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门来,会让魏向峰心里产生什么不愉快的想法。
魏向峰脸上却没有丝毫不虞的表情,笑呵呵站起来,隔着桌面和杨昆握手,“幸会,幸会!”
张玉清心里略感诧异,要知道魏向峰职务虽然不算高,手中的实权却相当重,加上本身性格有些孤傲,和级别不高于他的陌生人接触时,很少会有这么热情而主动的表现。
杨昆笑着说了声“魏科长您好”,又正式和在座的二位女士打过招呼,朝桌上扫了一眼,玉溪烟,古井贡酒,档次不高也不算低。
他平时抽烟不多,却习惯在兜里装上几包不同档次的烟,以便见人下菜碟,为避免档次差距太大引起对方心中不快,就没往外掏蓝尊三五或软中华,从裤兜里摸出一包硬盒中华烟,撕开包装,分别敬了魏、张一支,顺手把烟盒放在桌上。
这次过来只是露个面,加之有外人在场,杨昆就没有多待,闲聊了两句,就起身告辞。
往外虚送了几步,张玉清坐回到座位上,一眼看见杨昆留在桌上的香烟,无奈地摇头笑道:“现在这孩子们呐,抽烟比老师都讲究,随便一掏都是中华,还随手乱扔,也不知道心疼。”
魏向峰不以为意地笑笑,说:“人家这么大的老板,还会把这点小钱看在眼里?”
张玉清一愣,刚才那股奇怪的感觉又冒出头来,“什么大老板?”
魏向峰被他问糊涂了,“刚才那位不是你的学生么,这家饭店就是他开的,你不会不知道吧?”
张玉清这才恍然大悟地“噢”了一声,说:“我说呢,敢情这家店是他家里开的,怪不得,怪不得。”
魏向峰摇头,“不是‘他家里’开的,就是他开的,他叔叔名义上是饭店经理,可大伙都知道,他才是大老板。”
张玉清彻底震惊了,不但是他,连在场的另外两位女士也觉得有些不可思议。
沈老师看着先生问:“他今年才多大?”
张玉清随口答道:“高二……也就十六、十七的样子吧?”
沈老师有些接受不能,看看先生,再看看魏向峰,将信将疑地说:“十六七岁就开饭店,还是这么大的饭店,怎么可能?玉清,你十七岁的时候在干嘛?”
“上学呗,还能干嘛?”张玉清顺口回答妻子的问题,脑子里想的,却是那天看到杨昆和一群同学蹲在大食堂门口撕馒头皮的场景。
第189章 :心理落差()
魏向峰递了支玉溪给张玉清,见他摆手不接,自顾自地点上,喷了口烟雾,不无感慨地说:“刚才没来得及跟你说,这家店开业那天,卫生局的老钱拉我过来凑热闹,亲眼见他挨桌敬酒来着,只是那会他已经喝得有点高,到场的人又实在太多,估计是没记住我。”
见张玉清低头不语,魏向峰还以为他当自己在开玩笑,用夹着烟的手指指门口,说:“你要不信,随便叫个服务员进来问问,不就知道了?”
张玉清豁然一笑,摆手说:“不是不信,只是这事有点太……匪夷所思,一时半会有点接受不了。”
“说实话,1号那天见到他本人时,我跟你的想法也差不多……”正说话间,魏向峰见男服务生敲门进来帮大家加汤,便打住话头,等他忙完之后,有意明知故问道:“伙计,刚才出去那位是你们老板吧?”
男服务生不好意思地笑笑,说:“店里有口头规定,不许随便谈论老板的私事。”
这句话等于变相地承认了魏向峰的问题。
张玉清心里最后一点疑虑终于消失不见,取而代之的,是些微的失落感。
俗话说,人比人得死,货比货得扔。
他今年39岁,参加工作的年头比杨昆的岁数都大。
两口子忙忙碌碌、兢兢业业,一年到头,不算资金、补助和外快的话,纯工资收入也就一万出头。
看人家饭店这规模、这人气,一天的营业收入恐怕都不止这个数。
再想想自己,为了给妻子评职称,为了两口子每月的工资单上能多出那么百十元钱,到处求爷爷告奶奶不说,就连像今天这样请人家吃顿饭,都要抠着存折上的数字精打细算。
盘算这一顿羊肉火锅大概要花多少钱;
盘算抽什么样的烟、喝什么牌子的酒才会既经济实惠,又配得上客人的身份和档次;
盘算一桌人大概要几盘羊肉才能吃饱,点餐时既要表现得大气,又要尽可能不浪费;
盘算自己拿着饭费发票去找一把手签字报销的话,会不会引得他老人家不高兴;
……
看着人家随手扔在桌上的硬中华,想想自己因为几块钱的差价而咬牙选择了玉溪,张玉清心里就是一阵微微的刺痛。
在巨大的心理落差面前,他并没有因此而感到沮丧,反而更加坚定了向上发展的决心。
一中这个小圈子还是太封闭了,除非能占据到核心位置,否则的话,还是跳出来更海阔天空一些。
见张玉清有些失神,魏向峰端起酒杯在他的酒杯上轻轻碰了碰,“玉清,想什么呢?”
