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废标,然后你选择一个人帮你盖房子。
以上是国内常见的做法,然而国际上通用的做法那又不一样了,比如同样是这栋房子你报八十万,而人家报一百一十万,你以为你比人家低三十万就能中标吗?未必!最后中标的很可能就是人家,因为人家比你更“逼近”标底。
这栋中银大厦,采用的就是这种游戏规则,因此林蔚才会有此一说,她是无论任何都想不通,李华勇的信心到底来自何处?
“莲花,我实话告诉你,我的目标还是放在技术标上,我有信心在技术标上拿到最高分,其他不多奢望吧,至少能弥补资格评审时落后的分数,我这样说你信吗?”
“我当然不信,你凭…。。”
林蔚刚想跳起来的时候,李华勇再次笑着把她打断:
“好了好了,我知道你不相信,等下我慢慢跟你解释,不过在我解释之前你告诉我,你到底准备给我介绍哪家公司呢?”
“你先说。”
“你先说。”
林蔚噘着嘴:“为什么要我先说?”
李华勇只好哄她:“因为你介绍的这家公司很重要,我如果不了解情况的话,那我的很多设想可能落空。”
“那好哦,不过我说了之后,你一定要告诉我哟。”
李华勇静候下文的时候,林蔚噗嗤一笑:
“你这个笨蛋,我想给你介绍的公司,你现在还猜不到吗?那就是泉叔家的公司呀。”
“泉叔?就是老,老陆家的?”
“当然!大名鼎鼎的“陆记营造”,你总不会没听过吧。”
第一一三章 来自维多利亚港的风()
“陆,陆记营造?哪家陆记营造?”
林蔚瞪李华勇一眼:“还能有哪家,我刚才不是说了,是泉叔家的陆记营造。”
“真的是那家?”
“当然。”
李华勇脸上露出了笑容,同时心里松一口气。如果真的是“那家陆记营造”的话,那么通过资质初审确实有很大把握。
“陆老先生现在不是应该还在那边吗?”
李华勇的手指往东边的方向虚指,林蔚明白李华勇的意思,知道他指的地方是台湾。
“他们家的情况比较复杂,以后有机会的话你自己去了解吧,现在你告诉我,你的信心到底从哪来?”
李华勇点点头,之前在大陆的时候,有一次就聊到过相关话题,李华勇也猜到了陆于泉的身份。只是当时见老陆不肯多说,李华勇也不好细问。
那么这家“陆记营造”到底是什么来头呢?大家听这名字就知道有点特别,凭感觉就知道这是一家有点年头有点来历的建筑公司。
没错,这是一家在中国建筑史中很有些地位的施工企业。曾经的“陆记营造厂”,号称是民国年间国内四大营造厂之一,算是那个年代的“业内巨头”。这个营造厂在当时也许不算实力最强的那家,但流传到现代以后,绝对算是名气最大的那个。
这家营造厂的代表作,有旧上海赫赫有名的“百乐门”,有南京的“国民大会堂”(这其实就相当于民国年间的“人民大会堂”),有“国立美术陈列馆”以及“励志社大礼堂”。
除此之外,在当年的“陪都”重庆,在云南昆明,这家营造厂也留下很多代表作,例如曾经的“昆明大戏院”,“中山纪念堂”,还有重庆钟山家的“梅园”等等等等。
这家营造厂的创始人,也就是老陆的先祖,这是个很带点传奇色彩的人物。此人出身贫寒,是民国四大建筑商中出身最低的一个。他最开始是个浦东的小裁缝,后来可能觉得给别人做衣服没啥意思,居然转行去当了一个小包工头,并且这一转行还真被他干出名堂。
此人能够发迹,除了他自身的本事外,主要是他和当时的民国政府很多政要交好。这从他做的很多工程就看得出来,用现在的话说,他做的很多其实都是“政府工程”啊。可见做“政府工程”能赚钱,古今中外概莫如此。
后来有人研究过“陆记营造”的发迹史,认为这家营造厂之所以能迅速发展壮大,和两位民国年间的名人分不开,其中一位是旧上海“三大亨”之一的杜月笙,另外一位,则是当时的“军统”头子戴笠戴大老板。
