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于整体的条件不合,或只看外表而忽略器里,或但观釉色而不问胎质,都是片面的。所以说造型、纹饰、款识、釉质、胎质等鉴定方法必须同时并用,方能收到殊途同归,全面一致的效果。
第288章 瓷土()
原始瓷的胎质细腻致密,瓷土经过粉碎和淘洗,烧成情况良好,同时用陶车拉坯成型,所以器型规整,器壁厚薄均匀,钵、碗、盘、盂的内底,自底心开始有一圈圈细密的螺旋纹和外底有一道道切割的线痕。与西周时期的原始青瓷相比,坯泥的处理精细了,烧成技术有了提高,成型由泥条盘筑法改为轮制,使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都有很大的提高。坯件的外表都上一层薄薄的石灰釉。经烧成后,多数釉成青色或青中泛黄。釉层厚薄均匀,有的凝集成芝麻点状。广东、广西、湖南南部的原始瓷,瓷胎与当时的硬陶差不多,多为紫色、灰红色;釉除黄褐色、黄绿色外,尚有墨绿色等,但都属于以铁为主要着色剂的青釉系统。由于这时期的原始瓷胳质细腻,外施青釉,利于口唇接触和洗涤,所以都制成碗、盘一类的饮食器皿和模仿铜礼器形式的鼎、钟、盉和錞于等。饮食器皿有碗、盘、钵、盂、盅、碟和鼎等,其中盘和鼎式样丰富,钵、碗大小成套,饮食所需用具已经基本齐备。仿照铜礼器中的盉,有流和提梁,流作兽头形,口部有浅孔,但与器腹不通,很可能是随葬用的明器。器物的造型与其它地区的陶器不同,具有自己独特的风格。碗、钵和酒盅等大宗产品,都取直线条的圆简体形式,高矮适中,口部细薄,给人以轻巧的感觉。瓿为直口鼓腹,在胖胖的器身上装饰二圈栉齿纹,显得重心向下,稳重大方。
仿照铜器形式的鼎,式样较多,有一种鼎直口浅腹,口沿的一端装一个兽面,与此相对称的一面饰兽尾,兽首高昂,头尾相应,造型独特。纹饰仍取吴越地区盛行的s纹。原始瓷的这些造型和装饰风格,显示了吴越文化的一个侧面。秦汉时期的原始瓷与战国早、中期的原始瓷存在着很大的差别。首先是胎、釉原料不同。从少量经过测试的标本中可以看到,西汉原始瓷胳料中氧化铝和氧化铁的含量较高,前者达7。23%,后者是2。97%。春秋战国时,萧山茅湾里和绍兴宫盛的原始瓷的氧化铝和氧化铁的含量分别是:茅湾里为3。9%与。8%,富盛为5。9%与2。2%。坯中氧化铝含量的增加,使陶瓷坯有可能在较高的温度中烧成,生成较多的莫来石晶体,从而提高陶瓷器的机械强度和烧成中减少制品的变形。莫来石又称富铝红柱石,无色,晶体呈柱状或针状,熔融温度约为90℃,是陶瓷制品的主要组成部分。但在烧成时若窑内温度达不到它所需要的高度时,不仅不能达到增加氧化铝的目的,反而会使坯体疏松,烧结情况很差。氧化铁的引入,就不可避免地给坯体带来颜色,在氧化气氛中烧成,胎呈红色,在还原气氛中烧成胳呈灰色,氧化铁含量越高,胎的颜色越深。所以秦汉时期的原始瓷,除一部分烧成温度比较高的产品,胎骨致密,击之有铿锵声,多数胎质粗松,存在着大量的气孔,吸水率高,呈灰色或深灰色,不及战国时期的细腻、致密,严格他说只能称“釉陶”。胎质粗松,从断面中还可看到较多的砂粒,说明原料的粉碎、淘洗和坯泥的揉炼不及战国时期精细,比较随便。秦汉时期原始瓷的釉层较战国时的厚。但釉色普遍较深,呈青绿或黄褐等色,很可能釉料中氧化铁的含量较战国时的高。而且由战国时的通体施釉变为口、肩和内底等处的局部上釉,上釉的方法由浸釉变成刷釉。说明两种原始瓷,从釉料到上釉工艺存在着明显的不同。
