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重生南朝-第8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母亲,文秀,快,快快像长。。。”

    “免了,免了!”

    刘义真看到沈庆之的言行,便知他是要让自己的母亲和媳妇像自己施礼,便挥了挥手,道:“不用拘礼!今日我是客人,咱们就当是多年未见的老朋友,所有的凡俗礼节都免了。”

    “诺!”

    沈庆之恭敬的朝着刘义真行了个礼,心中觉得这长安公小小年纪就能有这样的气度不简单。怪不得连杜骥这样的大家公子,也愿在他手下任职。

    想归想,沈庆之嘴上也没闲着,而是恭敬的朝着刘义真做了个请的手势道:“长安公,请进,请进!”

    “哈哈。。。好!”

    刘义真也不再客气,而是挥了挥手,领着许久进了院子,将那十余名亲卫则留在了晒谷场上。

    到是沈庆之在进门时被他的母亲和夫人拉住,只听她夫人轻声问道:“这长安公是谁啊?”

    而他的母亲也是一脸的疑惑,不知道自家儿子怎么在那和气的小公子面前如此的恭敬。自己这儿子平常见到县太爷,都是不卑不亢的了。

    沈庆之看了眼自己的媳妇儿还有母亲,只道:“一个贵人,如今这天下,怕没几人比他尊贵了!”

    说完也不再对自己的母亲和媳妇儿多解释,他知道自己的母亲和媳妇儿都是妇道人家,对天下大势和朝中勋贵从不关心,说多了只会让她们心生忐忑。

    便招来一旁的沈邵之道:“三弟,你和母亲,文秀去准备些吃食,我去陪好长安公。”

    “好的!”

    安排完,沈庆之便大步进得院子,跟上了刘义真。

    进得院子的正堂,沈庆之请刘义真坐于上首,自己则恭敬的坐在刘义真下首。

    只见刘义真打量了厅堂的布置,微微笑道:“沈先生不愧为有识之士,这堂屋布置的也是别有一番风味。”

    沈庆之听得,忙是拱手谦恭道:“长安公见笑了,寒舍简陋,实在是当不得长安公的夸赞。”

    刘义真微微一笑,就见得沈庆之的夫人端着茶水进来,等沈庆之的夫人将茶水恭敬的放在自己跟前,刘义真才微微笑着算是回礼。

    待沈庆之的夫人出得堂屋,刘义真才端起茶水轻抿一口,然后微微笑道:“茶不错,很香!”

    “长安公过誉了!长安公喜欢就好。”

    沈庆之再次谦虚的说道:“我们这武康山长了些野茶,平常也没人采摘。最近了,吴兴的市面上流传着一种,据说是出自关中的茶叶,用水冲泡便可。草民就学着那只冲泡的茶叶试着做了一点。”

    刘义真一听,有些惊讶的看了眼沈庆之,笑道:“弘先高才,你自己炒的这茶,与关中所出的茶叶差不了多少了。”

    “长安公过誉了!”

    沈庆之赶忙再次恭敬的说道。

    “呵呵。。。”

    刘义真看着沈庆之微微一笑,将手中的茶杯放到几案上,又看了眼沈庆之,嘴角微微翘了翘了,觉得是该谈正事的时候的时候了。

    便问道:“听说弘先曾经参加过抵抗孙恩的战斗?”

    “是的!”

    沈庆之微微拱手答道。

    刘义真微微点了点头,笑道:“孙恩,卢循叛乱的时候,吾都还未出生,对这二人还是听闻较多。不知弘先可否给吾谈谈这孙恩了?”

    沈庆之听得,微微躬身,道:“孙恩,卢循皆是流寇尔,他们起义之时,草民便不看好。加上当时长安公之父宋公深谋远虑,雄才大略,所以二人只是跳梁小丑,上不得台面。”

    “真要说这孙恩,草民实在想不出此人有何出众之处。但此人因其出自五斗米道,巧舌如簧,故而善以玄学只说蛊惑人心,当时也的确给这三吴之地造成了不小的影响。”

    “可此人毕竟才疏学浅,并无多少才能和远见,草民当年抵抗孙恩之时,观其所领乱贼实是一帮流寇尔。所到之处,只会烧杀抢掠,毫无建设之心,所以他成不了气候。”

    刘义真听得微微一笑,继续道:“那弘先对北方的夏国,魏国,还有那西北之西秦,北凉可有何看法与见解?”

    沈庆之闻言,面不改色,也无太多想法,只是微微拱手,答道:“长安公所问之问题,是否可听草民细细道来?”

