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睦窠凇R源死词咕颊唬缸酉嗲祝び缀湍馈U馐且话闳怂觳坏降模尤茨馨斓玫剑猿凭游行小S行芯褪怯幸澹幸寰褪怯赂摇�
所以说,勇敢之所以可贵,在于他能够立义;立义之所以可贵,在于他能够有行;有行之所以可贵,在于他能够行礼。所以人们之所以看重勇敢,是看重了他敢于实行礼义。所以勇敢坚强有力的人,在天下无事之时,就把他的硬干坚强有力用到实行礼义方面;在天下有事之时,就把他的勇敢坚强有力用到克敌制胜方面。用到克敌制胜方面就会所向无敌,用到实行礼义方面就会无为而治。
对外做到了所向无敌,对内做到了无为而治,这就叫做盛德。所以圣王对勇敢坚强有力的人是如此地看重。一个人如果勇敢坚强有力,但不把它用到实行礼义和克敌制胜方面,而用到私人的争强斗胜上去,那就叫做乱人。国家制定刑罚,就是要处罚这类乱人。国家制定刑罚,就是要处罚这类乱人。这样以来,百姓就会服从管教而国家也得以安宁。
子贡向孔子问道:请问君子为什么都看重玉而轻视玟呢?是因为玉的数量少而玟的数量多吗?孔子回答说:不是因为玟的数量多,因而就轻视它;也不是因为玉的数量少,因而看重它。从前的君子,都是拿玉来和人的美德相比:玉的温厚而又润泽,就好比仁;填密而又坚实,就好比智;有棱角而不伤人,就好比义;玉佩垂而下坠,就好比礼;轻轻一敲,玉声清脆悠扬,响到最后,又戛然而止,就好比动听的音乐;既不因其优点而掩盖其缺点,也不因其缺点而掩盖其优点,就好比人的忠诚;光彩晶莹,表里如一,就好比人的言而有信;宝玉所在,其上气如白虹,就好比与天息息相通;产玉之所,山川草木津润丰美,又好比与地息息相通。
圭璋作为朝聘时的礼物可以单独使用,不像其他礼物还需要加上别的什么东西才能算数,这是玉的美德在起作用。普天之下没有一个人不看重玉的美德,这就好像普天之下没有一个人不看重道那样。诗经上说:多么想念君子啊,他就像玉那样温文尔雅。。所以君子看重玉。
第540节 三礼的尾声()
(49)丧服四制
制定礼的总的原则是,取法天地,效法四时,顺乎阴阳,体乎人情,本着这样的原则去制定才叫做礼。om那些诋毁礼的人,压根儿就不知道礼是怎样制定出来的。礼有吉礼、凶礼,二者的做法大不相同,不可混为一谈,就是取法于阴阳。丧服有四条原则,因时制宜地采取其中某条原则,就是取法于四时。在四条原则中,或属于感情上的,或属于理智上的,或属于原则性,或属于灵活性,就是取法于人情。属于感情上的东西,是仁的表现;属于理智上的东西,是义的表现;属于原则性的东西,是礼的表现;属于灵活性的东西,是智的表现。仁义礼智都有了,做人的道德也就齐备了。
如果感情深,丧服就重,所以父亲死了要服斩衰,守丧三年,这就是以感情原则为依据的。为有血缘关系的人服丧,感情重于理智;为没有血缘关系的人服丧,理智重于感情。用侍奉父亲的态度来侍奉君,把对二者的敬爱拉平。家臣尊敬卿大夫,臣民尊敬天子、诸侯,这是义中的头等大事。所以,天子、诸侯、卿大夫去世,作为他的臣民或家臣也要服斩衰,守丧三年。这是以理智原则为依据的。
父母的丧事,三天以后就可以喝粥,三个月以后就可以洗头,周年以后就可以改戴练冠,,虽然极其悲伤,身体非常羸弱,但也不至于危及性命,这体现了不因死者而伤害生者的道理。om丧期最长也不超过三年,斩衰丧服破了也不再补,坟头不再添土,到了大祥就可以弹奏素琴。凡此种种,是要告诉人们哀伤是有限度的,这是以原则性的精神为依据的。用事奉父亲的态度来事奉母亲,对二者的亲爱程度是相同的。但是因为天无二日,地无二王,国无二君,家无二主,都只能由一个人来作最高领导,所以父亲健在时母亲去世,那就只能降服齐衰,丧期一年,来体现家无二主的道理。
