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我的国学梦我的中国梦-第2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说陌才牛プ雎蚵簦虏庑星椋赐轮辛恕W诱畔蚩鬃忧虢套錾迫说姆椒ǎ鬃踊卮穑喝绻谎刈徘叭说慕庞∽撸屎托扪筒换岬郊摇?鬃铀担禾接腥怂灯鸹袄大剖党峡遥颐蔷陀Ω帽硎驹扌恚颐腔褂Ω每纯此钦婢樱故俏弊白氐娜耍灰蛭邮茄孕幸恢碌摹�

    子路问孔子:夫子,我感觉能行动了就行动,这样可以吗?孔子告诉他:你有父兄在,怎么能想行动就行动呢?冉有问孔子:夫子,我感觉能行动了就行动,这样可以吗?孔子回答:可以的。公西华在一旁听着,面对老师的回答,他不解地问:夫子,子路和冉有问的是同一个问题,您怎么回答得完全不一样呢?我都被弄糊涂了,想问个明白。孔子回答:冉有总是退缩,所以我要鼓励他;子路好勇过人,所以我得适当地约束他。

    孔子在匡地时,受到当地人的围困,颜回是最后一个逃出来的;孔子看到颜回成功脱险后高兴地说:你总算回来了,我还以为你死了呢!颜回答道:夫子还活着,我怎么敢死呢?季子然问孔子:子路和冉有可以做大臣吗?孔子回答:我以为你是问别人,原来是问子路和冉有他们两个呀!所谓大臣,是能够按照周公之道的要求来事奉君主的人,如果周公之道行不通,他宁愿辞职不干;现在子路和冉有这两个人,只能算是充数的臣子吧!季子然又问:那么,他们会一切都跟着季氏干吗?孔子回答:杀父亲、杀君主,他们是肯定不会跟着干的。

第40节 四海之内皆兄弟() 
子路在给季氏当差的时候,打算让子羔去做费地的长官。孔子知道后说道:你这简直是害人子弟。子路听孔子这么说不高兴了,答道:那个地方有百姓,有社稷,治理百姓和祭祀神灵都是学习,难道一定要跟着您读书才算是学习吗?孔子生气地说:所以我讨厌那种花言巧语狡辩的人!(子羔是孔门中比较年轻的弟子,孔子认为子羔的学业尚未圆满,还没有达到出仕的标准;何况要去季氏这种恶人手下做官,孔子害怕他会失去了原则。此时的孔子和子路应该都比较激动,子路理屈词穷,在情急之下说出了否定老师的话,但绝非内心所想;孔子也一改平时的温良恭谦让,呵斥起了子路。)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四个人陪孔子坐着。孔子开口说:不要因为我年龄比你们大一些,你们就什么都不敢说了。你们平日里总是说没有人了解我;假如现在有人了解你们,那你们打算怎样做呢?子路听后,赶忙答道:在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里,而且夹在两个大国中间,常常受到其他国家的侵犯,加上国内又闹饥荒;让我去治理,只要三年,就可以使那里的百姓勇敢善战,而且懂礼仪。孔子听后,只是微微一笑。

    孔子又问:冉有,你会怎么样呢?冉有答道:六七十里或者五六十里见方的地方,让我去治理,三年以后,就可以让百姓过上饱暖的日子。至于这个国家的礼乐教化,就需要等着君子来施行了。孔子又问:公西华,你怎么样?公西华答道:我不敢说能做到什么,而是愿意一直学习。在宗庙祭祀的活动中,或者在同其他国家的盟会中,我愿意穿着礼服,戴着礼帽,做一个小小的赞礼人。

    孔子最后问:曾皙,你怎么样呢?这时,曾皙的瑟声逐渐放慢;接着铿的一声,他离开瑟站起来,回答道:我想的和他们三位说的都不一样。孔子说:没关系,也就是各自说说自己的志向而已。曾皙答道:暮春三月,我们都穿上了春天的衣服,我愿和五六个成年人,六七个少年,去沂水里洗洗澡,在舞雩台上吹吹风,然后一路唱着歌走回来。

    孔子长叹一声说道:我赞成曾皙的想法啊!子路、冉有、公西华三个人都出去之后,曾皙问孔子:夫子,您感觉他们三个人说的话怎么样?孔子回答:也就是各自谈谈自己的志向罢了。曾皙问道:那夫子为什么要笑子路呢?孔子回答:治理国家要礼让,可他说话一点也不谦让,所以我笑他。曾皙又问:那是不是冉有讲的不是治理国家呢?孔子回答:哪里见得六七十里或者五六十里见方的地方就不是国家呢?曾皙又问:公西华讲的是不是治理国家呢?孔子说:宗庙祭祀和诸侯会盟,这不是国家的事又是什么?像公西华这样的人如果只能做一个小相,那谁又能做大相呢?