    刘义真听得眉毛一挑,面露喜色,道:“弘先请说,吾洗耳恭听。”

    “诺!”

    沈庆之微微拱了拱手,正色道:“先说这胡夏吧!如今的夏国国主赫连勃勃,可不是简单的人物。此人从小生性善变聪慧,又是从马背上打下的天下,称他为当世枭雄亦不为过。”

    “当年他的父亲,刘卫辰趁前秦分裂之时,迅速占据了朔方,拥有军队三万八千人。但魏国趁其内部不稳之时,率军攻打他。”

    “刘卫辰只得派儿子刘力挨提领军抵抗,但是最后以失败告终,魏人趁机渡过了黄河,并杀死了刘卫辰。”

    “赫连勃勃无奈之下只得投奔叱干部,但是叱干部不想得罪魏人,就想把赫连勃勃交与魏人,但是赫连勃勃命不该绝,几经凶险之后,辗转到了秦国,还取了高平公的女没奕于儿。”

    “也因此,赫连勃勃受到了当时秦国皇帝姚兴的赏识,并任命他为骁骑将军,还参与秦国国事。从而,赫连勃勃一步步取得了不小的军权,最后还杀死了自己的岳父,兼并了没奕于的军队,从此成为北方河朔之地一股强大的势力。”

    “再后来,其建都奢延城,立国大夏,自称单于。从此东征西讨,先是攻打鲜卑,薛干三部。后又讨伐姚秦之三城,并坚守巩固根本。最后更是大败南凉,取了西北不少的土地。从此赫连勃勃野心更甚,与那姚秦征战不休。”

    “到如今,若非长安公将其赶出关中,恐怕赫连勃勃已经登基称帝了。”

    (本章完)

第129章 沈家论势(2)() 
天上白云飘飘,地上青山绿水。

    在那沈家大院儿的堂屋里,刘义真和沈庆之依旧聊得酣畅。

    只见上首认真聆听的刘义真,端起桌上的茶杯,轻轻的抿了一口,问道:“弘先对赫连勃勃的了解的确也多。那你觉得下一步对胡夏该采取怎样的错失了?”

    沈庆之亦是喝了口茶,答道:“如今的胡夏国在赫连勃勃手中,内政稳定,国力日上,加上其占有河套,建立的强大的骑兵军团,当下实在不宜对他采取主攻之势。”

    刘义真听得微微摸了摸下巴,道:“那弘先你继续说说魏国,还有西秦吧!北凉因为有西秦和胡夏挡着,可暂时放一放。”

    “诺!”

    沈庆之朝着刘义真微微拱了拱手,思索良久才道:“对于魏地,暂时只能以和为贵。如今的魏国在永兴帝拓跋嗣的治理下,国力蒸蒸日上,与之前不可同日而语。”

    “这拓跋嗣可谓一代英主,他虽没有赫连勃勃那样的经历,但是从小宫廷中那种尔虞我诈,也造就了拓跋嗣坚韧的性格。

    “拓跋嗣自当上魏帝以来,在军事,政治上的建树,不可谓不高。其登基之后勤政爱民,励精图治,后来更是北破柔然,使得魏国国力大增。”

    “而我们主要防的,恐怕也是这拓跋嗣。我大晋天下,最大的敌人,如果说赫连勃勃排第二,那这拓跋嗣绝对是第一人。”

    说着,沈庆之再次端起茶杯喝了口,继续道:“至于西秦嘛,在如今的秦王乞伏炽磐的领导下,亦是国力大增。”

    “特别是前两年乞伏炽磐灭了南凉之后,其疆域,兵力都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升。如今的西秦之地,据有武威,陇南,河湟部分地域,辖着十一州、三十郡、四十八县,还增了两个护军,是我关中以西的主要威胁,不可轻敌啊。”

    刘义真听得沈庆之的分析,才发觉自己真的是被强敌环绕。以前还想着要一统天下,现在想来有些天真了。

    就算自己两世为人,知道历史的走向,可要想把这些个枭雄们一一踩下去,没有个十年八年的准备,谈何容易,而且到时候鹿死谁手还不一定了。

    如今的天下,不论拓跋嗣,赫连勃勃,还是这乞伏炽磐,都是和父亲刘裕一样,是这乱世中出了名的枭雄,要想打败他们恐怕只能在时间上耗了。

    想着,刘义真心中微微叹了口气,看来自己要走的路还长着了,便道:“那弘先觉得,如果吾要巩固关中根基,还要做哪些准备了?”

