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隐龙惊唐-第34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第629章 盖棺定论() 
ps:感谢书友“130115093941530”投的2张月票,书友们的支持是我码字的动力。

    陈彬点点头道:“少主保重,但凡有用得上我等之处,只要少主一纸令来,我等必遵令行事。”

    “会的,定会有那一天的。”李沐有些感动,这些人确是忠义之人,“对了,梁仲业在京城有家小,如今他死了,家眷无人照看,陈叔此去润州,一并带了去,总不至于留在京城,受人欺凌。”

    陈彬恨恨道:“二哥呸,梁仲业死有余辜,不但负了主公,更负了少主,家小活该受人欺凌。”

    “妻儿无辜,梁仲业总算是护卫了我十年,虽有罪,亦有功。如今人死罪灭,罢了吧。”

    陈彬躬身道:“少主仁慈,属下代梁仲业谢过少主。”

    “去吧。”

    “属下告辞。”

    李沐目送着这八人离去,口中轻轻叹息一声。

    魏征凑到李沐边上,“殿下不必感慨,这些人流露民间久了,身上已无血性之气,留在殿下身边,当不得大用。让他们去润州就任军职,成家立业,也算有了根。”

    李沐点点头又摇摇头道:“孤感慨的并非他们几人,而是梁仲业。一念之差,结局便天壤之别。不知道梁仲业去了地下,见着父亲,以何面目示人。”

    魏征若有所思地陪着李沐叹息一声。

    。

    长孙无忌的突然死亡,并没有引起朝野动荡。

    整个官场中,所有人选择性地忽略了此事。

    如今朝堂之上,长孙氏一脉基本被清洗干净。

    所谓树倒猢狲散,谁还会为了一个死人,去与掌控朝堂的摄政王较劲。

    况且这些年长孙无忌的名声又不好。

    而此次长孙无忌为首发动的宫变,坊间更是物议纷纷。

    连李世民都没有质问李沐为何会在当天深夜去太尉府。

    朝廷迅速认可了李沐的说法,长孙无忌是畏罪自尽的。

    因为李沐出具了长孙无忌亲笔所写的遗书,还有长孙涣的亲口证词。

    要知道,长孙涣持有长孙无忌亲笔所写的奏折。

    奏折已经指定长孙涣成为世子,承嗣长孙氏家业。

    也就是说,只要朝廷一认可,长孙涣不仅是长孙氏家主,而且是长孙无忌爵位的继承者。

    而朝廷认不认可,便是李沐一句话的事。

    有长孙涣的证言,就算有心人想搅混水也是不能。

    更何况,如今谁还会为长孙无忌去搅混水?

    从逼宫、杀高士廉的那一刻起,长孙无忌其实已经自绝于朝堂,自绝于天下了。

    而此时,有一人进入了李沐的眼中。

    给事中、兼修国史许敬宗,趁机上疏弹劾长孙无忌,“长孙无忌与先朝谋取天下,众人服其智,作宰相近二十年,百姓畏其威,可谓威能服物,智能动众然长孙无忌得势后,张扬跋扈、私相授受、倒行逆施、背君弃义,以至发动宫变,成今之奸雄,王莽、司马懿之流也。”

    洋洋撒撒数千字的檄文,迅速引来一批言官附和上奏弹劾。

    树倒猢狲散,墙倒众人推,鼓破众人捶,世间事莫过于此。

    原本李世民是打算追谥长孙无忌的,毕竟还有已故皇后那份情意在。

    却被这波弹劾潮力阻,开玩笑,畏罪自尽之人被追谥,置李沐于何地?

