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对答的举子留步!”
一个公鸭嗓子把他叫住。
王千金就停下来,见一个品级不低的太监,这是皇帝身边的人,其实他认得。但两个人在这里相对不相识,太监满面笑容过来,尖声道:“皇上有旨,今天畅所欲言,问的好者重重有赏。这位举子,你问的大胆,但切中时弊。赏你黄金百两,赏你翰林院六品编修,快快谢恩。”
台下的举子们全听得呆住!
这一会儿的静,和刚才让吓的不敢说话的静大有不同。
他们原地呆住,好似绳捆索绑似的不能动弹,眼睁睁看着两个小太监走上前来,一个托着黄灿灿的一盘子金子。。。。。
金子!
真的是金子!
不少人心里都这样轻呼呐喊着。
寒窗出来的人占大多数,他们苦苦读书往往不是为抱负,为改变命运才是真的。见到一百两金子,不同朝代换算不同,但最少的比兑也有几百两银子,就是不中的话,回家去也可以置办田地,衣食这就好些年无忧,那眼睛睁得瞪起来。
还有官!
另外还有官!
眸中增添红色,红眼的红。
翰林院编修,就这样让他一个无礼的问题就拿到手?要知道编修这官职,一般是一甲的榜眼和探花放的官职。他大胆一回,这就相当于中在一甲里。
举子们沸腾了,争先恐后地往台上去:“我来,”
“我来!”
台口木梯旁把守的兵将们拦住,吼道:“一个一个的来,”阮梁明看了看一同的四个人,吩咐道:“我们一共五个人,轮流应对吧。举子们,给你们一刻钟,要问的话分出类别,或者问我,或者问别的大人们都可以。”
另一边台口木梯,王千金抱着黄金下来,在这里站着的举子们都上前来观看,让一个官吏模样的人分开。
一封公文送到王千金眼前,官吏笑道:“恭喜卜大人,我也在翰林院供职,以后咱们就是同僚。这个,你拿上,中秋过后往翰林院找我,我为你办手续。”
这下子就更轰动,想往台上去的人就更多。
悄悄的,王千金不知什么时候走了,袁训眼角余光一直注视着他,咀嚼一下他的名字。卜是?什么也不是?这名字起的好。
。。。。。
很快,台上热闹起来。文章侯兄弟也在这里看热闹。不但在皇帝面前多露面,生怕他想起来有一家太妃的亲戚有爵位,掌珠和宝珠坐着,文章侯在台下马车里。
见到这个情景,心中一动,文章侯自己挤出来见掌珠,悄声问道:“媳妇,你有见识,你看要不要把世拓也叫过来?”
掌珠看看阮梁明,阮家表兄英俊依就,如今爵位也有了,官职也很好,更添他的神采如日头般放光。
掌珠唯一可以和阮梁明相媲美的,放在掌珠自己心里的一条,就是韩世拓准备下科场。世子爷每天用心苦读,都说今天的热闹好,他也不肯出来看。
掌珠暗想,要是把丈夫叫来,和阮表兄放在一处,那就比下去了不是?就对公公道:“我看不必,我们家根基受损,还是踏踏实实的重新起家的好。”
文章侯也是一时的心情,说着有理,往安老太太面前奉承几句,就要走时,见看台上阮梁明有一个非常漂亮的回答,台下的人都叫好,文章侯也大声捧场:“好!”把个拇指翘上一翘。
萧战正在纳闷,小王爷是听过叫好的,和老王爷出门听说书的,说到好的地方,全都叫一个好。但这里不是说书是吗?
小王爷弄懂不是唱大戏,就对着叫好的人犯糊涂。见岳母来一个亲戚也叫好,小王爷就问祖父:“这算说书吗?”
老王趁机教导孙子,抚着他的脑袋,视线里少不了的,还有一个加福,加福坐在这里,萧战才老实坐在祖父身边。
“这比说书还要精彩,战哥儿,你应该还听不懂,但听上一听不是坏事情。”又对袁训看看,老王颇有期待:“你岳父是个探花,等下你好好听他说,有不懂的,也可以回去请教他。”
萧战非常聪明,举一反三的明白一件,对加福道:“等一会儿岳父说话,我们要大声的叫好。”加福一听来了精神,把个小手也举高,轻拍几下:“是这样吗?”
