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改封哪好呢?李世民开始在江山万里图上寻觅起来。
可怜天下父母心。
。
前后九百万斤粮食的到来,令整个杭州府上下精神一振。
民夫的每天的口粮也回复到了二斤,这个数量至少可以让一家人吃粥管饱了。
由此,民夫们的干劲更大。
鉴于崔尚的提醒,李沐下令加紧修筑防洪堤,并同时加紧疏浚钱塘湖。
趁着干旱将钱塘湖挖深。
根据李沐残存的记忆,将湖中挖出的淤泥集中堆栈在湖心三处,并往吴山方向修筑了一条一丈宽的小堤。
由于此时周边各州的赈灾粮还没有到来。
灾民涌入钱塘的数量还在与日剧增。
李沐下令杭州府百姓慢慢返还家园,并下令以借贷的方式,每户分发足够的谷种,但免收了利息。
以此来保证下半年的收成。
也就是说,在钱塘湖中的民夫,此时已经全部都是外来的灾民了。
这是一个庞大的数字,据统计,不算已经被苏定方招募进神机卫的一万多人。
单就以工代赈每日领粮的民夫,一天就有五万多人。
可想而知,涌入杭州的灾民数量有多大了。
也正是因为有这群民夫在,钱塘湖的疏浚和防洪堤的修筑速度成倍的增加。
八天之后,朝廷的赈灾粮终于到达了扬州。
再过了两天,三百万斤赈灾粮食到达杭州。
对于这批粮食,不管是杭州官员,还是百姓,已经失去了任何期盼,所以并没有什么欣喜的成份。
李沐拿这些粮食偿还了向乡绅借贷的欠粮。
余下的全部充入了神机卫军粮。
由此,整个杭州府渐渐回复正常运转。
而因为朝廷赈灾粮在各州的发放,往杭州府而来的灾民渐渐停止。
每日在钱塘湖中以工代赈的民夫也渐渐减少,百姓们渐渐返乡。
一个月之后,当防洪堤和疏浚湖底两大工程完工时。
每日领取口粮的民工,已经减少到只有两万余人。
此时,受灾区域已经明确,整个江南东道中,苏、杭、越、台四州受灾最受严重,扬、歙、、温三州有所波及,但损失不大,在可控范围之内。
苏、杭、越、台四州中,尤以杭州最严重。
越州因李沐拨给的三十万斤粮食,饿死的百姓不多,大多集中在偏远的山村,大些的县乡都得到了有效的救助。
可反而是苏州、台州,饿死者竟达到上万人,集中台州最多,有近七千人。
也正因为如此,江南各州对大唐朝廷生出了怨言。
如果不是李沐以工代赈,又大规模的施粥,恐怕饿死者会多上一倍不止。
据州衙门主簿统计,这两个多月来,得到杭州衙门以工代赈和施粥的外地灾民,在二十五万人次以上。
江南东道并入大唐疆土的时间并不长。
加上地处偏远,象杭州等地,十年前基本都是割据诸候的控制之下,在大唐建国之后,还两次进出大唐版图。
所以,江南百姓对唐朝廷的粘着度不高。
如今面临生死存亡之时,两个多月未能得到朝廷救援,心中的怨恨之意,可想而知。
可百姓的眼睛是雪亮的,在他们的心里,杭州都督李沐无疑就是他们的救星。
无数百姓回乡之后,口口相传,甚至为李沐立上生祠,日日供奉。
杭州经李沐及时救灾、又发放谷种,民间倒没有什么情绪。
好在,最后朝廷赈灾粮总算是到了,各地没有发生什么群体事件。
偶尔突发的小暴乱,也在当地折冲府的镇压下,迅速荡平。
到十月初时,整个江南旱灾引起的动荡慢慢平息下来。
