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你可以用马匹、牛羊折价交易。”
“这好吧。五十万贯,不能再多了。”
“成交。”李沐伸手与朱邪克勒击掌。
“咳我尊贵的兄弟,你看,我治下人口不多,而大唐有三千多万子民。”
“你还想要唐人?”李沐着实吃了一惊,这厮还有什么不想要的?
“不,不!”朱邪克勒连连摇头,如同拨郎鼓一般,“我要的是党项、吐蕃战俘,大唐正与党项、吐蕃交战,想必在陛下的英明指挥下,党项、吐蕃定会丢盔弃甲,到时。”
第847章 各讲各的道理()
ps:感谢书友“东门问”、“我是农民工我骄傲”投的月票,书友们的支持是我码字的动力。
李沐还真认真地想了想,“你率军由北绕过伏俟城,囤兵突厥与吐蕃边界,朕可以赐你一万吐蕃战俘。”
朱邪克勒继续摇头,“不,不。如果是这样,我占领吐蕃之地,便该归我所有。”
“不,我不需要突厥出兵吐蕃作战,只要突厥大军囤于吐蕃边境。”
朱邪克勒显然有些困惑,他不明白李沐缘何如此自信,认为可以凭一国,就能击败党项和吐蕃。
“真不用我出兵相助?”
“不用。”
“那成交。”
“啪”,二人再次击掌。
李沐以为这样也就达成协议了。
可他完全没有想到,人,居然可以不要脸到如此地步。
朱邪克勒要了火炮,要天雷。
要了天雷,要战俘。
要完战俘,要粮食。
要了粮食,要茶叶。
要完茶叶,要农具。
最后,还要工匠、烈酒,甚至连和尚也不放过。
在纷扰声中,李沐静静地看着朱邪克勒。
他心里明白,眼前这个看似衰老的年轻胡人,绝对不象他表现得那样不要脸。
强悍如虎。
狠厉如狼。
狡诈似狐。
善变得就象女人。
朱邪克勒看似荒唐的言语,该争取的他却一样没少要。
他可以一本正经地胡说八道,是因为他自己都认为他说的在理。
不管别人怎么想,他自己觉得在理。
他认为他的话,就是道理。
这样的人,内心无比强大。
李沐心中暗凛,朱邪克勒无疑将是他的劲敌,大唐的劲敌。
他佩服朱邪克勒。
佩服朱邪克勒的不要脸。
李沐自认已经修得不要脸的个中三昧。
不想朱邪克勒比他更不要脸。
不要脸到几近无耻。
无耻者无畏!
无畏者内心强大。
内心强大者无法消灭,只能战胜。
用更无耻去战胜。
用横刀和铁蹄去讲理,讲与他不一样的理。
李沐的理,大唐的道理。
。
西北终于安宁了。
朱邪克勒的突厥大军开始撤退。
既然与突厥战事已了,李大亮率他的西北军团就足以控制整条河西走廊。
西北军团开始出凉州,收复西、伊、瓜、沙等失地。
李沐也离开了凉州。
不过与李沐一起离开凉州的,还有李师和他的三万神机卫。
之前朝廷发往凉州的五万新兵,西北军团补充了三万。
还有两万也随李沐南下。
南下的路上,李沐与李师进行了一次谈话。
“朕打算由你来统帅西征大军。”
“这恐怕彭城郡公会不乐意吧?”