其次是器物的成型也一变战国时期拉坯成器、线割器底的作风,而普遍地采用器身分制,然后粘接成器的方法。最后是品种和装饰也有明显的差别。秦汉时期的原始瓷,以仿铜礼器的鼎、盒、壶、钫、钟、瓿等为常见,很少发现战国时盛行的碗、钵、盘、盅等一类的饮食器。装饰的纹样则以弦纹、水波纹、云气纹或堆贴铺首等为主,绝少甚至完全不用战国时经常采用的s纹和栉齿纹等。这些明显的差异,表明秦汉时期的原始瓷与战国以前的原始瓷,乃是两个不同时期的历史产物,两者在工艺传统上看不出有直接的继承关系。原因则在于楚灭越的兼并战争中,浙江境内已发达的原始瓷遭到了严重的摧残和破坏而中断。但是原始瓷重又在越国故地复兴,又说明烧制原始瓷的工艺传统和影响并未全然断绝,所以在短期中断以后,又重新烧造。上海市嘉定县外冈墓中出土的原始青瓷瓿,胎骨坚硬,呈灰色,肩部划圆珠和水波纹,外施淡绿釉,具有浓厚的战国楚器的特征。由此可知,这类原始瓷开始复烧的时间,可能在战国末年。 977年,在陕西临潼秦始皇陵内城与外城之间的秦代房基中,发现与灰陶扁平盖同出的几件原始青瓷盖罐。在灰陶扁平盖的顶面分别刻有阴文小篆“左”、“丽山飤官”和“右”等字样,当是秦代的原始青瓷无疑。从陕西临潼县文化馆藏的器物来看,青釉盖罐的盖作扁圆形,上有半环形钮,盖下有子口与器身密合。胎质细密坚硬,烧成温度较高,但铁含量较重,呈色深灰。盖面和器身外表均满施青褐色釉,釉层不够均匀,有聚釉现象。盖罐的轮线柔和,盖与器身的比例协调,体型的大小适度,是一种美观而又实用的储盛器。汉初的原始瓷器,所见产品有瓿、鼎、壶、敦、盒、钟和罐等。形制大都依照当时的青铜礼器,器型大方端庄,鼎、敦、盒的盖面和上腹施青绿或黄褐色釉,制作比较精细。到了西汉中期,原始瓷器的面貌发生了某些变化,敦已完全被盒所取代,一些仿铜礼器的制品如鼎、盒的形状已大不如前,鼎腹很深,足很矮,有的足已缩短到鼎底贴地,变成似鼎非鼎,似盒非盒。同时施釉的部位缩小,以至于完全不上釉,其制作已不如汉初的精致、讲究。至西汉晚期,鼎、盒一类的制品归于消失,壶、瓿、罐、钫、奁、洗、盆、勺等类日常生活用品急剧增加,生产更注重实用。同时出现了牛、马、屋等明器。牛、马线条比较粗犷,造型艺术不高,房屋多干栏式建筑,也有筑围墙的平房和构筑堡垒的楼屋式的地主庄院,式样丰富。西汉时期几种主要器物的演变进程是这样的:瓿在西周时期多仿青铜瓿的造型,敞口、圆腹、圈足,肩有小圆饼,腹身饰弦纹,像后代的坛子。西汉初期的瓿,平唇短直口、斜肩、扁圆浅腹、平底、底下安有三个扁平的矮足,肩部有对称的铺首双耳,耳面翘起并高出器口。上有扁圆形盖,盖面中心有捉手,便于揭取。盖沿下面作出子口,与器身吻合紧密。到西汉中期,肩部渐鼓,耳的顶端则逐步降低,与器口接近平齐,底下三足消失。。。
到西汉晚期,瓿的形体变得又高又大,敛口、宽平唇、圆球腹、肩部的双耳已大大低于器口,形如大罐。进入东汉以后,原始瓷瓿已不再生产,为印纹陶罍所代替。鼎汉初的原始瓷鼎由战国时期的陶鼎演变而来,兽蹄形三足较高,附耳高翘,耳根突出。盖似半圆球形而顶面稍平,上附三个高钮,仰放时可当三足用。西汉中期,鼎的双耳短直,兽蹄足显著变矮,逐渐与底平齐以至完全消失,盖钮也逐渐变小而成乳钉状,像个罐形。西汉晚期以后,鼎与盒等仿铜礼器不再生产。壶自汉代以来,一直是各地窑口生产的大宗产品。汉初的原始瓷壶,口部微向外侈,颈部较长,器肩斜鼓,并装有人字形纹的对称双耳,腹下圈足较矮,称为圈足壶。到西汉中期,口缘趋向喇叭状,颈部缩短而器腹加深,圈足更趋低矮以至变为平底。肩部附耳作半环形,也有在双耳上端贴铺首或难塑龙头的。到了西汉晚期,壶口已明显的呈喇叭形,腹部球圆,极少发现圈足。双耳常作铺首衔环。长沙五里牌汉墓出土的喇叭口壶,耳部配装活动的铁环,是非常罕见的。
第289章 原始美()
收藏从本质上讲,是一个积累财富、积累知识的过程。人类最早的收藏就是积累的财富,是什么呢?粮食,我们赖以生存的粮食。当我们的衣食解决以后,我们才注重精神的需求,这时文化标识的东西对我们每个人就显得非常重要了。
