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宁为长生[重生]-第17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皇帝陛下这两个月接连三道嘉勉旨意发往鲜卑,对新军的厚望和支持一目了然。

    对于真正想要报效家国的将士而言,不论是内州军还是诸如董明和这样的水师,他们都因战功有限而难以施展抱负。鲜卑徙军就是这些人最好的机会,有幸成为第一批徙军,只要在这五年之期内崭露头角,那么将来不论分派到哪里都定有皇帝陛下的重用。

    可惜他们二人再眼热也分。身乏术,董明和身上还有皇帝的委托,从钱悔的暗语透漏来看他干得有声有色,让皇帝十分满意,想来皇帝对他的将来已经另有安排,不会允他投效鲜卑。而钱悔则由朱家的重担在身,一心辅助朱定北在水师中留的暗线,自然也只能望洋兴叹了。

    朱定北暗笑他们二人,这些年他可没少给他们开小灶,回信之中颇有指点,他们如今的进益去当鲜卑府新军的训练领将都有资格,根本没必要浪费五年的时间在徙军里熬一个机会。

    这边才笑话完,隔了两日收到鲜卑府的家书,却让他又感慨起来。

    老侯爷道:“没想到田小子这么心实,让他屈就在这些歪瓜裂枣里却是可惜了。”

    他口中的田小子,正是与朱家有过渊源的从交州田家走出来的一科武状元田益。这些年他们断断续续地保持着通信,老侯爷回京后不久还曾收到过他的慰问信,十分有心。

    没想到他悄无声息地放弃了在凉州军中的大好局面加入鲜卑新军,若非朱振梁两番接触见他能力卓越有意培养而在家书中提及,老侯爷都不知道田益有这样出人意表的举动呢。

    “能被你阿爹瞧上眼的人,你五叔肯定也不会看走眼,让他一个好苗子去新军那里改造什么呢?乖孙儿,你说,他是不是遇到了什么难处?”

    老侯爷细想来便有些担心。

    朱定北也想不通田益为何放弃在凉州几年来的功绩,凉州同内州不同,军将只要有能力再没有门道将军功积攒起来也有他应得的待遇。

    依田益这几年在凉州军的表现——尤其是他在羌族匈奴联军攻打凉州时立下的军功,可谓是前途无量,实在没有必要走一条弯路子。他与老侯爷想法相同,田益此事定有什么难言之隐。他也十分看好田益的潜力,更重的是此人品性极佳,不因困厄境遇而自苦,极为自强但也没有刚直太过拒绝朱家的好意。

    只不过,他也相信田益并非冲动之人,既然走了这一步棋心中对于往后境遇肯定早有预想,他们也不能以为他好的打算破坏他自己的打算。

    朱定北想了想,还是道:“事已至此,既然阿爹欣赏他要提拔于他,我们便不要插手干预了。”

    老侯爷仍不放心,“稳妥起见,还是去信问一问你五叔,别白白让这孩子受了委屈。”

    田家的事虽然是老侯爷的祖父辈往事,但他多少心中过意不去,一直留意田益想着帮他一把,只是田益十分有出息他也没有出手的机会。但帮不上忙,也断不能让他在朱家军手里受了委屈。

    老侯爷说风便是雨,很快就信写好交给朱三,这才略放了心,对朱定北道:“你九叔……之后,你阿爹后方也没有从前那般稳固了,田益这孩子若是值得培养,且让你爹多上点心。”

    朱定北知道他惜才,自然没有二话。

    战后数月,大靖也恢复元气,一派欣荣。连最让朝廷头疼的宁州也已经有所起色,对于即将成为六驸马的宁州张州牧,朝野上下都是一片赞许。

    八月国试前,洛京中的新鲜事乏善可陈,只除了六公主远嫁宁州一事。

    当日十里红妆,宫中送嫁的队伍足足送出洛京十里才回头,且公主殿下的车马嫁妆足足有二十几车,又有皇帝亲派御林军护送,场面十分壮观也足以让人相信让这桩婚事将如开头这般完满,成为一时美谈。

    六公主离京之后,朱定北多少松了一口气,他可对这个心机十足的女人敬谢不敏,她一日不嫁他便一日都不安心。

    如今可算好了。

    也不知是否命运使然,两世兜兜转转,六公主还是逃不开远嫁宁州的运数,这或多或少让朱定北心里有些不舒服,对朱家人是否能走出命运的掌控产生了一丝动摇。宁衡看他脸色,还当他是舍不得那擦肩而过的姻缘,也跟着闷闷不乐了一阵,好在朱定北很快便调整好心态重新展颜,这才算解救了一个患得患失的少年郎。

