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处处都彰显着大齐第一港的豪奢阔气。
人置身其间,不觉也觉得心情欢悦起来,真有身处盛世的富贵闲雅之感。
最后一日,约瑟芬先生则租用了附近的一艘较大的渔船,带着大家一起去浅海处捕鱼,享受大海上清凉的海风。
当船只在海面停住,四周除了蔚蓝无际的大海和展翅翱翔的海鸥,别无他无物,纯净而圣洁。
然而对于孩子们来说,吸引他们的不是这份广阔深邃、宁静圣洁,而是那不时俯冲下来捕食的海鸥,是那被鱼钩钓起或是被渔网兜住的各式鱼儿。
随着一条又一条的鱼被钓了上来,孩子们不时地爆发出一阵阵激动的欢唿,就连穿越到大齐之后,越来越文静娴雅的彭瑾也被感染了,不时地放声大笑,像是回到了前世最为纵情恣性的那段日子。
刘识在一旁看了,嘴角不由地越扬越高,这样恣意欢笑的彭瑾,让他打心眼里觉得耀眼辉煌。
他的妻子,就该这样恣意欢笑、快意人生!
因为假期即将结束的原因,一行人在天津港不过呆了三日,便要匆匆赶回了。
孩子们虽然觉得意犹未尽,但都懂事得没有纠缠。
又因为天津港耽误了不少的时间的缘故,所以大家回去的路程便显得赶了一些。
好在彭瑾提前就在马车里铺上了柔软的毡毯,走的又是平坦的官道,这一路赶来,大家倒也没有觉得被颠散了骨架。
快到京城时,刘识于行路上接到了一封飞鸽传书,读完立刻喜色难禁,畅快地笑出声来。
“怎么了,发生了什么好事?值得你这样高兴!”彭瑾在一旁笑问道。
刘识扬了扬手里的书信,笑道:“安大哥刚传过来的消息,子亮兄的任命下来了!”(。如果您喜欢这部作品,欢迎您来起点()投推荐票、月票,您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动力。手机用户请到阅读。)
第573章 升迁()
彭瑾见刘识如此高兴,便知张明华此番的官职定然不低,便赶忙伸手将刘识手中的接了过来,展开一看,不由地惊喜交加,高兴道:“翰林学士,还是殿前侍讲士,这可算得上是天子近臣啊!看来,圣上这次是要大力提拔培养张先生了!”
刘识点点头,仿若是自己受到了太熙帝的重用一般,开心道:“自打圣上登基以来,大力发展科举,凡是经由科举而进入仕途的士子,得到圣上青眼的,多被授予翰林学士一称,而殿前侍讲士更是一向都由才学得到圣上认可的名儒耆老或是大放光彩的新科士子担任。
子亮兄这一次身兼两职,皇恩深重,可算是守得云开见月明了!接下来,就只等着宏图大展了!”
彭瑾笑着点头,如此一来,她和刘识就不用因为“耽误”张明华这么多年而内疚了,黄氏心里大概也好受一些吧。
“底下还有呢!”彭瑾继续往下看,抬头高兴地说道:“驹哥儿也因此而被圣上特赐入国子监学习,这可是无上的荣耀啊!”
能进国子监的学子不少,有凭借家族庇荫的,也有凭借真才实学的,但是不论哪一种,能够被太熙帝特地赐旨入国子监学习的学子却是少之又少。
张驹如今担了圣上钦旨入学的名头,在国子监里只怕没有人会因为他贫寒的出身而小觑或是欺负于他,夫子们也会因此而对他高看一眼。
只要张驹用心向学,做出一番成绩来,将来的前程定然是无需担忧。
对于张明华和黄氏夫妻俩来说,只怕这要比张明华被太熙帝擢拔提升,还要令他们高兴吧!
这天下做父母的,哪一个不盼着自家的儿女都能有个好前程的呢。
“安大哥肯定是觉得这是个天大的好消息,所以他才明知咱们已经在返回的路上了,却还是迫不及待地飞鸽传讯,提前一步来告知我们这个喜讯了!”刘识自打接了短讯,笑容就一直都没有消散过,愉快地揣度道。
“这样也好。”彭瑾笑道,“提前得到消息,咱们正好趁着这半日的工夫好好地想一想到时候该送什么贺礼过去,免得进了城再琢磨,才耽误这半日的工夫!”
