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穿越原始之再造文明-第24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此种情况下,步兵和装甲机械化力量才能在进攻中针对并不处于弱势,还能很有效转入防御的对手产生极大的杀伤比。

    空中较量大规模展开的时候,苏军地面上的突击行动引发的装甲会战也有效展开了。同过去不一样的是,此时苏军并没有如历史上作战教条那样往往尽可能的追求在中高速运动中逼近到距离德军坦克很近的距离上开炮,往往是在八百米左右的距离上就对敌坦克展开火力。过去的时候在这个距离上,就算是一百二十二毫米口径火炮也无法有效威胁实战中处于防守态势的虎式坦克,更别说是虎王坦克。德国装甲力量此时的正面防护体系基本上是以抵御八百米外一百二十二毫米穿甲弹为设计的。尤其是此时德国装甲钢还没有出现后期那样问题的时候。

    可是此时的德军却突然间发现:不要说是那些一百二十二毫米坦克,就是五十七毫米自行反坦克炮也往往能够威胁绝大多数德国坦克装甲车辆了。七六野炮在千米左右的距离上就能威胁四号。似乎一夜之间苏联的反坦克作战能力就升级了一个代次似的。

    而在精锐步兵的装甲协同下,预想中的德军对苏军坦克明显的损失比优势也并没有出现。

    地面作战能力似乎今非昔比的苏军很快就在多处地域达成了突破,在高损失率强行支撑起来的“空优窗口”内展开了大规模的突击作战。

    (本章完)

第522章 苏军之歌() 
斯摩棱斯克方向上的机场上,又一批从陆军那里归来的飞行员回到了机场上。人们说说笑笑,唱着欢快的歌曲,并不是直接赞美胜利。而仅仅是关于生活和战斗本身。

    同以前的航空政策不一样。凡是空战被击落过两次且没有空战战绩、或连续三十轮任务出战、中队内没有出战或可证明战绩的飞行员终于可以不再执行危险的中低空攻击任务,而是参加教学、训练、研讨或轰炸机任务。为了维持航空力量的平均质量与水平,现役作战飞机的总规模也减少到原来大概六成左右一万三千架左右的规模,更多的飞机转入备用乃至教学和训练。

    航空人员虽然是有一定选拔的精锐,可人们的勇气与意志仍然是有极限和有上限的,在不惜代价的展开如同陆军一般的风暴之后,前线航空力量也随着进攻高潮的结束而逐步转入守势。

    德军航空力量虽然有所增强,在燃油体系没有遭受打击的时候也明显强于苏联,但实际上并没有凭借不比朝鲜战争联合国军航空兵强多少的年航空燃料供应,因此对于整个战线上的苏军也就没有展开全纵深空袭的能力。

    战场形势在重大胜利与彻底改观之后,苏军的战时歌曲也不再像过去的《莫斯科保卫者之歌》《国际歌》《向斯拉夫女人告别》一样充满了失败氛围的悲壮,更加透露出一种对于生活和作战的自信。《苏军之歌》是如此,一首刚刚传唱起来的《因为我们是飞行员》就更是如此。

    同军国主义式故作雄壮或悲壮的鼓噪相比,面临作战巨大的心理压力和作战疲劳之下那些蕴含着生活的美好与胜利期望的歌曲更能缓解人们的疲劳与一定程度上鼓舞士气。

    在一九四二年五月到六月,开战后第二年的头一个月里,苏军航空兵在整个战线上都遭受了巨大的损失,超过四千架左右作战飞机在战斗中损失、还有一千架左右飞机因为训练等原因而损失,远远超过后方飞机供应规模。可飞行员损失比例却明显小于过去。因为以中空轰炸为主的作战任务相比低空攻击来说,人们显然有着更多的跳伞成功率。在整个地面作战能够摧枯拉朽的情况下,那些跳伞成功的飞行员大多数也能被进攻的苏军所解救,而不是像以前那样面临高损失率。

    一个月左右的作战中,苏军装甲力量也遭到了规模不小的消耗,在白俄罗斯与乌克兰两个方向上投入作战的将近九千辆左右的坦克和自行火炮、上万辆装甲车辆不可恢复的损失率也超过半数,超过苏联军事工业两个月的生产能力。