    (十二)颜渊篇

    颜渊篇一共24小章,其中著名的文句有:“克制自己,一切都照着礼的要求去做,这就是仁。一旦这样做了,天下的一切就都归于仁了”;“不合于礼的不要看,不合于礼的不要听,不合于礼的不要说,不合于礼的不要做”;“自己不愿意要的,不要强加给别人”;“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四海之内皆兄弟”;“君子成全别人的好事,而不助长别人的恶处”;“君子用文章和学问来结交朋友,依靠朋友来帮助自己培养仁德”。这一篇中,孔子的几位弟子向他请教怎么做才是仁,孔子给予了他们比较详细的解释;孔子还谈到了怎样做才算是君子的问题。

    颜回向孔子请教怎样做才是仁,孔子告诉他:克制自己,一切都按着礼的要求去做,这就是仁;一旦这样做了,天下的一切就都归于仁了;实行仁德,完全在于自己,不在于别人。颜回接着问道:请问夫子,实行仁的具体条目是什么呢?孔子回答:不合于礼的不要看,不合于礼的不要听,不合于礼的不要说,不合于礼的不要做。颜回听后欣喜地说:弟子虽然愚笨,但也要按照夫子说的这些话去做。

    冉雍向孔子请教怎样做才是仁,孔子回答:出门办事就如同去接待贵宾,使唤百姓时就如同举行重大的祭祀,都要严肃认真;自己不愿意要的,不要强加给别人;做到在诸侯的朝廷上没有人怨恨自己,在卿大夫的封地里也没有人怨恨自己;冉雍听后回答:弟子虽然愚笨,也要按照夫子的话去做。司马牛向孔子请教怎样做才是仁,孔子告诉他:仁人说话是慎重的;司马牛又问道:说话慎重,这就叫做仁了吗?孔子说:做起来很困难,说起来能不慎重吗?

    司马牛向孔子请教怎样做才算是一位君子,孔子告诉他:君子不忧愁,不恐惧;司马牛还是没有太明白,接着问:不忧愁,不恐惧,这样做就可以叫做君子了吗?孔子回答:自己问心无愧,那还会有什么忧愁和恐惧的呢?有一次,司马牛和子夏聊天,司马牛忧愁地说:别人都有兄弟,唯独我没有;子夏听后回答:我听说过,“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君子只要对待所做的事情严肃认真,不出差错,对别人恭敬而又合乎于礼,那么天下人就都会是自己的兄弟了;真正的君子,又何愁没有兄弟呢?

    子张向孔子请教怎样做人才算是明智的,孔子告诉他:像细水润物那样暗中挑拨的坏话,像切肤之痛那样直接的诽谤,在你那里都行不通,那你就可以算是明智的了;暗中挑拨的坏话和直接的诽谤,在你那里都行不通,那你也就可以算是有远见的了。子贡向孔子请教该怎样治理国家的问题,孔子回答:粮食充足,军备充足,老百姓信任统治者;子贡接着问道:如果不得不去掉其中的一项,那么在您提到的以上三项中,应该先去掉哪一项呢?孔子回答:去掉军备;子贡说:如果不得不再去掉一项,那么在这两项中应该去掉哪一项呢?孔子说:去掉粮食;自古以来人总是要死的,如果老百姓对统治者不信任了,那么国家也就不会存在了。

第41节 努力做好一件事情() 
卫国的大夫棘子成说:君子只要具有好的品德就行了,要那些表面的仪式有什么用呢?子贡连忙解释道:真遗憾,大人您竟然这样谈论君子;一言既出,驷马难追;本质是文采的内涵,文采是本质的显像,都是同等重要的;去掉了毛的老虎、没有了皮的豹子,就和去掉了毛的狗、没有了皮的羊是一样的。

    鲁哀公问有若:当国家遭遇饥荒用度困难的时候,执政者应该怎么办呢?有若回答:为什么不实行彻法,只抽十分之一的田税呢?哀公显得有些无奈,然后说道:现在抽十分之二,我还不够,怎么能实行彻法呢?有若听后回答:如果百姓的用度够,您怎么会不够呢?如果百姓的用度不够,您怎么又会够呢?

