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明演义-第16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此战一经展开就进入了白热化,红巾军射出一波羽箭,只见箭雨遮蔽天幕,嗖嗖的射向处州城上的守元军。

    一时间中箭者无数,死伤更是不知何几。

    红巾军的士兵们将云梯靠上城墙,脸红脖子粗的分离上爬。

    待他们即将爬上城墙之时,石抹宜孙一声令下,元兵们搬起滚石滚木,直接向城墙下砸去。

    被砸中的红巾军士兵瞬间头破血流的滚下云梯,摔到地上,瞬间成了一摊肉泥,血腥味弥漫战场,天际被鲜血染成了红色。

    天发杀机,龙蛇起陆,人发杀机,斗转星移。

    红巾军的是士兵们见到那些同僚的惨状,心中虽有畏惧,但在军令之下,他们还是暂时忘却了生死,冒着危险爬上了云梯。

    好在这次他们的头顶之上没有在落下滚石,滚木,当所有人都以为处州城的滚石,滚木已经告捷之时,那些元兵们又用出来更为残酷的手段。

    就见拿下红巾军的士兵们即将爬上城墙之时,那些元兵们,抬着一口黑锅,瞬间便泼洒出了一滩黄色的液体。

    黄色的液体落到红巾军士兵们的身上,那些士兵身上顿时被浇的齐了一身的火泡。

    忍受不了疼痛的折磨的士兵松开了双手,掉落云梯,在半空之时便已归去。

    那些侥幸未死的士兵们则还要忍受痛苦的折磨,这些士兵疼的满地打滚,一声声惨绝人寰的叫声让人闻之不由胆寒。

    那些还活着的士兵们爬到同僚的身前,祈求道:“杀了我,求求你杀了我!”

    那些红巾军的士兵感到非常的为难,心中已狠便抽刀杀了自己的同僚。

    如此也激发出了他们心中的战意,还活着的士兵们战意更加高昂,纷纷不要命般向城楼上爬去。

    由于红巾军的猛烈进攻,处州的元兵一时间竟有些低档不住,很快就有大批的士兵爬上城楼与元兵们展开了激战。

    有了这些士兵们的牵制,越来越多的士兵们爬上了城楼,很快城楼上便到处都是充斥着红巾军士兵们的身影。

    双方在城楼上激战一个时辰之后,元兵节节败退,石抹宜孙见状当机便下令,将镇守东城门和西城门的士兵们调到南北城门用来抵挡红巾军的进攻。

    可是如此一来,东城门和西城门就陷入了无兵镇守的境地。

    只要徐达和常遇春往东西城门一派兵,轻而易举的就能攻占两座城门。

    到时徐达和常遇春就可以率领队伍,从东西城门就入到城内。

    到时二人就可以在城内直接攻击南北城门的元兵。

    以二人兵力的优势,就能够不费吹灰之力的攻占处州。

    其实石抹宜孙又何尝不知自己方才的举动所带来的隐患,但他也是毫无办法。

    他本以为只是一些红巾军,定然不是他的对手,谁知这些红巾军的竟将他逼到了如此地步。

    好在徐达和常遇春的决定正合了他的心意。

    二人并没有派兵趁机攻占东西城门。

    其实在徐达和常遇春看来,只有在正面击败元军,才能算是真正的胜利。

    好在士兵们也没有让二人失望。

    在士兵们强烈的士气之下,石抹宜孙的举动无疑成了无用功。

第三百二十章布局,刘基() 
又经过一个时辰的激战,石抹宜孙手下的四万兵马,基本已经死伤殆尽。

    石抹宜孙举目看去,就见自己的周身充满了红巾军士兵的身影。

    “滁州还是失守了!”石抹宜孙惨然一笑,接着便举起军刀,自缢身亡。

    待徐达与常遇春走上城楼,看到了石抹宜孙的尸体之后,徐达轻叹道:“这石抹宜孙也算是条汉子!”

    常遇春淡淡道:“确实,元军诸将之中,似石抹宜孙者,着实罕见!”

    徐达道:“厚葬吧!”

    接着徐达有对常遇春说道:“常兄弟,你立即派兵前往应天,将我们已成功拿下处州的消息告知元帅!”

