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明第一祸害-第17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前来迎接的是地位仅次于东厂厂督的掌刑千户,给我九条命我也不敢上前!”

    神秘的马车引起普通人的关切,有门路的人自然知道马车里的是西厂厂公刘瑾。

    ‘刘瑾回京’的消息好像一颗石子,砸向本就不平静的京师,激起水花朵朵。

    “刘瑾坐马车回京,太子应该没怀疑到他头上。只要刘瑾安全,我就安全。”

    “不怕一万,就怕万一。先下手为强!”

    “这……我还要考虑考虑。”

    “放心,本王找好了替死鬼。你我安全无虞。”

    。

第340章 谁不知道() 
六月,户部整理出弘治十四年各布政司的税收情况。

    在这以前,浙江布政司是大明当之无愧的富庶之地,国库每年至少有五成的税银来自于此。

    太子故意打压江南豪商,扶持小商家发展,浙江的税收虽不如前几年,可也没少太多。但上交税款最多的,已经不是浙江,而是山西。

    曾经的山西布政司,虽然靠近京师,整个省的税收加起来,也抵不过浙江苏州府。又因为太原、大同在军事上的重要性,朝廷没少给贴补。

    “启奏陛下,山西缴纳税银984577两,其中大同一地纳税65万多两。太子在大同实施的商税改革初见成效。”秦纮温温吞吞地汇报。

    左都御史戴珊沉声问:“本宫记得大同的商税高达十取一。在高税收下,当地的商户没有逃离吗?”

    “看戴大人这话说的。税收的制定不是为了抢银子,而是为了规范商业行为,保证商业良性循环。大同收的到65万税银,九成是商税。大同商税高,自然就有对商人的扶持政策。”秦纮不紧不慢地说,“如购买原材料可相应抵消税款,取消商人其余杂税。”

    工部尚书曾鉴冷笑:“秦大人,太子弄出来的《大明皇家日报》很多消息都会刊登。您无须避重就轻。在大同落户的商家享受西厂八折物流费,免去一路上的车马税。”

    “可不是嘛!西厂在山西修建了数不清的道路,通往草原、河套、大宁城、陕西、河南、京师等地的水泥路,都修成了八车道!大同商人利用运输便利,从密云进购京布卖往草原,明摆着比其他地区的商人多省下一笔运费。”阳武侯薛伦吐槽。

    薛家的商队管事没少找他哭诉。

    新宁伯谭祐大笑:“薛侯爷没看昨天的报纸吧?有人建议放开兰州、大同关隘,允许外族短暂逗留。如果朝廷允许,大同商人只要把密云买的京布放店里,连草原都不要去。”

    无数双羡慕妒忌恨的目光射向秦纮。

    秦纮一一瞪过去:“有本事找太子殿下说去。前几日太子打电话,和老夫谈了一宿。此次宁夏战役榆林镇损失惨重。可榆林镇除了矿藏无法发展其他行业。”

    “太子决定让榆林和大同产业对接,榆林镇用官府、卫所两个身份入股大同炼钢厂,榆林提供炼钢需要的煤矿。大同进一步扩大钢铁加工作坊,分三成的利给榆林。榆林镇用赚得的银子抚育死难官兵的家人。”

    “榆林什么时候有煤矿了?”薛伦瞪大眼睛,“有煤矿了对外卖,还需要和大同合作吗?”

    “煤矿是内行厂采矿冶金院发现的。卖煤赚的,哪有卖钢材、铁器赚的多!榆林军击败鞑靼有生力量,为大明立下不世之功,太子怎么会亏待榆林!”秦纮淡淡地道。

    盐和铁都是朝廷专营。神奇的大明朝廷握有专营的名义,在实际生活中,私盐比官盐多,民间的炼铁厂比官府多。

    铁的利润比贩盐高很多,但炼铁需要技术。炼钢厂不是买通几个权贵能够建立的。在钢铁业,都不用朱寿费心思整顿,凡事都由掌握炼铁、炼钢知识最多的内行厂说了算。

    刑部尚书闵珪红了眼:“太子也太偏心北方了。”

    官员们避开商税,谈到了其它。看来朝臣们并没有对提高商税一事达成统一。弘治帝皱了皱眉头,朝周经使了个眼色,商税的事慢慢来。

    身为山西人的周经立马转移话题:“太子殿下挂在口中的‘想致富,先修路’这句话,才是山西崛起的真正原因,四通八达的道路,给勤劳勇敢的山西百姓无数的机会。”

