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汉末皇戚-第19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至于那些死去的叛军将士,汉军则是搭建了几个木头做的露天焚尸地,直接烧了,直接让他们的尸体变成大自然的养分肥料而已。对汉军各将士来说,今日的遭遇,他们自然不会有那么好心的给他们挖坟立碑的,不是伏泉说尸体不及时处理可能会有瘟疫,说不得这些汉军早就任由那些死去的叛军尸体被天上的乌鸦叼了腐肉离开了。

    面前王谋禀报战场尸体的处理事宜后,并未立即离开,反而面有难色,伏泉便觉有异,开口问道:“元泰可有它事?”

    “正是,回禀君侯,军中兵卒大损,且人人带兵,近两成难以再战,若往援舒县,恐有全军覆没之危,君侯当三思而行之。”

    王谋行礼小声说道,谁都知道伏泉这次出援庐江,可是不会轻易撤军的,毕竟有着皇帝“一月灭贼”的命令。而王谋也因为为官日久,也间接了解知道朝廷的变化,宋氏和何氏外戚的争斗,肯定在刺激伏泉要继续立功,巩固宋氏在皇帝心中的印象,所以那看着困难的“一月灭贼”,伏泉说什么都会做。

    现在伴随着伏泉五月中旬出兵,已然收复大半失地,同时制定叛军战力,汉军可以一搏,现在只要在六月中旬前灭了黄穰狗贼,就可以都会博得皇帝欢心,王谋想想都知道伏泉即使遇到大别山的伏击,损失惨重,也不会改变他的想法。因此,王谋提议撤退的声音很小,就是为了避免触怒伏泉。

    本来这建议王谋可以不提,然而食君之禄,忠君之事,他身为伏泉的谋臣,自然不能放任伏泉带领大军走向灭亡。现在就千余能战之兵,如果去硬抗黄穰那十多万的叛军,即使里面多为裹挟的农夫,而且装备也不精良,但同样伏泉手下的兵卒也不是神,也不可能像杀猪一样将叛军屠灭,唯今之计,撤军休整倒不失为良策,只是这样难免会和皇帝给伏泉的命令有所冲突。

    伏泉听后并未说话,因为这也是他刚才心里想的事情,兵力不足,成为了制约他援救庐江的关键。虽然历史上正规军打杂牌部队,以少胜多的例子数不胜数,但你想以少胜多,也总得有以少胜多的底气在吧?

    现在伏泉手里的兵卒说到底已经和一支残军无异,历番大战锐气是差不多消磨光了,纵然是刚刚胜了一场大反击,但这依旧不能改变部队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从而士气大减的趋势。若如此,伏泉还想带着手下千余兵卒去攻那十数万的黄穰叛军的话,就不是什么“以少胜多”了,而是毫无悬念的“以卵击石”,当然,他的军队是“卵”,而黄穰的军队是“石”。

    就在思索之际,远处又来几人,只见背着一身药箱,满头大汗的于忠在几名兵卒的护卫下,急急的走来伏泉这里。

    岁月早就将当年那个失去父亲的孩子磨砺成一个男人,或许是幼年经常跟着华佗的缘故,又或许是古人普遍早熟的缘故,也伏泉看着于忠,总感觉这个自己当年出手一救的孩子越来越像一个济世救人的老医生,浑身透着一股“圣母”气息。

    于忠自从随伏泉出征,便一直承担着他医匠的责任,毕竟对伏泉来说,有个神医弟子不用,简直是暴遣天物不是?此刻看于忠前来,伏泉猜测定是军中伤员有事,不然以这家伙的脾气,除非自己去问他,否则,伏泉知道他肯定不会轻易来找自己的。

    果然,随着于忠行礼之后所说的一句话,再一次让伏泉陷入了撤退和继续进军的两难之中,因为于忠说了“军中王不留行等药物不足,伤兵若无足够药物换药,必会因伤口而死亡”。

    作为一个有着现代思想的人,再没有人比伏泉更重视士兵的生命,即使他每次战争从来都没有将兵卒当人,只是当他们为炮灰去指挥,可那也只是战争而已。

    平日里,伏泉还是十分关注兵卒生命的,因为他深知在医疗技术低下的古代,很多伤兵往往得不到救治而就此死亡。往年伏泉都是身为主军,掌管当地一切资源,即使战后征召医匠和药物物资,也来得及治疗。

    可是这次不同,千里救援荆州,谁知道在人生地不熟的荆州会不会发生意外,记忆里历朝历代都有不少客军被当地官吏百姓坑死的例子。所以在此刻远征荆州前,伏泉除了带了于忠这神医弟子以及征召了不少有名声的医匠外,同时也在巴郡大肆购买王不留行、续断、泽兰、地榆、扁青等十余种专治外伤草药,成品金疮药斫合子也有收集。

    现在,于忠告诉自己这些治疗外伤的药物已经都要用完了,这就不由得伏泉必须下决定了,是撤退休整,等到有利机会再来破黄穰。还是就此进军,和庐江舒县的陆康汇合,到舒县休整,再作它图。

    虽然两者看着是没什么区别,但是别忘了,黄穰可不会傻乎乎看着汉军这支残军去舒县汇合,既然有了这一次的伏击,谁知道会不会有下一次呢?

