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栖田记-第19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是何等兴盛……

    “阁老,阁老?”赵祯见自己一番话说完之后,向来以风雅睿智称著的江阁老突然变得像患了老年痴呆症的傻瓜一般,张着嘴,瞪着眼,就连嘴角有口水流出来都丝毫没有察觉,就这样傻傻的望着自己,心头不由升起一丝忧虑,完了,此老该不会是突然患脑瘫病了吧?(咳,咳,古人虽无脑瘫一说,但中风一说却是有的,阁老这模样不正是和脑中风很相似么。)

    “嗯,嗯,官家有此豁达无疆的胸怀,老臣甚感欣慰,甚感欣慰,既然官家心意已决,那就发行吧,老臣第一个支持。”江阁老被赵祯这么一摇,终于醒过神来,他先伸手擦了擦自己的口水,随后十分明确的表达了自己的立场。

    “甚妙,甚妙,既然阁老也如此认可此事,待后日的大朝会,朕就宣布推行此典,由阁老你领衔,带领礼部书和国子监几大主理学士共同协办,另外,此书发布推行的序言也由阁老来执笔吧。”赵祯见他脑子没出问题,松了一口气之余,立即提出自己早已想好的方案。

    “什么?由老臣来领衔?官家,如果我记得不错的话,老臣已经辞官了……”江阁老一听,顿时不满的叫了起来,以他的老练智慧,哪里会看不出这本书一旦发行下去,会引起多大的风波震动,他这一把年纪的人,哪有心力去折腾这种事啊。

    “除了阁老之外还有何人有资格做这件事呢?想当年阁领衔颁布过那么多的新政,每次皆有惊无险的趟了过去,阁老处理这种最有经验不过,再说了,阁大老人,这本书你虽未看完,但凭阁老你眼光的老辣,自然看得出它的价值,如果因为某个人的推诿和消极怠工,最后导致这样有可以改变一个朝代走向的史诗之作只能被雪藏,阁老就不觉得遗憾?”赵祯一脸无辜的看着他道。

    “阁老,只要你帮我处理好了这件事,朕立即就放你离开,绝不失言,你别以朕不知道,前不久你已经让你的老管家去青孚镇帮你寻找合适的住宅了,你不是退下来之后,就想跑到青孚镇去养老么,如果阁老拒绝此事的话,嗯?”眼见江阁老就要出言驳斥,赵祯又补了一句。

    “官家,你,你,你对年老力衰的臣子全无悌恤之心,如此残酷剥削,你,你怎能忍心啊……”江阁老欲哭无泪,他以前怎会觉得眼前这个年轻的天子性情淳厚端良?现在看来,这明明是一只比自己还要狡猾、已经成了精的狐狸好吗?

    不管江阁老心头如何哀嚎,都改变不了新帝已经做了决定的事,新帝在第三日的大朝会上、郑重的提出了推行此书的事,并在朝会中直接宣布此事由江阁老领衔,礼部书和汴京、洛阳两地国子监的院监和院中几大德高望重的名宿一同协办此事,领了皇命的人眼见皇帝如此慎重对待关于一部未正是颁布发行的典集,以为是编书阁那边完成了什么鸿篇巨著,哪知等他们正式看到这本书的内容时,心头的惊愕简直难以用言语描绘……

第三百九十三章、青羲居士() 


    当然,大家如此震惊,并不是因为这本书不好,相反,如果抛开里面离经叛道的言论不管,此书确实是一本不出的史诗巨著,但问题是古往今来,哪个天子会允许公开发行如此大逆不道的书籍?莫非是陛下有意在试朝臣们的忠诚之心?

    被皇帝点名、负责此事的诸臣可都还记得先皇驾崩时的那场宫变,后因当今天子的继位诏书是被打入冷宫的先皇后,也就是现正在皇陵守陵的江贵人拿出来的,为此,虽然先皇后江氏母子是发动宫变的罪魁祸首,当今却偏偏不能定他们的罪,面对这样的事,谁心里都会感到憋屈,当今陛下想必也不会例外。

    意念落到这里,诸人就坐不住了,大家伙凑在一起低议,一定要在下个朝会上义正严词的向皇帝驳回此事,以表忠心,不得不说,人的补脑功能有时候是很可怕的,最后还是礼部书王钦若忍不住开口道了一句:“各位大人,此事的领衔负责人是江阁老,咱们想驳回此事,是不是应该先和阁老商量商量?”

