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明铁卫-第20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傍晚,一名面色白净、身材瘦削高大的中年官员在太监的带领下来到了乾清宫。此人在殿门外矗立了片刻,似乎在整理自己的思绪,然后深吸一口气,抬脚迈过了门槛,进入了殿内。

    进殿之后,他远远地站定,望着前面的皇帝和兵部尚书,朗声说:“臣卢象升,奉召觐见。”

    “卢爱卿来了,快赐座。”崇祯满怀希望地望着卢象升,口气和蔼。能否实现与清军宣而不战并秘密议和,完成集中兵力围剿流寇的计划,卢象升是否愿意配合是其中的关键,崇祯对这个战功卓著的大臣抱以厚望。

    杨嗣昌却没有崇祯这么乐观,他幽幽地望着卢象升,眼神闪烁,似乎暗自打着什么主意。

    王承恩命小太监搬来了小墩子,卢象升却没有坐下,拱手道:“谢陛下赐座。不过臣多年领兵征战,身子骨还算硬朗,站着也无妨,况且京郊大战一触即发,军情紧急,臣也无心落座,还请陛下速速下旨,让臣率领各路勤王大军与鞑虏决一死战!”

    崇祯的脸色立刻就变了,卢象升的态度这么坚决,与他的预想背道而驰,完全打乱了他的说辞,一时不知道如何开口。

    杨嗣昌清了清嗓子,开口说道:“军情固然紧急,但是鞑子来势汹汹,十几万大军进逼京畿,事关大明国运,需从长计议。卢大人还是坐下来,慢慢商议吧。”

    卢象升反问:“大明与鞑子势不两立,多尔衮、岳托已经攻城掠地,连下数个州县,京城危在旦夕,除了开战,还有什么好商议的?”

    崇祯不悦地说:“用兵方略是朕说了算,还是爱卿说了算?”

    卢象升心中一凛,连忙说:“陛下英明神武,运筹帷幄,自然是陛下说了算。”

    崇祯面色缓和了一些,继续说:“爱卿在西北与流寇征战多年,现在的局势你是知道的。眼下各路流寇日渐式微,正是一鼓作气奠定胜局的大好时机,偏偏鞑子此时入寇,打乱了朕的全盘计划。如今两处皆要用兵,以爱卿所见,该如何做才是?”

    卢象升毫不犹豫地回答:“流寇要剿,鞑子也要打。”

    杨嗣昌慢慢引导:“然而大明如今的国力无法支撑两面用兵,要么先剿灭群盗,要么先迎击鞑子,你说对不对?”

    卢象升听出了一点味道,不置可否:“本兵所言甚是。”

    崇祯开口说:“杨爱卿提议先与鞑子虚以委蛇,以缓兵之计周旋,集中兵力剿灭流寇,你觉得如何,与鞑子是战是和?”

    卢象升眼神坚毅,回答道:“臣主张与鞑子开战!”

    崇祯、杨嗣昌两人都大失所望,这人怎么脑子一根筋呢?

    “陛下,臣以为,与鞑子和谈,以缓兵之计维持北边数年平安并不是不行,但绝不能在这个节骨眼上主动求和。”卢象升坚定地说,“从古至今,从来没有听说谁能从城下之盟中获利,即使要和,也要先立足于能击退敌人,让敌人感到获胜无望,才能以和谈确保鞑子数年不敢叩关。”

    杨嗣昌长叹了一口气,抿嘴不言,崇祯更是重重哼了一声,坐回了椅子上,毫不掩饰眼中的失望。卢象升的态度,让他们的希望落空了——一个极力主战的督师,怎么可能配合他们宣而不战、秘密议和的计划?

    沉默片刻之后,崇祯摆摆手,示意卢象升退下:“今日之事只是商榷,并没有定论,上述所说切勿传与第三人耳中。”

    卢象升向崇祯行礼:“臣谨记。如果没有其他事情,臣告退。”

    正转身准备退出宫殿外时,杨嗣昌看了崇祯一眼,得到肯定的示意后,补了一句:“卢大人,没有兵部的命令之前,切勿擅自出战,切记。”

    卢象升停滞了一步,回答了一句:“部堂的话,本官听到了。”然后头也不回地走了出去。

    望着他走出宫殿后,崇祯皱眉道:“卢建斗执迷不悟,估计你兵部的命令他未必会听。王伴伴,宣高起潜觐见,朕要命他为勤王大军监军。”

    次日,崇祯召集三品以上大臣,在中极殿以“剿兵难撤、敌国生心”为主题策试大臣。大臣们对这种命题作文形式的策论颇有经验,很快就洋洋洒洒提笔写了一篇篇四平八稳的文章,大多是论证了一番剿寇和抗清的重要性不分伯仲之外,无一例外以“吾皇圣明,恭请圣裁”结尾,绕了一通等于什么建议都没有。

    崇祯随意浏览几份后,自然对这种推卸责任的官样文章不满意,“点名”杨嗣昌:“本兵阅览几份这些策论,阅完之后看看可有建议?”

