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重生之我为书狂-第8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当然,这个开战再也不是争论“形散神聚”,毕竟他们虽然不服,可并不笨。眼看自己这一方就已被别人打得溃不成军,还讨论个毛线的形散神聚。别说讨论了,被那家伙一个气势袭来,嘿,他们都觉得秋水所说的形散神聚,气盛言宜说得很对。

    这会儿要反击,就反击对方不会的。

    这家伙不是理论高手吗,这家伙不是学术大师吗?

    行,大凡理论高手,大凡学术大师,学问是有的,但做起文章来,那就差强人意。这也是为什么,散文极大成者是那一些学术大师。但市场上销售最畅销者,却是那一些一线作家。你既然那么牛逼,行,那你写出一篇经典的“形散神聚”的散文出来。

    如果能写出,那我们就服你。

    如果不能写出,嘿,你之前所说的“形散神聚”,我们亦可以当你是胡说八道。

    他们打得好主意。且不管这个秋水写得散文好不好,文学这种东西,哪里有好与不好的说法。哪怕写得有些门道,哪怕还算不错。只要他们认为写得****,那么,此前秋水所说的一却论点,也都将完全废除。

    当然,就算是最后对方写出了很是经典的散文,但他们同样可以不认可。只要大家全部保持不认可的态度,最多两方就是打个平手。我说服不了你,你也说服不了我,这也算是此次争斗最好的结局。

    可惜的是,他们打的主意却是完全失败。

    当看到这一些作者纷纷不服,逼秋水写一篇经典的散文出来时,黄一凡却是不由得乐了。

    兄台,此前你不知道我引用的那一些“形散神聚”之类的理论,那可是花了我无数功夫,用了我无数脑细胞,这才从唐宋八大家里抽出来的,又经过一翻加工包装,可谓是花了很多的心思。但是,这会儿你们居然要我写一篇经典的散文,那我就抄一篇了。

    如你们如愿:

    “我与父亲不相见已很长时间,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

    一篇来自前世几乎是所有国人都读过的经典散文“背影”正式刊登。

    ====

    PS:不PS不舒服斯基。行,读者朋友们,你们够狠,转眼月票又到了300票。没问题,小白拼了,今天四章之后小白将再次加更一章,也就是5更。你们等着,来吧,再来月票,你们有多少月票,小白就加更多少章。难道,你们还能让我今天6更不成。(未完待续。)

第一百四一章:有一个名字叫:父亲() 
散文《背影》这一篇,可谓是前世“形散神聚”的最完美体现。

    哪怕是在初中读过一遍,几十年后再也没有看及,但是,这一篇背影,仍是深深的印在黄一凡脑海。

    回想前世,自己的父亲,不正是朱自清笔下的父亲一样吗?

    老实不善于言谈,但对于子女的关爱,却在很多行动当中每每体现。

    文章背影说的就是如此,描写的都是父亲所做的细微小事,但是,在这一些细微小事之中,却最能体现一个父亲的伟大。

    背影全篇一共只有一千多字,黄一凡用电脑打字原本只需要二十多分钟就可以打完。只是,也不知道心里在想什么,还是这一篇背影太过于感人。直到将背影全文码出来时,已经过了一个多小时。整理一下,将错别字改正,黄一凡发给了青年文艺的计子平。

    只是,计子平在接收了这一篇背影之后,却是没有反应。

    黄一凡有些奇怪,发了几个问号过去,“计主编,怎么了?”

    过了好一会儿,计子平这才回过信息。

    “秋水先生,刚才看了您写的这篇背影,我想起了自己的老父亲。”

    “对不起,我有些失态了。”

    “说起来,我也已经有一段时间没有与父亲见面了。秋水先生,您的这篇文章写得是极好的,不过,看了您的这篇文章却让我大为羞愧。我已经交待下去了,一定会在第一时间刊登这一篇背影。不过,这几天我可能会稍稍请几天假,我得去看一下我的父亲。”

    “理当如此,没事,你去吧。”

    黄一凡心下感动。不免也想起了前世自己的父亲,不知道他现在过得怎么样?