杜月笙自不用说了,在旧上海滩做营造揽工程,如果不和这些人搞好关系那简直不可想象。江湖传闻,陆于泉的这位先祖和杜月笙是结拜兄弟,在“青帮”中是同一字辈的。后来杜月笙逃离上海到香江定居,就是老陆的这位先祖一手安排。甚至杜月笙到香江后和孟小冬成婚,都是这位老兄一手促成和筹备。
而除了杜月笙外,这位老兄和戴笠的关系那就更好,正是因为和戴大老板关系交好,这就让“陆记营造”有机会承接那么多“政府工程”。
听说此人和戴笠情同莫逆,戴笠出空难意外死亡后,他的墓就是此人私人花钱修的。为了体现和戴笠的交情,他在修墓的时候不惜血本,不仅把一座墓修得奢侈无比坚固无比,而且就把这座墓修在“中山陵”边上,也就是把戴笠葬在中山先生旁边。
只可惜这座墓在解放后不久就被捣毁,据闻太祖在知道戴笠墓被捣毁后都深觉可惜,私下说过这样的话:
“完全不必要这样做嘛,就算留在那里作为反面教材也是好的…。”
当然了,太祖他老人家这话到底什么意思已经不用去解读了。不过完全可以想象正是因为“陆记营造”这样的背景,李华勇完全理解老陆为什么不愿提及自己家族的往事。这在过往的年代,“陆记营造”那完全就是“反动派”的背景嘛。
不过李华勇倒觉得老陆的担心完全没有必要。先不说现在已经是什么年代了,大陆对过去的很多事早就不怎么计较。再说“陆记营造”虽然曾经站在“反动派”阵容,但却不算是那种十恶不赦的“反动派”。
随着很多历史资料解密,大家发现真实历史中的“陆记营造”还是有很多可取之处的。
首先一点是“陆记营造”从没当过汉奸。甚至可以说这就是李华勇敬重自己这位前辈同行的地方了。要知道“陆记营造”存在的年代,恰好是日本侵华前后。国内其他几家大的营造厂,比如说“白记”,比如说“秀记”,不管说是出于无奈也好,出于被迫也好,多多少少总有汉奸行为,他们都帮日本人干过活。唯独“陆记”,一次也没有。
它不仅没有,当时为了抵御外侵,“陆记”还经常主动派出工程技术人员,去帮助修建战时工事。在京沪、沪杭与南京的防御工事,到处都可以看到“陆记”的身影,这可以说是“陆记”最大的亮点了。
另外还有一件搞笑的事情,如果说到“陆记营造”的代表作,大家也许会选“百乐门”,也许会选其他建筑。但如果说到它曾经做过最“奇葩”的工程,那就没有别的选择了,只能有一个选择。
那是它在旧上海修建的碉堡。请注意这里的“碉堡”并非形容词,而是真真正正的碉堡,而且这个碉堡还不是一座,是 平板电子书多座。
那是在解放前夕,在“我军”的强大攻势面前,国民党其实已经败局已定了。在“渡江战役”发起之前,国民党当局命令汤恩伯死守上海。老汤接到这个任务就发愁了,他心想上海地处冲积平原,无险可守,这个地方要怎么守呢?因此他做出一个很奇葩的决定,他决定在上海市区外围建筑大量钢筋水泥碉堡。
这一工程名义上由当时的“上海市工事建筑委员会”领导,实际由“京沪杭警备司令部工兵指挥部”指挥,而实际上的直接执行者或者说施工方,就是“陆记营造”。
整个“碉堡工程”范围划为三大区,分别是苏州河以南地区,苏州河以北地区以及浦东地区。碉堡按大小分甲、乙、丙及主堡四种类型,每座碉堡内可架四至八挺机枪,总数计划造4000余个。
而“陆记营造”那还真是踏踏实实干啊,这项规模浩大的工程直到“我军”发动上海战役时方被迫停止,实际建造了 平板电子书余个。
完全可以想象,这些碉堡根本没有发挥什么作用。同样完全可以想象,这项工程也成为“陆记营造”一个很大的罪名。不过正当大家准备声讨“陆记营造”的时候,一件有趣的事发生了,有人站出来为“陆记营造”说好话。
