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件内容大致分为三部份。
第一部份类似自传,简单阐述了一下留这封燎角急件的始作俑者,也就是先前翘尾骨棺里下葬着的主儿,他的身份,以及他为什么要留这封信的原因。我把这部份反反复复看了三五遍,最后不得不承认,棺椁里那具离奇液化了的男尸,正是我唐家传人,活在一百多年前我爷爷的爷爷,也就是我的高祖父——唐花抚。
我去……还真是我先人啊……
高祖父是光绪年间的秀才,本想着考取功名成就一番事业,立誓报效祖国,立誓将唐家往正确的方向带,于是积极参加科举考试,积极参与戊戌变法。可无奈天不佑大清,慈禧发动政变,软禁了光绪帝,使得当下时局动荡,事发之后高祖父也逃离了北京城。不过不同于逃至日本的梁启超和康有为,高祖父唐花抚有着其它的想法,由于背负上了叛国的罪名,高祖父明白,只要这天下还是大清的,那他振邦兴家的愿望就无法从仕途上实现。怎么办呢?
想要在乱世之中有所作为,仰仗的无非就是一呼百应的强大人脉,可唐花抚没有袁世凯那种条件,他思来想去,最后想到了自家的老本行。
盗墓。
只要有了钱,也就有了立足于乱世的资本,唐花抚手里攥着老祖宗传下来的人皮古图,思忖了良久,最后还是用刀割开了自己的手臂。
逃命合着求财,唐花抚的第一站,就是下古村,而这光绪年间小小的百人山村,也是他的最后一站。
人皮古图上记录的地眼点位置有点奇怪,唐花抚经过反复确认之后才断定,这地方就是在村子西边那片无人水潭下面。
换言之,这是座水底墓葬。
唐花抚一开始还有点犹豫,你说盗墓就盗墓吧,无非就是求财,他本想着风高月圆夜,带上些掏土的工具,打个盗洞就完事了,没想到,这老祖宗留下的人皮古图上自己随便一选,就选到个劳什子的水葬墓……
而且,这还不是一般的墓葬。
这部份内容言简意赅,文笔清秀,字里行间透露出郁郁不得志的苦闷心情,我之所以看了好多遍,一来也是由于实在不愿意相信,自己居然干出掘了自家先人坟头这种大逆不道的事情,二来呢,也正是因为高祖父这份内心独白给我的感触十分震撼,一介草民,无权无势,也能胸怀天下,力图救国,这是种多么伟大的情操,散发着多么伟大的人格魅力,而我却把他的棺木给撬了,虽然他在这部份结尾处留了句——“凡日后掘我棺木之孙,皆不必挂心,当大势之趋也。”但我心里还是充满了大逆不道的负罪感。
第二部份的内容就有些邪乎了,陈述的基本都是和这绣花潭有关的事宜,信中说这绣花潭的地眼点在元朝年间就已经存在,但这地方属于“白脸地”,我高祖父当时来到下古村就是为了这白脸地,而且最后也死在了这白脸地。
这部份记述使用了大量玄学上的术语,我看的不是很明白,总体就是讲了下高祖父自己下到这地方之后发生的事情,短短几行字写的却是怵目惊心,这文中所述的白脸地,其实就是个“以阴养阴”的聚尸地。
也就是所谓的养尸地。
从第二部份的记述中可以看出,高祖父翻肉粽的技术和他投身科举考取功名的技术差的不是一星半点儿,下这白脸地不仅没有翻得半点银子,还惹出了很多大麻烦。我简单扫了下这部份的术语之后,便将所有注意力全集中到了最后一部份的内容上去。
自打从西周玉椁墓出来,我就一直想和家里取得联系,如彩柳所说,我父亲会告诉我所有事情的真相,但也正是从那时候开始,不仅是我父亲,连着我大姑和三叔也都一并跟人间蒸发了似的,居然几个月音信全无。后来还是从胖子他爸那里得知,这小波长辈们居然组团回老家这片翻肉粽来了。
这消息对我来说简直就是晴天霹雳,完全的莫名其妙。我跟着父亲的足迹回到老家,我爷爷又将事情的真相推到了个前所未有的高度,虽说爷爷和那狐面鬼女的话让我对自己家族的黑历史有了一点点了解,但总的来说,困惑始终多于真相,也正因为如此,我更加坚定了寻找父亲的念头,可没想到,这封高祖父留下的汉金燎角急件最后篇幅里的内容……
