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都是一团糟,至少要过了今年,一切才会恢复秩序,那时候百姓有了余粮,至少满足了吃饱穿暖的生活基础,才会安定下来,再等来年,他就可以有了更多的计划,一个连温饱都解决不了地方,百姓又怎么会有空闲去思考其他东西呢。
而在此时,冀州邺城,说起来如今的袁绍已经是冀州刺史,就连青州也是基本拿下了,不过在并州他却是遇到了劲敌,那就是来自并州本突出势力诸侯的抵抗,最最头疼的,则是来自鲜卑境地鲜卑族,不同于幽州本土内乌桓人,鲜卑才算是真正的难以对付,并州、幽州以北几乎都是鲜卑领地,地盘极大,又地广人稀,实在是不好对付,就连在渔阳郡囤聚的鲜卑人,也只是鲜卑族的几个部落联盟而已,也是因为袁绍与他们在幽州都想要对付公孙瓒,所以才时有联合而已,但真要说到关系有多好,那却是不可能的了。
要说最大的势力,还是要以鲜卑境内的擅石槐为首,部下鲜卑众数十万人,如果不是并州有古长城抵御,后果还不知道会怎样呢,不过也庆幸的是,擅石槐也只是其中较大的一支而已,其内部也是和中原一样,大小势力割据不少。
就连稍次一些的张扬等作为并州本土势力,也是不好对付,并州的壶关作为险关要塞,更是让他恨得咬牙切齿。
现在袁绍在邺城召见众谋士,准备商量进攻并州事宜,事实上,并州就如同一块肥肉,摆在袁绍的面前,让他想吃吃不到,心情的郁闷可想而知了。
“诸位,如今我军进攻并州数月,却被困在壶关这个险关面前数月之久,各位有何策以教我啊?”
下面的沮授看见袁绍心忧,而像谋士逢纪、审配、许攸等人故意不作声,就连别驾田丰似乎也没有想出什么好办法,他自己暂时也没有想出办法来,只好硬着头皮先劝慰道:“主公,如今壶关难克,这也是没有办法的,壶关作为并州门户,张扬等人与高览、高干等将军又俱囤重兵在那里,两相防守进攻,委实难克,依我之见,不如暂时缓上一缓,等敌人懈怠,再一击而定,也好过现在徒损兵马钱粮啊!”
在旁边的逢纪却不这么想,立刻反唇相讥道:“主公,万万不可,如今壶关难克,那是因为并州张扬等人还能支撑,然而实际上损失兵马钱粮又不只是我们一方,张扬等人也俱是如此,以冀州钱粮广盛之地,两方互拼消耗,到时候最先支撑不住的一定是张扬等人,到时候以并州积弱,一打开壶关,整个州郡岂不是弹指可下。”
(本章完)
第125章 上架感言()
明天小说会上架了,今天已经跟编辑联系好了,新书上架首订总是关乎成败的一件大事,希望看书的朋友有能力都能支持一下正版,虽然第一本书书写得并不怎么好,我自己也觉得呢。/滑稽
到时候上架以后,书就算收费了,以后诸位看书的小伙伴有什么觉得书不对的地方,哪里不好的地方也可以说出来,我看到呢,自然也会根据情况,选择该改的的还是得改。
前面其实关于这本书就改过一次,当时许多小伙伴吐槽第一人称看着不舒服,没办法吖,读者最大,改呗!
我写书当然也是希望不断进步的,最起码在我的计划里面,怎么也要写个一辈子之类的吧。
就是因为很喜欢。
平时除了自己去看其他读者怎么写学一下之外,也希望看书的能够提出不足来。
当然了,如果觉得我的书还可以,也请不要怜惜褒奖,我都是会非常开心的收下的哦。
(本章完)
第126章 袁绍的过往上()
其实认真说起来,袁绍手底下的谋士如逢纪、审配、郭图、许攸、荀堪等倒是大多都是具有真才实干之辈,只是有一点不好的是,正是因为谋士过多,所以彼此之间谁都想要争袁绍手下第一谋士的位置,这才彼此派系林立,常常是自相私斗。
还有一点,那就是袁绍自己了,袁绍出身于汉室之下的一个权倾天下的官宦世家,从高祖父袁安起,皆官拜三公,人称“四世三公”。
就是到了他父亲那一代,也是权利极盛的,袁绍父亲袁逢,伯父是袁成,因为是庶出,后来被过继给人袁成,这小子从小就生得英俊不凡,还不到及冠的年纪,就开始做官,素有清正能干之风,后来遇上了父亲母亲先后逝世,就一直在辞官服丧,更是隐居洛阳,之后,就是他一生中的重大转折出现。
当时的汉皇朝,宦官专政的情况非常厉害,将以官僚士大夫和太学生为代表的一类人称为党人,进行各种残酷迫害,袁绍这时候自然是知道这种情况,他表面上隐居洛阳,实际上却是在暗中结交那些党人和一些看不惯宦官作为的人。彼此相互结交密友,专门结成了一个以反宦官为目的的联盟。
也是第一次,袁绍的行动引起了那些宦官的注意,那时候朝廷昏暗,当官就相当于找罪受,中常侍就曾经有警告:“袁本初故意不应朝廷征召,还养些不要命的人,他准备想要干什么?”