    常遇春点点头之后立即就去着手安排徐达交代的事情。

    常遇春派出了一队士兵前往应天通知朱元璋。

    朱元璋在得知徐达,常遇江春二人已经拿下处州之后大为高兴。

    要知道在攻下处州之后,浙江中部和西部就都成了他的天下了。

    这样一来,他的地盘便大为扩展,在中原大地上占有了很重要的一席之地。

    什么事情都有利有弊,他的地盘扩大了,而敌人也随之多了起来。

    他的领土,东面北面邻张士诚,西面邻陈友谅,东面邻方国珍,南面邻陈有定。四周的邻居,没有一个不是自己潜在的敌人,而且还都十分强大。

    朱元璋心里高兴之余,便想到了自己现今的处境,急忙派人通知徐达、常遇春马上着手做好两件事情。

    一件事情是,着人南下去笼络方国珍,不要让方国珍与红巾军闹摩擦。

    这个时候,那陈有定在浙江的势力还相当地弱,对红巾军基本不构成威胁。

    另一件事情是,朱元璋叫徐达、常遇春筹集十万精兵,随后北上攻取张士诚的地盘绍兴,然后马不停蹄地朝北打,一直打到江苏境内,最后逼向张士诚的大本营苏州。

    与此同时,朱元璋命令镇守镇江的周德兴南下,与驻守常州的汤和、廖永忠会合,先攻取无锡城,再向苏州城挺进。

    朱元璋还告诉徐达、常遇春、周德兴、汤和等人,他准备调集十几万大军,计划先开到芜湖,然后一路东进,到达太湖西岸后,分兵两路,一路北上,与周德兴汤和会合,一路南下,与徐达、常遇春会合,两路大军,沿太湖东岸,从南北两面夹击苏州城,一举将张士诚的势力清除干净。

    朱元璋的谋划让众人感到一阵心惊。

    不过,朱元璋虽说是如此安排,但却是迟迟没有行动,毕竟这其中有着太多的顾虑,若是稍有差错,可以说他现在所拥有的一切,就会瞬间一无所有。

    不过该调的兵马,他还是调了。

    还未正式与张士诚开战,则是因为他一直在等一个契机,只要这个契机出现,他就会着手实现自己的谋划。

    而现在他所要做的就是布局。

    此时却说徐达。

    徐达在攻下处州之后,便学着朱元璋的样子,到处拉拢当地的文人名士在处州城里为官。

    就在这拉笼的过程当中,徐达听人谈起,说是在处州青田县境内,住着一位名声十分显赫的读书人,姓刘名基。

    徐达还听人说,那刘基不仅满腹经纶,而且极富军事韬略,既有文化,又懂军事,徐达自然要把刘基向朱元璋推荐。

    不过,徐达是个稳重的人,在向朱元璋推荐刘基之前,他把刘基的情况摸了个一清二楚。

    刘基,字伯温,处州青田县人,世代书香门第,据说是北宋杨国公刘光世的后人。

    刘基自幼时起就很聪明,有“神童”的美誉。

    自长大之后,刘基更是聪颖过人,十四岁考中了秀才,两年后考中了举人,二十三岁一举中进士。

    只是刘基也是生不逢时,元廷贬压汉人,他虽然考中了进士,但却在家乡闲居了整整三年。

    三年之后,才被选派到江西高安县做了一个县丞。

    虽说做了县丞,但也郁郁不得志,且不说他的一身才华难以施展,蒙古贵族根本就看不起他。

    就因此刘基有了辞官的想法,可就在此时他却被擢升为江浙行省儒学副提举。看起来他的官是升了,但刘基仍然觉得自己毫无作为。

    一者是因为他是汉人的身份,那些蒙元贵族总是无故陷害于他。

    二是他自己的主要兴趣并不是在学问上,而是在军事谋略上面。

    就因此,在做了儒学副提举之后没多长时间,刘基便辞官回到了家乡。

    方国珍起兵反元之后,元廷浙江行省推荐刘基为元帅都事,帮助那石抹宜孙镇守处州。

    刘基以为,他大显身手的机会到了。

    于是刘基便高高兴兴的走马上任,接着他鼓动石抹宜孙,对浙江的农民起义军采取诱降和屠杀两种手段进行镇压,使浙江的农民起义大受挫折。

    对方国珍,他坚决主张用武力解决,并亲自征调军队,还拟好了对方国珍的作战计划。

    然而,元廷不想对方国珍动武,只想对方国珍招安。

    刘基的想法与元廷的想法发生了冲突,也因为此,刘基被贬为处州路总管判官。

    而在他做了总管判官之后,手中就没有兵权了。

    没有兵权,刘基就非常失望,失望之余,也就是朱元璋向浙东进军之前,刘基再度辞官回到老家青田。

    说实话,若是刘基还留在石抹宜孙的身边,徐达和常遇春能不能打下处州都还难说。

    而让徐达关注到刘基的原因,则是因为刘基的诗。

    “平时盗贼起成云,厚禄能无愧庶民。樽俎自高廊庙策,经伦不用草茅人。”

