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如果突厥援兵早到半天,那么战局确实有可能因此而改写。
世间没有如果,已经发生的,任谁都无法改变。
李沐不能,朱邪克勒更不能。
第949章 不甘寂寞的李师()
ps:和尚向书友们作揖了,新书汉明正在试水推,求点击收藏推荐票。
五万突厥精锐,进攻四万唐军防守的玉门关。
想攻下,从理论上来说,几乎是不可能的。
就算唐军因数百里潜行,没有携带重型火器。
可手雷带足了。
狭窄的玉门关地形,无法容纳大军同时进攻,双方都是添油战术。
所以,只要唐军手雷、箭矢不断,任那突厥人的抛石机再辛苦,也无法突破玉门关。
可变数还是来了。
朱邪克勒率大军到了。
正如朱邪克勒事先所想,东、西十几万大军夹击玉门关,易如反掌。
玉门关隘,无法容纳四万唐军。
唐军大部都囤于关隘内,在得知朱邪克勒大军来犯时。
只能背关一战。
可是,最强大的步兵,都无法抵抗有备而来的骑兵。
哪怕唐军士兵一个个在危急关头引爆手雷与敌同归于尽,也无法阻挡突厥大军向玉门关挺进。
如同在凉州城外,突厥大军被城墙上怒吼的火炮所虐杀一般,玉门关唐军同样被突厥人的铁蹄虐杀。
朱邪克勒意兴阑珊,这太没有激情了。
他多么希望李沐现在就在玉门关的城楼上。
那么,自己可以邀他入帐,一起共话当年。
仗打到现在,胜负已经成为定局。
朱邪克勒承认自己输了,但自己依旧有实力与李沐一搏。
麾下还有五万中军骑兵,后军七八万的步兵。
玉门关以西还有来援的五万精锐。
这样规模的大军,在任何地方,都不容小觑。
朱邪克勒终究还是担心了。
因为粮草供给太过困难。
这场仗已经持续了两个月,已经到达了突厥朝廷能承受的最大极限。
突厥无法与大唐相比,贫瘠的土地,漫无边际的沙碛。
除了在绿洲放牧,唯一的收入来源,就是这条丝绸之路。
当然,他们不经商,而是打劫各国商人,收过路费。
两个月的高强度大战,足以将过去几年攒下的家底化为灰烬。
这才是朱邪克勒真正所担心的。
认识到这一点,朱邪克勒自然不会想拖时间。
况且现实也不允许他这么做。
突厥大军身后,是李大亮追击的骑兵。
这种局势就象是一个四层榚点。
最西是来援的碎叶城突厥军,往东是李勣的两卫,再往东是朱邪克勒十余万残部,最东是追击的李大亮部。
李大亮可以与李勣两卫,对朱邪克勒所部形成夹击之势。
朱邪克勒也可以与来援的碎叶城突厥军,对李勣两卫形成平南之势。
所谓敌中有我,我中有敌。
关键就在于李勣的两卫,能不能抗住。
被包围的李勣两卫在这个时候,从区域而言,就等于一支没有孤军。
抗住了,朱邪克勒所部就在了瓮中之鳖。
抗不住,两卫全军尽没,朱邪克勒所部与西面突厥大军会师。
那么,就算李大亮部再剽悍,也只能望洋兴叹。
最坏的结果就是,从此大唐势力将被隔断在玉门关以东,丝绸之路的控制权尽丧突厥手中。
朱邪克勒没有犹豫,迅速下令,全边猛攻李勣两卫,力求务必全歼!
这次朱邪克勒动用的是后军步兵,玉门关隘地形险要,不适合骑兵作战。
步兵反而更有利。
中军的五万骑兵,被朱邪克勒安置在来路上,迎候李大亮的追兵。
这个布置,中规中矩,就算有再挑剔的人来看,都无可厚非。
大战变得更加激烈、血腥。
李勣两卫,分别要面对东、西两个方向突厥人的猛攻。
形势已经是岌岌可危。
就在这危急的时刻,又一个变数出现了。
一支本不应该被忽略,但又不十分起眼的军队,出现在这个近二十万人,东西绵延数十里的战场中。
李师来了!
