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奋斗在盛唐-第70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你讲。”

    “眼下陛下时日无多,如果您能扶保太子登基,把刚才这些话对他说。以您和太子的亲厚关系,他登基之后,授予您大权,探索整个天下,也不是什么难事。现在,您又何必冒险?”

    崔耕苦笑道:“因为本官怕,怕天意弄人,太子不得登基。”

    “怕太子不得登基?”吴知面色骤变,压低了声音,道:“崔相的意思是天意并非在太子身上?”

    崔耕咬了咬牙,道:“你可以这么理解。”

    “那样的话”吴知想了一下,跪倒在地,道:“想必这是上苍给我大唐的劫难,冲过去了,我大唐一飞冲天。冲不过去,我大唐就万古沉沦。”

    “所以呢?”

    “吴某人不才,愿附骥尾,望崔相收留。”

    崔耕赶紧以手相搀,道:“此固崔某所愿者,不敢请尔,哈哈!”

    与此同时,临淄王府内。

    李隆基正在与众心腹庆贺胜利。

    李隆基高兴地道:“还是姚常侍的计策好,嘿嘿,纵然崔跟破了那金小姬一案怎么样?只要新罗受逼不过,就得造反。新罗一反,他崔二郎不出外谁出外?本王可算除了一个心腹大患了,来,咱们共饮此杯!”

    “是!”众人同饮。

    姚挺志得意满,还得说点漂亮话,道:“小老儿其实不算什么,您莫忘了,这让崔耕和太子出外的主意,乃是王先生出的。我若是韩信,他就得是张良张子房。”

    魏知古凑趣道:“那临淄王岂不成了汉高祖了吗?”

    姜皎道:“临淄王来日的成就,恐怕不在汉高祖之下哩!”

    李隆基听了这些话心里面高兴,嘴里还得表示谦逊,道:“小王何德何能,敢与汉高祖比肩?只是如今韦后弄权,我大唐有倾覆之忧,还请众卿助我,挽狂澜于倾倒。”

    人们齐声道:“愿为王爷效死。”

    正在气氛越来越热烈之际,忽然,“噔噔噔”,随着一阵急促的脚步声,走进了一个小校。

    他单腿跪地,道:“郑愔求见王爷,说与您有要事相商。”

    “郑愔?”李隆基奇怪道:“他不是已经罢相了吗,来找本王干什么?再说了,他可是皇后的人。”

    “那要不小的回绝了他?”

    “等等,让他进来吧。本王倒要看看,这郑愔的葫芦里,到底卖的什么药。”

    “是!”

    功夫不大,郑愔就被带到了李隆基的面前。

    可是,他见了李隆基以后,并未上前见礼,而是先大笑三声,然后大哭三声。

    笑的酣畅淋漓,哭得如丧考妣。

    李隆基奇怪道:“郑先生,你为何先笑后哭呢?”

    郑愔回道:“微臣今日得以拜见真主,欢喜无比,当然要笑。”

    “那哭呢?”

    “王爷您马上就要大祸临头了,微臣当然要哭。”

    “大胆!”左右之人齐声怒斥。

第994章 郑愔换门庭() 
郑愔斜瞥了众人一眼,冷笑道:“怎么?临淄王还没当皇帝,尔等佞幸小人就要阻塞言路了么?”

    然后,又对李隆基道:“还有王爷您,尚未登基坐殿,就听不进逆耳忠言了吗?”

    “哪里,郑先生误会了。”李隆基颇为客气地道:“我不过是一个闲散王爷而已,可没什么做皇帝的心思哩。”

    郑愔脖子一梗,道:“哦?是吗?那隆庆池有王气的典故,也跟王爷完全无关喽?结交内宦高力士,也单单是王爷喜欢交朋友喽?要不要找王崇晔,跟您对质一番?”

    众所皆知,王崇晔是专门替李隆基招揽江湖好汉的人。但是,此人安排了隆庆池的谣言,那就是仅仅极少数人知道的秘密了。至于说李隆基和高力士结交的事,更是秘密中的秘密。

    李隆基面色一紧,沉声道:“郑先生知道的够多得啊。不知您今日的来意,究竟是什么?”