“是的。”萧战说过,把自己的小手也举起来准备好,又拧身子左看右看。老王在他脑袋上拍一下:“你要吃的还是要喝的只管说,这样可不庄重。”
萧战道:“祖父给我五百兵。”
老王爷呵呵笑道:“你要五百兵做什么?”
萧战道:“给岳父叫好啊。”
老王爷放声而笑,见孙子有趣,还真的让找来一些家人准备叫好。而加福从老王妃的腿上下来,说着去找母亲,把萧战的话告诉宝珠,又告诉哥哥和姐姐。
临近中午的时候,有一小堆人请袁训出来,因为他代兵部尚书,这些人都能文又能武,有心和大将军尚书辩论几句。
袁训察颜观色,把他们心思放在眼睛里。心里想着阮梁明和他们一一的对唇舌,这事儿实在很累。
自己不怕累,但和阮梁明一个风格,总觉得不快意。
他有急才的名声,自然也想用一个急才的法子指点举子。一边徐步走出,一边想的时候,才和举子们面对上面儿。
“好!”
炸雷似的动静震天般响起。
叫好声过后,还有小小嗓音。
“岳父,好啊!”这是萧战。
“爹爹,好!”这是执瑜和执璞。
掌珠、玉珠、宝珠都笑得叫不出好来,香姐儿加福细声细气的嗓音更让淹没。
袁训忍不住,阮梁明忍不住,柳至忍不住,小二更忍不住。孟至真状元还在寻找声音来的地方,他们都和袁家的孩子熟悉,一听就听出来。
袁训笑着摆摆手:“好什么好,我还没有说呢!”
他看见了,他的视线现在对着那边,就见到一双小手挥动,他的话一出来,小王爷指挥着,“好!”二十几个大汉又一起吼出来。
看样子是只要他一说话,就有人叫好。
。。。。。。
“噗!”
皇帝把茶吐出来还不算,把茶碗合在旁边的太监身上。大臣们不能幸免,也溅上一些。梁山老王把茶碗扔地上,安老太太把茶碗合在到自己衣裳上。
皇帝大笑几声:“真是淘气。”袁家的孩子们,一个比一个活泼。他这样的说,未免把萧战排除在外,但萧战是袁家的小女婿,也应算是袁家的孩子。
这样的闹,袁训是没有办法说话。探花郎遥遥的手指过来:“等我说完你们再叫不迟。”
“好!”又是一声出来。
台上台下再次笑倒一片,袁训的嗓音稳稳的出来。
他一开口,不少人凛然。
笑声大作中,代尚书的声音不高又不低,似乎偌大校场都能听到。不少人由衷的翘起大拇指,这中气好足。
“举子们听好。我十二岁入太子府,十三岁独力办差。十四岁奉皇命,福建捉拿闻名全国大盗震天雷。十六岁奉皇命,缉拿十万两贪官彭越。十九岁中探花,当年弃官投入军中。二十一岁石头城大捷!二十三岁板凳城直进直出。今年我不到三十岁,蒙皇上恩典,代兵部尚书一职。功名,不是用嘴说说的。你们,又有什么不如我呢!”
代尚书眸光环视场中一周,话这就结束。
寂静,自然是重新寂静。
人人都让袁尚书的话目瞪口呆,在心里反复思量。
这话不是不好,是他们没有想到会有这样的话出来,又要听又要考虑,把叫好给忘记。
皇帝点头嘉许,他今天是来打磨举子们不该有的傲气,但也不想把举子们全吓走。袁训的这番话就正合他心意,皇帝在心里说了一个好字。
梁山老王也点头,这是相当于战前动员,举子们下科场,对他们来说也是一场战役。袁将军说得激情洋溢,还是他的将军风范。老王也暗暗说了个好字。
袁训没听见,话已经说完,见没有好,对萧战再一指:“战哥,你听得懂吗?怎么不叫好!”
“好!”小王爷大叫一声,狂吼狂飚似的,“噗,”皇帝又喷出茶水,老王又摔了一个茶碗。大汉们再次出声:“好!”
