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召唤之三国霸业-第95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

    当李翊回到大唐都城蓟城之后,就陷入了各种政务之中。尽管之前留下太子李炎监国,但太子毕竟只是太子,可代替不了李翊这个皇帝。

    就在李翊把政务处理的差不多,正以为能够松一口气的时候,却是接到司马懿的书信,言称关羽在埃及开挖运河,对于搬运泥土,甚是费力,请皇上和懿妃娘娘想想办法,是否能制造出几种工具来,加快运河进程。

    黄月英嫁给李翊后,可一直没有闲着,经常出入工部。李翊从召唤系统兑换的很多科技,都是因为有了黄月英,才能够以最快的速度变成实物,得以应用。

    接到司马懿的书信,李翊急忙来找黄月英商议。

    黄月英笑着说道:“不就是为了快速搬运泥土吗?皇上勿忧,妾身早有主意在此。”

    李翊大喜说道:“爱妃有什么绝妙主意?”

    黄月英笑道:“如今大唐地域广大,我看来往商贾,破费力气,是以早就琢磨,制造不费人力物力的车辆,供他们搬运货物之用。”

    李翊闻言,不由得想起了一个传说,那就是在演义中诸葛亮所制造的木牛流马,据说是黄月英所发明,不过他不敢肯定这个事情,就问道:“爱妃,不知是何物?”

    黄月英说道:“技巧之妙,在于我心,无法宣之于外也。皇上稍待时日,待我制作出来,一看便知。”

    等了五六天,黄月英笑嘻嘻来请李翊。

    李翊随着黄月英来到工部的一个院子,看到院子里排列着十个车子,或作马首,或作牛头,看来,这应该就是所谓的木牛流马了。

    黄月英也不解释,走到车辆后面,伸手捣鼓几下,李翊看的目瞪口呆,只见十辆车子,一个个自行走动起来。

    虽然心中早有准备,但李翊还是难掩惊讶,问道:“爱妃,你怎么做到的?”

    黄月英笑道:“不是告诉你了,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李翊从心里佩服自家老婆,这是什么水平,绝对的超越,就是墨家大师鲁班恐怕也做不到这一点啊,不愧是系统给出她一个工神的特殊技能。

    兴奋激动之余,李翊抱起黄月英,大喊大叫。

    黄月英羞涩的拍打着李翊的双肩,娇声说道:“皇上,下人们都在呢。”

    李翊大笑说道:“爱妃之才,旷古绝今,请爱妃为车辆赐名。”

    黄月英说道:“牛马为我们最好的伙伴,这车辆就命名为木牛流马如何?”

    李翊说道:“爱妃,名字起的贴切,真不负第一才女之名。”

    黄月英说道:“每一车辆,可负千斤之重,若是用于运河,当可缩短工期不小。”

    李翊大喜,说道:“岂止不小,有木牛流马相助,工期可提前数年不止。”

    黄月英说道:“皇上可致书司马军师,车辆不日就可送至埃及。”

    ………………

    司马懿闻知懿妃娘娘黄月英制造出了木牛流马,车辆不费非人力,自行走动,大喜之余,心中也是佩服莫名,飞书蓟城,想让黄月英携带大批工匠,赶赴埃及,大量制造木牛流马,协助开挖运河。

    李翊见一切皆在黄月英意料之中,开挖运河,事关大唐与罗马帝国的国战命运,怎么会阻拦?派出三千精锐骑兵,护送黄月英前往埃及。

    送走黄月英,李翊不由得想起了,自己在还没有离开安息就想到的一个问题,那就是如何在所得土地上凝聚人心。

    这天,李翊想起洛阳白马寺乃是大唐佛教祖庭,派出内侍,到白马寺宣旨,召白马寺高僧进京,商议大事。

    ………………

    佛教此时在大唐的传播还是处于起始阶段,远远不如在西域的影响面大,作为佛教弟子,白马寺主持释源大师不由得大喜,急忙召集寺内高僧,详细道出大唐武德皇帝征召之意。

    白马寺自东汉明帝夜梦金甲神人后,才得修建,第一代高僧乃是天竺人摄摩腾、竺法兰,在两个人的努力下,白马寺初具规模,两人在白马寺翻译出了第一部佛教经典——四十二章经。