张玉清顿时回过神来,举杯向对方示意了一下,一饮而尽,哈了一口酒气,随口掩饰道:“没什么,我就琢磨着,开这么大的饭店,没后台肯定不行,上次见过镇派出所的指导员吴清江,听他自己说和杨昆是亲戚,难不成是吴指导员在他后面扶持?”
魏向峰哂笑一声,“吴清江?你听他往自己脸上贴金呢!他沾人家的光还差不多!”
“哦?”张玉清好奇地问:“这话怎么说?”
魏向峰向前探了探身子,压低声音说:“人家是县公安局一把手周学礼的亲戚,开业那天,周局长亲自从公、检、法请了一票牛人过来给人家撑场面,老吴才有多大道行,要不是抱住了周局长的大腿,交警队那么肥的差事,能轮到他头上?”
有了先前的大起大落打底,对于他曝出的内幕,张玉清已经有些见怪不怪了,自嘲地笑了笑,说:“在一中闷得太久,跟社会上几乎断了来往,大家都当历史了,我这还当新闻呢。”
魏向峰知道他最近正在活动,理解地点了点头,没有点破的意思。
酒足饭饱,张玉清拿押金卡到收银台结账。
魏向峰象征性地客套了几句,掏出钱包作势要抢着埋单,张玉清就拦着不让。
杨晓丽抿嘴笑了笑,说:“二位别争了,你们的账已经有人给结过了,这是您的押金,请收好。”
正在你推我让的两个人同时一愣,对视了一眼,都有点出乎意料。
张玉清就猜,可能是杨昆给免了单。
仿佛为了验证他的话,杨昆正好从楼上下来,抬眼看见他们,急走几步,笑着问:“魏科长、张主任,几位吃好了?”
“吃好了吃好了,味道好、服务更好,哪还有吃不好的道理?”张玉清握着杨昆的手,一连说了几个好,拿过杨晓丽放在台面上的200元钱就往他手里塞,“好意心领,这饭费该结还是得结,咱们当老师的怎么能让学生请客。”
“在学校里,您二位是我的老师,在这,您几位都是我的客人,主随客便,您就别跟我客气了。”杨昆摆手不接,恰如其分地握住魏向峰的手,以免推来让去的尴尬,“魏科长,开业那天招呼不周,改天有时间,请您抽空来指导工作。”
魏向峰心里微感惊诧,知道以他的身份,不可能躲在门外偷听自己和张玉清的对话,不由得对他这份记忆力感到佩服,握着杨昆的手用力摇了摇,“一定,一定。”
杨昆从口袋里摸出两张做工精美的小卡片,分别递给二人,说:“咱们店里自己设计的贵宾卡,也没多少折扣,就为多招揽几位回头客,请笑纳。”
备受重视和尊敬的感觉,驱散了张玉清心底潜藏着的那点小郁闷,他笑呵呵地接过卡片,说:“哎呀,又吃又拿的,这怎么好意思。”
谈笑间走出门厅,魏向峰开了单位的车过来,问张玉清:“二位领导要去逛百货大楼,估计你也没那个气力陪着,先送你回学校?”
张玉清看看表,刚过2点,摇头说:“晚上7点才开例会,下午没任务,我溜达着回去就行。”
沈老师就和魏向峰两口子一起上了车,摇下车窗,向杨昆挥手告别。
车子还没走远,几十号吃饱喝足的年轻人涌出门口,杨建军开了面包,载着杨晓丽和齐小霞先行朝南驶去。
第190章 :机会难得()
看着一帮活力十足的青年男女三五成群地离开,张玉清有些纳闷,随口问道:“这么多年轻人,都是一起来吃饭的?”