李师很郁闷,因为之前,他被朱邪克勒忽视了。
这不应该。
真得不应该啊!
李师很纠结。
朱邪克勒是冷眼看着自己带着八千人出西城门的。
可就是不派大军来追击、围剿。
甚至连派队斥候都没有。
被敌人忽视的感觉很不好,太没面子了。
不仅是李师郁闷,手下三千神机卫骑兵也郁闷。
甚至连刚刚征集来的凉州城精壮都郁闷得不行。
哪有这种道理?
太看不起人了吧?
好歹咱也是七尺爷们啊。
这种自怨自艾的话伴随了行军的一路。
李师从来就不是一个甘于寂寞之人。
既然你不来睬我,那我就主动去找上你。
。
其实李师是冤枉了朱邪克勒。
在朱邪克勒心中,李师的地位仅次于李沐,甚至比李大亮还高上一些。
倒不是说李师的能力真能强过李大亮。
而是李大亮过于稳重,毕竟年纪放在那,资历放在那。
况且李大亮的指挥风格,向来是中规中矩,以正合,是他一向的风格。
当然,也有例外之时,就是当年李大亮任凉州都督,遭遇吐谷浑来袭,李大亮在兵力不足,危急关头,启用了李沐兄弟,这才有了李沐的今日。
从某个角度而言,李大亮是李沐当之无愧的伯乐。
所以,朱邪克勒对李大亮或许有敬重,却从不忌惮。
君子欺之以方。
朱邪克勒认为,恪守原则底限之人,不难对付。
反而是象李师这种没有底限之人,才令人忌惮。
朱邪克勒还着重点明了,这没有底限的最具代表性人物,就是李沐。
与李师相比,李沐更没有底限。
这君臣二人,一样地没有底限、不讲道理。
之所以朱邪克勒没有理会李师,那得从当时的战场局势说起。
当时朱邪克勒兵临凉州城。
李师带兵出西城门,李沐还没有暴露。
朱邪克勒还认为李沐已经死了。
那么,在当时朱邪克勒兵力捉襟见肘的情况下,朱邪克勒自然要保证攻凉州的首要任务。
也就是说,朱邪克勒就是想派人去追击、围剿,也无兵可派。
还有一点,那就是朱邪克勒考虑没有必要。
只要攻下凉州,李师区区一支数千人的偏师,对突厥大军来说,无非是疥癣之患。
卡住凉州,李师所部就等于是支孤军,说简单点,不去理他,让他自生自灭就是。
第950章 三战三捷()
ps:和尚向书友们作揖了,新书汉明正在试水推,求点击收藏推荐票。
李师全军上下自然不明白朱邪克勒心中的所思所想。
他们为此全都憋足了一口气。
那就是要让朱邪克勒后悔,让他后悔轻视了自己。
李师到肃州地界时,并没有按照原定计划,转西北方向,去玉门关。
而是在计算了行军时间之后,顺着大雪山,去了阳关。
突厥来袭,玉门关被突厥人所占。
可玉门关西南的另外一座雄关——阳关,依旧还在唐军的手里。
朱邪克勒不是没有考虑到,而是不愿分心。
阳关驻军并不多,不是朝廷轻视阳关的作用。
而是阳关、玉门关因为地形险要,可驻扎、容纳的兵力不多。
就象李勣的两卫,根本进不了玉门关,只能囤于玉门关外。
否则,如果玉门关能容纳四万人,那朱邪克勒的兵力就算再增加一倍,一个月内想攻下玉门关,也是妄想。
阳关驻有三千唐军,隶属于兵部。
但这限制不了李师。
李师不但从容出关,还带走了两千人马。
此时李师麾下凑足了一万人。
他出关之后,调头北上,路过沙州时,甚至连城门都没进。
一万大军一直向北,到达了玉门关以西二、三百里。
也就是说,李师用了七天,完成了一千多里地的迂回。
对玉门关外的突厥援军形成了反包围。
这确实够胆大的。
李师不仅胆大,还疯狂。
他的疯狂在于,率领八千人出凉州西门前,他下令不带弓弩箭矢。
