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大爷,您家住哪儿?我这有十斤小米,虽比不上白米、细面,但熬粥喝,味道也还过得去,我这就给您送家去。这簪子您收好,下回传给孙女、曾孙女儿。”
“那怎么使得!”老大爷一听急了,“除了这个,我家没别的可以拿来换粮的了。”
要不就只有住着的院子了,可院子卖了,一大家子住哪儿去?
清苓笑着安抚道:“大爷放心,我不收您东西,更不收您钱。”
好说歹说劝服老大爷带路。
原来他家就在这条小弄堂里面,没几步就到了。
清苓跨进院子,但没进屋,借着虚掩的院门遮掩,卸下竹筐,将筐底一袋小米拎了出来。
“给!”
趁大爷傻眼的当口,清苓重又背上竹筐,快步离开了大爷家。
少了十斤小米,肩头轻松不少,估摸着七点四十应该到了,清苓扶着竹筐的系绳,笑眉弯弯,步履轻快地直奔邮局。
“爹?您咋愣在门口啊?袋子里是刚换来的粮食?”老大爷的儿媳妇端着一盆脏衣服出来洗,看到公公傻愣愣地杵在院门口,不知在想啥,搁下洗衣盆,走过来问。
“哟!还是小米呢。这东西好,养胃,给您二老和孩子们熬粥正合适。”
老大爷这才回过神,探头望望院外,哪里还有清苓的影子,叹了口气道:“咱们这是遇到活菩萨了。”
回屋把事儿一说,一家子都说遇到了好心人。
“下回有缘再遇着那位姑娘,把簪子送了她吧。”翡翠头面的主人——这家的老太太感慨叹,“中看不中用的东西,还不及几斤粮食顶用。”
老大爷点点头:“也不知还能不能遇上。看她那模样,应该是乡下上来的。”
大爷口里的乡下姑娘,此刻正在邮局寄包裹。
包裹邮寄前要检查过,幸亏清苓没把袋口缝上,要不然还得拆。
检查完让清苓将袋口缝上,然后称重、付邮资。
除了小米占分量,其他的都不沉,加起来六斤出头。
邮局人员噼里啪啦一拨算盘,得出邮资:“四角八分。”
“哦。”清苓从小荷包里摸出一张五角,递进收费口。
邮局人员递出来一张面单她在上头填好收件人姓名地址、寄件人姓名地址,以及包裹。
清苓老老实实地在一栏写上:“衬衣、布鞋、小米、咸蛋、花生仁、黄豆仁。”
邮局人员收回去一看,噗嗤一声乐了:“倒是个老实人。”
找钱给清苓时,压着嗓门问了句:“家里有富余的鸡蛋吗?”
清苓愣了一下,同样小声道:“有是有,但不多,毕竟才两只鸡,攒攒需要时间。婶子您想要鸡蛋?”
她也是对方说了才想到,县城供销社的鸡蛋,只收不卖。收上来统一调拨到需求旺盛的城市。因此除了逢年过节,县城居民几乎买不到鸡蛋吃。
从这一点来看,城里的工人日子不见得比乡下农民好过啊。农民能养鸡,母鸡能生蛋,天天吃奢侈了点,而且还要攒着换钱,但真有啥事或实在馋得紧了,也是能吃上的。城里人这方面就不如乡下人如意了。
“可不,我那闺女快生了,想给她攒几个月子里吃。”
清苓沉吟了片刻问:“婶子,那如果是野鸡蛋您要不?”