    李世民没有坚持,其实在李世民心中,从长孙无忌发动宫变的那一刻,君臣之情、郎舅之情也已经消失了。

    在朝堂非议和众多弹劾的压力下,李世民选择了息事宁人。

    打消了追谥长孙无忌的念头。

    只是将弹劾奏折压下,并以人为大,作为借口,与李沐商议,赐长孙无忌以死后哀荣。

    李沐没有反对,同意了。

    但一转身,李沐便知会麾下朝臣上疏,提议封许敬宗为高阳县男,然后李沐直接携奏折入宫面圣。

    当日,册封许敬宗为高阳县男的诏书便下发了。

    这等于将长孙无忌的死后哀荣抵消得干干净净。

    连弹劾长孙无忌都成为功劳,可以得到封赏,说明了已经将长孙无忌定性为叛乱。

    朝臣们心中明白,李沐的权势已经滔天。

    于是官场中的风向迅速改变。

    许敬宗更是在册封当日,至摄政王府投贴拜访。

    得李沐接见之后,便当面投效李沐,声称誓死效忠。

    李沐本是不待见许敬宗此人的。

    来自后世的成见太深,对此谄言媚上之人,并没有什么好印象。

    可问题是此次确实许敬宗之举,帮上了李沐的忙。

    在许敬宗递上奏折之后,许多言官和朝臣才响应了此次弹劾。

    这等于将长孙无忌盖棺定论,使得李世民想要维护长孙无忌死后声名,都是不能。

    其实李沐明白,李世民想追谥长孙无忌,其用意无非是借此打压李沐的威信。

    要知道,是李沐去了太尉府之后,长孙无忌才突然“畏罪自尽”的。

    如果长孙无忌被朝廷追谥,就是明说朝廷是认可长孙无忌功劳的,畏罪之说,空穴来风。

    那等于打了李沐的脸,从侧面印证了李沐在撒谎掩盖真相,从而物议横飞,李沐很可能因此背上谋害当朝太尉之嫌。

    而许敬宗的奏折,让李沐不仅洗脱了嫌疑,还将长孙无忌之死盖棺定论。

    做成了铁案。

    同时,让李世民吃了个哑巴亏。

    李沐却可以脱身事外,坐观其变。

    所谓有功必赏,否则还有谁愿意效忠于自己,替自己办事?

    为上者,必不可以心中好恶驭下。

    故李沐不理会心中的恶感,直接以一个高阳县男的爵位,厚赏于许敬宗。

    不想许敬宗打蛇上棍,直接求见李沐,并宣誓效忠。

    这让李沐骑虎难下,不得不接受了许敬宗的效忠。

    仅仅三天时间,许敬宗升迁民部侍郎之职。

    一时间,摄政王府门前,车水马龙、人头如潮的景象重现。

    而长孙无忌之死迅速被臣民们遗忘。

    五天之后,长孙冲携长乐公主李丽质回京奔丧。

    得知长孙涣承嗣家业,长孙冲夫妇没有一丝反对之意。

    三天之后,长孙无忌被长孙冲、长孙涣两兄弟扶柩至洛阳安葬。

    长孙无忌的时代就算过去了。

    大唐从此翻开了新的一页。

    (第二部完)

第630章 欲烧三把火(一)() 
转眼便是年底。

    这一年发生了太多的事。

    好在时间是抹平一切的良剂。

    要过年了,京城百姓笑脸遂开。

    不管怎么样,日子还是要过的。

    变局都是朝堂之上,百姓的生活并未有多大的冲击。

    大唐依旧是大唐,皇帝还是那个皇帝。

    用百姓的话说,天上神仙打架,与老子何干?

    何况,百姓的收入确实成倍的增加。

    物资丰富了,口袋有钱了。

    笑意自然就涣发出来了嘛。

    可与百姓不同的是,京城官员是几家欢喜几家忧。

    欢喜的自然是李沐一派的官员。

    摄政王掌控朝堂,有道是大河有水小河满。

    这好处可不是一丁半点的,再怎么样,说话的底气也硬了不是?