服丧者为什么要拄着拐杖呢?因为服丧者是有爵位的人。天子去世,第三天授给太子丧杖,第五天授给大夫丧杖,第七天授给士丧杖。有的人没有爵位为什么也拄着丧杖呢?据说是因为他是嫡子,担任丧主,须要主持丧礼。有的人不是嫡子为什么也拄着丧杖呢?据说是,他们虽然不是嫡子,但为父母之丧哀痛太甚,因而致病,须要用杖来扶持病体。女孩子、男孩子不用拄杖,因为他们年龄还小,哀痛不深,不会生病。
办丧事所需要的各色人等一应齐备,所需要的各种物品也应有尽有,丧主不用发话就把事情办了,这样的丧主可以哀痛得厉害些,哀痛到别人搀扶才能站起。其次一等,事事都要等待丧主发话才能办理,这样的丧主哀痛就要减轻些,哀痛到自己拄着丧杖站起。再次一等,事事都要丧主亲自动手才能办理,这样的丧主哀痛就要更轻些,只要蓬头垢面就够意思了。居丧时,秃头的妇女不需露出发髻,驼背的人不需袒衣露体,瘸子在哭泣时不需顿足跳起,年老和有病的人不需停止喝酒吃肉。以上八件事,都是根据灵活性的原则制定的。
亲人刚去世,头三天哭泣不止,不吃不喝,头三个月仍时时哭奠,周年之内则哀容满面,三年之内则怀忧在心。这是随着时间的流逝,丧亲的哀痛也跟着递减。圣人就根据这哀痛的逐渐递减来制定礼,这就是为什么丧期一定要规定成三年,再孝顺的子女也不得超过,再不孝顺的子女也不得达不到。这是丧礼中的折衷之处,历代君王也都是照此实行的。尚书上说:殷高宗居庐守丧,三年不谈国事。这是在夸奖他啊。
凡是君王,莫不照此规矩办事,为什么要单独夸奖殷高宗呢?回答是:殷高宗就是武丁,武丁是殷代的贤王,即位以后,专心致志地居庐守丧。在他即位期间,殷代由衰败而转向复兴,礼由废弃而又被重视,所以夸奖他。因为夸奖他,所以特地在尚书中记载此事并加以赞扬。三年之丧,殷高宗居庐守丧,三年不谈国事,诸侯不用发话就把事情办了,说的就是这个意思。然而孝经却说孝子在居丧期间,说话不讲究修辞,似乎和尚书讲的有点矛盾,须知孝经讲的是臣下呀。
按照礼的规定,居丧的人在和他人交往时,如果是斩衰之丧,那就只发出“唯唯”的声音而不回答别人的问话;如果是齐衰之丧,那就可以回答别人的问话,但不可主动问人;如果是大功之丧,那就可以主动问人,但不可以发表议论;如果是绍麻、小功之丧,那就可以发表议论,但还不可谈笑风生。为父母服丧,要身穿孝服,头戴孝帽,帽带用麻绳编成,脚穿草鞋,三天以后才开始喝点稀粥,三个月以后才开始洗头,十三个月满一周年才开始换上练冠,第三年过了大祥之祭以后才开始恢复正常生活。
到了这三个阶段都完成以后,孝子如果是仁者,就可以从中看出他的爱心,是智者就可以看出他的理性是强者就可以看出他的意志。用礼来治理丧事,用义来匡正丧事,是不是真正的孝子,是不是真正的敬兄爱弟,是不是真正的贞妇,都可以看得一清二楚。
*********
写到这里,我们的三礼终于写完了,相信大家对礼一定有了不少的认识。三礼是古代汉民族礼乐文化的理论形态,对礼法、礼义作了最权威的记载和解释,对历代礼制的影响最为深远。
三礼记录、保存了许多周代的礼仪,其中,周礼偏重政治制度,仪礼偏重行为规范,而礼记则偏重对具体礼仪的解释、论述。由这三礼所涉及的各种礼制的总和,也就是礼的全部内容。三礼是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三部儒家经典,是中国古代礼仪制度的蓝本和百科全书。
我们来欣赏一些其他的句子。
第541节 春秋三传()
生命的美丽,永远展现在她的进取之中;就像大树的美丽,是展现在它负势向上高耸入云的蓬勃生机中;像雄鹰的美丽,是展现在它搏风击雨如苍天之魂的翱翔中;像江河的美丽,是展现在它波涛汹涌一泻千里的奔流中。om
人生就像一座山,重要的不是它的高低,而在于灵秀;人生就像一场雨,重要的不是它的大小,而在于及时。人生如一本书,应该多一些精彩的细节,少一些乏味的字眼;人生如一支歌,应该多一些昂扬的旋律,少一些忧伤的音符;人生如一幅画,应该多一些亮丽的色彩,少一些灰暗的色调。