    “周大人一语惊醒梦中人。”闵珪好似刚刚醒悟一般。

    不过事实也是如此。西厂像只不断吐丝的蜘蛛,从没有停止修路工程。畅通无阻的道路让贫困的北方焕发了生机。缺粮了,通过道路运进粮食。瓜果成熟了,通过道路卖出去。路通了,商人也多了。商人多了,地方也繁华了。

    “难怪太子殿下想把四万鞑靼俘虏送到东北修路。”刘大夏适时提了一句。

    文华殿瞬间安静。

    曾鉴猛然站起:“不行!密云水库解决了灌溉水的问题。修建取水渠需要大量的人手。”

    “曾大人怕不是傻了?把四万鞑靼人放在京师附近?”刘大夏语气凉凉地问。

    保国公帮衬道:“今时不同往日,鞑靼是秋后的蚂蚱,蹦跶不了。京师外驻扎了三大营兵马,鞑靼人闹不起来。”

    同为军机处大臣的刘大夏和保国公起了争执。

    出席廷议的实权官员们,从对大同的眼红转移到俘虏的处置。争辩之声不绝于耳。

    被特许参加廷议的郧阳抚治王鉴之急了。他看了几眼英国公,见英国公装傻充愣,不得不起身插嘴。

    生疏地拿起话筒,王鉴之深吸一口气,用力质问在场的官员,“下官郧阳抚治王鉴之,敢问朝廷如何处理滞留郧阳的远征军?”

    王鉴之的喊声在喇叭的效果下加强,嗡嗡的声音刺的在场的人捂住耳朵。

    谁不知道远征军留在郧阳没离开;谁不知道远征军追着白莲教的人不放;谁不知道太子私自调用锦衣卫抓人;谁不知道太子瞒着朝廷和鞑靼私下和谈;谁不知道太子私建密云水库;谁不知道太子诈骗江西40万石粮食;谁不知道太子为了推行银币,故意流出假银锭扰乱民心……

    问题是,谁敢处置太子?太子有陛下的全力支持。三位内阁阁臣向着太子,集义殿堆满了没处理的弹劾奏章。军机处就是太子在背后撑起的。

    官员的沉默说明一切。

    “劳烦英国公跑一趟,申饬远征军扰民,所有参与者罚俸一年。”弘治帝下了不痛不痒的命令。

    王鉴之有苦难言:“郧阳官府没粮食安置从山中逃出的百姓,还欠着户部的税银未给。”

    秦纮呵呵一笑:“王大人为何不直接找太子要赔偿。太子手里的银子和粮食比国库多。”亏得陛下只有太子一子,否则大明早乱套了。

    “马大人,下官可否去兰州求见太子?”王鉴之拱手询问吏部尚书。地方官员无故不得擅离,他要去兰州需要征得吏部的同意。

    马文升摇头:“无须去兰州。廷议完毕,王大人可使用文华殿电话直接和太子通话。”

    “太子同意后,西厂会把粮食送到郧阳。”秦纮补充。

    王鉴之一愣,还可以这操作?变化太大,他一时无法适应。

    暗中鼓动王鉴之上京诉苦的人失望了。朝廷对远征军放任不管,躲藏在郧阳山区所谓的白莲教总教主,早晚会被远征军抓到。

    箭在弦上,不得不发。

第341章 厨子比较适合你() 
步入七月,南方酷暑难耐,却是西北气候最宜人的时节。

    鞑靼战败,大明北方的威胁解除;连通中亚几国贸易的赤岭马市;方便了黄河两岸商队往来的镇远铁桥;加上陕西、山西、辽东三省共同取消城镇、江河、道路、桥梁等各种过路费;致使来往兰州的商队络绎不绝。

    又因为赤岭属于关外,名义上不在大明军队的保护范围内,商队不放心大宗货物堆放在赤岭。而西宁卫所需要防守疆域,不接受商队长时间停靠。商人们提出,希望在兰州建立中转仓,获得了朱寿和肃王的首肯。

    于是乎,黄河北的白塔山下,拱卫镇远铁桥的金城关,成了兰州最喧哗的地方。

    金城关是兰州所有关隘之中最大的一座,从关隘到镇远铁桥几里内的空地内,凭空出现了一座座用临时板房搭建的仓库。仓库的租子军队、官府、肃王府各占三份,余下的一份给了负责秩序的金城关。

