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所以,救灾这件事,如今就只能靠着他们自己了!
一天这么走访下来,对于红河县的受灾情况有了大致的了解,刘识的心情也愈发地沉重了。
晚间,赵铣特地为灾情来访,见刘识眉宇间沉重不展,便仗义相助道:“要不然,我从附近的卫所屯田里先调拨一些粮食或是再挪用些银子过来,先救眼下之急?”
刘识想也没有多想地摇摇头,拱手谢过了赵铣的好意,解释道:“先前修路一事,已经劳烦赵大人颇多,费了许多的银子,此时若是再向人张口,只怕这银子和军粮都不太好借。圣上圣明,这种事,可一而不可再。”
虽然太熙帝远在京城,但是“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先前他们假借执行特殊皇命的名义,调拨过大笔的银子用来修路,这已经惹得当地卫所主事的不悦,若不是上头有圣命押着,只怕当初这件事情也不会这么顺利。
此时若是再行此举,无疑会加深双方的矛盾,若是对方深究的话,将这件事情闹到了太熙帝跟前,到时候理亏受处的还是他们。
灾情虽重,但是比起清剿观音山匪众和小青潭巫觐这等利在千秋的大事来说,也未必不可以从别的方面想法子解决。
“而且,县里就有粮仓,虽然储粮不多,但是也能解一时之急。”刘识怕赵铣担忧,又解释了一句,“只要王知府能够施以援手,救灾工作应该就能顺利开展了。”
赵铣听刘识这么说,略略放了心,仗义许诺道:“你放心!到时候若是王定国那个老匹夫为难你,你只管告诉我,我直接去把他打趴下,打到他服气,乖乖地献上粮食为止。”
“那我就在这里先谢过赵大人了!”刘识领受赵铣的好意,努力做出轻快的模样,答道。
说归说,若是王定国真的为了个人私利和恩怨而置百姓的生死于不顾,刘识还能真的让赵铣去打他一顿啊!
拳头,有时候也不能够解决所有的问题。
然而,王定国那里是否为难刘识还未可知,城中一些奸诈的富户倒是开始借由洪灾之机,不顾百姓死活,趁机哄抬物价,从中牟取暴利,准备大发灾难财,这其中闹得最凶的就是吴家。
自打吴忠下台之后,吴家在当地的声望迅速下降,连带着生意也受到了很大的打击。尤其是去年秋天吴忠被公开问斩之后,吴家的生意更是一落千丈,早就不复先前的热闹煊赫。
但是,痩死的骆驼比马大,哪怕生意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困境,吴家依旧凭借之前的剥削和积累,稳占红河县富户前十。
这一年多以来,吴家人一直都憋着一口气,只等着一个合适的机会给刘识致命的一击,而现在的洪灾,就是最好的机会。
洪灾发生之后,吴家人连夜将县中的一些奸商都联合起来,大肆收购米粮,囤积居奇,趁机肆意地哄抬物价。
不过一天的工夫,红河县的米价就翻了数倍以上,其他的生活物资价格也是直线飙升,抑都抑制不住。
这才只是受灾后的第一天而已,若是接下来吴家人继续纠集奸商哄抬物价,那要不多久,百姓们可就都真的没有活路了。
刘识气得第一次对着下属们发了火,责令他们严查市场,缉捕不法商贩。
但是这又有什么用呢,他们总不能直接去查封别人的铺子。
做生意嘛,价格定低定高当然都属正常,爱买买,不买拉到,这本就是你情我愿的事,又没有人强迫你,就是买到了公堂之上,吴家人也有话说。
刘识对此恨得咬牙,却是毫无办法。
第二日,物价果然又在吴家等的刻意哄抬之下达到了一个新高,而前来县衙状告求生的百姓也较昨天增加了很多。
刘识看着外头乌泱泱的百姓,个个都面容憔悴、神色惶恐、中心无定的样子,不由地长叹一声。
彭瑾也早就听到了消息,从后院走了过来,见百姓围堵住了县衙,便对坐在桌边的刘识神色凝重地说道:“不如,开仓放粮吧。”
县中有用作储备的粮仓,称之为义仓,本就是用来赈灾的,知县有开仓放粮、赈济百姓的权利。
但是义仓里的粮食储备并不多,还不足以赈济一县的灾民。
所以,刘识明白,彭瑾说的是储量丰富的常平仓。