    因为大汉自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佛教的传播难以广泛。

    这时候,皇帝竟然让白马寺派出高僧北上,商议国家大事,合寺高僧无不大喜,作为释教弟子,昌盛佛法乃是毕生所愿也。

    释源主持在白马寺挑选了了十二名高僧,踏上了进京的道路,十三人收拾的衣服光鲜,顶着铮亮的脑壳,骑着高头大马,迤逦而行。

    这日走到邯郸城,释源等人正要入城,寻找落脚地点,背后马蹄声响,一行人鲜衣怒马,自背后赶了过来,为首一人,穿一身新鲜的道袍,国字脸,颌下三缕长髯,顺风飘动,背后一把长剑,端得威风无比。

    释源仔细一打量,蓦滴里想起一人,来者不是张鲁又是何人?

    张鲁作为曾经的一方诸侯,算起来也是大汉明星级的人物。在李翊攻占汉中,张鲁投降大唐之后,李翊也没有将张鲁丢到一边冷藏起来,而是加以重用,官至魏郡太守。这次,他也是奉旨进京。

    张鲁看到前方一十三个僧人,眉头不由得皱起。盖因当时佛道两家斗法斗得厉害,两派虽也不服谁,道教自认为本土本根,佛教不过是舶来品,所以道士们自觉的高和尚一头。

    释源作为白马寺主持,在当时的释教内绝对的南博万,张鲁虽然和释源不曾谋面,但人的名树的影,看到法相庄严的一个老和尚,立在城门外,略一思索,便知道这个老和尚就是白马寺的主持大师释源了。

第1337章 治国之术() 
张鲁自祖父张道陵创立正一教,已历三代,门下弟子众多,为大唐第一大教,作为第一大教的掌门人,张鲁的傲气那是与生俱来,虽然败离汉中,当今皇帝不也给了自己一方领地,让正一教得以发扬光大吗?

    当下张鲁也不看释源一眼,打马进了邯郸城,寻找旅馆歇息。

    ………………

    释源一行人寻找了好久,才找到一家愿意招待和尚的旅馆住下,安排好房舍,便让店家做些素饭来吃。

    这家旅馆的老板极会做生意,一楼大厅里排满了桌椅,用来吃饭,二楼才是客房。

    释源等人在一楼大厅坐等饭食,只见偌大的厅中,只有一个人坐在角落里,独自饮酒。

    那人身材颀长,看不到面貌,只是以释源多年的阅人之术看去,只觉得那人背影寂寥,似有满腹辛酸往事。

    释源什么人没见过,当下单掌立在胸前,口中喃喃念经不止。

    不料那人喝了一杯酒,偶然回头,看到大厅里多了十三个和尚,略一思索,起身来到释源等人面前,躬身说道:“想必各位皆是来自白马寺的高僧大德?”

    释源道了一声“阿弥陀佛”,然后说道:“不错,请教阁下是?”

    那人说道:“在下京兆尹人氏王孚,先学儒术,后研道德经,五年而成,如今正在研读释教经典四十二章经。”

    释源打了个愣怔,自己虽然是个和尚,但是对于道家经典道德经也不是没有接触过,这个人竟然说五年就有大成,这牛皮吹得有点大了吧?但是人家又说在研读四十二章经,当下问道:“不知阁下有何明悟?”

    王孚说道:“四十二章经不过佛经摘要而已,以点窥貌,佛经当浩浩然,穷人一生不能遍阅也。某观四十二章经,论其胜义,盖有四端:一者,辞最简训,二者,义最精富,三者,胪者古真,四者,传最平易。不知当否?”

    释源大惊说道:“阁下必非常人啊。四十二章经乃是天竺高僧摄摩腾、竺法兰所著,其意便在于择取佛家精要,汇而成文,以教化世人。阁下不知研读多少时日?便有这等领悟。”

    王孚说道:“某研读已有两年了。”

    释源说道:“阁下悟力惊人,佛家有言:得道不分先后,在于顿悟也。假以时日,阁下必然会成为一代大德。”

    王孚摇摇头,说道:“在下看来,儒释道三教,皆有不足之处。”

    释源说道:“愿闻其详。”

    王孚也不客气,侃侃而谈道:“先说释教,要求僧人戒律精严,勇猛精进,在我看来,生存乃是一切根本,佛家弟子不耕而食,不织而衣,全靠信徒布施存活,如此怎能普度众生?道家讲求清静无为,一味的讲究独善其身,求得神仙大道,试问芸芸众生,可曾见过神仙?”