    子张向孔子请教:请问夫子,怎样做才能提高道德修养水平和辨别是非迷惑的能力呢?孔子告诉他:做人,应该要以忠信为主,使自己的思想符合义的标准,这样做就可以提高道德修养的水平了;爱一个人,就希望他活下去,厌恶起来就恨不得让他马上去死,既让他活,又让他死,这就是迷惑;正如诗经中所说的“即使不是嫌贫爱富,也是喜新厌旧”。

    齐景公就如何治理国家的问题向孔子请教,孔子答道:做君主的就要有君主的样子,做臣子的就要有臣子的样子,做父亲的就要有父亲的样子,做儿子的就要有儿子的样子;齐景公听后赞叹道:讲得好呀!如果君不像君,臣不像臣,父不像父,子不像子,虽然有粮食,我也吃不上呀!孔子说:只听了单方面的供词就可以判决案件,而且能够做到精准无误、令人佩服的,大概只有子路了吧!子路说过的话还没有不算数的时候。在审理诉讼案件时,我和别人的做法也是一样的,但我觉得最重要的,就是让诉讼的案件根本就不发生。

    子张向孔子请教如何治理政事的问题,孔子告诉他:居于官位的时候不懈怠,执行君令的时候要忠实,这样就算治理好政事了。孔子说:君子广泛地学习古代的文化典籍,又用礼来约束自己,这样就可以做到不离经叛道了。君子成全别人的好事,而不助长别人的恶处;小人刚好与之相反。季康子向孔子询问治理国家的问题,孔子告诉他:所谓政,就是正的意思,您本人带头走正路,那么还有谁敢不走正道呢?季康子担忧盗窃的问题,向孔子来取经,孔子告诉他:假如您自己不贪图财利,即使奖励盗窃,也没有人会做的。

    季康子向孔子询问该如何治理政事的时候说道:如果杀掉无道的人来成全有道的人,这样做合适吗?孔子回答:您治理政事,哪里用得着杀戮的手段呢?只要您时刻想着行善,老百姓自然也会跟着行善了;在位者的品德好比风,下位者的品德好比草,风吹到草上,草必定会跟着摆动的。(季康子是当时鲁国的权臣,基本上掌握着鲁国的大局。)

    子张向孔子请教:士应该怎样做,才可以称得上通达呢?孔子问他:你所说的通达是什么意思呢?子张回答:在国君的朝廷里有名望,在大夫的封地里有名声;孔子听后回答:你刚才所说的,只是一些虚假的名声,不能称得上是通达;所谓达,就是需要一个人品质正直,遵从礼义,善于揣摩别人的话语,善于观察别人的脸色,经常想着谦恭待人;这样的人,就可以在国君的朝廷里和大夫的封地里做到通达了;至于有虚假名声的人,只是外表上装出仁的样子,而行动上却正好违背了仁,自己还要以仁人自居,不觉得惭愧;但这样的人,无论是在国君的朝廷里,还是在大夫的封地里,是一定会有名声的。

    樊迟陪着孔子在舞雩台上散步,他向孔子请教道:请问夫子,怎样做才能提高自己的品德修养呢?又怎样做,才能改正自己的邪念,清楚地辨别迷惑呢?孔子回答:你问得这些问题好呀!做人,应该先努力地做好一件事情,然后才会有所收获,这样自然会提高自己的品德,检讨自己的邪念了。人,由于一时的气愤,就忘记了自身的安危,甚至牵连到自己的亲人,这不就是迷惑吗?

    樊迟向孔子请教什么是仁,孔子告诉他:爱人就是仁;樊迟又向孔子请教什么是智,孔子回答:了解人就是智;樊迟有些不明白,想请求孔子再解释一下;孔子告诉他:选拔正直的人,罢黜邪恶的人,这样就能使邪者归正了。樊迟作揖后,从孔子那里退了出来,见到了子夏,把自己的困惑分享给了他:刚才我见到夫子,向他请教什么是智,他说“选拔正直的人,罢黜邪恶的人,这样就能使邪者归正。”这是什么意思呀?子夏听后说:这话说得多么深刻呀!舜有天下,在众人之中挑选人才,把皋陶选拔出来,不仁的人就被疏远了;汤有了天下,在众人之中挑选人才,把伊尹选拔出来,不仁的人也被疏远了。

    子贡向孔子请教该如何对待朋友的问题,孔子告诉他:对待朋友,要忠诚地劝告,恰当地引导;如果他不听,那就算了,不要自取其辱。曾子说:君子用文章和学问来结交朋友,依靠朋友来帮助自己培养仁德�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