    金乌易逝,平顺地到了八月,国试终于拉开了帷幕。

    三日之内考策论、经史、国政此三门,在那之后便是殿试取士,定品题名。

    朱定北和宁衡将贾家铭送入考场,便回转回府,对于贾家铭的心态他们不担心,只要不出意外,这一次国试一甲有他一席之地。

    参加国试的秀才郎们三日之后才从考场中走出,有些许人是被抬出来的,朱定北和宁衡在场外冷眼旁观这些人或痛苦或喜悦的神情,走马观灯一般并未放在心上,直到贾家铭现身。

    贾家铭同样疲倦,嘴唇也有些干裂,对迎上他的两位挚友却是会心一笑,自有成竹在胸。

    朱定北于是放心下来,揽着他的肩膀走出人群,边解释道:“接人的马车把路堵得行马难过,咱们抄小路回去,我祖母在陈府给你备了酒菜,你若是饿得慌,咱们也可在外面先用一些。”

    贾家铭忙说:“不妨事,我现在就想着回去洗个热水澡,再吃一口热饭,然后倒头就睡。”

    朱定北见他心有余悸的模样,不由笑起来,“可怜的十一郎,受苦了。好在这什么劳什子国试一辈子就这么一次,否则谁受得了。”

    三人走了没多远,便听见人群中出现混乱,待被疏散之后才知,原来是一个白发老者承受不住考场失利而晕厥在地,几乎断气,这才引起一番骚乱。人群里不断有惋惜声传出,一些知道内情的人便将这老者的生平点出,在春闱上便考取了足足四十年,这才得了秀才功名,来京赴国试。

    不少人感念他的执着和心志,朱定北听罢却颇有微词。

    但当着贾家铭的面他也不少说什么,反而是贾家铭叹道:“听言那老者家中也不算富裕,若是此番名落孙山,家中多年付出便付诸流水了。”

    朱定北闻言才表态道:“这世间出路千万条,也不是只有读书出仕才算出人头地。你看他一把年纪家中还有拖累,实在是……何苦想不开呢,你瞧他一把岁数,就算是得了状元也当不了官,给后辈徒留一个虚名,也不见得就能让他们享受多少好处了。”

    大靖的能人异士之多数不胜数,尤其是在洛京,谁也不会因为你家中出了一位老状元就高看你一分。

    贾家铭也道:“师父的手札中就曾提到,科举当有春闱三科之限,以免浪费彼此时间。只不过,读书人寒窗十数载,一心执念不容小视,若是夺了科举念想,恐怕有碍天年。”

    这话说的委婉,却也直中要害。

    按朱定北的武人思维看来,读书人就是死脑筋,眼睛便知盯着科举出仕这一条登天梯,若是不让他们撞到头破血流,是不可能让他们死心的。朝廷若是在春闱便设下参考限制,恐怕有许多考不上的学子会因此自寻短见。

    真是又懦弱又可怜。

    说话间,几人拐进了小路,上了马车回陈府。

    贾家铭果然睡得昏天黑地,期间老侯爷还想叫他过来吃酒,被老夫人阻了,让他这一觉足足睡了一天两夜。

    朱定北带着老夫人的补汤上门慰问的时候,他还有些昏沉,喝了汤才算好些。

    “还有九日才张榜,你不妨随我阿爷出城走走?”

    “唔,可是上山?”

    朱定北为了迎合外界关于他“身娇体弱”的流言,一般很少出门,更少随着老侯爷同老友联络感情,倒让老侯爷觉得寂寞了。

    “嗯。”他点头道,“秦阿爷也在,你只管去爬山,打猎烧烤都随他们。”

    贾家铭听了也没拒绝,换了一身方便活动的常衣就跟他回镇北侯府,与老侯爷一道出门去了。

    等国试金榜出来后,贾家铭果然名列前茅,陈府门前报喜的人一阵吹锣打鼓,老夫人厚颜承了长辈礼,做主给了官差厚厚的红封,府中自然少不得一番稀奇。

    八月十五中秋后的第二日,殿试如期而至。

第226章 逆袭殿试() 
第二百二十六章

    十年学成文武艺,一朝货与帝王家。

    大殿之上,文武两榜的天子门生分列而立,泾渭分明。

    不同于文试榜上一甲之列有两位少年英才而名动洛京,年初时许多受热议和关注的武子放弃武举投效鲜卑新军,而让这一届武举爆了大冷门。但不管是谁,无论身负多少盛名,在这庄严的大殿上,文武学生敬畏地低着头,耳边听着主持本次国试的董相大人当廷诵读陛下亲书的勉卿书,那字字句句都让新科门生热血沸腾,恨不得舍弃生死报效国家,以铭谢皇帝陛下隆隆圣恩。

