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坐下之后蔡老头没有先和李华勇说话,他首先“训斥”李二愣子:
“你当时这么没想到这点?”
“我当时考虑过的,我只是认为没有这个必要而已,墩子我跟你说吧,其实我现在也认为没有这个必要。。。”
蔡老头能够看得出来,这两位在进来之前应该争论过这个问题,只是之前没有争出个结果,这才争到自己面前。这样也好,让他们各自说说自己的理由。
李二愣子开始在李华勇面前卖弄他的专业知识:
“混凝土的凝固当然需要一定时间,这是普通人都知道的事情,但混凝土到底是怎样凝固的呢?它的凝固又可以分为几个阶段?它的凝固大概需要多长时间?还有各个时间段大概能达到什么强度?墩子这个你可能就不太清楚吧?”
李华勇强忍住笑:“愿闻其详。”
“混凝土的凝结时间其实还真不好说啊,这和水泥的品种有关;和掺和料的多少,掺和料品种有关;和施工时后的温度有关;和施工时太阳是否直晒,施工时有无风有关;而在这其中特别是外加剂,混凝土的凝固和外加剂的关系就更大了,比如说早强、缓凝、速凝,等等等等。。。”
见到李二愣子在那掉书袋,蔡老头脸都黑了:“说重点。”
“好好,说重点说重点,简单的说,混凝土的凝固分为初凝和终凝。常温下混凝土的初凝时间一般在3~6小时,手轻按混凝土表面,不粘手,混凝土表面收水,有一层发亮的薄膜时为初凝;当混凝土表面的颜色发白,手按无印,即终凝。终凝时间一般为8~10小时,当然夏季和冬季的气温不同,凝结时间会缩短或延长,当然这些都不是重点,重点还是混凝土的强度。。。”
说到这李二愣子顿了一顿:“混凝土想要完全达到设计强度大概需要28天左右,这个我想大家都知道。但是墩子你可能不知道什么叫做“混凝土强度增长曲线”。什么叫做增长曲线呢?简单的说,混凝土的强度随养护时间的增加而不断增长,呈曲线关系。14天以前,曲线较陡,14天以后曲线开始变得平缓,28天以后曲线更加平缓。就是说混凝土随养护时间的延长,强度不断地增长,开始较快,以后则渐缓。。。好了我也不说这些没用的了。。。”
听到这里李华勇和蔡老头心里同时发笑,心说你也知道你在说些没用的呀。
“。。。我们回到刚才的话题,我刚才为什么说那么多呢?就是想说明混凝土的强度在最开始时增长很快,比如刚才墩子提到模板拆除问题,在我们这个项目,一般在浇筑混凝土后12小时,最多24小时,根据混凝土已经达到的强度,其实就已经可以进行模板拆除。而根据我们之前的倒排计划,如果按照四天一层的施工速度,那么根本就不需要增加模板,这样做既没必要,也不经济。”
李二愣子虽然说了一大堆废话,不过总体听上去还是很有道理的样子。这时候蔡老头有把目光对准了李华勇。
李华勇微微一笑,他先和蔡老头开个玩笑:
“蔡总,你说李工这算不算是欺负人?他这明显就在欺负我只是个高中生嘛。”
“嘿嘿。。。”听到李华勇这么说,蔡老头和李二愣子同时笑了。
“好吧,既然李工欺负我是个高中生,那我就用我高中的知识问李工一个问题,我记得在中学的化学课本曾经说过:混凝土的凝固过程,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物理化学变化过程。我就想请问李工了,这个复杂的物理化学变化过程,我们人类都已经完全掌握或者了解了吧?比如你刚才说的模板拆除时间,你能够保证在这个时间拆除模板就一定不会出现问题?一定不会发生意外吗?”
