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王导这不是打我脸,剧团靠着您活着呢。”刘云清笑着打趣了一句,压低声音“怎么?来找麻烦?”
王耀微微挑眉“找什么麻烦,我是来视察工作的。”
周围人一怔,随后哄笑起来。
“笑什么,都严肃点,告诉你们,要是消极怠工影响了票房,我以后就养个小百花剧团挤黄你们。”王耀板着脸笑道。
“哎哎哎,王导您别这么说,咱们剧团可是兢兢业业。”一个漂亮的师姐娇媚的戳了戳王耀的肩膀“除非,你把我挖去啊。”
“等我拿到酬劳的,都挖走。”王耀轻笑道。
众人说说笑笑了一会儿,各自准备去了,王耀准备看一场正式版,看看这段时间的排练效果。
演员们都去准备了,王耀走到前排,主动跟项霖恺打招呼“好久不见。”
项霖恺跟王耀握了握手,憨笑道“都不敢认了。”
“还适应吗?南方气候潮。”王耀笑了笑。
“还行,可能是秋天都差不多。”项霖恺笑了笑“这写的这戏,真厉害。”
“随便写写。”王耀轻笑道,看着项霖恺穿着戏服“带妆彩排?”
“嗯,这样能适应服装。”项霖恺点点头“要不然服装不合适容易影响效果。”
“倒是专业。”王耀点点头笑道“我作为导演,得检查一下你的功底。”
“没问题。”项霖恺扬起嘴角,笑得十分自信。
“那期待你的表演咯。”王耀愣了下,笑道。
看着项霖恺去后台补妆,王耀做到贺赛飞身边“你还在这儿打毛线,不上台啊?”
第一百一十九章 以戏服人(求订阅~)()
第一百一十九章以戏服人(求订阅~)
“换人了。”贺赛飞翻了个白眼。
“啊?你不上?那这戏得少了多大的看点?”王耀一怔。
“跟他对不起来戏,不如打毛线。”贺赛飞撇撇嘴。
王耀摸了摸鼻子“这哥们挺憨厚的,还有点傻。”
“戏好就行了。”贺赛飞白了眼王耀。
“那怎么不演呢?”王耀疑惑的问道。
“跟你对了戏,很难跟别人来电啊,差了点意思。”贺赛飞抿嘴轻笑道。
王耀眨了眨眼“你这挑角儿的毛病不可取啊。”
“找打?”贺赛飞秀眉一挑,扬了扬拳头。
王耀嘿嘿一笑,看了看剧场“朱记者呢?”
“你不在,人家拍什么。”贺赛飞笑了笑。
王耀摸了摸下巴叹了口气“没我可怎么办?”
“臭美。”贺赛飞抿着唇轻笑。
因为是正式演出,所以《武训传》的四折戏都要完整的演绎,按照王耀自己的表演节奏,可以控制在两个半小时,一百五十分钟,但是项霖恺估计会更长一些,希望不要拖到三个小时。
三小时的大戏,对于演员和观众,都是一种严峻的考验。
这次彩排从布景到服装都是按照正式舞台的标准,为了《武训传》茅韦涛自己掏钱置办了一套新的行头给大家,看着穿着新定制的衣服的演员开始表演,王耀坐在台下沉默不语。
贺赛飞也不再打毛线了,而是认真的看着。
徐峰时不时跟刘云清交头接耳,目光瞥向前面脸色越来越阴沉的王耀。
终于在四十分钟进入第二折前半段的时候,王耀叫了停。
配乐停止,舞台上演员都走到前面一排,刚完成了两个空翻的项霖恺坐在台上喘了两口气,跟着一起站在前面。
王耀背着手站在台下,皱着眉神色有些冷峻“你们有没有觉得,哪里奇怪?”
演员们互相看了一眼,都迷茫的摇摇头。
“咱们是一台戏,你们生生演成了一段段的戏。”王耀哑然失笑“你们怎么做到的?”
演员们都下意识的皱起眉,听得出王耀话中的意思。
项霖恺把帽子摘下来“我觉得还好吧,挺连贯的啊?”
