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希特勒微微点头,算是回应了自己这位国防军统帅的询问。他目光微凝。而后说道:“元帅,我想知道总参谋部对这场战争的未来预估。我们有大量的军官在南京政府担任顾问,对那个国家的军事战备情况应该非常了解,相信总参谋部已经在各种信息的汇合下。做好了这番基础工作了吧?”
勃洛姆堡盍首道:“法肯豪森将军向总参谋部传回了很多情报,这让我们能够对远东战争局势做出比较清晰的预判。仅从军事力量来看,如果没有外国的直接干涉,那么南京政府将不可能取得战争的胜利;虽然他们的可动员兵力是日本的5倍,但由于人员素质、武器装备、和后勤保障上存在的巨大劣势。这使得他们根本无法在正面会战中将这个对手彻底击败。不过,这场战争也不会如日本宣称的那样能在3~6个月内结束。南京政府并非对战争毫无准备,他们也明白这次已经到了无可后退的地步;凭借纵深的山岭地形,他们至少能坚持抵抗3年时间。”
希特勒没有立即开口,只是在心中反复权衡着这番话语。沉吟半晌之后,他又将目光转向了旁边的******,道:“贸易方面的情况呢?瓦爾特先生,我之前请您统计与南京政府的贸易明细,这几天内您也应该有结果了吧?”
瓦爾特恭声称是,随即将自己掌握的情况向希特勒深入浅出的娓娓道来。就在刚刚过去的8月初。绝世财雄沙赫特终于因为施政理念的巨大差距,而主动向希特勒提出了辞呈;尽管希特勒为了在民众面前维护统治阶层精诚团结的形象,将沙赫特挽留在了国家银行总裁的职位上、并且任命他为不管部长,但后者却是从此离开德国的决策中枢了。
而当了近一年不伦不类的“4年计划负责人”的瓦爾特,也终于得以从沙赫特的阴影中真正熬出了头。时至今日,瓦爾特已经获得了自己昔日上司的全部权势,而在他领导下的德国经济列车,也正朝着希特勒所期望的战争目标隆隆飞驰,所差的就只是最后的实际开火了!
“……因此,失去南京的矿石物资。对我们的战时经济而言将是极为沉重的打击。”瓦爾特在列举了一连串数据之后,随即将自己的最终观点向希特勒道出,“日本与德意志的同盟效益,不仅因为这场战争的爆发而得不到丝毫体现。反而破坏了我们在远东的丰厚固有利益;这完全就是藐视国家社会主义德意志、丝毫不顾我们感受的蛮横行径。出于政治尊严和经济需求两方面考虑,我们都不应就此放弃与南京政府的固有贸易——除非日本能弥补我们的损失,提供给德意志在国际市场上购买到相同原料的足够外汇。”
希特勒闻言眉头微皱,他虽然早就知道本国和南京政府之间贸易颇多,但却没想到近年来已经加深到了这种地步。原本他还存有快刀斩乱麻结束这段贸易、以便笼络住日本这个强援的念想,现在看来这样付出的代价还是过于沉重了。作为机敏狡诈的政治家。希特勒比任何人都还要注重切切实实的眼前利益:若非如此,他又怎么会和天才的沙赫特分道扬镳,执意将这个国家推向战争的道路?
“我的元首,我认为瓦爾特阁下的意愿非常符合德意志的利益。”见希特勒依旧沉吟不语,勃洛姆堡再度开口说道,“目前大众汽车公司推出了三款不同口径的新迫击炮,性能比我们现有的装备有明显优势;陆军正准备逐步将手中的迫击炮逐步淘汰掉,而将它们卖给南京政府显然是一个最理想的情况。这些性能偏弱的装备,目前也只有南京政府有意愿有财力将它们购买,西班牙佛朗哥虽然同样处在亟需武器的战争境地,但今天的他们已经拿不出足够的支付资金了。”
希特勒瞄了勃洛姆堡一眼,对这名最高级别职业军人的心思已然洞悉。陆军必然是和瓦爾特达成了私下协议,准备用这笔军售所得来反哺军队。不过对于这点,希特勒并没有反对的意思,毕竟这是对生产和军队都非常有利的一次利益交换,而心在战争的他显然乐意看到自己统御的国家机器变得更加强劲。
“两位阁下请先回去吧,我已经决定该怎么处理远东的事宜了。”希特勒道。
勃洛姆堡和瓦爾特对望一眼,随即向希特勒恭声告退。对于元首在外交事务上所表现出的独断专行,他们早已司空见惯,毫无异样了。尽管这个前奥地利下士在当政之初,曾经因出身卑贱、资历浅薄而受到过无数人的白眼质疑,但随着他用他那不可思议的直觉和判断力取得一个个惊人的胜利,所有的异声都再没有了任何的根基。无论是退出裁军会议、宣布公开征兵、还是重新占领莱茵,希特勒都用不争的事实,告诉了将军和政客们谁才是真理的掌握者!