“这个。。。”
李二愣子说不出话来。李华勇心里叹一口气,他当然知道李瑜肯定不敢保证,更不敢夸这个海口。因为李瑜刚才说的,更多只能说是一种经验之谈,谁也无法保证百分之百不会出现意外。
这也就是李华勇明知道真实历史中已经在这个项目实现过“三天一层”,但是当他自己身临其境的时候,他依然战战兢兢如履薄冰的原因。
就在李华勇穿越之前不久,在他前世的家乡,曾经发生过一起重大建筑安全事故,在一个电厂修一个冷却塔,因为一个作业平台垮塌,造成70多人伤亡。李华勇不知道这是不是建筑史上最大伤亡事故,但绝对是他听过的最大伤亡事故。
至于这个事故的原因,李华勇虽然并不了解内情,但根据李华勇的专业素养,他根据公开信息来判断,他倒不认为这是什么偷工减料问题,因为倒塌的是作业平台,这并不属于建筑产品本身的。
对于这个事故的原因,李华勇只能用一句话来评价:经验主义害死人。
那到底是什么经验主义错误呢?这其实就是李二愣子刚才说的事情了。
真实历史中的那个事故,是在工人搭设或者提升作业平台时候发生的。当然那种冷却塔的施工作业平台可能比较特殊,不是普通的脚手架,施工人员和材料堆放可能都在一个作用平台上,因此这种作业平台很大,很重,要求也比较高。
但无论任何作业平台那都需要受力的,需要支撑的。而那个作业平台选择了把建筑物本身作为支撑。结果在发生事故时居然发现选择支撑的地方混凝土居然还没有凝固。。。
真实历史中的那家施工单位实力其实挺强,是得过“鲁班奖”的冷却塔专业施工单位。那他们怎么会犯如此低级的错误呢?那当然就是经验主义………像李二愣子这样的经验主义,他们认为到了那个时间,混凝土应该凝固了。。。
而真实情况是,那几天李华勇虽然不在家乡,但也知道家乡那几天的天气忽冷忽热,时而艳阳高照,时而又冰雪交加。
而这个,很可能就是那起事故的最重要原因。
李华勇在回忆往事,而李二愣子被李华勇一句话问得哑口无言。一时间,房间里陷入短暂的沉默。
等李华勇回过神以后,他又抛给李二愣子第2个问题:
“李工你刚才说,你的倒排计划是按照四天一层来考虑的,但假如我说这个速度还不够呢?我现在想达到三天一层呢、你认为如果按照这个速度的话,那还需要增加模板吗?”
“嗯!”
听到李华勇这样说,李二愣子睁大了眼睛,旁边的蔡老头同样睁大了眼睛。
第75章 信心来源()
“我现在想达到三天一层!那你们认为需不需要增加模板?”
当李华勇说出这样一句话,蔡老头和李二愣子的表情立刻发生变化。久经风浪的蔡老头眼中精光一闪,而李二愣子则更不堪,他干脆就喘起了粗气。
到这个时候,增不增加模板好像都已经不是重点,两人同时被李华勇说出来的“三天一层”所吸引。
不能怪两人如此反应,外人也许很难理解“三天一层”对于一名建筑从业人员的意义。简单说吧,如果拿奥运会中的射击比赛来做比较,那么“三天一层”,基本就相当于射击比赛中的“满环”。
比如在真实历史中,大家就是在这栋大楼上听说过“三天一层”的“鹏城速度”,那么在这之后几十年,按理说后世的科技应该在进步吧,后世的施工技术和施工水平应该在提高吧。但是还有谁听过比这更快的速度吗?有谁听过一天一层?或者是听说两天一层?没有的!