    只是如今两人已不在同一个时空,不免让黄一凡有些伤感。

    随后,黄一凡拿起了手机,给这个世界的父亲黄远打了个电话。

    “爸。”

    来到这个世界,这具身份的父亲黄远让黄一凡感觉到有些陌生。陌生的原因一方面是黄一凡很少与黄远见面,另一方面,也一时半会没太接受。

    这倒是与母亲不一样。毕竟母亲李淑华是女性,母爱无边,又在中学那一段时间给予黄一凡无边的呵护,黄一凡心下也逐渐接受。黄远此前一直在外工作,黄一凡并没有太大的感觉。但到底这个世界,最亲的人就是父亲与母亲。心里触动,黄一凡却是想与父亲聊一聊。

    他想问一问父亲黄远过得怎么样,开店还顺利吗?

    电话接通之后,父亲黄远话并不多,只是静静听黄一凡说。

    临到电话要挂了的时候,黄远才稍稍开口,“你妈想问你,在二中过得还习不习惯。你得自己多照顾自己,别与同学吵架。还有,你写稿子赚来的稿费,本来是准备拿去开店的。但我想想还是算了,我与你妈都比较老实,也不会做生意,还是将钱存着给你未来娶媳妇。你也知道,家里这边彩礼收得较重,十几万都有些不够。爸爸也没什么出息,就怕开店亏了,未来没钱给你娶媳妇……总之,你不要担心家里了,家里一切都好。你妈问你,中秋的时候回来吗?如果回就提前跟我们说一声,不回也没事,在学校好好读书也是好的。”

    这翻叮嘱,差一些,黄一凡都要哭了。

    还是擦干了眼泪,重重的点头,“爸,您放心,中秋的时候我会回家的。”

    “那就好。”

    ……

    “唉,这应该算是自己最窝囊的一次文战吧。”

    看着自己喊出“让秋水写一篇散文”之类的话,学者李启撑了撑眼睛,大感惭愧。

    其实,在心里,李启已经知道,自己这一边终究还是输了。

    而且,输的是心服口服。

    只是,哪怕是心服口服,但为了名誉,为了地位,为了自己的利益,李启还是与其他此前批过秋火的作者朋友一起,喊出了令秋水写出一篇经典散文的口号。

    也不知道,今天秋水有没有写?

    或者,他会不会说自己这一些人无耻?

    或者,他是否会不再理会自己等人?

    这都有可能。

    不过,文坛争斗就是这样,虽然李启也觉得自己这么做确实挺无耻的。

    拿起刚刚收到的青年报,不用找,青年报第一版中间位置给出了秋水的一篇散文。

    背影。

    看来,他还是回击了。

    这又何苦呢?

    有一些摇摇头,李启叹了一口气。

    且不说你写的文章怎么样,哪怕写得再好,我们也不可能认可你的。

    算了,还是看看你写的文章吧。

    “那年冬天,祖母死了,父亲的差使也交卸了,正是祸不单行的日子……”

    这是开头。

    李启心里滴沽,“写得一般嘛,没看出什么意思。”

    只是,正说着,下面几行字,却是一下子让李启有一些失神。

    “父亲因为事忙,本已说定不送我,叫旅馆里一个熟识的茶房陪我同去。他再三嘱咐茶房,甚是仔细。但他终于不放心,怕茶房不妥帖,颇踌躇了一会。其实我那年已二十岁,北京已来往过两三次,是没有什么要紧的了。他踌躇了一会,终于决定还是自己送我去。我再三劝他不必去;他只说:“不要紧,他们去不好!”