几天之后,德国政府随即针对日本的要求做出了回应。让英法等国感到惊喜不已的是,德国表现出了极为温良和善的态度;其声明中所表露出的对战争爆发的遗憾和厌恶,和当前正獠牙毕露、对四方近邻大肆侵略的意日法西斯有着本质的区别。希特勒再度谈起了他热爱和平的古调,其言下之意便是对日本发动战争的抵制和反对。
而对于最敏感的军售和军事顾问,希特勒也没有任何解决的诚意:他一方面宣布德国将按照中立法实施军事禁运,一方面却暗自指使丹麦货船来实施武器运输。至于在华军事顾问,希特勒则声称这纯粹是那些顾问们的个人意愿,德国政府和军方完全没有权力去左右他们的意志。
“现在日本占据了绝对的海上优势。这不仅意味着他们能在海上建立起封锁线,更能肆意对任何一个大陆港口发起登陆进攻。我们无法指望南京政府能打通海上交通线,但他们至少应该保住南方的几个港口不被攻占;如果南京政府做不到这点,那么德意志和他们的贸易也就会从此中止。”得到希特勒的首肯后,瓦爾特找到勃洛姆堡,向他表达了自己的担忧和意愿,“因此,我希望您能对法肯豪森将军传递这份信息,让身为总顾问的他务必不要放松对这些港口的防御。”
“谢谢您的提醒,瓦爾特阁下。陆军总参谋部已经把元首的相关谕令发到了远东,相信以法肯豪森将军的智慧,他一定会采取合适的行动。”勃洛姆堡脸上浮现出几分笑意,言语中没有丝毫掩饰的说道,“您在这件事情上帮助陆军争取到了极多的利益,整个军官团都会记住您的这份情谊。”(未完待续。)
第148章 扩张之路()
冷风呼号,宛若冰沙敷面,又是一个冬季缓缓降临到了北半球区域。
在整个1937年的下半叶,希特勒都没有再做出如去年进军莱茵一般的惊人之举。但他在总理府和贝希斯特加登所签署的一切命令,都是为了山雨欲来的战争而进行充分的准备。为此,德国甚至不惜损害同日本之间的关系,继续和南京政府做着矿石换军火的物物交易。随着远东战争的持续,亟需军火的南京政府更是大幅加快了江南各矿场的开采进度,而这也让德国收获了足够的原料好处。
9月25日,经历了无数个等待和期盼之夜的希特勒,终于迎来了他政治生命中的贵客——墨索里尼的正式访问。希特勒的算盘始终都是打得很精的:对于墨索里尼这个独裁领袖,他的目的并不是要同客人进行多么深入的外交会谈,而是让墨索里尼对德国的力量留下深刻印象,从而利用其一心想同胜利者共命运的投机心理。
于是,这位意大利领袖就从德国的一地赶到另一地,检阅了党卫队和军队的阅兵式,观察了在梅克伦堡的陆军演习,参观了鲁尔的机器隆隆作响的军备工厂。4天之后,当墨索里尼启程返回罗马时,他已经深信自己的前途是在希特勒一边了。
此次访问对希特勒的意义是巨大的。11月6日,意大利加入了由德日两国牵头的《**产国际协定》;而在签字之余,外交部长小齐亚诺也向希特勒转达了他岳父领袖的意志:“让奥地利的事情听其自然发展罢。”这便意味着意大利已经不关心奥地利的独立,而是让希特勒放手去实现他民族统一的梦想大业。对希特勒来说,属于他大展拳脚的时刻已经到来了。
早在希特勒于维也纳街头流浪的30年前,他就萌生出了德奥应当归于一统的强烈民族主义思想;而到了中年时代,随着奥匈帝国的崩溃,希特勒更是在他那本《我的奋斗》中,开篇就提到了破后建立的奥地利应当与德国合并的理念。相比于昔年民族问题严重的奥匈帝国,由单一日耳曼人组成的奥地利,显然更有利于同德国合并。尽管1919年签订的《圣日耳曼协定》严禁德奥合并。但这种性质与凡尔赛和约完全相同的旨在对战败的奥地利恣意宰割的条约,在进入30年代后半叶的当前,显然已经失去了往日的约束力!