春暖花会开。如果你曾经历过冬天,那么你就会有春色;如果你有着信念,那么春天一定会遥远;如果你正在付出,那么总有一天你会拥有花开满园。当你身临暖风拂面,鸟语花香,青山绿水的春景时,一定会陶醉其中;当你面对如金似银,硕果累累的金秋季节时,一定会欣赏不已,你可曾想过,那盎然的纯色却是历经严寒洗礼后的英姿,那金秋的美景却是接受酷暑熔炼后的结晶。
人的一生,和人打交道仍然是一件最困难的事情。对待他人,要不打,不骂,不粗暴,不碰,不用手指;非礼勿言,非礼勿视,非礼勿闻,非礼勿动;静心修德,防守反击;不言自己如何积德,不言他人如何耗德,不妄测他人未来;积德的方式是:好好吃饭,好好睡觉,好好运动,好好工作,好好对待亲情,好好对待爱情,坚持自己的梦想;合适的时间,合适的地点,合适的人物,合适的作为。
*********
六、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
1。修己而不责人
写完了三礼,我们来写三传。春秋三传是左氏春秋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的合称。春秋经文言简义深,如果没有注释,就无法理解。春秋三传都是编年体史书。
春秋是中国古代记事史书的通称。根据汉书和史记记载,孔子作春秋时,和左丘明参观鲁国的史记,根据事件,讨论人道,借助日月来定历数,其中有所褒讳贬损,没有写明,就口授弟子。然后,弟子们后来所说的互有差异。左丘明惟恐弟子各安其意,以失其实,因此讨论原事而作传,证明夫子不以空言说经。至于公羊传谷梁传,则是口传要义,传了几代以后,才写成文字。公羊传是齐国的公羊高受传于子夏,再传其子,子孙口耳相传,到汉景帝时,由公羊高的玄孙公羊寿和齐人胡母生合写成书。谷梁传是何时何人开始为书,史记不详。根据汉志注,只知道始承传者是鲁国的谷梁子。
左传原名左氏春秋,汉代改为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左传实质上是一部独立撰写的史书。它起自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止于鲁悼公十四年(公元前453年),以春秋为本,通过记述春秋时期的具体史实来说明春秋的纲目,是儒家重要经典之一。
左传是记录春秋时期社会状况的重要典籍,重点是记人和记事。内容多取材于王室档案、鲁史策书、诸侯国史等。记事基本以春秋鲁十二公为次序,内容包括诸侯国之间的聘问、会盟、征伐、婚丧、篡弑等,对后世史学、文学都有重要影响。主要记录了周王室的衰微,诸侯争霸的历史,对各类礼仪规范、典章制度、社会风俗、民族关系、道德观念、天文地理、历法时令、古代文献、神话传说、歌谣言语均有记述和评论。
东晋儒学家范宁评价春秋三传的特色说:左传的文章优美而且材料多,但缺点是多述鬼神、预言祸福;谷梁传辞清义通而且含蓄委婉,但缺点是资料短缺不足;公羊传叙事分明而且善于裁断,但缺点是流于粗疏。当然,这只是一家之言。
左传是研究先秦历史和春秋时期历史的重要文献,它代表了先秦史学的最高成就,对后世的史学产生了很大影响,特别是对编年史史书的地位起了很大作用。它补充并丰富了春秋的内容,不单记录鲁国一国的史实,还兼记各国的历史;不但记录政治大事,还广泛涉及社会各个领域的事情;它一改春秋流水账式的记史方法,内容丰富,代之以有系统、有组织的史书编纂方法;不但记录春秋时的史实,而且引证了许多古代史实。这就大大提高了左传的史料价值。
公羊传亦称春秋公羊传公羊春秋,是专门解释春秋的一部典籍,其起止年代和春秋一致,即公元前722年至前481年,其解释历史十分简略,而着重阐释春秋所谓的微言大义,用问答的方式解经。
第542节 左丘明()
谷梁传又称谷梁春秋春秋谷梁传。om是为春秋作注解的儒家经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