    “王大人言之有理,阁老是此事的领衔负责人不说,此书的序言还是阁老大人执的笔,咱们与其在此私下猜测官家的心意,还不如去问问阁老大人。”国子东监的张知白先愣了一愣,紧接着深以为然的点了点头。

    几人略一商量,大家决定今个儿下朝就去找江阁老,至今在上朝的时间内去找他,大家都无此念头,必竟揣摩皇帝心这种事,在衙门公开讨论显然不太合适,当日下朝后,几人半途截住江阁老的轿子,拽着他来到一处茶楼,由张知白和王钦若开口,将大家的心事委婉的与阁老大人陈叙了一遍。

    “你们想多了,这书是官家曾在民间的恩师所著,已官家的恩师在他入京的时候赐与他的礼物,官家如今想将此书公开发行,显然早已经过深思熟虑的,绝非用来试探你我臣子的忠心,你们若真仅凭一已臆测就想驳回陛下这道圣谕,庙时定然会让陛下认为我等一个个都是那奸猾狡诈、一心只会妄揣摩圣意的逆臣。”江阁老听得嘴角抽搐不止,沉默了半晌,才一脸语气深长的接口。

    得了阁老的准信,诸臣又羞又愧的离开了,哎,都是官做主了,不由自主的就习惯拿自己最大的恶意去揣摩人性,看样子,新帝真是个了不得的心胸开阔之主,他们倒没有怀疑阁老想坑他们,要知道,此书的序页上的序词就是江阁老执笔所写,他若真想坑大家,自己便是第一个入坑的人。

    “张大人,王大人,看样子咱们真是枉做了一回小人呐,咱们这位新上位的天子与前官家不大一样。”从茶楼离开之后,回家的路上,国子西监的陈大人神色颇为复杂的开口。

    “确实不大一样,这一点从他在做太子时以及今年处理四省旱灾的事情上,就能看出来,只是,咱们这些人的官做久了,心逐渐已没有当初那份清明通透,哪怕明明能察觉到别人的品性为人,在关键时刻,却仍忍不住用最龌龊的心事去揣测对方的用意……”

    “写这本史鉴的青羲居士居然是当今陛下在民间的恩师,陛下有此大贤之人悉心教导,怪不得有此等豁达无疆的心胸……”王钦若也是颇为感慨。

    “却不知这青羲居士是何等人,这本史鉴从三皇五帝开始,一直写到唐末,虽然每个朝代的着笔篇幅都不大,但所有大事件皆记录在册,并且对于每一次关键的朝代振兴和败亡,都有入木三分的批注见解,按理说来,这等文献史记,绝非一人两人能完工,可这位青羲居士却凭一已之力写了出来,此人,实乃我等望尘莫及的不世之才啊。”张知白接口道。

    “不知道,许是隐于民间的大隐吧。”另几位大人同时摇头,在场诸人个个皆是饱学之士,天下文人隐士他们认得也不少,可这青羲居士之名却从未听过……

    两个月后,这本史鉴正式进入全国各大书院,被列为史记类的典范,一开始,各臣工学子见皇帝如此大力度的推行一本书,皆十分好奇,几乎是能拿到书的人都会或买或借,拿回来一阅,等他们看过之后,反应实难以一一描述了,赞不绝口者有之,口诛笔伐者更是不计其数。

    自皇帝决定发行此书的时候,便料到了会有许多反对的声音,为此,不管有多少反对的声音,最后都无一例外的镇压下去,没多久,所有不和谐的声音就多消失了,必竟这本书影响最大的是皇权,既然皇帝对此没有意见,其它人自然也不必跳出来做这个恶人。

    反对的声音消失了,很快大家就在寻找史鉴的作者青羲居士,(萧楠当年在写完这本书之后,并未属名,青羲居士这几个字是当今天子特意在末尾为她加上去的。)只是找来找去,却没有任何人知道这位青羲居士是何许人……

    没人敢跑去问皇帝,但却不时有人跑来找萧梓修打听,现知道当今天子少年时是在萧大人家长大的人不少,那青羲居士天子的恩师说不定也是萧大人的恩师呢,大家的意念一落到这里,愈发觉觉得自己的猜测没有错,当今天子的本事不必多叙,但从他十六岁开始披上战袍、到如今登上帝位的一系列表现,没有一样不显示这是个心胸宽广、又有雄才大略的英主。