灾民们大都返回了家乡。
但也有不少灾民宁愿留在杭州。
其中一部分是招募进神机卫壮丁的家眷。
也有相当一部分是,对杭州官府产生了信任和依赖。
因此三个月旱灾的时间,杭州府的人不减反增,从二十六万人口,一下子猛增到四十万人口。
当然,这包括神机卫一万人和五千预备役。
李沐也有意外之喜。
防洪堤的修筑和钱塘湖的疏浚,由此产生大片沿岸的泥沼、滩涂地。
别小看这些地,这些地稍加整理,是最肥活不过的了。
经丈量之后,沿岸这片土地多达六千余顷,六十多万亩。
这片土地没有任何人提出疑义,便成了李沐的私产。
而李沐将其分配给新入籍的各州灾民,因土地有限,每户只分十亩。
李沐趁着此时田地重新分配,发放了新的农具,正式开始提倡精耕细作。
此时的江南种植技术,相对于中原已经成熟的技术,落后了许多。
当地百姓更多的是粗犷型,将种子或者秧苗置于地中,除了灌溉之外,基本就是坐等收成了。
所以,李沐的用意是加大亩产,在这六千余顷良田里进行试种。
这些田地并不属于百姓,而是以租种的方式分配到各户,由官府根据当年收成,收取赋税。
还有数万没有田地的新入籍百姓,被李沐引至宝石山、吴山,开梯田,种植茶桑。
这些梯田与上述良田一样,官府以雇工的方式招募,每月发给粮食。
杭州府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愈合着旱灾带来的影响。
。
可树欲静而风不止。
随着旱情好转,李世民要将心中的想法付诸于行动了。
他没有传长孙无忌商议此事。
而是召来房玄龄。
在李世民看来,一切有关于李沐的事,只要长孙无忌搀和,就会平白生出许多祸端。
“臣奉召而来,不知陛下有何事吩咐?”
“玄龄啊,朕在想是不是该给李沐换个封地了?”
房玄龄一怔,道:“李沐前往杭州不足一年,且在此次大旱赈灾中又立下大功。臣不明白陛下为何要换他。”
李世民幽幽道:“玄龄难道没有发觉李沐的能为已经超出了你我的相象了吗?”
第397章 公道自在人心()
房玄龄瞬间明白了李世民心中所想。
帝皇之道,不在乎臣子有多能为,而是在于臣子有多听话。
李沐显然不是一个听话的主。
加上凭一己之力调动民间上千万斤粮食,这对于朝廷、对于皇帝都是一种震撼。
太能为的臣子,总是没有好下场的。房玄龄心中暗叹。
这李沐难道就不能收敛些吗?
总是在不应该犯错的地方犯错,说到底,这次旱灾就算杭州饿死几万人,李沐可以推得干干净净,一切由宋、宿二州的官员担着,李沐最多也就是个办事不力的罪责,何必将阵仗搞得这么大。
房玄龄虽然这么想,可心中还是对李沐的所为产生了一丝敬意。
天下官员若都是如此,何愁大唐不强大,何愁百姓不安乐?
“既然如此,敢问陛下要将李沐改封何地?”
李世民一叹道:“这朕还没想好。”
房玄龄想了想道:“以臣之见,若直接下旨,万一李沐反对臣说的不是指李沐有反意,而是陛下也知道李沐的心性,有时有些跋扈,所以,臣以为先派人去试探一下他的口风,再来定夺亦不迟。”
李世民点点头道:“爱卿所言极是,朕也是这么考虑的,这混帐到哪里都不让朕省心,总是不安分得紧。依爱卿看,派何人去合适?”