    杨嗣昌装作意外地站出来,翻阅了一下那些文章,沉吟一番后,开口道:“陛下,臣有些话想对同僚说。”

    崇祯伸手示意:“你说,朕也听着。”

    杨嗣昌转身面向众人,昂首挺胸道:“前几天河间府、顺德府、大名府均上报辖地有大疫,号称‘瘟疫传染,人死’、‘春无雨,蝗蝻食麦尽,瘟疫大行,人死十之五六,岁大凶’。诸位,以往这种大范围的疫病,从没有在京畿周边发生,现在突然爆发,可否有人想过其中的曲折?”

    大臣们疑惑地望着他,不是说剿寇和打鞑子的事吗,怎么扯到瘟疫了?

    杨嗣昌继续自问自答:“东汉初年,天降异象,日蚀火星,光武帝以此为戒,决心与匈奴议和,边疆数十年无战事,百姓休养生息,乃有光武中兴;宋朝太宗时,也有月蚀荧惑之警示,但太宗未引以为戒,兴师伐辽而战败……如今京畿恰逢百年难得一见的大疫,难道不该引起我们的警惕吗?”

    众人恍然大悟,绕了一圈,原来是这个意思——不就是转着弯提议跟鞑子议和嘛,连天降异象的理论都搬出来了。

第四百二十八章 夺情入阁() 
杨嗣昌为了引出议和的论点,引经据典,搬出了东汉光武帝和北宋太宗的典故,殿中众人都是人精,自然听出了他的意思。但是与鞑虏议和的事情太敏感,即便有人赞同,也不敢当出头鸟,持反对意见的有心想驳斥,但杨嗣昌并没有捅破议和的窗户纸,想辩论也无从辩起,一时间殿内无人作声。

    崇祯环顾一圈,对大臣们的态度很不满,点名温体仁:“长卿,你是内阁之首,朕的股肱之臣,对文弱的话有何见解?”

    温体仁向来在这种大是大非的问题上不选边站,讲究的是中庸之道,听到崇祯点自己的名字,心中哀叹一声,硬着头皮站了出来,斟词酌句地回答:“东汉初年国弱民贫,与匈奴议和,休养生息,是韬光养晦的明智之举;宋太宗时经过太祖的数年治理,国力不俗,且辽国铁骑自燕云十六州频繁南下,威胁大宋边境,为收回国土,兴师伐辽也是利国利民之举,奈何兵败高粱河,功败垂成,也不能说做错了,打仗嘛,本来就没有必胜的道理……”

    崇祯一听非常失望,让你站出来是帮忙的,不是探讨古人的对错,要说钻研典故、以古鉴今,群臣大多是满腹经纶,比你强的人多得是。现在这一通废话下来,不仅没有帮上忙,反而隐约有赞同与清军开战的意思。

    他看了看其他大臣,似乎没有站出来提倡议和的打算,决定实施事前另一个计划,迂回前进。

    “今日除了考校一下诸位爱卿,另有一事也一并商议。兵部尚书杨文弱,无偏无党、勇于任事,朕拟提拔其为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入参机务,仍掌兵部事,诸位觉得如何?”

    崇祯的想法是,引导大臣提出议和的建议一时半会没有效果,那就提拔杨嗣昌入阁,以大学士身份继续掌管兵部,加强话语权,通过他逐步推动议和的计划。

    这个决定顿时让群臣不满了,杨嗣昌被皇帝宠信,早就让很多人羡慕嫉妒恨了,现在他又隐约有议和的想法,还加强权力和地位,岂不是让他更容易得逞?与鞑虏议和这种让人戳脊梁骨的事情,说什么也不能让他杨文弱干成,让文武百官跟着一起背锅。

    少詹事黄道周立刻站了出来,大声说:“陛下,杨文弱父母先后逝世,尚在丁忧期内,免行守丧出任本兵一职已经是于礼不合,如今再夺情入阁,礼乐崩坏,如何能堵天下悠悠之口?”

    不少内心反对议和的大臣也纷纷站出来:“臣附议。”

    崇祯大怒,朕为大明殚精竭虑,夺情任命大臣也是为了国事,你们这些庸臣在军国大事上出不了主意也就是算了,现在居然揪着礼制的小问题不放,当真是一些误国误民、尸位素餐的废物。他也知道,这些人反对杨嗣昌夺情入阁,其实就是反对杨嗣昌议和的打算,不能与自己同一条心还要拖后腿的大臣,如何能忍?