“不会,朕相信李沂能想明白。李沂勇卓越,谋也有,但随机应变能力不足。此次西征,关系重大,不能有一丝闪失。让你统帅大军,就是因朕信你有随机应变能力。”
李师不再推辞,拱手道:“臣遵旨。”
“朕对你只有两个要求。一是灭党项,如今西北已经囤积足够数量的大军,且集结了神机、神策两卫,党项主力又已经在大散关被击溃,如此好时机,万万不可错过。至于吐蕃能打到什么程度就什么程度,朕不做明确目标,但有一点,军队伤亡不要太大,最好能以战逼和,等过上两年,再追究吐蕃此次伐唐之罪。”
“臣谨记。”
“第二件事,文成公主和河间郡王虽然被狼牙卫从逻些城救出,但如今还被困吐蕃境内,你在西进时需要大张旗鼓,吸引吐蕃注意力,然后暗中向文成公主和河间郡王藏身地派出一支精骑,营救他们回国。朱邪克勒已经答应在吐蕃北境囤兵,这必为牵制一定数量的吐蕃军队,想来应该会对你营救公主和郡王有所帮助。这件事很重要,朕不想朕的王叔和大唐公主在异国被害。”
“臣必定救出二人。”
“这是二人藏身之地的地图,还有号令吐蕃各地狼牙卫细作的令牌,你且收好。”
“是。”
到达岷州之后,李沐与李师便分道扬镳了。
李沐将兵权交给李师,任命李师为平西道大总管,李沂、韩威为副总管。
并授李师临机决断之权,辇舆转东回了长安。
半个月后,李师率军至松州边界,与李沂会师。
此时李沂神策卫掉队的近三万人也已经回归编制,而朝廷新调的五万新兵也已经汇合。
此时松州,唐军已经囤兵十八万大军,粮草军械一应俱备。
足以发起一场对党项、吐蕃联军的反击作战。
李沐的胃口本来并不大,他的战略目标是,灭党项、退吐蕃。
挟大胜之势,救出文成公主和李道宗,然后回师松州,以待来日。
这样的战略符合大唐此时的国情国力。
毕竟,十八万大军可以灭党项加以控制,却难以征服吐蕃。
就算能攻下逻些城,也无法进行有效的管理。
但是,突如其来的一个消息,让刚到长安的李沐不得不立即做出了重大战略调整。
松赞干布死了。
十几天前就死了。
也就是说,李沐在与朱邪克勒谈判的时候,松赞干布死了。
死于中毒,拖了大概一个月的时间,松赞干布还是死了。
不但松赞干布死了,他指定继位的儿子贡日贡赞也死了,死因不详。
贡日贡赞死在松赞干布中毒弥留的这段时间里。
或许贡日贡赞的死讯,击溃了松赞干布最后一丝希望,加速了他的死亡。
不过有一点可以肯定,贡日贡赞的死与大唐已经没有任何关系。
因为经过松赞干布中毒事件,逻些城中的狼牙卫细作,在之前营救文成公主和李道宗一役中,已经消耗殆尽,而逻些城中也遭到吐蕃军队的清洗,再无一个唐人。
所以,贡日贡赞的死一直无法解释,成了一桩悬案。
之后史学家们公认的猜测是,吐蕃内部权力倾轧导致贡日贡赞的离奇死亡。
不过,这已经不重要了。
如今的吐蕃,由贡日贡赞的儿子,年仅三岁的芒松芒赞继位,大相禄东赞辅政。
因芒松芒赞年纪太小,无法震慑群臣,加上吐蕃如今与大唐交战,吐蕃朝堂意见很难形成统一,已经有了内乱的迹象。
第848章 只想以直报怨()
吐蕃的消息来得有些晚,可以说,大唐对此根本没有任何应对预案。
因为逻些城中狼牙卫细作已经全军覆没,李沐同样无法在第一时间知晓此事。
闻知消息之后,李沐立即召集内阁和军机处商议应对之策。
但内阁和军机处却没有迅速达成统一意见。
如刘德威、刘弘基等老臣,认为这不是讨伐吐蕃的合适时间。
特别是七阁臣之一,礼部尚书孔颖达,他坚持道:“如今吐蕃松赞干布父子刚刚过世,幼主方立,大唐若即刻加以征伐,恐怕有损大唐仁义之名,为世人所不取。”
甚至连李靖、李勣也不赞同,他们认为,既然吐蕃幼主无法服众,已显内乱之迹象,就该再等等,任由吐蕃内乱暴发,等到不可收拾之时,大唐再出兵也不迟。
只有马周、李孝恭与李沐想得一样,认为就该趁它病,要它命。
李沐倒没有反感大臣们的反对意见。
他明白,这些大臣虽然不赞成对立即对吐蕃用兵,但用意已经与以前不同。
以前是为了反对而反对,现在,他们是为大唐考虑。
哪怕是孔颖达等文臣的反对,也是为了大唐的名声。
只不过李沐实在不想要这名声。
为何吐蕃可以背弃盟约,入侵大唐,屠戮百姓,而大唐却要谨守仁义?
