐。
这一大一小两个因素就让美国音乐界被黑人占据了半壁江山。
总之,无线电广播对美利坚从“进步主义”时代进入了“享乐主义”时代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笔者注:以上干货并非来自网络的水货,而是笔者摘录改写自新泽西里德尔大学社会学教授,理查德…布茨(Richard Butsch)所著的《美国受众成长记(The Making of American Audiences)》一书。
“我一直和公众这么说,现在我还要再说一遍:虽然我是NYPR(纽约公共广播电台)和其后的APR(全美公共广播电台)的董事长,但是没有我的朋友袁燕倏,那也不会有这家常年占据收听率首位的电台……”
“APR的成立真的颇具传奇色彩,而我就是当事人和目击者之一。我的朋友袁燕倏说他能用一句话说服我的祖父,帮助他建立一家全国性的广播电台。我向我祖父的坟墓发誓,我当时真的是相信他能办到的。没办法,你如果和尼奥接触的时间越长,那么你就越会相信任何奇迹都可能出现在他的身上……”
“除了我之外,在场还有托马斯…爱迪生先生和他小儿子西奥多…爱迪生先生。和我不同,他们不但不相信尼奥能做到这样的事情,反而怀疑他是想成为纽约第一国民银行的终身员工。以我对我祖父的了解,他应该巴不得袁燕倏先生真的为他工作一辈子呢……”
“不过我也必须坦率地承认,我本来以为尼奥会像往常那样口若悬河地雄辩一番,按照他的说法那就是让人“虽然不是很明白他在说什么,但是总感觉他很厉害的样子。”至于‘一句话’什么的,要么是一种修辞的手法,要么是一个别致的玩笑……”
“然而出乎我意料的是,他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