“你第一次登台?”王耀疑惑的看着项霖恺。
项霖恺楞了一下,皱起眉“不是,我十一岁就登台了。”
“演过主角吗。”王耀问道。
项霖恺僵了一下,摇摇头。
“那不是你的问题。”王耀笑了笑,转头看向刘云清“刘团长,希望您往上反应一下,派演员,至少也要是个有经验的演员。”
刘云清尴尬的笑了笑。
“你不也是第一次当主角?”项霖恺听着王耀的口气有些不悦。
“你知道主角什么做什么的吗?”王耀反问道。
“就是舞台中心。”项霖恺答道“舞台掌控者。”
“呵呵,你能掌控得了舞台,你还能掌控得了观众爱看谁?”王耀不禁冷笑讥讽道。
项霖恺脸色一涨,有些恼怒。
“我告诉,什么是主角,主角是一根针,剧情是线,针带着线扎进一个个配角里面,这样才是一出戏,而不是一段段的戏,你们各自演各自的,演的是什么东西?”王耀收敛了笑容,皱着眉冷声训斥道。
所有人都被王耀突如其来变脸吓到了,因为王耀是弟弟,平时又经常被调戏而且脾气特别好,所有人都没见过他生气,突然一下,还真是挺有震慑力的。
回过神的各位演员都不能的回忆了之前跟王耀彩排时的感觉,好像,确实有些不太一样。
仔细想想,跟王耀合作的时候,会不由自主的跟着王耀的节奏,情绪表现什么的,也都是以王耀为主,而跟项霖恺合作的时候,似乎没有这种交流,就是苍白的背着台词按着台本做情绪和表演。
项霖恺皱着眉“我觉得演的挺好的。”
王耀看着项霖恺满脸不服气的表情,笑了“来,你坐在台下,咱们换换。”
项霖恺愣了愣,跳下台开始。
“衣服。”王耀跳上舞台时,刚好茅韦涛拿着王耀的戏服走出来。
“等着呢?”王耀一边换衣服,一边笑道。
“早就觉得有毛病,没想通,还是得你来。”茅韦涛帮王耀穿着衣服笑道“一下子就找到毛病了。”
“其实怪我,编戏的时候,放大的主角的作用,提高了剧情的紧凑性,要是主角引导不起来,戏就散了。”王耀压低声音。
茅韦涛愣了下,白了眼王耀“训人的时候倒是听威风。”
“嘿嘿。”王耀抿着唇轻笑一声带上帽子对其他站位的演员说道“来,咱们从第一折第一幕开始。”
板子弦子配乐声响起,舞台灯光恢复,大家全部再次进入状态。
项霖恺抱着肩膀在下来冷眼看着王耀的表演,心中十分不忿,被训是正常的,但是被一个同龄人教训,还是挺不好受的,所以他仔细看着王耀的表演,找着弱点。
论功底扎实度来说,王耀就算有着系统帮助,也无法跟从娘胎里就听戏的项霖恺相比,而且项霖恺的天赋也很高,但是缺了一种机灵劲。
因为他是从小学戏,还处于模仿的状态,很程式化,而王耀是自学成才,而且多家多种戏曲特色融会贯通,对剧本和人物又熟悉,有着属于他自己的节奏章程,所以表演起来,得心应手。
舞台上的每一个角色都很重要,尤其是配角,配角有时候甚至比主角还要重要,台上的演员都是老演员,什么都没问题,但是唯一的就是没有大局观。
而主角,恰恰就是要有大局观,他要在剧情里把每一个角色串起来,让角色和剧情一起融合起来,形成一种真实感,这样才能让观众看进去。
如果主角没有引导和串联的作用,那么舞台效果,剧情和配角表演在精湛,台下的观众也入不了戏,因为太乱了,乱花迷人眼,就是这个道理,观众在舞台上找不到重点。
而王耀在表演的时候,对每个角色都了若指掌,所以对戏和表演的时候,能够用细节烘托配角,这样来把剧情展现出来,抓住观众的视线。
本来抱着挑刺的态度去看戏的项霖恺,不知不觉间就入戏了,这个本子他几乎倒背如流,但是台上的表演对他依旧有一种期待感,这是很神奇的事情。
戏过一半,项霖恺彻底变成了一个观众,跟着台上的表演进入了一个真正的情景之中,几乎忘记了,自己早就知道后续发展的事情。
“停。”基本顺了第二折戏,王耀叫了停,配乐师父们不满的喝了倒彩,他们正到劲头上呢。
王耀对着配乐师父们拱拱手,看着台下的项霖恺“看懂了吗?”