有恩报恩,有仇报仇。
若以德报怨,又以何报德呢?
李沐只想以直报怨。
但李沐身为是皇帝,大唐天子,那么总得守些为君之道,遮挡些颜面。
总不要扯着嗓子大喊,朕就要趁火打劫,灭了丫的。
所以李沐找了个温和的表达方式,那就是不说话。
沉默,有时就是一种最好的态度。
这是国战,对外作战的决策权,不在内阁,也不在军部。
皇帝不表态,那么谁也无法作主。
大臣们一时揣摩不到李沐的心思,于是只能等。
就这样,每天商议,每天没有决议。
李沐在甘露殿,天天半躺在摇椅上,闭目养神。
任凭大臣们争论不休。
到后来,就迷迷糊糊睡过去,就差打呼噜了。
十天过去,依旧如此。
直到西南战报传来,李师所部已经全军西进,踏上吐蕃疆土时,大臣们才恍然明白,原来皇帝早就有了决定。
。
与李沂、韩威会师之后,将五万新兵补充给韩威的西南军团。
随即下令,由自己的三万神机卫和凉州带来的二万新兵为中军,李沂、韩威各率所部人马两面夹击松州。
人死如灯灭,就算再有威严,一个死了的可汗命令,肯定压制不住领兵在外的大将。
特别是如今继位的,是一个年仅三岁的幼主。
面对十八万唐军的三面围攻。
吐蕃大军执意西归,与党项人分道扬镳。
离开了吐蕃,党项独木难支。
于是,唐军攻下松州之后,势若破竹,三路齐出。
仅用半个月时间,荡平党项三十二州之地。
拓跋赤辞自杀,其子嗣尽诛。
党项灭亡。
唐军十八万大军囤于唐与吐蕃边境。
只待一声令下,便可跨境作战。
李师钱表俊朗,风流倜傥。
文武兼备,可谓是不可多得的大唐儒将。
李沐都曾不止一次地说过,李师恐怕是长安城中最帅的男子了。
可李师的内心,绝不象外貌那般阳光。
他骨子里有一种狠,对敌人的狠。
这不象他祖父李靖持重,更象他的父亲李德謇。
李德謇可以为了一份执念,追随李承乾谋反,最后落得个流放的下场。
若不是看在李靖劳苦功高的份上,当时李世民绝不会留李德謇一条生路。
而李师,其实也一样,他也喜欢剑走偏锋。
没能力的叫莽撞,有能力的人才叫剑走偏锋。
但与他父亲李德謇不同的是,李师选对了人,站对了队。
李师很明白,李沐让他统帅西征大军的用意。
这绝不仅仅是李沂应变能力不够。
而是李靖老了。
人老了就该回家熙养天年。
军机处辅弼大臣之位就空缺,军机处的平衡就会被打破。
李师虽然追随李沐,有拥立、潜邸之功,也有不少战功,但想要入军机,那还差得很远。
所以,李沐需要为李师添上一笔足以服众的军功。
这样,至少李师可以在以后有资格入军机。
西南战场打到现在这个局面,赢肯定是赢定了。
十八万大军,有神机、神策两卫参战,灭区区党项已经是手到擒来。
关键之处在于,吐蕃。
怎么打,打到什么程度,这就是李沐给自己的考验。
所以,当李师一得到松赞干布父子先后陨命的消息,立即做出了决定。
他甚至不向朝廷上书战术方案,直接就做出了出兵决断。
也就是说,这个时候,李沐还刚刚回到长安。
十八万唐军全军西向,三路出击,进攻吐蕃。
所谓艺高人胆大。
李师、李沂、韩威三人,都是胆大者。
先不说始作甬者李师。
就说韩威,他敢逆旨不予抵抗,率西南军团撤退至大散关,至西南十数州之地沦陷,这个胆子显然不比李师小。
但他确实做到了,以不足六万军队,生生将吐蕃、党项二十多万大军挡在大散关以西。
而李沂就不用多说了,他最大的梦想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