除了每人一把横刀,就带手雷和投掷器。
因为当时李师所部的任务是诱敌,需要高机动,所以规定每个人的战马负重不得高于四十斤斤计,除了十斤口粮之外,其余全带了手雷和投掷器。
譬如一个人带了二十斤的投掷器,就不带手雷了。
另外的人不带投掷器,就全带手雷。
李师从下这命令开始,就没想过要用在朱邪克勒头上。
因为他很清楚,在距离突厥大军这么近的地方,与突厥任何一支追兵发生纠缠,就是自找死路。
所以,李师事实上就已经是欺君。
因为他就没有对李沐说实话。
借口说是去诱敌,实际上,李师是在谋划对来援突厥大军的阻击。
只是李师担心李沐因担心自己的安全,不采纳这个方案,这才借口诱敌,获得了李沐的允准。
但李师终究是晚了。
原本是想袭击的,可突厥援军速度比他想象得要快的多。
在他率军踏上通往玉门关的官道时,突厥援军早已在一天前经过,对玉门关发起了攻击。
于是,计划打一场阻击战的李师又郁闷了。
李师疯狂没错,但不傻。
麾下是拼凑出来的一万人,如果真与那突厥援军干上,只要突厥援军分出一支万人骑兵来,就可以将自己打个体无完肤。
所以,硬拼肯定不行。
但不拼也不行。
李师很清楚,如果这支援军真得进了玉门关,那凉州城的压力就大了(李师还不知道凉州城外的战果)。
在李师纠结时,他麾下的大军不乐意了。
特别是那五千新征集的精壮。
你说辛辛苦苦脚底磨破地跑了一千多里地,结果咋?
傻坐在沙地里吃沙子啊?
一万人,五千人不乐意了。
于是,阳关那二千人也不乐意了。
你说咱好好待在阳关的,你死皮赖脸地将咱们拉来,你官大位重,咱不得不听,对吧?
可到了地,你气都不吭,这算咋回事?
李师于是迅速做些决定——打!
决定了打,那就要筹划怎么打?
李师看看随自己从凉州来的八千将士身上,那一具具投弹器和手雷。
心中直后悔应该带上弓弩的。
袭击和阻击是两回事。
阻击敌人,打得虽然也是出其不意,但只要一开战,就不用隐藏了。
所有的家货什都可以一股脑地向敌人倾泄。
可袭击不一样,如同蚁群啃食一般,吃一块小的,还不能暴露目标。
暴露了,终于老寿星吃砒霜——找死。
可手雷这东西一旦爆炸,数里地都听得清清楚楚的,哪还有隐蔽可言?
后悔已经来不及了。
那么就只能硬干,富有富的打法,穷有穷的打法,活人总不能被尿憋死。
可穷的打法,需要人主动去死。
李师站起身来,扫了一眼将士,对那神机卫骑兵各校尉说道:“你们去吸引敌军。”
再转向五千精壮和那二千唐军道:“你们随本将伏击。”
。
战斗就这么打响了。
当三千神机卫骑兵施施然现身在突厥人的眼中时。
突厥人是惊愕的。
他们完全没有预料到身后怎么会出现成建制的唐骑。
不用细想,突厥人立即分出两支三千人骑兵,向神机卫两翼包抄过去。
突厥绝没有想到唐骑会逃跑。
你说既然不想打,你不别露脸,是不?
你露了脸,咱来侍候你了,你却跑了,这叫什么事?
于是,一方逃,一方追。
茫茫沙海,一马平川,视野中一览无遗,突厥人并不担心会中埋伏。
追出数十里地之后,原本左右包抄的两路突厥骑兵早已合拢成一路。
此时,唐骑超过一道半人高的沙丘继续西逃。
突厥甚至连眼睛都不眨,就策马继续追击。
在他们看来,这半人高的沙丘,沙漠中随处可见。
能隐藏什么?
战马?还是大军?
可往往事情总是出乎意料,才会造成巨大的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