“要啊!咋不要!只要是蛋,管它野不野的,都要!”对方激动地差点喊出来。
“那成,下次我给婶子捎几个野鸡蛋过来。咱们那临山,运气好能捡到不少。我寄的咸蛋就是野鸡蛋腌的。”清苓尽量小声说。那感觉整一个战争年代和地下工打暗似的。
第121章 荷包瘪了;包裹到了()
“呀!那绿壳咸蛋是野鸡蛋啊?我当是鸭蛋腌的呢。成!那我等你好消息。你想换什么?钱还是票?回去我先准备好。”
“票吧。”清苓想了想说。
尽管向刚给她寄来了一沓票,但她怀疑这些票是他问战友借的,回头不得还啊。
反倒是钱,他寄来了六十,说是平日里下发的津贴攒的,她手头也还剩一些。
过不多久,秋粮一打下来、猪羊鸡鸭卖给供销社,生产队就能分钱了。所以,大方向来说,还是更缺票。
便对邮局人员说:“婶子手里有啥稀缺票,帮我留一点。回头我试试能不能给婶子整只野鸡来。”
“那敢情好!”对方喜笑颜开,“咱们就这么说定了!下个礼拜这时候我等你。你要其他时候来也行,我一般除了礼拜三调休,其他日子都在这个位子。”
“下个礼拜恐怕不行,下下礼拜天吧。”鸡生蛋不要时间啊。全部是野鸡蛋,清苓觉得也不是很妥人以为野鸡蛋多容易得呢。
“那也行。”对方表示愿意等。
清苓和她敲定了时间,收好包裹回单,一身轻松地离开邮局。
竹筐此刻已经空了。
路过粮站,清苓进去灵了灵小米的价格。
粮站里没有小米卖,大米倒是有四个品种,一市斤的售价分别是一角、一角二分、一角五分、一角八分。
这是对外售价,收购价起码降一半。
对比了一番大米收购价,清苓忽然不想卖小米给粮站了。太低廉了!还不如囤着慢慢吃。偶尔背点出来,换点钱和票。
这么一思定,粮站逗留了,上供销社转了一圈。
挑了几个深藏青的线团。缝缝补补,还是这个颜色的线最经用。而且接下来要给她自己做棉袄了,石青色的咔叽布,和深藏青的线最匹配。
挑完线团,来到布匹柜台。
天凉下来,发现裤子不够穿了,不是吊裤腿就是太薄。
如今手头布票宽裕,牙一咬,给自己扯了几尺黑色灯芯绒,里衬是同色的细棉布。
扯完总有种吃独食的赶脚。
再一咬牙,给向刚也扯了一块足够做男人裤的灯芯绒料,颜色选的墨绿色,比军裤稍深一点,但应该会得他喜欢。
两块灯芯绒买下来,荷包迅速干瘪。
清苓肉痛地捂了捂荷包,别的不再买了。
左右日常用的公社代销点随时能买到,这儿买了还得大老远背回去,傻不傻呀!
这趟出来,主要是寄包裹,没打算逗留太久,也没像上回那样,准备水和吃食。因此赶在上午最后一班船次回了江对岸。
江面波光粼粼,不时有鱼儿跃出水面。不由想起上次和向刚一起来县城、换到的两条鱼,不愧是江鲜啊,味道就是美,令人回味无穷。
清苓不禁盼着邮局那位婶子,但愿能筹到鱼票啊,那今年过年有口福了。
江水悠悠向东流。
三日后,江东又江东的省城,到达了一波来自宁和县城的邮件和包裹。
一般单位或个人,收到包裹,需凭包裹单去邮局自提。但部队例外,考虑到军人出行不一定方便,所以俩单位协商,统一由邮递员送上门。
向刚才下训练场,就见一名轮值的传达室卫兵,咋咋呼呼地跑来:“向副营长!传达室有您的包裹!”
“我的包裹?”向刚诧异地挑高俊眉。
若说是信他还信,因为那丫头似乎写信写上了瘾,分开还不到一个月,这已经是第三封寄来的信了。
也很杂——大到公社干部聚一起商讨今年秋收要不要租收割机,租的话得加紧进程了,因为隔壁公社已经派人去农机站报名了;还有今年收成好,秋社时要宰一头猪。小到社长媳妇送她一条筒骨或是运气超好、张家嫂子愿意借她缝纫机……
但要说包裹,会是谁给他寄的?也是那丫头吗?
这么想着,向刚身子一转、长腿一迈,大步朝传达室走。
“向副营长,这是您的包裹,这儿签个字。”
卫兵把一个长冬瓜状的包裹拿出来给向刚,末了笑眯眯地问,“是您老家寄来的吧?”
向刚看清包裹回执上的寄件地址,嘴角勾起一抹弧度,“嗯”了一声,谢过卫兵,签完字扛起包袱回宿舍。
“小四,你有包裹啊?”
来传达室问有没有自己信件的林大兵,在门口碰到向刚,笑着凑上来,挤眉弄眼地调侃,“谁给你寄的?你对象?”
见向刚不仅不反驳,还神奇地红了耳根,林大兵“嗨哟”地笑开了:“真是你对象寄来的?唉哟我去!小四你行啊!回来才几天,收到的信赛过我一年的量了。这回连包裹都邮来了,你俩可真不当邮资是钱啊……走!哥跟你看看包裹里邮的是啥!瞅着很沉啊,要不要哥帮你拿?”