    董相念毕,皇帝陛下终开金口,低沉的声音饱含天子威仪,让人将头埋得更低,只是寥寥两句庆贺新科高中,当我大靖栋梁之才,为国为民为君分忧的话,就让他们此时此刻牢牢记在了心里。国试文武一甲有三人,二甲有十人,大靖科举也曾有二甲进士被皇帝另眼相看点为状元的先例,而在泱泱大靖重能金榜题名已经实属不易。能进二甲,也已经意味着仕途即将平步青云。

    殿试上点状元,还有其余榜眼探花传胪的名次,而其他人则都是由主考官拟议呈奏皇帝陛下定夺,但贞元皇帝一向爱才,并没有过分冷落二甲进士,当廷亲问文武两科榜首十三人。

    如今鲜卑立军,武风正盛,贞元皇帝便讨了好彩,从武举的二甲开始问起。

    其中也不乏有口才十分出众者,将兵法国政说的淋漓尽致言之有物颇有主见,连满殿文武官员都为之点头,面露赞许;自然也有一些人因为过于紧张而口生结巴,冷汗直下,让人很是失望;但不论表现如何,皇帝陛下的语气温和如初,一视同仁,丝毫让人看不出喜恶来。

    直到点到文试最后两位一甲,贞元皇帝才带了一点笑意,道:“朕早就听说,今科文试让两个未及弱冠的小儿郎夺了头彩,你二人同岁同科,可传为儒林佳话。如此,便一同上前来,让朕看看,大靖的少年儿郎们,是如何的出色。”

    一句话,几乎透露出,状元榜眼不出其二。

    两位少年郎都因为皇帝陛下的赏识而心中鼓动,比起锋芒毕露意气风发的远宁侯世孙,独身立府的原中书令贾府上的十一庶公子则显得温润得多。

    殿中百官少有蠢人,看到陛下的举动,不以为喜反而为两个少年担心起来。

    陛下这是,要让两个少年郎对立争锋啊。

    果不其然,贞元皇帝略略打量了他们之后,便又笑道:“今朕有一惑,鲜卑吏治文不成无不久,二位君郎可解?”

    两人默契地顿了一会儿,又同时张口,到底远宁侯世孙嘴快一步,当先道:“启禀皇帝陛下,鲜卑吏治乃文武盛事,小儿不才,亦曾思虑在心,与师友谈论过,恐得百家之言,充作全解,望陛下恕小儿妄言之罪。”

    他音容傥荡,对这个问题显然心有成竹,正如他所言,此时在京中如此浩荡,多少人为之辗转,便是局外人尚要跟嘴说上两句,远宁侯世孙非但是世家人,还有承袭侯爵的正统身份在,若未与人言说才是虚言。

    贞元皇帝一笑,似乎对他的坦诚十分满意,“是为国政,但说无妨。”

    马超笑起来,朗声道:“叩谢陛下。小儿以为,自我大靖开朝以来,军政分明,从未干涉。如今鲜卑立军,以军立府,看似军重与政,无法平衡共处,实则非也。在我大靖,早就有军政大别,却又协调共处之地。那便是,我大靖国都,我们脚下的洛京。”

    他这番言论引得人人侧耳倾听,就连贞元皇帝也似乎有些意外。马超对自己的言论也是踌躇满志,满面红光精气饱满的模样还看得出几分少年轻浮,但正符合他的年纪,那俊逸无边的年轻面容让这点高傲也称得满是活力让人见之心喜而不生厌。

    “洛京文武并重,小儿言洛京重文,非是因文武有何高低之分,而是因为大靖二十州吏治集与洛京而散于州府,一应政令文书之重取自于陛下英明,汇之于内阁六部,方才散于各州、郡、县,此方才利于民生。”马超抑扬顿挫无不悦耳,他道:“而军治则相反,军机处列位大臣都是战功赫赫的一方猛将,陛下隆恩亲养,地位贵不可言,是为各州各地将士之楷模。但论军法军务,都当以地方实况为先,有先智者汲取优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