居然把我对家族这部份历史的疑惑给解释了个清清楚楚。
信中简述,至三国时期起,曹操就设立了几个专门负责盗墓掘宝的职位,相关记载上称之为“摸金校尉”,与之齐名的还有“发丘中郎将”,俩种职位干的其实都是同一件事儿,就是专门发掘坟墓盗取财物以充军饷。后来到了南朝宋前废帝刘子业的永光年间,作为曹操头号脑残粉的刘子业也效仿自己偶像设立了发丘中郎将一职,而我唐家先祖,正是前废帝手下“三十六中郎”之一、列位二十四的发丘中郎,天究将的领头人。
这前废帝刘子业是什么人啊?《宋书》中记载其“子业虽曰嫡长,少禀凶毒,不仁不孝,著自髫龀。”又者“诛剪无辜,籍略妇女”、“手足靡厝,行秽禽兽,罪盈三千。”芸芸,反正和刘子业有关的图文叙事你随便找篇来读读,基本都是一个意思,这位少皇帝啊,狂悖无道,畜生不如。(。)
第一百二十五话:三十六郎()
不过虽然这刘子业以**著称,只做了一年半皇帝,十七岁就被乱刀砍死,但也少有的喜欢读书,而且还是个颇懂专业知识的肉粽客。不同于自己的偶像曹老板,刘子业更是中国古代设立正式盗墓官职的第一人。
为什么这么说呢?
毕竟曹老板对这种事情还是比较低调,从不张扬,所干勾当不仅自己不承认,还不允许别人说,他刘子业倒好,直接把盗墓官职提上日程,昭告天下,还像模像样的派发了当时的红头文件。如此之高调,实乃后生可畏,曹老板当然自愧不如,也就让出了这个“第一人”的头衔来。
刘子业对盗墓事业可谓倾心,史料上记载,如果不是因为他怕坏了自家龙脉风水,第一个开挖的,很有可能就是他老子孝武帝的墓,可能他觉得,用自家老子的坟练练手,他爹估计也不会责罚他,更何况,他本就看他老子不顺眼。
好了,被刘子业这么一搞,“盗墓官”这种荒唐滑稽的事业编制就出来了,不过可别认为他这是瞎搞,出于对偶像的尊敬,这个职位在刘子业看来,编制体系那可是非常苛刻的,换句话来说就是一般人还担任不了。
他把职位设置出来以后,专门让自己的王叔、即建安王刘休仁和山阳王刘休佑来全权负责,处理政务的同时让他们兼职盗墓,并加封他们为“盗墓王”。俩位王叔当然知道自己这疯侄子平日里最喜欢干的事情就是“无缘无故怼亲叔”,任命书一下来哪敢怠慢啊,立马着手打造这支青史留名的盗墓军队。
前面说过,前废帝刘子业从小喜欢读书,学习认真且文章做的也还不错,除了历史之外还尤为喜爱民间传说,特别是对降妖伏魔的三十六天罡、二十八宿以及七十二地煞的故事异常痴迷,俩位盗墓王叔便投其所好,建立编排出了“三十六天罡地煞发丘中郎永光之将”,简称“三十六中郎”,根据一些名不见经传的野史记载,这三十六中郎将的规模可不一般,字面上看起来似乎是三十六个盗墓高手,而实际上,却是三十六支军纪森严的盗墓大军。
三十六中郎每支队伍都严格按照三十六天罡星宿位编排,建立初期,光是列位至前五的天魁将、天罡将、天机将、天闲将与天勇将这几支队伍,单支人数就达到俩百人之多。就凭这规模,挖一座耗时几十年修建而成的历代帝王陵寝也就几天的工夫,着实令人汗颜。由于发过红头文件,天下百姓也都知道刘子业这支作死大军,民间更是送其美名曰:横众。啥意思啊?横行霸道的大部队呗!在多数人看来,这支队伍干的事情哪是盗墓啊,简直就是狂风扫落叶一般的抢墓啊,那阵仗那排场那破坏程度,估计后来的孙殿英有幸一见都得自叹不如。
由于都是蛮干,而且都是莽汉的原因,导致这三十六支大军之中几乎全是些穷凶恶极的土匪,不过事事都有俩面,这几千人的队伍里,还是涌现出了八个非常有本事的领队角色,他们分别是:天机将周步昌、天闲将林玄机、天英将百里无徒、天暗将曹存芝、天异将赵明赋、天究将唐禛、天哭将丁世九以及天巧将李景真。
而我唐家的盗墓始祖,正是其中带领三十精锐盗墓之士的天究星位中郎将,唐禛。