    这样一来,此地成了方圆千里内最安全的地方。出门行商,商人最在意的也是安全。

    为了给兰州添点筹码,朱寿命人在赤岭马市和兰州之间架设通信线路,建起了大明第一家商用的有线电报台。身在赤岭马市的商人缺货,可以发电给仓库发货,缩短交易的日子。

    每有新的商队经过兰州,一定会租一间仓库放物资,留下1、2名伙计看守。伙计收到赤岭要货的电报,寻一镖队往赤岭送货即可。

    两地之间有几十家镖队。所有的镖师都由军户组成,虽有不少缺胳膊断腿的,但在兰州通往到赤岭的道路上,没有不长眼的土匪敢劫道。

    宁夏战役结束后,关外又有一大片草原成为大明的土地。西北防线往北移,西宁卫所升为千户所,新增的兵卒来自榆林军。那可是能和鞑靼铁骑正面杠上的精兵。

    商队带来了人流。镇远铁桥两旁陆陆续续出现了食肆。牛肉面、烤羊肉、手抓羊肉、黄焖羊肉、甜醅子、酿皮子、浆水面、麻辣烫、牛奶鸡蛋醪糟……

    离铁桥不远的地方,有一家用临时板房搭起的牛肉面摊。摊主的手艺极好,来兰州的外地人总是慕名前来。摊主吆喝着招呼过往的行人,食客走了一批来了一批,好不热闹。

    突然来了位个高体壮的大汉。汉子替在场的食客付了面钱,让他们尽快吃完离开。又给了摊主十个银币包了场。

    摊主以为汉子想独自一人吃面,兰州吸引五湖四海的商人,什么样的人都会碰到。可没成想。汉子拿起抹布仔细打扫店铺。摊主揉揉眼睛,确认汉子身上看似普通的褐色长袍,是大商队的管事才穿的起的的确良。难道汉子是贵人家的管事?可汉子膀大腰粗的,怎么也不像是管事,说是护卫还差不多。

    汉子对油腻的桌子板凳皱了皱眉。走出摊子,一盏茶后来了七八个人捧了两匹京布,覆盖住桌椅。

    摊主一阵心疼,把店里所有的东西加起来,都没这些布贵。这还不算,他们还带来锅碗瓢盆和水桶,盯着他洗干净双手揉面。

    “这位爷,牛肉面的精髓在于汤。这汤要熬大半天,不可能重新熬!”摊主哭丧着脸阻挡汉子搬走汤锅。

    汉子想了想,拿起碗舀了一勺尝了口。等了半晌没发现不适,才同意留下汤锅。

    半柱香后,在一群人的簇拥下,来了。领头的是看似十四五岁的白净少年。在一群锦衣中,衬衫、牛仔裤打扮的少年极其抢眼。让摊主瞧了他许多,才注意到身后陪同的肃王爷。

    摊主瞪大眼睛,老天爷,竟然是大明的太子殿下!兰州城就那么点大,众所周知太子在肃王府住了一个月有余没出过门,今天竟然来了他的店里。

    震惊的摊主还没下跪请安,太子嚷嚷着饿了,汉子马把他架到火炉前。很快面下好了,端到每个人面前。除了太子呼噜呼噜的吃面,其余人浅尝辄止。

    坐在遮阳棚下吃面,对着川流不息的黄河,徐徐江风拂面而来,别有一番滋味。

    “可惜啊,京师的水做不出地地道道的兰州清汤牛肉面。”朱寿捧着比脸大的面碗,满足地打着饱嗝。

    肃王眉头一挑,住了一个多月,太子殿下终于打算回京了。这一个月来,他每天至少要收到京师二十通电话。催促太子回京的、关心太子安全的、探听消息的,不胜其扰。明里暗里递话,太子就是不想回京。

    肃王心情好,让亲卫拿来啤酒,把带着泡沫的啤酒灌入透明、无一丝杂质的玻璃杯。太子走后他一定要好好睡上一觉。

    肃王的啤酒瓶还没来得及放下,朱寿眼明手快抢过。在众人没做出反应时,朱寿大口大口喝光剩余的啤酒。

    “肃王叔,本宫一口闷,您随意。”朱寿用丝巾擦了擦嘴角,笑出一口大白牙。

    肃王举着酒杯的手悬空,一阵不安涌上心头。喝醉的太子殿下口无遮拦,什么话都能说出口。“殿下,我们回去吧。”

    “刚出来,这么快回去做什么!本宫要好好瞧瞧兰州。几条适合的政策一颁布,兰州就变了模样。”朱寿翘起二郎腿抖了起来,自鸣得意道,“不是所有人都能成为造福百姓的皇帝。”

    肃王心里一咯噔。

    “皇帝的位置是好做的吗?没点能耐的人,只会让天下百姓跟着受苦!”朱寿突然大喊,“而为了夺皇位勾结鞑靼的,应该在太祖陵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