“好!”举子们也得到提醒,大声地叫了出来。
加更送上,明天的更新上午十点,明早凌晨的没有了,赶不及。么么哒。
求票票。
第四百一十八章,峨冠的小二()
如果说百两黄金和编修官职掀起头一波沸腾,袁训这就是第二波沸腾。
这个太后的亲侄子,全然没有纨绔模样。
听听他报出来的履历,独力办差,而不是体面轻闲官员。他弃官从军,当年的探花,当年的将军,早就传遍全国。
也许有人说这里有太后的原因在内,但不久以前,赋闲在家的忠毅侯一篇奏折惊京中,谈论起军事来头头是道,让人不由得打听一下他往军中去的年头儿,和他在军中的事迹。这就都知道,原来这还是位英武的将军。
能文能武本就让人赞赏,他又是太后的亲侄子,也肯风里来刀里去,他最后的两句话,“功名不是纸上谈兵,你们难道不如我吗”,把举子们求名求利,热血铁骨一古脑儿的调动起来。
激动中,仔细地再看看台上的五位大人,低于三十岁的倒有四个。这四个人还全都是不到二十岁就有了功名,都下的科场,没有依靠太多的恩荫。
刚才关于阮代尚书的指责烟消云散,一开始对于摆这个高台是收拾人的心思也消化不见。
他们富家子都能行?自己们就没有这样的抱负不成。
都眼巴巴的看着袁训,都涌动着想和他做个交谈的想法。但只用说的,又怕就成了尚书嘴里才说过的纸上谈兵?
不少的人暗暗的下定决心,这一科好好的下,拿个功名以后,能在京里当官,再好好的和尚书请教。
。。。。。。
袁训扫视一圈,把能看得到的神情全看在眼中。他觉得满意,这是他要的言简意骇,也压根儿就没打算过和他们在这里继续长谈。
在叫好声里对萧战示意退止,转身退回去,还在刚才的位置上站好,气定神闲有如高山般静止。
前科的状元孟至真稳稳走出行列。
举子们安静下来。
他们在见识过阮梁明的舌辩,袁尚书的履历,初进京时觉得自己博学的骄傲之心、文人肚子里有货,就目中无人的轻浮之心、初生牛犊不怕虎的莽撞之心。。。。。。尽皆下去不少。
对孟至真也就生出期待,心想他又能说出什么好的呢?
他们小心谨慎,孟至真更谨慎小心。
孟状元知道自己在五个人里面是最差的那个,论圣眷,他比不上阮梁明、袁训和柳至。论文才,他不敢比阮英明。
小二虽然是扼死状元成状元,但难过一段时间,把个手盖在脸上,表示他没脸见人的,只有他自己。
他的父亲靖远老侯是满意的,只要儿子中就行。
他的兄长阮梁明是满意的,小二没下科场就在京里诸书馆有声名,当哥哥的慧眼识弟弟,知道小二一定会高中,至于他中状元,阮梁明没有去想过,自然是个惊喜。
别的人看过小二的笔卷都是佩服的,孟至真就是其中的一个。他在那一年也听过阮二公子的笑话,但孟状元没有放在心上,以为是小二和袁训打赌中状元,他没中,作样子给人看的。因为小二的笔卷,及孟至真和小二会过文做过的诗,孟至真全是自叹不如。
他出来面对举子们时,还没有说话,就兢兢业业,带出不敢怠慢的郑重。
台口上站定,轻咳一声。见下面一双双乌眼珠子睁的溜圆,一刹时孟至真有些头晕。他回想起皇帝召见时说的话。
当时五个人都在,皇帝说的中肯又从容:“举子是宰相根本,要约束,又不能打散了心。要规范,又不能拘束。要呵护,又不能纵容。要指点,又不能助长。”
孟至真自己就是由举子考出来的,深知道此时看着一盘散沙的举子们,在这个秋闱,明年殿试过后,会有一批人将是自己同僚。
今天又是奉皇命相对,以后是能得到清誉,还是背后有诋毁,与自己说出的话不无关系。
他缓缓而又悠长的说起来,肚子里本就有腹稿,也不敢说得太快,还是边想着边说。他和袁训一样,他说的也是自己,是前几十年的生平。
。。。。。。
“在我很小的时候,家里穷,时常受到里正的嘲讽。但里正见到城里下乡的衙役,又巴结个不停。他妻子生产,他舍不得杀鸡。但衙役们下乡,随便来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