最迟今日城门落锁之前,他们一行人就能抵达京城了,所以安老大一封信传的其实没有特别的必要。
想必,安老大也是太为张明华高兴了,所以这才一定要飞鸽传书告诉他们的。
刘识含笑点头,建议道:“子亮兄任翰林学士和殿前侍讲士,驹哥儿不日又将入学国子监,各自送给他们送上一套文房四宝正是得宜。你觉得如何?”
彭瑾点点头,笑道:“文房四宝要送,不过,种类品质可得仔细地斟酌。”
于是,夫妻二人便就给张明华和张驹父子俩送贺礼的是兴致勃勃地讨论了起来,一路倒少了许多赶路的寂寞和急切。
太阳落山前,一行人紧赶慢赶的,终于进了城门,然后两家人在城门内各自分别归家。
刘识一家子人刚到灯笼巷巷口,便见安老大迎了上来,眉目低肃道:“大人,张先生来了许久了,一直都在前厅里等着大人呢!”
“子亮兄?”刘识诧异。
这个正春风得意的翰林学士兼殿前侍讲士,不好好地在家里接受大家的恭贺,怎么会这么晚了还留在自己家里?
刘识见安老大面色稍显低沉,不由地心中一沉,边往家走边低声问道:“可是有什么事?”
安老大摇摇头,回道:“我也弄不清楚,只是见张先生来时面色不大好,像是有什么心事一般。
而且得知大人还未从天津港归来,张先生也不离开,执意要在前厅等候大人回来。
我担心张先生是有什么要紧的事情要和大人说,怕耽误了事儿,就多嘴问了一句。想着万一真有急事,我也好提前提前传信给大人,让大人好提前有个准备。
但是张先生却又说没有什么大事。
可是到底有什么事,张先生却又绝口不提。
我看张先生那副神思无属的模样,怕误了事,就一直在巷口等着,想着至少能提前知会大人一声,好让大人做好准备。”
刘识越听脚步迈得越快。
彭瑾和孩子们还在马车上,见状便崔车夫上前赶上。
刘识和安老大的对话她听得不甚分明,但是瞧着两人的神情像是有事一般,彭瑾就不由地悬心。
她方才听到了“张明华”,可是按理说张明华刚刚加官进爵,正是春风得意的时候,怎么会让刘识和安老大两人谈之生忧呢。
彭瑾心中惊疑不定,满是担心。
待安老大交代完,刘识点点头,回道:“有劳安大哥了。”
安老大憨憨一笑,说道:“大人跟我还客气。这本来就是我应该做的!”
刘识对安老大感谢一笑,脚步匆促地进了门,临别前还不忘记和彭瑾和孩子们打个招唿,让他们自己先去后院安置。
彭瑾知道眼下她不方便跟着去一探究竟,便微笑着点头应下,带着暖暖和刘湛刘澈三姐弟去了后院。
等到彭瑾收拾妥当了,刘识才从前院回来,整个人神情似忧闷又似无奈,不住地摇头轻叹。
彭瑾便迎了上去,担忧地问道:“可是有什么事,张先生为什么会这个时候过来拜访?”
刘识携了彭瑾的手,在一旁的椅子上坐下,神情似惊讶又颇有些无奈地回答道:“也不算是什么事,子亮兄是特地来向我们道歉的。”
“道歉?”彭瑾惊愕,“张先生为什么要向我们道歉?”
他们刚从天津港返回,不久前又刚接到张明华获蒙拔擢的消息,正是欢悦高兴的时候,这时候张明华过来道什么歉?!
刘识无奈地一笑,解释道:“确切的说,子亮兄是替黄嫂子来向我们道歉的。”
“替黄嫂子向我们道歉?”彭瑾惊愕,转头像是明白了什么,脸上的惊愕便换成了若有所思。(。如果您喜欢这部作品,欢迎您来起点()投推荐票、月票,您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动力。手机用户请到阅读。)
第574章 因由()
刘识见彭瑾这副模样,便笑问:“看你这幅模样,你可是知道子亮兄为什么要替黄嫂子来向我们道歉?”