    释源说道:“我佛家弟子发大愿力,求得正果,斩妖除魔,普度世人。那么寻常百姓一点供奉,也是应该的。”

    王孚笑道:“佛祖于菩提树下得悟正道,创立佛学,舍弃一切繁华,清贫乐道。试问世人皆如释教弟子一般,不婚不育,长此以往,佛教何来昌盛一说?所谓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惑人耳目也。任何修行,皆离不开生存本源,是故,若要修行,先饱肚腹。”

    释源说道:“听阁下未提儒教一言,不知儒教有何缺陷?”

    王孚说道:“儒家以经典为传,刻板教条,禁锢人欲,取中庸之道,混肴是非观念,磨灭人的真性情也。”

    释源张口结舌,这人说话也太没有顾忌了吧,要知道释源出家之前也是学习儒家经典的,当下心思电转说道:“听阁下的意思,儒释道三教皆有偏颇?”

    王孚点头说道:“不错,某曾发大宏愿,有生之年,致力于三教合一,取长补短,以期望真正教化世人。”

    释源肃然起敬,问道:“敢问先生名号?”

    王孚说道:“王某草字允卿,号重阳子。”

    释源惊呼道:“阁下莫非就是关中最近兴起的全真教教主重阳真人?”

    王孚说道:“然也。”

    释源说道:“久闻先生博闻广洽,文武双全。今日相遇,幸何如之。”

    王孚说道:“心死之人,寄情山林,历览前贤著述,偶有所得,让大和尚见笑了。”

    释源说道:“先生高才,字字珠玑,听来令人耳目一新,获益匪浅。”

    王孚咧嘴一笑,说道:“有幸与诸位高僧相识,斗胆请诸位共饮一杯如何?”

    释源摇头道:“先生说笑了,释家戒律森严,不能饮酒的。”

    王孚笑道:“修佛在于修心,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大师何必着相?”

    释源微微一笑,并不作答,王孚讨了个没趣,只好回到自己的位置,闷饮起来。

    ………………

    李翊两年之后回到京城,各地大员纷纷前来朝拜。

    如今的大唐中央和地方大员,要么是汉末三国时期的大才,要么就是历朝历代的召唤人物,但无一不是华夏几千年历史上的精英。

    李翊看着眼前的这些精英,开口说道:“如今大唐所开拓疆土,辽阔无边,国内百姓,久受儒学熏陶,忠君爱国,无复赘言;三韩、扶余、鲜卑、倭岛等地,收复已久,广设学校,人心已得凝聚;林邑、扶南、掸国、天竺、贵霜、波斯、吕宋,乃至康居、大宛,人员驳杂,信仰不一。诸位是我大唐重臣,如何凝聚人心,为我所用,乃是当务之急。”

    贾诩出列,躬身说道:“皇上,据老臣所知,天竺乃是佛教起源之地,其人多笃信佛教;贵霜、康居、大宛,西域多有波及,教众极多;波斯人信仰祆教,罗马人信仰天主教。说起来,真是足够复杂的,若是统一信仰,于治国大有裨益。”

    李翊说道:“正是如此,战国时期百家争鸣,至前汉独尊儒术,老黄之说也已深得人心,佛教自明帝入传我国,如今国内三教鼎立,于治国大道,鲜有助益。”

    荀彧作为荀子的后人,正儿八经是儒家传人,荀家向来诗书传家,对于其他杂家,向来比较排斥的,荀彧说道:“自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武帝纳之,儒学于治国治民,大有裨益,皇上奈何不独取儒术,教于四海?”

    李翊说道:“儒术令人故步自封,不思进取,且其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之论,不符当前大势。若要富民强国,必然济之于经济之学;若要开疆拓土,非兵家不能任之;法家重在以律法约束世人,实乃治国大道。我大唐治国,以法家为骨,儒家为表里,释、道不过相辅也。如今商讨之事,在于如何凝聚人心,为我所用。大唐治国之术,根本是不会有所更张的。”

    田丰严格说起来是个杂家,这时开口说道:“既然皇上提出凝聚人心,教义实乃不二法门。想当年张鲁在汉中行五斗米教,人心大聚,路不拾遗,可惜张鲁野心膨胀,****,妄图割地自立,才被我天兵击破。五斗米教,蛊惑人心方面,还是有一套的。”

    曹操也说道:“张鲁的作为,与张角相比,有天渊之别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