古代收藏热跟今天有所不同。我国历史上有过多次收藏热,统计起来大约有五次:第一次是北宋时期;第二次是晚明时期;第三次是大家熟知的康乾盛世;第四次是晚清到民国初期;第五次就是今天。今天的收藏热,我们每一个人都可以感受到它给我们带来的愉悦。
第一个特征,就是官方的提倡和默许。比如北宋末期宣和年间,伟大而窝囊的皇帝宋徽宗非常提倡收藏,他首先成立了国家画院,自己任画院院长—一个皇帝亲任画院院长!他网罗天下所有顶级画家聚集到他的门下,为他作画,编辑《宣和画谱》。官方的提倡是收藏热的一个重要标志。我们今天,官方也提倡。比如央视有《鉴宝》栏目,每个博物馆都不停地推出各种各样的文物展览。这些在我年幼的时候,都不可能看到。
再有就是国家对文物的收购。这些年,国家用重金买下很多流散在世界各地的文物,收归国有。比如故宫博物院在1995年,斥资将近2000万元人民币,买了一张北宋的画,张先《十咏图》。这张画早年从故宫流出去,现又收归故宫。2002年,财政部又斥资将近000万元人民币,买了米芾著名的《研山铭》,收归国有。这些都表明国家的许可或者说提倡的态度。
第二个特征是出版物集中。今天能够看到的所有有关文物的出版物,都是在收藏热时期出现的,包括北宋、晚明、乾隆时期、晚清和我们现在。
先喜欢的是陶瓷。当时全国有关陶瓷的书就两本,一本是中国硅酸盐学会编的《中国陶瓷史》,一本就是中国轻工业出版社出版的《中国陶瓷》。今天完全不同了,如果喜欢收藏,不管哪个门类,你去书店,五花八门的书,所有资讯都可以很轻易地查到。我喜欢陶瓷收藏的时候,是查不到的。
出版物集中也是收藏热的集中体现。比如宣和时期的《宣和画谱》、《宣和书谱》、《宣和博古图》,这些都是北宋时期的著作。晚明时期,有一个文学家,也是画家,叫文震亨,是文徵明的曾孙。他写了一本关于鉴赏收藏的书《长物志》。长,在古音中念“丈”,“家无长物,诗书自乐”。“长物”,指多余的东西,是自谦的说法。古人把一些很贵重的东西,说成是一种人生多余的东西,就叫长物。那么乾隆时期,我们都知道,乾隆皇帝为了编辑天下所有他收藏过的名画,编出一本书叫《石渠宝笈》。还有《西清古鉴》,也是乾隆时期编的书。晚清就更不用说了。民国初期有一个人叫赵汝珍,写了一本《古玩指南》,这是给所有收藏的人看的一本收藏手册。
摹古是君子坦荡荡:我模仿前朝的成就。我以我现实的力量,来达到古人曾经达到的一个高度。比如乾隆皇帝,他最愿意做的就是这件事。乾隆很多瓷器的落款就写着“大清乾隆仿古”,他写得很清楚:仿古。当然,也有一部分不写,他就要以自己的能力达到古人的高度,让你真假莫辨。作赝的出发点就不一样了,它是为了欺世。今天很多搞收藏的人都被作赝,简单说就是作伪、作假,给苦恼着。每个人拿到东西以后想的第一件事,就是它到底是真的还是假的—都苦恼这件事。这就是作赝成风,也是收藏热的一个标志。
今天摹古市场非常多,比如全国各地家具市场大量的仿古家具出现,告诉你就是仿的,用很好的木头做出来,跟古代的样子一样,希望你的家里改变一下气氛,从西式的样子变成中式的样子,这是君子坦荡荡的行为。我觉得这也是收藏热的一个标志,在实物表达上的一种方式。
我国历史上著名的作伪地有这么几个:作画,作古玉,主要是苏州。过去一说这画是“苏州片”,什么意思呢?就是苏州这个地方作的伪。北京在晚清到民国初期的时候有一个作伪画的地方,它在哪儿呢?就在鼓楼前面,后门桥那个地方。所以,有的行家一打开这幅画,就说是“后门造”,就是后门桥作的伪。我们今天作伪比较严重的地区,比如陶器就是河南,玉器是安徽,青铜多出自西安、洛阳;这些都是作伪的集中地,但是不表明其他地方不作伪。我想今天的陶瓷摹古作伪最高产地一定是景德镇,那里聚集了天下所有的能工巧匠。
最后一个特征就是市场繁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