    李启是知名散文研究者,自然知道上文的这种写种手法看似漫不经心,看似散慢,但却始终有一根线,一直牵着整个故事。上文仅仅只是交待父亲的几个动作,看似不经意,但三言两语却浮现出了一个父亲的身影。就如最后那一句说的,不要紧,他们去不好。多么朴实的话,但就是这样的一句话,却打动人心,直透心底。

    哪怕就是李启,当看到这一句话时,也是内心一颤,感觉心里好像触动了哪根弦一样。

    继续看下去。

    “我们过了江,进了车站。我买票,他忙着照看行李。行李太多,得向脚夫行些小费才可过去。他便又忙着和他们讲价钱。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总觉他说话不大漂亮,非自己插嘴不可,但他终于讲定了价钱;就送我上车。他给我拣定了靠车门的一张椅子;我将他给我做的紫毛大衣铺好座位。他嘱我路上小心,夜里要警醒些,不要受凉。又嘱托茶房好好照应我。我心里暗笑他的迂;他们只认得钱,托他们只是白托!而且我这样大年纪的人,难道还不能料理自己么?我现在想想,我那时真是太聪明了。”

    如果说此前的那一段是触动了李启的心弦,那么,当李启读完这一段之后,却是完全不能控制住自己的情绪。只见他拿着报纸的右手已经开始微微颤抖,嘴角里面,一直念着两句话,

    “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

    “我现在想想,我那时真是太聪明了。”

    两句聪明,每一句自嘲的聪明都感觉像心头在滴血一样。

    一个伟大的身影,就此出现。

    这个身影,就是父亲。

    父亲,李启眼泪迷蒙。

    仅仅这一篇背影只是看到一半,李启就已是完全失控。

    他曾记得,当年自己父亲送自己上大学的时候,不也是差不多的光景吗?可笑,当年的自己,也是如作者这一般的,实在是太过于聪明。只觉得父亲说话不漂亮,非自己插嘴不可。又觉得父亲说些没用的话,其实自己都是知道的。他又这么一大把年纪,哪时知道我们年轻人的时代?可笑……自己那时也真的是太聪明了。

    泪水早已淋湿了自己的脸庞,李启已经不忍心继续看下去了。

    直到好一会儿,李启才平复了自己的心情。

    看着此前与秋水为散文而起的论战。

    看着此前自己喊出让秋水写出一篇经典散文。

    看着自己准备哪怕秋水写出多么经典的文章,自己也不会认同。

    但这一时,这一刻,李启却是破天荒的给几位同行作者去了一个电话,“抱歉,这次战斗,我已经没有脸皮继续战下去了,我退出。”(未完待续。)

第一百四二章:评论如潮() 
“近几年来,父亲和我都是东奔西走,家中光景是一日不如一日。他少年出外谋生,独力支持,做了许多大事。哪知老境却如此颓唐!他触目伤怀,自然情不能自已。情郁于中,自然要发之于外;家庭琐屑便往往触他之怒。他待我渐渐不同往日。但最近两年不见,他终于忘却我的不好,只是惦记着我,惦记着他的儿子。我北来后,他写了一信给我,信中说道:“我身体平安,惟膀子疼痛厉害,举箸提笔,诸多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唉!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

    一千多余字的背影,就此结束。

    待青年报将背影刊登出去之时,几乎是整个文坛,都已震动。

    震动的不仅是那些此前与秋水展开文战的,震动的,几乎是华国整个文坛的文人。

    还有哪一篇散文能如此篇文章写得经典。

    还有哪一篇写父亲的散文,能有这一篇背影写得感人。

    几乎是看过背影一文的读者,都被这一篇文章所打动,甚至是泪流满面。

    留在他们印像中的,是那一句自己实在是太聪明了。

    留在他们记忆深处的,是父亲给儿子买橘子时爬过铁路。

    留在他们内心,触到他们心弦的,是渐渐忘了自己儿子多般不好的甚是想念。

    还有,那有一些微胖,青布棉袍黑马褂的背影。

    背影一出,当天不知道读哭了多少读者。

    背影一出,不知道当天有多少读者回家探望了自己的父亲。

    背影一出,彻底的在他们心中,留下了一篇谁也抹不去的经典。

    随之而后,就是整个媒体报刊无数评论《背影》的文章。

    星火杂志评价:“背影论行数不满五十行,论字数不过千五百言,它之爆发感人至深的力量,当然并不是凭藉了什么宏伟的结构和华瞻的文字,而只是凭了它的老实,凭了其中所表达的真情。这种表面上看起来简单朴素,而实际上却能爆发出极大的感动力。”

    新世纪报评论:“什么才是平淡当中见神奇,读过背影之后你就知道。”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