    而萧大人呢,是本朝唯一有一个既是小三元又是大三元的状元公,这样两个同时一起长大的人,若说他们不是同一个恩师,大家才不信,梓修对于赵祯将史鉴正式发行出去一事,心头也是颇为震惊的,他当然知道这书是谁写的,但皇帝没有公开之前,他却不能透露关于此书作者的关点消息。

    从萧大人这没打探到半点消息,大家伙都很失落,好在这个谜团也没有持续太久就解开了,因为此书正式发行五个月之后,一纸诏书解了大家的惑。

    天圣二年五月二十八,一纸诏书来到青孚镇的江家村,圣诣的大概内容是:“萧家大娘子著史诗巨著史鉴,功在社稷,利在千秋,又因萧娘子生性淡溥,不喜名利,不肯授官接印,特赐封青羲居士扁名一块,并特赦青羲居士见帝不跪,见官不拜,钦此!”

第三百九十四章、阁老为邻(上)() 


    仁宗此谕一下,整个天下的文人皆沸腾了,当今天子的恩师竟然是他在民间的姐姐?一个女子竟写得出史鉴这样的鸿篇巨著?一时之间,无数怀疑和惊讶的目光都汇聚到了青孚镇这么地方,一时间,来青孚镇的文人雅士络绎不绝。

    经各方人马的努力探查,终把这位青羲居士的底细查出来了,此女姓萧,乃乾兴元年新科状元萧梓修的同胞姐姐,现年刚刚三十岁,幼时由其拥有秀才功名的外祖教导读书习字,并同时随其父习武练箭,十一岁时,其父去世,整个家庭的担子便由她一肩挑了起来。

    她以区区十一岁之龄的稚嫩之躯挑起整个家庭的重担,不仅要抚养两个年幼的弟弟,还要供自己的未婚夫读书。在这样的前题下,非但没有让一家人陷入举步为艰的生活困境、反而只用了几年时间,就让自己的家成了青孚镇有名的富户。

    青孚镇的第一个茶园是她建立起来,曾名躁一时的雪针也是她制作出来的,大中祥符二年幽云大乱,前太子赵佑在幽蓟州振灾平乱的时候被辽人抓走,若非她以一已之力扭转乾坤,半道上将赵佑从辽人手中抢了回来,当时的大宋不是面临割地赔款的窘境,就是战火纷飞的局面。

    当今天子未入京之前,没有入过一天学堂,文韬武略全由她一手教授……众人瞧着手里的这份资料,第一反应是不信,这些都是假的,一个在此之前、从未出过门的山村的猎户之女,如何能有这般逆本的本领?第二反应,这都是杜撰的。

    可紧接着大家又想起当今天子,当今天子刚回京的那几年,先帝虽将其封为寿春郡王,却从未正经为他请过老师,也就是说一个十二岁才回京,又没有正经老师教过的年轻皇子,十六岁随军出征,结果他一入战场,便如那入海的蛟龙一般,正式灿放属于他的光芒。

    从燕云回来之后,当今就被立为太子,他成为太子之后,不管是处理政务的本领,还是御人之道,样样都远胜前太子……以前大家一直想不通,一个从民间寻回来,从未受地系统教育的皇子,怎的就有这样的本事,现在当这个青羲居士被暴出来之后,大家忽然就明白了。

    当今天资过人是一方面,最重要的是他身后还有这样一样学富五车,胸中韬略如海的恩师姐姐,最优秀的天千马恰好遇到了最好的伯乐,最终的结果自是不言而喻,联系以上种种,大家心头的怀疑不知不觉就被瓦解,若萧娘子不是青羲居士,谁又能是青羲居士?

    不说外面诸人的心事,但说当事人萧楠,她刚接到这纸诏书的时候,颇有些懵,当年为赵祯编写这部史鉴的时候,萧楠从未想过赵祯会将其公开发行,一来,她没有想过要抢司马光的功劳,二则是这本书和资治通鉴不一样,对于这个皇权至上的时代来说,她书里很多批注只能用大不敬来形容。

    当年给赵祯的时候她都颇有些犹豫,生怕有朝一日因此书给家人带来灭门之祸,最后终于她选择了相信自己一手调教出来的孩子,将这本送给了他,她送这本书出去的时候,主要是希望此书能给赵祯起一个以史为鉴的鞭策和警醒作用,但是她万万没想到……

    要说心头没有感动,那是假的,那书里除了总结了每个朝代兴盛和消亡的原因,还剥析了皇权独大存在的种种弊端,此书一旦正式发行、成为各学院学子的课本之后,时日一久,大家观念受其影响,对皇权的敬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