    沈庆之微微拱手道:“如今的关中,在长安公的治理下,正在有条不紊的恢复民生,复耕农桑。如果长安公能将这些坚持下去,不出五年,关中又将恢复其往日的繁华。”

    “到时,只要能在关中之地屯得粮草三千至五千万斛,在训练八到十万军队,长安公不论是西进还是北征就更加的主动了。”

    “三千到五千万斛!”

    刘义真听得惊讶的看了眼沈庆之道:“这可是数十万军队,五到八年的粮草啊!弘先可是有着屯粮的好办法?”

    沈庆之朝着刘义真微微拱了拱道:“禀长安公,如想要屯得这三千到五千万斛的粮草,长安公不妨试试三国之时,魏国大将邓艾邓侯的军屯之策。”

    “军屯!”

    刘义真怔怔的看着沈庆之,想了想道:“军屯的确可行,可如今关中的军队,七七八八加起来不过五万人,如何能用得这军屯之策?”

    只见沈庆之神色正了正道:“草民知道长安公在霸营,留了两万的军队作为拱卫长安的有生力量。长安公不妨在霸营周围,和那三辅之地圈那些无主的荒田作为军屯之所。”

    “同时,长安公可在关中再征召两万青壮,加入那军队之中,训练之后派往冯翊,扶风,蒲阪等地,在那些地方平时开荒种粮,战时上阵杀敌。”

    刘义真听得微微点了点头。

    的确,如果要想在日后能有一番作为,那么粮草就是必须准备的,这军屯之策也是当下最好的办法。可如今的关中要是在征召两万青壮,老百姓的日子怕是会更苦啊。

    想到此,刘义真微微皱了皱眉道:“可是如今的关中,因为年年征战,加上胡夏和西秦此前不断的掳掠人口,如今的关中人口实在是有些少啊!”

    “非也!”

    沈庆之朝着刘义真拱了拱手,异常坚定的说道:“关中再征召两万青壮的实力还是有的。大多数的百姓,或者说一些乡党们,怕还是为了躲避战乱,躲到了深山老林中。”

    “要知道,在姚泓当政之时,关中的人口户数可是不少。就算战乱,就算胡夏,西秦不时掠夺人口,实际上也不过去掉三四成。”

    “长安公不妨在回到关中后,下令关中的太守,县令派人去深山中寻找,肯定能找到不少避乱的宗族。到时在好言相劝,许以利益,想来能够得到不少人口。”

    刘义真听得微微一愣。

    是呀,他到忘了,自打汉末战乱以来,不少的乡民就会成群的避于那深山之中,并建立堡垒以自保。

    据前世所看的一些史料中记载,有些多的这种避乱的堡垒,拥有的户数多达五千多户,都快自成一方了。

    想到此,刘义真站起了身,朝着沈庆之躬身作揖道:“沈先生一席话,如醍醐灌耳,使吾茅塞顿开。如先生不嫌弃,车士想请先生与我一同回到长安,辅佐于我。”

    见得刘义真朝着自己施礼,又如此诚心的邀请自己,作为男人,他何尝不想在沙场上建立功业,可如今毕竟已有家事,自己夫人也已怀孕两月有余,现如今他真心有了牵挂,心中也是纠结。

    “夫君,你去吧!”

    正在沈庆之纠结之时,他的夫人文秀不知何时端着新泡的茶水进了堂屋,只见她将手中的茶盘放在一张几案上,然后恭敬的朝着刘义真施了个万福礼,道:“多谢长安公如此的看重我的夫君,民妇在此谢过了。”

    说着,文秀饱含深情的看着自己夫君道:“夫君,我知你胸怀大志,我不想因为我们而连累你无法施展心中的抱负。”

    “如今有此大好的前程摆在你面前,可莫要错过了,你就跟着长安公一起去关中吧。请夫君放心,我会照顾好家中的一切。”

    “夫君去就是,等我们的孩子出身了,我在派人告诉你。你就好好的跟着长安公去关中建功立业吧。”

    “夫人!”

    沈庆之实在没有想到自己的夫人会说出这番话,一下子感动的热泪盈眶,也不顾屋里的刘义真和许久,只是一把将文秀紧紧的搂在怀里,久久不愿分开。

    看着沈庆之怀中的女人,刘义真也是感慨,这样女人可是难得呀!

    良久等二人分开了,刘义真朝着沈庆之的夫人躬身作揖,然后感动的说道:“嫂子也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