杨昆笑笑,说:“准备开两家分店,这些都是刚招的服务员。”
张玉清一下子捕捉到了这句话中的两个关键词。
分店!
两家!
看看杨昆脸上云淡风轻的表情,张玉清心底那股失落感又悄悄地冒了出来。
稳定了一下情绪,他随着杨昆的话头问道:“一次招这么多服务员,新开的店规模也小不了吧?”
杨昆说:“我定的招人标准有点高,这些都只是符合基本条件的,下午还有一场面试,这一关至少要刷下三分之一的人来。”
听他这么说,再结合火锅店的档次,张玉清估计,在这里当服务生的工资恐怕也不会太低,按捺下好奇心,顺口问道:“面试这么重要的事,你不去亲自把把关?”
杨昆笑着摇头,“开头一家店时确实是这么做的,不光招人,连选址、装修、筹备开业等各个环节,我都是全程参与,只是现在嘛……生意做到一定程度以后,就要学会放手,事无巨细地操心,只会把自己的眼光局限在固定的小圈子里。”
张玉清仔细琢磨他的话,感慨道:“孔夫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你年龄虽小,眼光却比一般的成年人还要长远得多,我今天算是上了一课。”
杨昆谦逊地笑笑,说:“隔行如隔山,张主任整天为学校的事操劳,自然没时间关心这些三教九流的杂事。”
张玉清摆摆手,“别把我说得那么清高,老师也是人,也有七情六欲,也要挣钱吃饭。”
杨昆哈哈一笑,说:“这也是我开饭店的初衷,挣钱不挣钱,起码混个肚子圆。”
听他说得有趣,张玉清也为之莞尔。
几句玩笑话一说,双方之间那层看不见的隔阂略微消退了一些,杨昆借机发出邀请:“张主任要没什么急事的话,上办公室里喝杯茶,咱们来个忙里偷得半日闲?”
这话正中张玉清下怀,略微谦逊了两句,便和杨昆一起回到店里,走上楼梯。
杨昆从办公桌里找出上次从南方带回来的茶叶,替张玉清和自己各泡了一杯,对坐说话。
张玉清端起茶杯,见茶汤色泽金黄,未及入口便觉香气浓郁甘醇,由衷地赞了一句:“好茶,这是乌龙茶吧?”
杨昆点点头,“潮汕一带出的凤凰水仙,当地人管它叫鸟嘴茶,属于乌龙茶的一种。”
张玉清啜了一口滚烫的茶汤,品了品滋味,“嗯,闻着香,入口更香,这茶叶应该不便宜?”
杨昆笑道:“一个喜欢喝工夫茶的南方朋友送的,我这人平时懒得自己泡,就都便宜我二叔了。”
张玉清就问:“你去过南方?”
杨昆含糊地答道:“暑假时去过几次,折腾点小买卖。”
张玉清说:“行千里路胜读万卷书,去的地方多了,见识才广,像我和你沈老师这样整天憋在学校里不出门,很少能有机会出去走一走,看一看,慢慢都熬成书呆子了。”
杨昆笑道:“这山望着那山高,人之常情,您别看我东奔西跑折腾得欢,其实是打心眼里羡慕老师的工作,稳定、安逸。”
张玉清摇摇头,说:“在外行人眼里,教师这份工作收入稳定、受人尊敬且老有所养,看起来衣食无忧,与世无争……呵,只有咱们自己心知肚明,要想比别人过得好,就得跟同行们争,争成绩、争待遇、争级别、争权力。”
杨昆感同身受地说:“是啊,人这一辈子,从一落生到入土为安,竞争无处不在,跟同学争,跟同事争,跟同行争,跟兄弟姐妹争,也是没办法的事,好运气不会凭白无故地砸到头上,一旦看到机会,就得想办法争到手里,免得抱憾终生。”
这句话引起了张玉清心底的共鸣。
他在心里问自己,年近四旬,这辈子有多少机会是自己没有发现的,又有多少机会是自己发现了却没有抓住的?
从师专毕业、参加工作到经人介绍、恋爱结婚,从高三应届班主任到教研组组长再到教导处主任……张玉清赫然发现,这十几年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