因为只要是这种结构的建筑,那么“三天一层”,基本就算是达到了施工速度的极限。
嗯,到了几十年以后,倒是听说过一次“一天三层”的,不过那是预制结构,而并非这种现浇结构。明眼人都知道,那种所谓的“一天三层”其实就是个噱头。这就像搭积木一样,你搭积木的时候当然很快,但是你生产这些积木的时间呢?这些时间算不算施工时间?要不要算上去?因此真正的业内人士根本就不会把所谓的“一天三层”当回事。
这就像“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前面那些“稻草”你都不管,你指着那“最后一根稻草”大吹特吹,这也就哄哄外行人吧。
到了后世以后,偶尔倒是能听到“两天半一层”的,比如同样是“华夏建总”,它下属的一些工程局,据说在某些建筑中曾经达到过两天半一层的速度。但即便是华夏建总自己,提到这种事情都有点羞羞答答,不好意思过多宣传至少不敢像“鹏城世贸”那样大张旗鼓理直气壮的宣传。
同样拿射击比赛举例,运动员偶尔在某一枪中打出“满环”,那当然没有什么值得好吹嘘的,你只有在比赛中枪枪“满环”,那才是真正牛逼的事情。
而李华勇刚才说的,其实就是这种牛逼的事情。
“你倒是真敢想啊!”蔡老头盯着李华勇,他其他话先没说,首先来了这样一句感慨。
李华勇微笑着看着蔡老头:“蔡总,这不是我敢不敢想的问题,而是咱们项目的现实情况让我不得不这样想啊。我们都知道,无论是我们之前计划的半年35层,还是李工排出来的四天一层,这其实都已经挤占了后面的装修工期。即便我们能达到李工排出来的计划,总工期依然十分紧张。您知道,咱们这项目的后续工程同样没那么好做的,其他的不说,就楼顶那个旋转餐厅,到时就足够让大伙头疼一阵子。所以我就想啊,咱们现在能加快还是要尽量加快。”
蔡老头还没说话,李二愣子先开口了:
“我说你小子怎么嚷嚷着要加模板,可能你早就憋着三天一层吧?我说墩子,你既然早就有这个想法,你刚进场时怎么不提出来?”
李华勇苦笑,虽然从“中暑”醒来的那一刻,当他知道自己身处鹏城,自己是在“鹏城世贸”工地,他就很快联想到“三天一层”。可是哪怕到半个月前,他也没和任何人提起这件事件,直到现在:
“李工我跟你说吧,在我刚进场的时候,我还真没想过这事,不过到了现在,我还真有信心在咱们这个项目干出三天一层。”
这时候蔡老头插了一句:“是什么给你信心呢?”
李华勇很坦然的看着面前两位:
“是工人!是这个项目的工人师傅给了我信心!”
李华勇这话不是在煽情,更不是虚情假意,这完全就是他这个时候的真实想法。
李华勇刚“中暑”醒过来的时候,他其实对这个项目的工人并不怎么了解。即便是他带了几十号工人去蛇口那边干活,由于那边干的是人工挖孔桩,他其实也不算对工人非常了解,至少不是完全了解。因此当他醒来时看到那些简陋的设备,看到管理的乱象,他对“三天一层”有过严重的怀疑。
这一切直到这半个月直到李华勇完全了解这支工人队伍的素质,见识了工人师傅们的纯粹。李华勇终于理解:为什么在现在这个年代,在施工条件和施工设备都相对简陋的情况下,“鹏城世贸”能完成三天一层的壮举。
这其中最关键的因素是人!工人!
来自后世的“李副总工”真是从没见过素质如此过硬的队伍。就拿表哥李华柱同学为例。还在蛇口的时候,李华勇认为以柱子的水平,放在后世就妥妥一“大工”啊。可是重新回到“鹏城世贸”这个工地以后,李华勇发现以柱子那水平,在这个工地上还真是不够看。
本来刚进场的时候李华勇还存了心思的,怎么着也得让表哥柱子当上这个木工班的班组长吧。可是见识过这个工地工人们的素质后,李华勇根本就不敢提这茬。手艺比他好的,管理比他强的能拉出好几个,至于和他不相上下的,那根本就数不过来。
和后世相比,李华勇倒不是说后世的工人不行,后世的好工人当然也有很多啊。只是到了后世以后,施工队伍往往良莠不齐,基本很难再拉出一支如此纯粹,平均素质如此之高的队伍。
打个简单比方,后世的施工队伍,“大工”干“大工”的活,“小工”干“小工”的活,很多时候因为“大工”不足,很多“大工”的活是“小工”在干。
而这个年代呢,“大工”的活当然是“大工”在干,而很多“小工”的活…。居然也是“大工”在干。这就是这个年代和后世的区别了,这简直让李华勇觉得奢侈。
这样一种奢侈,就是李华勇的信心来源!
当然这样一种奢侈,是这个年代特有的产物,是计划经济下特有的产物。只可惜随着时代的进步,随着市场经济取代计划经济。尤其是随着整个国家的发展,整个国家的建筑规模以及建筑市场是越来越大,在后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