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窦维、莫子石和林子他们看起来相谈甚欢,甚至有惺惺相惜之意。林子他们初始还有些拘谨,但聊到后面都是手舞足蹈、神采飞扬。难得的是窦维从头到尾都没有显现出大神的那种高高在上,七个人像是天真无邪的孩子,抛开了所有身份、地位等外在的一切,像是单纯的聊理想
等吴存千带着窦维和莫子石一走,曲经就跟林子他们说了要搞个录音棚的好消息,哪知道林子带给他的消息更加震撼——莫子石老家就在大凉山,所以这次采风,窦维和莫子石也将会同行
我内个鬼鬼!
这是要火?
一返回园区,曲经就开始和李卫国等人筹划即将进行的“大凉山采风”:行程和时间不用他们考虑,一切都由林子等人自定。活动小组里的冯喆和刘鑫将会同行,除了充当“人肉提款机”外,最主要的是肩负随拍和视频回传的艰巨使命。
让曲经没有想到的是,“大凉山采风”是场说走就走的旅行,窦维和莫子石回到北京后很快又给林子他们打了电话,转天就奔了四川。
他们前脚刚走,网上就冒出来一篇文章,而且标题无比惊悚——“窦维已死。”
文章翔实的追忆了从上世纪90年代起窦维带来的震撼和感触,比如提及了窦维的摇滚时代、风波时代以及最终回归音乐本然的时代,从不同时期的音乐风格和窦维的心理历程铺陈开来,还佐以看似真实的独家爆料,让人感觉整篇文章并不是在说窦维,而是说一个时代的音乐情怀。
反正曲经看的有些感动,但文章的后半部分却笔风一转,开始对窦维大加声讨,说他江郎才尽,说他近年搞的音乐徒有其形,完全变成了假托于寻找音乐本源的梦呓而不知所云
文章的的结尾是作者的批判,不仅怒斥了窦维新组建乐队即兴演奏的形式,还说窦维越来越不思进取,竟然已经沦落到与业余乐队为伍的地步,并且还配了窦维与“初醒乐队”几名成员聊天的照片
曲经看完之后心里就是一阵卧槽,这作者显然就是那天偷拍的货啊!最让他感觉奇怪的是整篇文章显得非常断裂——前面写的挺好,后面写的也不错,但就是前后显得非常突兀,就好像本来想描写对一个人的崇敬,但又不得不硬着头皮去批判似的
这篇文章开始并没有多少人点击,但不知怎么后来竟出现在微信的朋友圈里,而且一下午的时间便遭到了疯转,到第二天的时候,已经在网上形成了热议——不少先前有关窦维的文章都被扒了出来,知乎、天涯上的帖子不断跟帖评议。
“这怎么看起来倒像是故意炒作似的?”曲经奇怪的对李卫国道,他是真搞不懂这篇文章作者的用意,要么夸要么贬,这样首尾两端的算几个意思?故意引发人们谈论的兴趣?
“管他想干什么呢,反正已经形成了话题效应,我们就顺水推舟呗”,李卫国倒想的挺开,还唯恐事情闹的不大,********想着怎么在这件事情上推波助澜。
曲经跟吴存千就这个问题沟通了一下,吴存千也啼笑皆非,排除了这件事是曲经他们故意操作后,也拿不定主意,为此还特意给问询窦维应该怎么处理,结果正采风采的嗨皮的窦维发回条消息:窦维已死,有事烧纸
想来想去,曲经和李卫国决定要正视这个话题,面对一些人对于“初醒乐队”到底是谁的疑问,如实的做了回复,并且截取了活动当天的视频片段。
结果就是“初醒乐队”的视频片段也跟着火了,跟那篇文章一起遭到了疯狂转发。李卫国又在园区的公众号上开辟了一个“初醒乐队”的专栏,陆续上传了活动当天的视频节选——结果就是关注人数从3000左右迅速扩增到了16000多
等李卫国把冯喆从四川传回来的采风视频挂在微信平台上后,一下午的时间,粉丝又增加了4000多——反正曲经是有点儿看不懂了,本来是件挺操蛋的事儿,结果还成好事儿了!
冯喆发回来的视频拍摄地是在中国的“石榴之乡”会理,因为此次采风纯属私人行为,并没有受到当地文化馆等机构的诚挚接待,这也让林子他们得以跟最普通的当地居民打成一片:视频里有当地居民唱的唱歌要唱丁对丁、使牛号子、柳树台等原生态民歌,生活气息十分浓郁,还有高亢的会理彝家号角以及他们跟当地人手拉手跳蹢脚舞
最好玩的是他们轮番被当地人“筛糠”的景象:七八个彝人抱头的抱头,扯手的扯手,拉腿的拉腿,把他们摆成五马分尸的造型,随后像摇筛子一样筛起来。
刘鑫在录制这段视频时客串了解说,“筛糠”是当地彝人的民间习俗,取越筛越健康之意,每逢节日或亲朋好友来临,彝人就会用这种形式来表达祝福——是不是越筛越健康不知道,反正视频里窦维的眼镜是被筛掉了
这段采风视频传到平台后,很快遭到了疯狂点击,两个小时的时间点击量就破了4万,很多人评论说拍摄的风格非常平时,一点儿不像很多节目那样照本宣科,而且看起来没有任何既定剧本,完全是兴之所至的纯天然拍摄
这也让曲经看完评论忍不住直乐:可不是纯天然么,连个摄像机都没有,用的都是手机
78466 。
784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