    实力是检验一切的标准。

    虽然李世民还掌控着三省,名义上也掌控着六部。

    可民部韩仲良、工部马周,现在谁都清楚,他们是李沐的人。

    还有礼部李道宗,暗中也是李沐辅臣。

    也就是说,六部之中,李沐掌控了三部。

    除了李道宗之外,李世民心知肚明,这是一种微妙的平衡。

    在没有把握的时候,李世民便装聋作哑,当作不知道罢了。

    忧的那批官员,自然是李世民一派和两不相靠的一派。

    这两不相派的是有历史成因的,其中一部分是长孙无忌的附从者,从长孙无忌死了之后,这批官员没有大恶,且官职低微,也就没有人去整他们了。

    还有一部分是长孙无忌发动宫变后,一心想从龙,站错了队的。

    这批人水性杨花,被李世民和李沐两派同时唾弃。

    所以,他们日思夜忧,惶惶不可终日,生怕李世民和李沐有朝一日想起他们来,杀鸡给猴看。

    而李世民一派的官员,忧的是官位和权力。

    虽然李世民依旧是皇帝,可大权旁落已成事实。

    除了各部主官的任免,其余官位皆掌握在李沐手里。

    更关键的是,李沐将魏征送上了御史台大夫一职。

    这魏征搞民生不怎么样,玩吏治那可是一把好手。

    如今有了摄政王做为靠山,魏征便拿出了口水喷李世民老脸的劲头。

    要不是李沐看在年关将近,京城局势刚刚平稳,生生拦着,估计以魏征的个性,至少有一半李世民一派的官员会被他送进大理寺。

    官嘛,真要查起来,哪个屁股后面没有点屎?

    谁都知道,没有屎的那不叫官,叫公仆。

    所以,李世民一派的官员,忧得是年关将近,自己还能不能在家过年。

    这天,摄政王府中,李沐与魏征、马周、韩仲良等人商议国事。

    既然已经占据了摄政王的位置,自然该做些事了。

    以李沐的计划,是想连续推出三项改革。

    都道新官上任三把火,李沐有种一朝大权在手,直叫天地改颜色的豪迈。

    这三项改革分别是,军制改革、科举改革和农税改革。

    大唐现役军队大体可分为三种,禁军、府兵、边军。

    大唐的府兵制在起始时,确实适应了变化。

    军户制度让百姓亦农亦军。

    朝廷得益于节省了大量开支,并且在战时,有兵可用。

    而百姓也得到了好处,那就是军户可以免除许多赋税。

    本是两厢都有理的良政,只是时过境迁,慢慢地不合时宜了。

    父子传承,近三十年,军户已经传了三、四代了。

    长久的太平,让第二代、第三代军户忘记了沙场的血腥和残酷。

    府兵、边军中四、五十岁的老兵还在服役。

    加上近十年土地兼并变得严重,军户的日子变得更加艰难。

    人心思变,由此带来各州府兵空额现象严重,战力低下。

    这在边军中,因为时常有胡族袭扰,变得更为突出。

    况且,当初府兵制度规定,军户是需要自备武器铠甲的。

    刚刚开始时,军户的武器铠甲是崭新的。

    可现在呢,家境贫穷,致使武器铠甲无法更新,许多军户还在使用第一套器械,但凡有脑子的都能想到,二十多年了,那套老古董还能上战场杀敌吗?

    所以,军制改革势在必行。

    科举改革也是此理。

    前隋已经倡导科举,可毕竟前无古人,前隋也是摸着石头过河。

    科举延至大唐,建国二十多年了,却依旧是聋子的耳朵——摆设。

    大行其道的依然是门荫和举荐。

    几年前,李世民还下过这么一道圣旨。

    凡州府刺史的任命必须出自李世民,但各县县令,凡七品以上京官皆可举荐一人。

    由此带来的后果可想而知,象长孙无忌这样把控朝政者,谁的麾下没有几十上百个县令。

    可谓举手一挥,万众响应啊。

    所以,李沐认为必须改革推行科举制度,将各地官员的任用规范起来。

    至于农税改革,就如李沐在长孙无忌临死前说的一样。

    这是打压、铲除世家豪族的利器,当然顺带着也是于民之福利。

    当李沐将这三项举措,向在座心腹吐露之后。

    场内一片寂静。

    连一向激进的马周都怔住了。

    他是赞同科举改革的,这在几年前刚任交通监时,马周就与李沐探讨过科举改革。

    并向李世民上疏过此事。

    只是后面一系列的变化,使得科举改革,半途而废。

    可现在,李沐突然抛出三项举措,就如同三颗雷同时炸响,让人措手不及。

    看着满屋人沉默不语,李沐也觉得奇怪。

    这些人照理都该是自己的拥护者,可现在哪有一点拥护的样子?

    连自己人都不赞成,那之后所遇的阻力,就可想而知了。

    想到此,李沐不禁有些沮丧起来。

    魏征看见李沐脸色不虞。

    勉强开口道:“殿下提提之事,确实都是我朝弊端。只是治大国如烹小鲜,急不得。殿下三项改革齐下,不说陛下会不会同意,朝野间所遭遇的阻力便可想而知。臣就单说这府兵制吧,殿下可知大唐在册,有多少府兵?三百六十余州,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