当时看到信封上这份名单的时候,我并没有什么特别的想法,这些人就算在行业里再有名,可那也是千百年前的红人榜了,高祖父何必写这么详细呢?一个多月之后,我总算明白了高祖父这份用心良苦。这八个已经作了古的高人,可把我给搞惨咯。
接着看。
唐禛,字子博,福昌县昌谷人,早年跟随武陵王夺取政权,后孝武帝病逝,唐禛被收编至建安王刘休仁麾下,时任领步兵校尉,领士七百余人,后因刘子业编置盗墓官一职,刘休仁便将其编入三十六中郎将的队伍之中,是为天究中郎领将,三十六将列位第二十四。
生于乱世的唐禛极懂为人处世之道,自孝武帝至前废帝时期,虽是官阶一降再降,从护卫将军到领步兵校尉,再到后来只统领区区三十人的盗墓天究中郎领将,唐禛从未流露出任何不满的情绪,所任之职一律照单全收,所司之事也全都兢兢业业,言少行多,也绝不将自己卷入刘氏家族的内斗之中,也正因此,唐氏家族的香火才在六十余年的刘宋王朝里得以延续。
虽说在二十来岁的年纪就成了武陵王的家臣,后又因讨伐刘勋有功,加官封爵,平步青云,但在这之前,唐禛自己也是个传奇人物。传闻天究领将唐禛在年少时曾有一番奇遇,结实过正牌摸金校尉传人,从而获得一部份摸金真传,说起来,能有幸进入武陵府,也和摸金翻肉粽有些关系,当然,这是后话了。
说起来,刘子业当初设置发丘中郎将一职的初衷,一来是出于脑残粉的狂热,二来其实也多是为报复自家人而用,几次大规模调集三十六中郎掘冢盗墓基本都是如此,而且他不光盗,还像个农村妇人一般,命众郎将往被破坏损毁的陵墓上泼粪水,借此羞辱自家人。
唐禛虽对废帝所行之事大为唾弃,但他也像很多人一样,并未表露丝毫,也就跟着刘宋王朝一起继续过荒诞的日子,直到一年之后,淮阳王刘彧与一干宗王谋反,将刘子业斩杀于华林园竹堂,刘宋王朝再一次迎来朝权更替,作为主要谋反人员刘休仁的部下,唐禛也被迫编入了拥立刘彧称帝的势力范围之内,至此,只在历史长河中存在了短短十一个月的盗墓大军三十六中郎将,也就此宣告解散,其中大部份军力都被宋明帝刘彧投入到了著名的“义嘉之难”的战场上去了。(。)
第一百二十六话:花抚遗恨()
刘宋宗王形成的文帝系与孝武帝系两方的内斗,自公元466年二月一直持续到年底,虽说最后还是平定了内乱,但由于一直战乱不断,人民苦不堪言,刘宋的国力也逐渐大衰,唐禛见天地不仁,国政腐朽,想了一晚上,最后辞掉官职,称病退隐了。事后也证明,他这么做是对的。
能人都有大志向,同一时间刘宋朝堂之上也陆续有些人退出了刘家的政治舞台,不过这些人并没有退出历史舞台,其中有个人,在未来几年间,直接影响并间接左右了唐禛、乃至整个唐家之后的命运。
退隐之后的唐禛为了远离政治权力中心,回到了昌谷老家,娶了个同村富家女子过上了正常的生活,可惜好景不长,一年半之后,便被当初同在朝野做官的同僚找到,公元468年初春,唐禛阔别妻儿,再次干起了老本行。至此,盗墓一技,从此便在我唐氏家族内传承下来。
虽然不知道唐禛老祖是怎么想的,但唐家后世的子子孙孙们却对盗墓这一有损德行的祖业有着不一样的想法,就算说不上都能出人头地大富大贵,不过好在也都是铮铮铁骨的汉子,对于祖宗传下来的手艺和相关物识大多都小心保管,秘密封存,自己也不干这晦气丧德的勾当,而是一代一代往下传,这样既不没了祖宗,也不至于让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失传。不过唐家后人里既然能有知书达理识大体的子孙,那么自然也就有一些非常另类的存在了,比如爷爷口中说的“妙一手”,唐英屠。
唐英屠的光辉事迹燎角急件里倒是没提及多少,只是轻描淡写的说了句“自一手始,盗掘之业甚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