彭瑾原不想将黄氏的那点心思告诉刘识的,以免影响刘识和张明华两人的知心相交。
不过,既然如今张明华已经就此事向刘识道歉,她也就没有必要再去黄氏遮掩了。
“可是因为黄嫂子因为张先生为报恩而一直追随于你,因此错过了许多提拔擢升的机会,而心生埋怨?”彭瑾低声叹问道。
除此之外,她不做他想。
毕竟,黄氏也没有因为其他事情而表露过对他们的不满。
“原来你早就看出来了。”刘识笑叹一声,“可我却一直未曾察觉。若不是今日黄嫂子因为高兴,不小心和子亮兄说漏了嘴,子亮兄又为此而特地来向我道歉,我还不知道要煳涂到什么时候呢!”
方才在前厅,张明华一脸愧疚地拱手告诉他说,任命下来之后,黄氏十分开心,顺口就说了一句:“你总算是不用再做宁安伯的随扈了,这回可算是扬眉吐气了。也不枉你这些年来,鞍前马后的辅佐于他!”
略带嘲讽和埋怨的话语,让聪明的张明华敏锐地察觉了其中的问题。
“你这话是什么意思?难不成是觉得宁安伯耽误了我的前程?”张明华脸上的笑意微微一顿,开口问道。
大约是得知张明华获蒙拔擢的消息十分高兴,又为张驹能够入国子监,有个好前程而开心,黄氏一时没有察觉到张明华语气里微微的责备,顺口就回道:
“虽则你是为了报恩,他们也确实有恩于你,但是这报恩报的未免久了一些。好在之前虽然有了些弯路,如今总算是得偿有报了!
我听说翰林学士和殿前侍讲士多是由天子近臣担任,圣上如此提拔于你,可见对你很是喜欢,将来你必定前程无忧!
驹哥儿如今也奉旨入国子监学习,以他的脾性和才学,将来必定前程无量,能够大展宏图,光耀门楣”
黄氏因为欢喜,而兀自高兴地说个不停,没有注意到张明华脸上的笑意已经渐渐隐去,脸色逐渐变得低沉起来。
夫妻多年,张明华对黄氏很是了解,但是听黄氏如今这样说话,就知道他心中对刘石一家子怕是怨恨已久,嫌隙颇深。
再联想到刘识一家如今很少再上门来访,黄氏也不再像以前一样,经常带着孩子们去和彭瑾说话、陪伴,张明华心中明白,在他不在京中的这段时间,只怕黄氏早就向彭瑾表露出了不满,所以两家如今的来往才变得如此少。
张明华心中不悦,原本想开口责备黄氏,然而恰好听到黄氏在耳边感叹道:“如今你们父子俩都有了成就,骊姐儿的婚事也渐渐的有了眉目,我总算是能够放心了,也不枉我当初辛辛苦苦地扒拉他们两个,伺候你们父子!”
张明华听黄氏如此感叹,又瞥见黄氏比同龄人皱纹深深的脸庞,心中满是亏欠和感谢,责备的话就怎么都说不出口了。
但是,他虽然不忍责备一直辛苦操持家务、教养儿女的发妻黄氏,却也觉得对不住刘识和彭瑾。
若不是彭瑾给了他一份生计,以丰厚的薪水聘请他在大兴钱庄做账房先生,他怎么能够养活妻小,又怎么会有闲余的银钱来一直坚持读书呢?
若不是刘识赏识于他,诚意邀请他做幕僚,为他在太熙帝面前讨得县丞一职,既给了他官位体面,又让他在太熙帝面前挂了名字;
又大力支持他参加科举,将科举经验无私地倾囊相授,请求太熙帝准许他在西川府参加乡试,又早早地催他回京准备会试,他会有如今的成就吗?!
只怕如今他还在辗转于各个富人家里做西席先生,拿着微薄的束修勉强煳口,做他的落魄秀才。
就算是不提曾经,说这次他被授予翰林学士兼殿前侍讲士,不也是因为在儋州之役中立下的功劳嘛!
他若是不随同刘识巡行大齐海境,没有刘识的运筹帷幄、指挥若定,又怎么会立下这等功劳呢?
而且,太熙帝在旨意不也特意褒奖了他知恩图报,为人忠义吗,也就是说,太熙帝之所以提拔于他,也是因为赞赏他知恩图报、为人忠义的品格。
这些,黄氏怎么就没有想过呢!
张明华看着黄氏一脸的欢喜,默默地叹息声,找了个由头便出去了。
立在大街上,张明华徘徊许久,想到刘时今日就将由天津港抵京,便干脆调转方向,直奔灯笼巷的刘宅而去。
他不便责备一路陪他辛苦走来的黄氏,但是对于刘识和彭瑾的歉意,却无论如何都要表达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