当初上任之初,查到吴忠利用常平仓做筏子,以陈粮换新粮,以次粮充好粮,甚至是虚报数目来贪污亏空的罪行之后,刘识特地追回了被吴忠贪走的粮食,使常平仓再次充盈起来,此次完全可以用来赈济灾民。
可是常平仓是负责调节粮价的,在粮食市场价偏低时高价买入,又在市场价高时低价出售,甚或是在荒年向百姓借贷,一般不能直接开仓放粮用于赈济。
刘识抬头,看着彭瑾一脸无所畏惧的郑重,心中既欣慰又心疼,欣慰的是自己的妻子如此识大体不顾念个人私利,为了百姓不惜背负上私自开启常平仓的罪名;心疼的是彭瑾嫁给他之后还没过几天舒心的好日子呢,就又要跟着他提心吊胆的了。
“还是先开启义仓吧。”刘识思索片刻,拿定了主意,“若是到时候物价还是抑制不下去,再开启常平仓也不迟。”
ps:貌似还是晚了一点点(》
第383章 对策()
彭瑾暗自叹息一声,本想说早开仓晚开仓都是要开的,何必要再多等这两天,但是见刘识面上凝愁一直未散,她便吞下了想说的话,柔顺地点头应声道:“好!”
然而,义仓的开启非但没有使得红河县境内因洪灾引起的动荡平静下来,反而因为灾民们哄抢米粮而发生了严重的踩踏事件,造成了重大的人员伤亡。
虽然有衙役们维持秩序,但是在生死存亡的关头,人性的恶劣被无限地放大,破坏力也惊人,张武他们哪怕使出了浑身解数,却根本就拦不住。
刘识和张明华连夜商讨对策,最后终于决定,开启常平仓,但是却不是发放粮食赈济百姓,而是借贷,只是偿还的方式要变一变——可以用做工抵偿,也就是以工代赈。
坍塌的道路需要清理,冲毁的良田需要恢复,破败的废墟需要重建到处都需要人手,与其直接发放粮食滋养人性的恶劣,引起哄抢踩踏事件,还不如以工代赈,让百姓们以自己劳动换取粮食,既能赈灾,又能安稳人心,维护社会治安。
对百姓的救济,并不仅仅是发放物资让他们吃饱穿暖,而是要让他们学会自力更生,不在这巨大的天灾面前,为了生存而泯灭人性。
但是常平仓的开启需要知府的印鉴,以王定国迟迟不发放赈灾物资的行为可以预测,只怕这次请示也不会这么顺利地就被答复同意。
“那州府那边怎么应对?”张明华忧心道,“这次的救灾物资,州府中一概没有发放,再这样下去,采石而食还算是轻的,只怕百姓卖儿鬻女、父子相食的人间惨剧都会再现。”
“这有什么可怕的?”刘识的笑容逐渐转冷,道:“咱们手里头有圣上‘便宜从事’的圣旨在,何须向他请示!”
向王定国请示开启常平仓,结果是明摆着的,这样做不过是白白浪费时间,耽误救灾罢了。
“但是,下官担心的就在这里。”张明华凝眉道,“按理说,王定国那样外强中干的纸老虎,是断然不敢在救灾这等大事上自作主张、谋取私利的,但是他偏偏就这样做了,只怕是上头有人啊!”
而当今天子太熙帝为人刚毅果敢、赏罚分明,在这等形势之下,估计没有什么人敢包庇王定国此等陷百姓于不顾的大罪。
所以,王定国之所以敢这么做,只怕是从哪里得到了消息,窥测出了太熙帝的意思。
“西川府地处边疆,偏僻穷困,历来就很少受到皇恩眷顾。下官是怕,这件事只怕有圣上的默许在。”张明华低声道。
太熙帝有意做一代继往开来、创万世太平的明君,而要做这样的明君是要付出代价的,至少银子就得流水似的往外,不论是对外用兵还是交好,或者是在内推举各种举措,没有银子肯定是不行的。
所以大齐朝在太熙帝的治理之下蒸蒸日上是不假,但是在这前期费巨大,国库却不怎么充盈。
这种时候,对于西川府这样偏僻的州府的几个县的灾情,太熙帝自然是无暇顾及了。
刘识明白张明华的暗示,然而他想得却远不止这一些。
观音山匪众就藏身在红河县和上河县交界的观音山上,旁边还有巫觐装神弄鬼地蛊惑民心,太熙帝对这一切都心知肚明,可是却在红河县发生这么大的灾情的情况下选择视而不见,只怕其中有更大的深意——或许,是想要借百姓疲敝来使观音山匪众和小青潭巫觐无利可图,自然乏困。
“我这就写一封奏章,将此事的重要性说明,然后用八百里加急禀报给圣上。”刘识沉吟道,“圣上英明宽厚,自然会理解我们这样的苦衷的!”