项霖恺摇摇头。
“想学吗?”王耀眯起眼笑了笑。
项霖恺眸子一亮,用力的点点头。
“上来,我教你。”王耀咧嘴露出一个和煦的笑容,伸出手。
项霖恺伸手抓住王耀的手,借力上了舞台。
“徐老,骄傲吧。”刘云清凑过来笑道“这小子简直就是个妖孽。”
徐峰轻笑不语,看着舞台上给演员们讲戏时周身想带着光芒的王耀。
这个孩子,身上那种让人信服的魅力,似乎越来越重了。
王耀把主角的要领教给了项霖恺,又跟每一位演员都交代了一个表演剧情点,让他们跟主角搭戏的时候,绕着这个点,就不会跑偏。
说了好一会儿,演员们再次归位,王耀跳下舞台,这时才发现剧场内多了两个人,孔萍和杨凡导演。
“杨凡导演,来看戏啊?”王耀笑着打招呼。
“王导不欢迎?”孔萍笑吟吟的看着王耀,他刚才在舞台上讲戏的模样,还真有些骇人。
“当然欢迎。”王耀笑道。
“冒昧前来,想要看看现在的越剧发展到什么地步了。”杨凡导演跟徐峰握了握手。
“欢迎欢迎。”徐峰笑了笑“您是现代舞台剧的大师,一定要多给提意见啊。”
“不敢当,隔行如隔山。”杨凡导演谦虚的说道,看向王耀称赞道“你真是个天才。”
王耀微微挑眉笑道“杨导太恭维了,就是瞎胡闹。”
“看戏,看戏。”孔萍打了个圆场。
PS:感谢V_k的500,小七I的500,divsid的100,莫道无花的100打赏~
感谢大家的订阅,打赏,推荐票,月票支持~万分感谢。
还是打滚求订阅~
第一百二十章 一出戏,救活一个剧种()
第一百二十章一出戏,救活一个剧种
刚刚建国的时候,梨园行因为积极参加抗倭战争,为志愿军应援,为百姓鼓舞收获了不少好评,京剧的国粹就是那时打下的基础。
但是当年昆曲因为文人雅戏太多,老百姓听不太懂,失去了以前的文人受众群,而渐渐没落。
昆曲是南戏四大声腔的直系曲种,因为深受文人集团和宫廷的喜爱,而发展迅猛,几十年间就发展出一哇哦完整完善的戏曲体系,影响深远,也算是百戏之师,各个地方戏大多是直接借用了昆曲的体系,包括京剧对于昆曲的借鉴是最多的。
只要唱京剧的,学员时期的小段基本还在联系昆曲,因为昆曲对于身段的训练有着很完善的体系,梅兰芳先生的《贵妃醉酒》就是根据昆曲的身段作为蓝本。
但是由于受众少了,不接地气,观众虽然对昆曲有好感,因为昆曲过去就是高雅的代名词,但是实在听不懂,也就渐渐有些没落,这时恰逢京剧,评剧越剧的实力兴起,昆曲的生存环境更加恶劣了。
这时昆曲的老艺术家们为昆曲的发展十分担忧,想起清代尤为剧作家朱素臣写过一部传奇本子名叫《双熊记》,以这个为本子创作了一部《十五贯》。
主题就是揭露批判了主观臆断和循规蹈矩的官僚作风,歌颂了实事求是的精神,很符合当时的政治风向,而且剧情也接地气,是四对主角都是老百姓,而不再是昆曲一贯的大家闺秀和才子佳人的风月背景。
《十五贯》当时的创作团队,就是孔萍的江浙昆曲团,表演者是孔萍的师父那辈的老艺术家们。
《十五贯》戏一出,就反响强烈伸手百姓喜爱,周总理听闻后还特意邀请江浙昆曲团到京城表演,总理看完表示“你们做了一件好事,一出戏救活了一个剧种。《十五贯》有丰富的人民性和相当高的艺术性。”
借着主席大人也亲自观看过这出戏,看完后下达了三条指示,第一,祝贺《十五贯》的改变和演出成功。第二,要推广这部戏,凡是适合演出的,都可以根据各个剧种的特点进行改变,第三,是对剧团的奖励。
《十五贯》的风潮在当时无人能及,江浙昆曲团在京城一个半月,演出47场,观众达到7万人次,紧接着京剧,评剧,豫剧等等主流剧种都开始进行改变。
国歌之父田汉大师亲自提笔为《十五贯》写了一篇专访发表在《人民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