站出来的不是别人,正是“我党”潜伏在上海的地下工作者。他们告诉组织:其实他们早就在第一时间就掌握这些碉堡的所有信息资料了,包括这些碉堡的分布,结构,甚至兵力和火力等等。正是因为知道这些东西,所以这些碉堡完全没有发挥作用。
那么是谁告诉组织这些资料的呢?并非其他人,就是老陆的先祖本人,李华勇的这位同行前辈…。。
从这件事就能看出,陆于泉的这位先祖那是个明白人啊。他也许是个“反动派”,这从他后来跑到台湾就是明证,但这绝对又是一个非常聪明的“反动派”,比如从这件事,就能看出他的为人处世。
想到自己今后很可能和这么一家有底蕴有故事的公司合作,李华勇心里那个高兴啊。这一刻的他甚至升起一种很奇妙的感觉:这一切难道是冥冥之中自有天意吗?自己竟然和陆家的后人准备在香江竞争“中银大厦”这个标。
要知道李华勇敢去竞标的一切前提,就是因为中国银行是“中资”。很多人不知道的是,位于香江的中国银行开始差一点是被台湾接受去的。是谁让香江的中国银行变成“中资”的呢?江湖传闻,杜月笙在这其中发挥了很大作用。
当然老杜这样做也有其私心,晚年的他很想落叶归根啊,想自己死了以后能安葬在老家浦东,因此中国银行这件事,另外还有几件他帮大陆做的事,也算是他对大陆的一种“投名状”。只可惜事与愿违,等老杜过世以后,他被当时的台湾当局强行运到台湾安葬。
想起这些陈年往事,这一刻的李华勇有点心潮起伏。他觉得这次一定要好好操作一下啊,如果这一次不能竞标成功,那简直就太对不起这些前辈同行了。
想到这里李华勇突然微笑着对林蔚说道:
“林总监,走,陪我到外面逛一圈去。”
林蔚听了一愣,不过她并没有拒绝,只是白了李华勇一眼说道:
“你这人就是有毛病,白天在逛街的时候你不逛,现在不适合逛街你偏要去逛,没看见外面那么大的风吗。”
李华勇哈哈大笑:“正是因为风大我才想去逛啊,你刚才不是问我,我的信心来源于何处吗?那我告诉你吧,我之所以敢和那些跨国公司竞争,最大的信心来源就是来自于风,香江的风,维多利亚港的风!”
“风?”
李华勇再次哈哈大笑:“哈哈哈哈,没错,就是风!”
这一刻的李华勇笑得异常畅快,他心说不容易啊,自己都穿越这么久了,这次终于在中银大厦的竞标中找到一个出金手指的机会。
而自己这次准备出的金手指,最关键的一个元素就是;风!
来自维多利亚港的风!
第一一四章 李华勇的金手指()
李华勇和林蔚并没有出去逛街,他们俩登上半岛酒店楼顶,观看维多利亚港的夜景。
半岛酒店所处的地方是九龙的尖沙咀,这里其实和中环隔海相望,李华勇远远就能看到,新落成不久的汇丰银行大厦在夜幕下栩栩生辉。
“我听过一种说法,说你们香江的“龙脉”起自九龙半岛,穿过维多利亚港,上岸后直上太平山后在中环入海,而对面这座汇丰银行,又是全香江风水最好之处,它正处在入海口最为“聚财”的方向,是香江“藏金库”的位置。是这样吧?”
听到李华勇这样说,林蔚一笑:
“这可是汇丰银行哟,那当然要挑风水最好的地方,不过我是不信这些东西的。怎么,阿勇你还对风水感兴趣吗?”
李华勇大笑:“我们是做建筑的呀,做建筑的那还不要懂点建筑风水。要严格说起来,风水堪舆学,不本身就算是建筑学的一个分支吗?这里面既有科学,也有玄学。只可惜大多数人只对里面的玄学感兴趣,而对科学部分不闻不问,尤其是你们香江人,讲究风水可谓事无巨细,小到生儿育女,红白喜事,大到盖楼,投资,什么事都要请风水先生看一看,我感觉都有点到走火入魔的程度了吧。”
林蔚抿嘴一笑:“也是哟。好了不说这个,阿勇,你刚才不是说要告诉我你的信心来源吗?难道你刚才跟我说的什么“风”,就是风水?”
“当然不是。”
见林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