    郑愔大喇喇地坐下,傲然道:“某特为王爷脱灾解难而来。首先,某请为王爷,说说您今日的处境。”

    “你讲。”

    “王爷您现在,实在是危如累卵。大唐九宰相中,皇后的亲信有七名,崔湜是个软骨头靠不住,崔耕已然出外。一旦有变,您就是皇后砧板上的肉,随时都有性命之忧啊。”

    李隆基面上不动声色,道:“说下去。”

    郑愔道:“您不奇怪,在下为何会知道高力士和隆庆池的事儿吗?因为在下替皇后娘娘掌握了一批人,专刺百官的阴私之事。”

    锵

    闻听此言,不少人下意识地将腰间的宝剑抽了出来。

    郑愔赶紧补充道:“诸位勿慌,王爷所干的那些事,都被在下压下来了,并没有告知皇后。现在,这些人都在在下的掌控之中,愿意转而效忠王爷!”

    王琚道:“看来郑先生早就起了背叛皇后之心喽?”

    郑愔理直气壮地道:“圣人云,“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皇后弃郑某人如草芥,某不过是照圣人之言行事而已。”

    “但你若让这些人转投王爷,王爷岂不更成了皇后的眼中钉肉中刺?”

    “那却不然。”郑愔解释道:“这些人组建不久,并没立什么大功,皇后并不看重。实不相瞒,自从在下辞官之后,皇后已经断了他们的经费,任其自生自灭。若非如此,我也不能轻易说动他们改投王爷。”

    李隆基轻“唔”了一声,敲击着几案,考虑郑愔所言是真是假。

    郑愔又加了一把火,道:“王爷,在下知道您是怎么想的,您不就是想像古之周勃一样,在皇帝死后,夺军改政吗?告诉您,此一时彼一时也,您这招不好使。”

    姜皎道:“为什么?”

    “王爷在中枢没有得力之人,怎能盗得兵符印玺?而没有兵符印玺,又怎能夺军?”

    这就是郑愔书生之见了,在李隆基的计划里,根本就用不着什么兵符印玺。

    李隆基早已通过王毛仲、王崇晔等人,结交了不少羽林军的低级军官,这些人看中的是哥们儿义气,而不是什么兵符印玺。李显死后,李隆基靠着这些人聚拢几百人马,就可以在高力士的接应下攻入皇宫了。

    到底是成龙还是成虫,就在那最后一搏。

    当然了,这是李隆基没有办法的办法。没有李旦的支持,以他的声望和势力,也只能做到这一步。

    如果能得到兵符印玺,无疑成功的可能性会高上很多。

    所以,李隆基非但没有取笑郑愔,反而颇为诚恳地道:“如此说来,郑先生有得到兵符的途径?”

    王琚道:“王爷您莫听郑愔瞎吹,咱们都办不到的事儿,他现在无官无职的一草民,凭什么能做到?”

    “王先生您这么想又错了。我现在虽然无官无职,却有一样是诸位比不了的。”

    “什么?”

    郑愔傲然道:“我乃五姓七望之人。五姓七望在朝中盘根错节。若有在下代王爷联络,何愁大事不成?”

    王琚道:“不对吧,你能跟五姓七望联络,崔耕就不能跟五姓七望联络?莫忘了,崔耕可一直与王爷不大对付哩。”

    郑愔胸有成竹地道:“崔耕乃安乐公主的夫婿,他若得势,韦后势必继续一手遮天,这并非五姓七望愿意看到的。若王爷肯对五姓七望有所许诺,说服他们转投过来不难。更何况”

    “怎样?”

    “崔耕说服五姓七望开在扶桑的金银矿,弄了个血本无归。现在,五姓七望内,对崔耕不满的人大有人在。”

    “这样啊”

    李隆基仔细想了一下,没发现郑愔的言谈话语中有什么漏洞。

    再说了,从功利上讲,郑愔现在的确无处可去,没有理由欺骗自己。

    他站起来,躬身一礼,道:“那小王以后就多靠郑先生相助了。”

    郑愔这时候也不继续装逼了,赶紧错开一步,跪倒在地,道:“愿为王爷效死。”