百姓都没有了,还谈何创万世太平?百姓才是立国的根本!
红河县及周边的县邑成了死城,难不成观音山匪众和小青潭巫觐就会坐以待毙不成?万一他们流窜到其他的地方,脱离了掌控,他和赵铣以前的工夫不都白费了!
这些事,刘识相信太熙帝只要一想,都会明白的!
张明华见刘识胸有成竹,略略放了心,点头道:“这便好了。只是,等到明日借贷时,还是要让人提前维持好持续,免得再发生类似今天这样的踩踏事件。”
刘识点点头,道:“这是自然。我一会儿就去找安大哥和张典吏他们安排部署。”
等到刘识等人计划周全,东方已经露出了鱼肚白。
几个人伸着懒腰,活动活动筋骨,正要出门办事,彭瑾就领着云雾等人,端早饭过来慰劳众人,笑道:“早起听说你们忙碌了一晚上,就让人赶紧做了早饭端过来,你们好歹吃一些,恢复了体力才能更好地救助灾民。”
张明华等人忙都拱手感谢到:“多谢夫人。”
彭瑾侧身,没有受他们的全礼,在这个紧要关头,全凭这些人辅助刘识赈济灾民,稳定秩序,而她整日安稳在后宅度日,怎么好受他们的礼拜。
云雾等人便将书案上的案卷都仔细地收了起来,然后将早饭一一摆上。
“如今正是艰苦的时候,也没什么好给你们吃的,大家姑且吃一点垫垫肚子吧。”彭瑾指着桌上的米粥和咸粥以及荤素包子,歉疚地笑道,“等咱们红河县度过了这个难关,恢复了生产,我定会做一桌上好的席面犒劳大家!”
“哪里哪里,这些就已经很好了。这本来就是我们职分所应当。”大家纷纷答道。
彭瑾笑道:“好了,那你们吃饭吧,我就不打扰了。”
说罢,彭瑾就领着云雾等人离开。
张明华看着狼吞虎咽的众人,悄声对刘识说道:“夫人可真是大人的贤内助!”
刘识笑着点点头,又吩咐张明华道:“一会儿还要劳烦子亮兄去城中的富户家里走一趟,若是他们不愿意出资请人帮忙修整被冲毁的良田或是附近的道路,那官府也不会替他们出这个银子,他们就等着土地抛荒,然后被官府以荒地为由再征收回来吧!”
ps:今日第一更怕再晚了,先奉上祝大家周末愉快(。)
第384章 流言()
那些大户占着县中许多的良田沃土,单是靠收租就能富得流油,若是还想要借此机会盘剥百姓的话,那就等着自食恶果吧!
张明华娴于辞令,这件事交给他去办最为稳妥。
“大人尽管放心。”张明华拱手领命。
以工代赈的做法一经推出,立刻在县中引起了热议,引发了一阵反对的浪潮。
大户们自然不愿意“替官府”出资清理道路、农田,一直以来,这些都是官府应该做的事。
而灾民则觉得自己受灾已经很可怜了,结果不但领不到救灾物资,竟然还要去出卖劳力换取那一点点口粮!青壮年劳力还好,若是家里摊上一堆老弱病残,生存下来都很成问题。
那些大户们不愿意以身犯险,直接和官府对上,便纠集了许多灾民,许以各种好处,让他们在衙门口闹事。
而灾民们本就为生计所迫,在大户们的唆使之下,更是群情激奋。
于是,比起上一次求救济,这次衙门前围聚了更多的受灾民众抗议。
然而,在他们眼中一向爱民如子、宽厚仁德的知县大人,这一次却作风极为强硬,半点都不退步,并且言明,若是再敢继续闹事,就以律法论处。
按什么律法论处?
自然是按照暴民谋逆的律法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