风声传到袁隗耳朵里,当面吃着袁绍,“你这是要破灭我们袁家!”
袁绍年少轻狂,又怎么会把父亲的话听进去,况且在他看来,袁氏四世三公,本身就与汉皇朝捆绑在一起,一荣俱荣,一损即损,如今宦官弄权,在外百姓民不聊生,在内百官难做,这才是要亡国亡家的节奏,他又怎么会善罢甘休。
中平元年,黄巾之乱爆发,这场民间百姓起义虽然最终以失败告终,不过到底让朝廷震动了,宦官们也知道自己平时做得过火,相继有所收敛,汉灵帝也宣布大赦以前的党人,取消了党禁,也是这一年,袁绍正式看到了希望,应了大将军何进辟召,只是何进权势虽然不小,但依旧不能奈何那群宦官的势力,正是因为当时汉灵帝犹在,本身提拔宦官就是汉灵帝刘宏的意思,有汉灵帝做靠山,就算何进再怎么厉害,也是难以动摇宦官根基。
也就是在中平五年的时候,汉灵帝也感觉到了身边宦官的权力的确不小,有意成立西园新军,置八校尉,袁绍、曹操等人虽然都有在其中,但是大权还是被宦官所窃取了,被上军校尉蹇硕所把持。
蹇硕也是个阉人,实际上与宦官张让等走得很近,这也是因为张让等人故意耍了手段,最后也不知道怎么回事,好好的西园八校尉,又成了宦官与其他人势力平衡的下场。
也就是第二年,中平元年四月,汉灵帝彻底病了,汉灵帝这一病,彻底让宦官与外戚等矛盾激化,甚至撕裂开来,主要就是围绕在汉灵帝的两个儿子刘辩与刘协身上,因为汉灵帝对于太子至今未立,汉灵帝本人虽然很喜欢刘协,但是毕竟刘辩才是长子,这自然成了两派人争夺的借口,宦官属意刘协,外戚何进则是因为自己的舅子就是刘辩,当然是支持自家小舅子。
其间宦官与何进多次发生角力,但在皇位继承人上,终究还是何进胜了,刘辩顺利即位,本来该说宦官与何进、袁绍等人已经没有了利益冲突,但坏就坏在刘辩即帝位以后,何皇后临朝听政,何皇后认为这时候自己大权在握,反而不打算继续追究宦官的过错,反而开始保护起他们来,何进、袁绍等人当然不肯善罢甘休,何进去面见何皇后,请求她不要收容这些宦官,何皇后当然不会听,何进没有进展,也开始犹豫不决了。
袁绍在旁边看得干着急,这群宦官本来就入宫已久,现在不趁机会灭了宦官张让等人的话,他只担心将来刘辩年幼,等张让等人缓过气来,到时候必然又是宦官专权更甚,正所谓斩草不除根,春风吹又生。
当下手的时候是一定不能手软的。
可是何进几次犹豫,袁绍屡屡进谏,结果都被何进因为妹妹何皇后下不定决心否决了,他没有办法,只好是替袁绍出了一个主意,“可以调集四方英雄,领兵进京城,对太后进行兵谏,到时候大军一到,您既不用为得罪何皇后难以下手,又可以顺势彻底绞杀宦官一党,何不妙哉。”
袁绍的这个计策其实有很大的隐藏祸患在其中,可是这时候何进左右为难,偏偏只有这样的建议才能够促使何进下定决心。
何皇后先听到消息,选择了包庇张让等人,放中常侍、小黄门等宦官回家,张让等人害怕畏惧,一起去求何进宽恕,这一次倒是何皇后阻挠了,袁绍在旁边劝诱何进乘机杀掉这些宦官,偏偏何进再一次心软,选择了放走他们,袁绍大叹遇人不淑,悄悄假借何进的命令,命令地方州郡逮捕那些宦官的亲属进牢狱。
宦官们自觉走投无路,明白就算何进肯放过他们,何进手底下的人也早已恨他们入骨,根本就不可能脱身,天要使其灭亡,必先使其疯狂,宦官张让等人想要铤而走险,借口侍奉何皇后,藏刀斧手于宫中,又假借何皇后的名义召何进入宫,一鼓作气将何进杀了。