    “住口!杨文弱丁忧期间起复出任本兵是朕的意思,夺情入阁也是朕的意思,忠孝不能两全,家事国事,孰重孰轻?”崇祯怒目圆睁,“朕主意已定,谁敢反对?”

    黄道周毫无惧色:“纵使陛下一意孤行,臣无力阻挡,但仍然反对,请陛下责罚便是。”

    崇祯厉声说:“那就如你所愿,从今日起,免除你少詹事之职,降为六品府丞(注)!”

    黄道周取下官帽捧在手中,平静地说:“谢陛下。”

    崇祯扫视众人:“还有谁反对?”

    一个前程似锦的少詹事就这么被贬了,其余人虽有心反对,却都顾忌自己的前途,不愿在这个风口浪尖出头,一时间偃旗息鼓。

    正当崇祯以为无人聒噪时,唐世济轻轻迈动脚步,站了出来。

    崇祯盯着他:“唐爱卿,连你也要效仿黄道周吗?”声音中带着一丝寒意。

    唐世济摇摇头:“臣有本启奏,但并不仅仅是为了杨部堂入阁之事。杨部堂才干过人,陛下提拔他入阁,自有其中的道理,但是以礼部尚书兼任大学士,同时掌兵部事,未免引人非议,再说他也没有三头六臂,内阁和兵部两头,都无比重要,如何兼顾?”

    崇祯闻言,眼神和善了不少,反问:“那唐爱卿有何建议?”

    唐世济回答:“右佥都御史、巡抚宣府的陈新甲,颇具才干,以知兵著称,臣推荐他接替本兵一职,辅佐杨文弱掌管兵部。”

    “是整饬边防有功的宣府巡抚陈新甲吗?”

    “正是。”

    崇祯有些犹豫起来,唐世济的提议不好反驳,但他又不放心把兵部尚书这个重要职位交给杨嗣昌之外的人,毕竟杨嗣昌才是最符合他心思的人选。

    杨嗣昌思考片刻,站了出来:“陛下,唐大人言之有理,臣若入阁,确实难以兼顾兵部,陈新甲才干过人,可以考虑。”他在担任宣大总督的时候,与陈新甲共过事,颇为了解,也有些交情,这个人不是恣意妄为的人,应该好控制,那么推他上位,既能保证对兵部的影响力,又可以避免非议。

    见杨嗣昌自己也这么说,崇祯不好再说什么,便点头道:“那就依二位爱卿,擢陈新甲任兵部尚书一职,免除宣府巡抚、右佥都御史。”

    唐世济不动声色地退了回去,心中却很满意。既然杨嗣昌入阁无法阻挡,那么从他手中抢下兵部尚书这个重要职位,也算一个重大收获。只是杨嗣昌打算议和,而且瞧皇帝的意思,应该是在背后支持,这对即将到来的战事有重大影响,必须及时告知已经在赴京途中的陈雨。

    退朝之后,在午门外,唐世济对来接自己的随从吩咐:“立刻找到文成伯派驻京城的人,本官有事告知。”

    情报司的人与唐世济和方正化都建立了联系,得到消息后,立刻快马加鞭送往了往京城而来的文登营大军。

    ————————————————

    注:少詹事和府丞都是詹事府的职务,前者是副职,正四品,后者是正六品

第四百二十九章 安插罪名() 
“都是些猪脑子,蠢到家了!”

    坐在马上的陈雨看完了情报司星夜转送来唐世济的亲笔信,怒气冲冲地说。

    旁边的蒋邪、邓范等人问:“伯爷,怎么回事?”

    陈雨随手将信递给蒋邪:“你们都看看,金銮殿里的那些人都是怎么想的,居然打算在这个节骨眼上与鞑子议和,不是猪脑子是什么?”

    蒋邪一目十行看完了信,又转给邓范,不屑地说:“目光短浅,莫过于此。杨嗣昌想议和,然后集中兵力剿灭流寇,想法倒是没错,可是选择的时机大错特错。皇太极又不是傻子,他怎么可能看不出朝廷的意图,又怎么可能把已经出鞘的刀收回去,眼睁睁看着朝廷收拾完了流寇再全力对付他?”

    邓范补充道:“况且此次鞑子入关,多半和我们的铁山卫吸纳辽东逃人有莫大关联。情报司派到盛京潜伏的探子回报,鞑子不善耕种,汉人大量难逃后,田土大片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