    诗中刘基用“草茅人”自比,表露了一种深深的失落和怨恨。

    若只是因此的话,徐达也许还不会看重刘基。

    可刘基的另一首诗则是让徐达刮目相看,也让徐达对他升起了非常浓厚的兴趣。

    诗曰:“群盗纵横半九州,干戈满目几时休?官曹各有营生计,将帅何曾为国谋?猛虎封狼安荐食,农夫田父苦诛求。抑强扶弱须天讨,可惜无人借箸筹!”

第三百二十一章刘基来投() 
也就是因为这两首诗,徐达知道这个刘基是一个有大本事的人。

    而朱元璋打天下就需要各式各样的人才。

    也就是因此,徐达来到了刘基的家中。

    徐达走进刘基的家中之后看到了一个五十多岁的中年人。

    徐达问道:“敢问你可是刘先生?”

    那中年人看着身着一身戎装的徐达,点头道:“正是,不知将军来找在下有何贵干?”

    徐达闻言急忙放下身段,俯身施了一礼,说道:“徐某此来是有一事相求!”

    中年人,也就是刘基说道:“但说无妨!”

    徐达淡笑道:“徐某想让李先生助朱元帅一同成就大业!”

    听到徐达的话,刘基皱了皱眉头,道:“你说的朱元帅可是朱元璋?”

    徐达点了点头。

    刘基摇了摇头,说道:“刘某怕是要辜负将军的好意了!”

    徐达闻言急忙问道:“为何?”

    刘基淡淡道:“在下上有老母下有两子,实在是难以离家!”

    听到刘基的话,徐达淡笑道:“刘先生,徐某对你所做的诗句也略有耳闻,我想,像你这样的人,应该不会是因为家有老母和幼子就会放弃我的邀请,如果我所料不差的话,这其中定还有别的因由!”

    刘基道:“忠臣不事二主,刘某既然为元廷效过力,做过元廷的臣子,那自然不会再为其他人效力!”

    徐达闻言便知道刘基话都是一些推脱之言,他也知道仅凭借自己无论如何都是不能说服刘基的。

    徐达决定还是将此时告诉朱元璋,看朱元璋会作何安排。

    徐达拱手说道:“既如此那徐某就告辞了!”

    刘基拱手道:“慢走,请恕在下不能相送!”

    徐达回去之后就拍了一队兵马,向朱元璋告知刘基的事情。

    接到徐达的消息之后,让此时正值用人之际的朱元璋大为高兴。

    但当他知道刘基不愿意入伙之后,朱元璋的眉头便皱了起来。

    朱元璋爱才心切就将李善长和朱升叫到了府中。

    朱元璋说道:“徐达在青田发现了一位大才,我欲将他请到府中,可是那位大才却是直言相拒!”

    朱元璋接着便对李善长和朱升说了一些关于刘基的事情。

    朱元璋又接着说道:“我真想亲自把刘先生请到应天,助我大业呀!”

    这时,李善长缓缓说道:“李某以为,应天与青田远隔千山万水,一来一回就要耗去许多时日,而朱大人现在公务繁忙,实在不宜离开应天一步!”

    朱元璋接着说道:“军师,那就让朱先生去青田走一趟如何?”

    李善长缓缓地摇了摇头:“李某以为,朱先生去青田,虽会有一定的作用,但作用不会太大,要知道,徐将军派去做说客的人,大都是刘基的熟人和文友,这些人都无法劝说刘基出山,甚至连刘基的面都难以一见,朱先生即使去了,恐也很难劝说得了刘基!”

    李善长说的当然不无道理。

    朱元璋不禁喟叹道:“如果不是难以走开,我真想亲赴青田,哪怕在青田住上一年半载,我也要把刘基请到应天来!”

    朱元璋这话,是发自内心的。

    这时朱升说道:“军师,照你这么一说,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