除了政治上的考虑之外,经济和军事上的需求。也使得身为德国元首的希特勒要吞并他昔日的祖国。前面已经提到,德国所实施的战时经济,其最终结果必然会使得国家走上战争道路:毕竟武器装备既不能吃也不能用,除了出售之外再无法产生新收益,而国际市场显然没有能吃下整个德**火工业产能的如此惊人的购买力。如果无限制的进行不可再生价值的军备生产。其后果只能是国家经济的灾难性崩溃:后世****的大炼钢铁运动,就是投身这类生产的典型!
目前,奥地利拥有700万人口,昔年奥匈帝国的精华也有许多都留存在这片8。6万平方公里的日耳曼人聚居旧地。如果德国能将其吞并,不仅能让自身国力骤然提升10%、得到额外供给国内两百多万德国人的粮食、为7个师的新军取得人力,更能对捷克斯洛伐克形成三面合围的决定性地缘战略优势。在希特勒的计划中,捷克斯洛伐克同样是要被消灭的对象:这不仅在于这个总人口1000万的国家中就有325万都是苏台德日耳曼人,更因为它继承了奥匈帝国60%的军工产业、以及其身为法国在东欧的忠实盟友的政治地位。
从1937年11月中旬开始,得到了柏林授意的奥地利国社党分子,便展开了一连串大规模带有暴力性质的抗议。早在十几年前。国社党就在同为德语区的奥地利建立起了一个大区组织,向当地民众灌输极端的民族主义和复仇心理。尽管这批国社党人没能像希特勒那样取得政权,但他们借助世界经济危机带来的机遇,同样在奥地利站稳了脚跟,成为拥有众多民众支持的一股在奥地利政治中不可小觑的势力。在之前的20个月里,奥地利国社党都严守元首希特勒的训令,保持低调积蓄势力;现在骤然闹将起来,登时便在奥地利掀起了一股狂烈的暴风雨。
一窝蜂涌上街头的奥地利国社党人,在歇斯底里的呐喊中要求现政府辞职,由他们的奥地利大区领袖赛斯?英夸特出任总理——而如果由一个奉希特勒为元首的国社党人担任奥地利总理。这个国家的命运也就可想而知了。与希特勒在上台之前的情形类似,奥地利国社党也组建了状若冲锋队的打手组织,整天对以政府为首的敌对政治势力展开暴力冲击。奥地利每天都有流血死亡事件发生。
面对国社党人的暴起发难,以许士尼格为首的奥地利政府展开了针锋相对的镇压。然而这番反应却引发了德奥两国的强烈政治冲突。作为奥地利国社党的幕后黑手,希特勒自是不能容忍自己的手下遭到噩运。他接连向许士尼格发出威胁:如果奥地利政府再蛮横镇压“热诚正义”的国社党人,而不“倾听”他们的肺腑之音的话,那么德国就将对双手沾满国社党人鲜血的奥地利政府实施武力打击。
时间进入1938年初,德国政府的人事架构,也在奥地利局势动荡不断的同时发生了剧烈的变化。国防部长勃洛姆堡元帅、陆军总司令弗里奇上将、和外交部长纽赖特在短短两个月内接连去职。如果再加上去年8月从经济部长职位上卸任的沙赫特,这无疑是希特勒自当政以来所发生的最大规模的人事变动。在这番令德国高层为之目瞪口呆的情况背后,实际却隐藏着波云诡谲的残酷政治争斗。
事情的起因尽皆归溯于前一年11月举行的一场秘密高层会议。由于得到了墨索里尼的倾心,使得希特勒的对外扩张信心大增;在那场只有勃洛姆堡、弗里奇、雷德尔、和纽赖特参加的闭门会议中,希特勒便向他们全盘道出了自己的战争理念。希特勒认为,德国已经不可挽回的走在了战争的道路上,最迟再有5年时间就会真正打响第一枪。而已经武装完毕的德**队,将首先扫荡奥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之后再消灭波兰,成为欧洲的霸主。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