    在弹药消耗上:整个“苏沃洛夫”行动在整个战场上一共消耗了两千万发左右的压制火炮和中口径以上迫击炮炮弹、超过五万吨左右的航空弹药。就是相比历史上获得大量租借物资援助的一九四四年,也几乎相当于平均一个季度级别的弹药消耗了。当然有所不同的是因为训练上的更为巩固,子弹上的消耗则显得不那么大了。

    短短一个月左右的时间内,苏军以伤亡损失一百二十万人左右的代价在进攻中毙伤俘百万人左右德军,歼灭五十二个师、击溃三十多个师。德军在前线的航空兵虽然损失并不大,仅有苏军飞机四分之一左右的水平,可是装甲机械化部队却遭受了灾难性的损失。前线坦克和自行火炮从七千八百辆左右的规模直线下降到了不到三千辆左右的历史水平。

    德国统帅部门想到过在攻势展开后苏军有可能的反击,却没有想到此前一直畏惧于德国在比较适合大规模机械化作战的乌克兰决战的苏军竟然发动如此声势浩大的攻势,让德国提前两年品尝到了一九四四年夏季的“大崩溃”

    在原有的历史上,如果不是筹备西线的防御,在库尔斯克会战后还是有机会筹备好第聂伯河一带的防御的。尤其是第聂伯河的西岸明显比东岸更高,也更有利于组织防御的情况下。可是在比白俄罗斯战役还要短的时间内发生整个战线上的大崩溃,一下损失了一个集团军群的力量之后,有所准备的第聂伯河防线连几个月的时间也无法有效防御了。

    德国大规模后备力量动员之前的一九四二年七月,苏军越过了第聂伯河并在西岸建立了稳固的防御地带。在南线推进到了历史上一九四四年初左右的战线上,收复了基辅,而在白俄罗斯方向上直抵波兰边境和旧国境线。战线在濒临就国界线的时候并不是一个直线,而更加类似一九四三年秋季那样的折线。

    张伟当然也有自己的考虑:随着苏军向西推进,战线在一定程度上变窄,如果还是原来那种直线格局,在一定程度上反而是有利于德军组织防御。而在己方收复不少地区之后很可能拥有一定野战兵力优势的情况下,更为漫长的战线实际上有利于打破战线僵局,不让对手建立起一条特别牢固的防线。

    一九四二年夏季的“苏沃洛夫”行动乃至整个上半年的作战,苏军在芬兰与北线、中央、南方总共损失了二百三十万左右的兵力,进攻能量似乎也在很大程度上耗尽了,并很快转入了防御。经过如同历史上一般强度的严重消耗,苏军前线力量的素质积累有所亏损,当然同与之相比的巨大战绩来看,这种损耗很大程度上还是值得。德军在南线遭受了比历史上的白俄罗斯战役还要更大一些的失败。第一次出现了整个二战历史都罕见的装甲军和装甲集团级别的被歼灭战,六十多万人损失。包括中线北线还有全年其他方向的一些作战在内,仅仅德国一家就在整个一九四二年上半年损失了一百五十万左右的兵力,很多都是歼灭性的打击。

    就在苏联在一九四二年的夏季取得重大胜利的时候,刚刚建立起来的反法西斯同盟也开始蒙上了一层阴云。随着战场形势根本不同于历史,美国国内也如同历史上的一九四四年那样有了不同的声音:在苏军取得重大胜利并显现出优势的情况下,还有没有必要大规模援助苏联?继续援苏是否有可能给自己缔造出一个更大的对手?

    (本章完)

第523章 以轻补重() 
同陆军参谋部的很多人不一样,罗斯福是了解曼哈顿计划的。而且从一切迹象来看,原子弹计划还有诸多研究计划还算进展顺利,因此在罗斯福看来,就算通过有限的援苏让苏联恢复一些实力,也终究动摇不了西方的领导权。何况,美国给予英联邦的援助明显大于苏联。在美国租借物资的扶植下,最终计划武装起折算六十个师群的盟军部队,拥有的坦克装甲车辆和战略轰炸投弹能力都将匹敌美国,仅仅在海军方面同美军差距明显。在这种情况下:即便苏联拿下德国的大部分,甚至很大程度上恢复实力,也根本构不成对西方的威胁。