何进手下袁绍等人一听消息就炸了,何进虽然平时对对于大事上优柔寡断,但对他们还是委实不错的,一起领兵入宫杀了那些宦官,手下士兵一听要杀太监,哪里管那么多,本着宁可杀错一千,也不放过一个的原则,杀到厉害处,一些不怎么长胡须的男人,也被当成宦官杀害。
在古代,正是因为有宦官存在,宦官作为后天残缺之人,自然受到歧视,所以一般成年男人都会蓄须。
(本章完)
第127章 袁绍的过往下()
袁绍、曹操、袁术等人虽然诛杀了宫中大部分宦官,但还是让张让几个人裹挟着少帝刘辩和刘协从复道逃了,袁绍等人在宫中忙着大肆诛杀宦官,这时候董卓领兵正好抵达洛阳西郊的位置,在北邙阪下与少帝和陈留王相遇,以富有野心的董卓见识,当然知道他在瞬间得到了最重要的话语权,簇拥着少帝刘协,携军队开进洛阳城。
从泰山募兵回洛阳的鲍信看着董卓不可一世的景况,十分的忧虑,劝谏袁绍,“董卓据强兵入洛阳,显然是居心叵测,我们现在应当及早采取措施,趁着董卓长途行军,兵马疲敝,就应当快刀斩乱麻,乘机突袭,一战而拿下他,倘若久拖,恐陷入被动僵持,局面就难以控制了。”
袁绍摇摇头,“允诚此言差矣,正是因为董卓据有强兵,非张让等手无缚鸡之力,无兵势之威胁的小人,再加上他手中又握着少帝,我们才要更加谨慎,一个失败,那可就是造反谋逆的罪名,那可是要诛九族的。”
鲍信表面应和,内心却不以为然,在他看来,袁绍这般畏缩不前,其实不过就是在找借口而已。
董卓愈加狂妄,决定废长立幼,以此来建立自己的权威,在一次朝会上,十分嚣张的对百官说:“但凡天下共主,必定是要由贤明的人来担任,比起刘辩,我觉得刘协更加合适,我想要立他为帝,诸君有什么意见吗?”
董卓的这番言论,其实也就是摆明了他想要大权独揽的意思。
入朝临听的袁绍见着百官里面没有人敢发声,同为汉室朝臣,他只能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然而事关己身,他却不打算无所作为,大丈夫有所为,有所不为,当是时立刻站出来,与董卓针锋相对,“天底下有强权的人不少,可不是只有董公你一个人。”
有些话袁绍到底没有明说,他还算知道冷静克制,知道如果今天侮辱董卓太甚,那么他可能连活着走出这大殿都难,不过说了这么一番话,袁绍也不打算继续留下去再在这里受什么窝囊气,做什么鸟官,反正天大地大,凭他袁家的势力,到了地方上,依然可以继续做官,他又何必再在这个乌烟瘴气的京师继续做什么朝官的美梦。
除非是乱世,不然的话,不管是在哪里做官,都永远是没有在中央京师做官牛逼了。
袁绍说完话,横握佩刀,向袁绍拱拱手,神采飞扬地转身而去,董卓自然是气得七窍生烟了,可是仓惶间,他也不知道该怎么处置袁绍,现在的董卓还不是日后的董相国,权威还未建立起来,就今天这场朝会的废长立幼的言论,还是他抛砖引玉而已,看看有哪些人反对,然后再想办法处置,不过他也没有想到,袁绍会走得如此干脆,出去之后直接把朝廷所颁的符节挂在洛阳东门上,头也不回,直接跑冀州去了。
董卓事后想要通缉袁绍,不过谋士李儒却劝他冷静一下,“废立大事,本就不可能一帆风顺,袁绍还在京师则罢,如今他已经逃到地方,好比鱼入大海,从此再难以摆布,汝南袁氏门生、故吏遍布天下,如果现在想要通缉他,恐怕反而会激起事变,到时候他召集英雄豪杰,拉起队伍,地方就会纷纷跟着云集响应,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