“不用。”向刚也很想知道那丫头邮了啥,三步并作两步走向宿舍。
卫兵见林大兵都到门口了还掉头,急急追出来:“林副营长!有您的信!”
“哟!今儿总算有我信了!刚子你先去,我拿了信就回。”
林大兵掉头去取信,向刚知道他习惯:收到信总会第一时间拆开、边走边看,于是没等他,扛着包裹,直奔宿舍。
宿舍里,吴奎和秦益阳正头碰头在下象棋,听到动静,头也不抬地问:“回来啦?”
“嗯,老大我记得你有把长剪刀,借我用一下。”向刚习惯性地摸裤兜,才想起匕首送人了,便问吴奎借剪刀。
吴奎和秦益阳这才注意到他提了个包裹进来,递给他剪刀的同时,好奇地问:“什么东西呀?这么大一坨?”
“老家寄来的包裹。”向刚顺嘴答。
“是他对象寄来的。”林大兵人未到声先至。
向刚笑笑,没有否认。
吴奎和秦益阳见状嗷嗷地起哄,棋也没心思下了,围过来看向刚拆包裹。
“沉甸甸的,会是啥呀?”
“摸着像米面。”
“你逗我呢,大老远地寄米面来,那点邮资,买买都够了。”
“……”
第122章 春心那个荡漾~()
向刚没理他们天马行空的猜测,兀自拿剪刀拆开袋口,接二连三往外舀东西:
布鞋、鞋垫、一包草纸外头套布兜的咸蛋、一袋油汪汪的炸花生米、一袋酥脆脆的炒黄豆……
最后拿出来一个叠得很整齐的小包袱,解开来,一白一军绿两件衬衫,抖开来,依旧很挺括。
“哇哇哇——”
另外三头比本尊还要激动。
“小四!你对象做的?”
“羡慕死哥了……”
“这真是你对象做的?不是买的?”
“就算是买的,小四也很幸福啊。我结婚前就没人给我买这么气派的衬衫。”
“小四,赶紧穿上试试。”
向刚摸着衬衫,心里暖洋洋的。
听战友让他试试,才抱着衬衫说:“现在不试,澡都没冲呢。”
“嘿!这家伙还想把浑身上下搓洗干净了才穿新衣裳。”
“哈哈哈!”
向刚一人丢了个咸鸡蛋给他们:“吃都堵不住你们的嘴!”
抱着衣服、鞋子,并夹在包袱里的一封信,躲床上看去了。
“春心那个荡漾啊!”林大兵往嘴里抛了颗油炸花生米,止不住唏嘘,“我媳妇来信,就知道催问啥时候分房,她好带着孩子跟来随军,一点不记得给我邮点吃的穿的。”
吴奎白了他一眼:“你知足吧!你媳妇好歹还记得给你来封信,我媳妇眼里就只有孩子,完全把我抛脑后了。”
“所以说,娶媳妇到底是啥?传宗接代吗?”秦益阳嚼着喷香松脆的炒黄豆,摊手表示无奈,转头问向刚,“小四,你对象炒的黄豆味道不错,我媳妇咋就炒不出这味儿?是放了啥东西吗?”
向刚头也不抬地回道:“炒之前浸过香料。”
这是清苓在信里告诉他的,说是黄豆炒之前,要浸泡一晚上,泡得豆皮饱胀了再滤水晾干,否则炒不松。左右要浸泡,她就往水里添了葱白、姜、蒜、辣椒、肉豆蔻、小茴香、丁香。
葱姜蒜以及辣椒菜园里不缺。
肉豆蔻和茴香是她师傅赞助的。这两味既是香料,也是药材。
丁香是山上摘的。
打从她开始看《本草纲目》,遇到书上说的花草药材,都会摘回来。一方面是加强记忆和辨识,另一方面,晒**制了,保不齐哪天就派上大用场了。
丁香可不就是?书上说,丁香不仅有梳理肠胃之功,也有美白滋肤之效。清苓看到就摘,摘回来晒干,打算闲暇时照着《红妆黛眉》捣鼓几样胭脂、润肤露出来,正好赶上冬季护肤。
既然还有梳理肠胃之功效,干脆在浸泡黄豆时也丢了几片干丁香下去。
当然,她在信里说得并不详细,尤其是上山那一段,完全是一笔带过。但向刚能想象那样一幅画面——纤瘦的妮子,背着一个大大的竹筐,漫山遍野地穿梭在茂盛的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