“派去之人最好与李沐没有关连的,但又要没有与李沐没有纠葛者,如此臣能想到的也只有于志宁了。唯有他,方能将陛下的话一字不差的传给李沐,也能将李沐的话一字不差地带回给陛下。”
“爱卿所言有理,那就令于志宁南下传朕口谕。”
“不,不。为免走漏风声,引起不必要的事端,以臣之见,陛下还是派于志宁以安抚江南受灾各州的名义前往杭州,再密传口谕为好。”
李世民一听欣然赞道:“爱卿果然好计谋。”
。
次日,中书侍郎、太子左庶子、黎阳县公于志宁以钦差的名义离京。
代表皇帝巡抚江南受灾各州。
六天后,到达杭州。
杭州府自魏征以下官员皆前往码头迎接。
杭州都督李沐出杭州衙门十里地,也就是半路迎候。
被崔尚一语成谶。
才过了没几天舒心日子的江南百姓,再次被架到了风口浪尖。
没错,正是风口浪尖。
大旱之后必有大涝。
老天爷似乎要将大旱两个多月没下的雨一齐灌注下来。
于志宁到杭州时,大雨已经下了整整五天。
如果不是防洪堤的修筑和钱塘湖的疏浚,恐怕杭州会与其余钱塘江流域的各州一样,洪涝施虐了。
可就算如此,如果这雨继续下,就算有防洪堤,钱塘江不水漫金山,城内也会因为积水而成汪洋。
好在钱塘府北高南低,百姓的田地基本上集中于北边,所以暂时倒没有被洪水淹没土地的担忧。
于志宁一路上看到钱塘府百姓脸上的精神头,完全与此次南下时见到的各州百姓不同。
路上的百姓满脸微笑,相互打着招呼,似乎对天上施虐的大雨毫无惧意。
于志宁心中便不禁暗暗点头,还真看不出来,此子年少,在朝堂中有作为也就罢了,来了地方竟一样不同凡响。
这才三个月啊,还是经历了一场天灾的情况下。
这一天,李沐引领着于志宁往钱塘湖逛了一圈,解释了修筑防洪堤和疏浚钱塘湖的意义,而后带着于志宁视察了正在修筑中的宝石山、吴山的茶桑梯田。
于志宁时不时地提些问题。
李沐也耐心地一一解答。
这一圈下来,已经是傍晚时分。
李沐选在军营设宴款待于志宁。
此时正是神机卫操练的时候。
神机卫将士强悍的气势,让于志宁心中暗暗生惊。
他纵横宦海数十年,哪能不明白李沐特意在军营设宴的用意?
京城坊间传扬的神机卫,在于志宁看来,闻名不如见面,只有亲眼所见,亲身体会,才能感受到那种无坚不摧的锋芒。
有什么样的主帅,就有什么样的军队。
这一点,怕是象煞了面前的某人。于志宁心中暗道。
宴席后。
于志宁提出单独与李沐相谈。
李沐便明白必是有李世民旨意。
所以,连魏征等人都被屏退在外。
于志宁端起眼前茶,轻啜了口道:“好茶。此茶长安在售五贯一斤,豪门富贾趋之若鹜,某是咬着牙,盘算了好几天才买了一斤解馋,殿下怕是赚得太狠了吧?”
李沐笑道:“凡有新鲜事务,总是要向豪门富贾赚取第一笔钱的,之后才慢慢降价,让百姓也与之同乐,这是生财之道。”
于志宁点头叹道:“殿下好一篇生意经。”
“于公放心,你也看到了,宝石山、吴山上茶桑已经开始种植,最多一、二年,茶叶的价格便会降下来,到时寻常百姓都能品味此茶之清香,于公也就再不用琢磨几天才狠下心购买了。”
于志宁哈哈大笑道:“好你个李沐,某好歹也是钦差,你也不提送个十斤八斤贿赂某。倒还在盘算着从某拘紧的荷包内赚取最后一文钱。”
李沐也笑道:“十斤八斤,少了。于公若是肯收,百斤我也送。”
于志宁呵呵笑道:“不,不,有个一、二斤老夫就满足了。”
“自然如于公所愿。”
“好,好。”于志宁收敛起笑容。
李沐知道,寒喧完了,该是正题了,也正色起来。
“老夫得先向殿下致敬。”于志宁起身郑重向李沐躬身行大礼。
李沐连忙起身相扶,“于公万万不可,于公之礼,沐不敢受。”
于志宁正色道:“老夫此礼,是代江南受灾各州百姓而行,殿下三个月内,救的受灾百姓何止二十万,老夫此礼,殿下受得。”
李沐见于志宁这么说,便不再勉强,于是侧身生受了于志宁半礼。
“如果朝中大臣都象于公这般心怀百姓,那么江南也不至于饿死上万之众。而如果朝中大臣都象于公这么火眼如炬,恐怕于公也不会来了。”
李沐终究是发出了今日第一句牢骚。
第398章 保证书?()
于志宁是个聪明人,闻言便明白李沐猜到了自己的来意,“殿下也不必以偏概全,朝中虽有奸倿,但毕竟正义之人居多,这才有了贞观盛世。”
李沐略带讥讽道:“贞观盛世一场规模不大的旱灾,区区江南东道就饿死上万人?沐倒是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