    至此,郑愔再次成功转换门庭。

    当然了,李隆基既然收下了他,就得为他解决后遗症。

    李隆基派出人手,将郑亦凡一家乃至郑愔的生父一家,全都接到了一处秘密所在。

    这样,单凭吴知的指证,就很难证明郑愔的身世了。

    另一边,崔耕已经带着众心腹一起,踏上了东征之路。

    大唐共分十道,这次分出两道的军政大权给他。如果考虑到各州之间经济、军事实力不等的话,崔耕大概相当于掌握了大唐三分之一的实力。

    这已经非常出格了,若没有有太子监军,绝不可能。

    崔耕先是下了命令,以高仙芝为安东大都护,率五万大军前往浿水,不让新罗大军再前进半步。

    然后,他调兵遣将,把自己的治所设在了魏州城。

    之所以以魏州为治所,不仅是因为此地经济发达,而且因为此地乃大唐北方五大雄城(长安、洛阳、太原、晋阳、魏州)之一,适合大军驻扎。

    然后,崔耕就开始准备种田了。

第995章 邀宴百策楼() 
没错,就是种田。

    对于崔耕来讲,征伐新罗只是个幌子罢了。他的真正目的,还是之前向吴知提到的,造船征新罗、扶桑,乃至占据大量的无主之地。

    表面上看来,此举特别大公无私,把吴知感动的不要不要的。

    其实,崔二郎又不是圣人,当然也是有私心的。

    这个私心就是就是狡兔三窟,为自己安排一条后路。

    若李隆基果真运气爆棚,登基坐殿了,他完全可以利用强大的水师海外逍遥。

    也莫觉得崔耕这次出外,就承担了多大的政治风险,甚至是对李隆基举手投降。

    道理很简单,李隆基即便顺利发动唐隆政变,也仅仅能把韦后干掉而已,真正上位的不是他,而是李旦。

    李旦就这么心甘情愿的把皇传给李隆基?遍翻史书,表面上看来,太平公主是作恶的一方;李旦两不相帮;李隆基无限伟光正,顺天应人继承皇位。

    但仔细一想,其实大谬不然。

    在李隆基发动先天政变之前,朝堂上的宰相,大部分是太平公主一党,“七位宰相,五出其门”。没有李旦的点头,怎么会出现这种情况?

    另外,历史记载中的一件不起眼的小事,可以看出这父子俩的矛盾。

    李隆基在发动先天政变时,李显登上承天门避乱,他对左右臣子说,你们有谁愿意继续效忠朕的,写下自己的名字来。待朕平定了叛乱,自有封赏。

    唐龙政变后后,要不是宰相力谏,这些写下名字的人都得被李隆基治罪。

    现在问题来了,若李隆基不认为自己是将要被“平乱”的一方,为什么对这些人恨之入骨呢?

    由此可见,李旦和李隆基的矛盾,朝堂上下心知肚明。

    考虑到在先天政变之前,李旦命令李隆基以皇帝的身份“巡边”。很可能在那时候,他已经存了废掉李隆基的心思,只是被李隆基先下手为强了。

    所以,崔耕这次出外的最坏结果,也无非是李旦上位而已,他和李隆基的争斗远未结束。

    甚至为了平衡李隆基的权势,李旦反而要拉拢他。

    相反地,他若留在长安,树大招风,就有被韦后以及李隆基集火之忧。李隆基他倒是不怕,但是韦后呢?轻不得重不得。投鼠忌器之下,若被李隆基渔翁得利,那直是哭都没地方哭去。

    还不如主动退出,隐在暗中,让李隆基和韦后都放松警惕,争斗起来。最后,在关键时刻,突然出现,一局定乾坤。纵然事有不谐,也有个退路。

    当然了,兵凶战危,崔耕怎么就那么肯定,自己征伐新罗、扶桑就一定能取胜呢?这俩地方解决不了,在南洋一帮野人之间称王称霸,有意思吗?

    无它,崔耕有迅速增强安东都护府实力的法子。

    在战争中,进攻的一方之所以比较吃亏,主要是有两个原因:一是守方可以深沟高垒,占据地形优势;二是粮道很长,运输成本太高。

    如果能让安东都护府的粮食自给自足,乃是供应大军,其意义无论如何形容也不为过。

    这可能吗?非常可能。

    安东都护府,大概就相当于后世的东三省,再加上朝鲜的大部分土地。肥沃的黑土地,生产供应几十万人粮食,那叫事儿吗?

    之所以现在大唐朝廷没有开发此地,主要是因为太冷了。在没有合适的御寒衣物之前,根本就不适合人类居住。

    契丹人、靺鞨人、奚人是无处可去,才不得不生活在这里。若是有选择的话,他们肯定是希望生活在中原的温暖之地。

    崔耕虽然发明了羊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