    当然这个角度的思考还是次要的,最重要的还是:那些有保守主义右翼情怀的很多美国上层人士都相信:苏联的共产主义制度是一种根本不能持久的制度,因为苏联对精英阶层利益的局限太大了,一个不能让统治阶级获得必要特权利益的社会制度,怎么有可能长久?它根本不符合人性,人性的特点不能用好坏来简单概括,但它有着各种各样的欲望和诉求。一定程度上压制这种欲望与诉求或许是社会秩序所需,可如果压制的范围太广,必将起到极大的反效果。在这方面:美国的垄断资产阶级同托派或一些极左民主派有着理由不同但看法类似的共识。

    这种强大的意识形态自信还有美国国内的左右各种势力认为只要控制一些高精度机床还有炼油设备的出口。即便是一些成品出口,并不会对西方利益带来根本性的动摇:而且美英相信:那些纳粹范围内残存的精英与知识分子一定绝大部分会倒向西方,而根本不会投入苏联人的怀抱。

    就这样,对苏租借物资仍然如历史一样持续,只是因为苏联的战争局面完全不同而大大缩水了:尤其是最为关键的合成橡胶与航空汽油、轮胎、卡车等等。这些有可能用于快速进攻的物资出口都受到了很大限制,仅仅只有一些苏联能够比较有效扩产开采的物资如火炸药原料和稀有金属等物资维持原来计划中的规模。年度租借物资的总额也有原来预定的三十亿美元减少到十二三亿美元。运输的空间需求也大大减少。当然这也带来一个便利:不需要再为走危险的被大西洋而冒损失上的代价了。因为在物资规模不是很大的情况下完全可以通过远东线路来运输。做为一定程度上的要挟条件或者说偿还:苏联同意在对德作战结束之时投入对日进攻战役,并且不会把远东苏军总兵力削弱到七十万以下。

    对于西方的这种选择,张伟也早就有所预料过,并不以为奇。在其他力量必然受到影响的情况下,增加战斗力的方法就是就是强化轻武器水平了。毕竟在苏德战争这种火力密度并不是很大的战场上,轻武器水平还是对整个战争有很大作用的。因为轻武器的意义并不仅仅是杀伤对手本身,还会影响到维持战线所需的兵力密度,兵力密度可以更小,就意味着单次作战的伤亡更少。还会影响到整个前线素质的积累。轻重武器之间的作用不是孤立存在而是联动的。

    轻武器的研发也同很多重兵器一样从一年多以前战争刚刚爆发的时候就开始着手进行了,尤其是受到前线德军不少步兵装备自动枪械刺激的情况下就更是如此。

    对于历史上的AK47,也就是所谓的“五六式冲锋枪”,张伟当然有很多不满。在张伟看来,AK47做为一种单兵枪械远不如德军原版的短弹7。92毫米短弹自动步枪更为合格。就是新中国建国最初几十年,也不能忍受“五六式冲锋枪”的问题,直到八一式步枪才被人们接受。

    张伟在这个问题上则更激进一些:八一式步枪的连发精度仍然不理想。两点射就是极限了。如果只能是靠着弹夹容量优势打单发比五六半有一定战斗射速优势,那比装了三十发弹夹的五六半又强在哪儿呢?轻武器的一个弯路就是学习外国的时候不要搞标新立异。一种成功的原版自动步枪的种种设计,必然有其理由。比如德国七点九二短弹自动步枪重量有五千克多,同八一式班用机枪的重量差不多重,原因就在于这种枪重配合每分钟不到六百发左右的战斗射速,才能让点射变得靠谱而不那么浪费弹药。至于枪重带来的问题,那要靠重视训练来解决。

    因此新自动步枪的枪重普遍控制在五公斤左右,基本上就是五百毫米枪管级别的RPK班用机枪配备到单兵,火力上更为激进的采取七十五发弹鼓与四十发弹夹结合的方式。每个三人左右的步兵小组就配一支装备弹鼓的RPK小组机枪。同时:RP46那样的通用机枪下排、更多装备光学瞄准镜的SVT精确射手和狙击手也开始推广开来。为了给前线部队提供充足的后勤支持,在后勤车辆产能和使用受到局限的情况下,张伟仍然十分重视全驱吉普车在前线的普及。因为这种替代骡马的前线车辆能够很大程度上节约对于苏联来说并不那么丰富的农业资源。同时,仅仅做为伴随车辆而不是往返运输后勤车辆的情况下即便以越野为主要需求,后勤消耗也并不是很大。

    几乎与此同时,效仿古斯塔�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