    总之,如果决定继续前往舒县支援,前路凶险如何,尚无可知,说不得会真的全军覆没也不一定。

    还未从于忠这话里决定去向,前方又出现一阵骚动,循声望去,便见十数兵卒人影慢慢走来,他们中间紧紧簇拥拥着徐晃和一个年轻儒士。

    看到徐晃面色不善的样子,伏泉心中暗暗怀疑,莫不是那儒士得罪了自己手下这年少老成、心性非常人可比的大将?

    这可是一桩怪事啊,毕竟自己深知徐晃脾气,其虽然也是嫉恶如仇,可是性子却是谋定而后动的多,能将他得罪了,却是真的不简单。不由得,伏泉心中好奇不已,暗道那儒士到底是何来历。

    几人走进,徐晃上前行礼道:“见过军侯。”而他虽率兵卒却并未行礼,只是依旧死死看着那儒士,似乎害怕一不留神就让这儒士逃跑一样。

    “嗯!”伏泉颔首应了一声,随后看着那儒士,疑惑的问徐晃道:“公明羁押此人,所为何来?”

    对面徐晃闻声后,脸色尴尬,声音突然变了轻了许多,回道:“回禀军侯,此人乃当日蕲春县识破军侯妙计之人。”

    一语说完,徐晃便不说话了,只是脸色越发有些红了。不过在场众人却是明白了,纷纷暗笑这年少老成的徐公明原来也有这般年轻人好面子的一面,他们从徐晃说到那儒士是在蕲春县识破伏泉百里奇袭诈城的士人后,当然知道就是他害得原本想靠着偷城得头功的徐晃,最后差点马失前蹄了。所以徐晃在提到这儒士时,自然脸色尴尬,甚至害羞了,毕竟这也算是徐晃的丑事不是?

    闻知被羁押之人是用“皖县乔公有两个儿子”试探徐晃的那儒士后,伏泉对这人的兴趣莫名大了。当然了,这可不是说他想招揽这人,主要是因为他对那后世有名的“江东二乔”有点兴趣,这人既然提了乔公,自然应该对他那两个国色女儿有所了解吧,据说二乔现在都还是个几岁的小萝莉而已。

    恩?不对,我不是对小萝莉的二乔感兴趣,只是单纯的对那两人的名声有兴趣……恩,就是如此,有时间一定要见见。

    “咳!咳!”身边的心腹王谋显然看到自家主公少有的心不在焉,也不知在想什么,但这并不妨碍身为佐官的他提醒自家上司。

    经过这一提醒,伏泉才回过神,明白自己出神了,不过并未有其他表示,而他身边也观察到伏泉异样的下属也都并未出声,毕竟上官的面子要保护好的。

    继续看了眼那儒士,伏泉厉声问道:“汝乃何人?姓甚名谁,缘何从贼?”

    那儒士当然不是别人,自然就是见叛军起义成功希望渺茫,早早逃跑的秦川。只见秦川了抖身上有些脏乱的衣袍,一脸正色道:“江夏秦川,字文罕,见过伏巴郡。地方无道,百姓揭竿而起,川为贼逼,被迫从贼,今大汉天兵至,方有逃脱之时。”

    语气里,这秦川说的正气凌然,有理有据,看这样子似乎一点也没有造假,他早就为自己的从贼之事找了个好的理由掩盖。现在除非有和他熟识的叛贼在此,才有可能揭穿他,不过很显然,叛军里除了黄穰、马胡等人,其他人怎么可能知道他?

    而现在,对于秦川来说,原本他的渠帅首领马胡已经被汉军的箭弩射死了,至于黄穰,此刻还尚在舒县率领叛军围城了,两人都不在此,还有谁能知道他是被迫从贼,还是早有预谋、心甘情愿的从贼呢?

    秦川是个为了功名利禄不择手段的人,他加入叛军也是为了有一个好的发展,不过这并不代表他没心眼,就像他的字一样,秦川就从来没告诉任何人,为的就是让叛军里面知道自己情况的人越来越少。

    好在秦川本来就是汉蛮杂居的汉人,即使平时显得可疑,将自己隐藏的深,倒也没让其他起义者怀疑。毕竟说到底,这秦川虽然起义后显得孤僻,但他的出身对于那些起义者来说也算是一种自己人不是?

    却说秦川自从逃跑后,就撒开丫子跑到战场远方的一处僻静角落,静等战斗结束,再来投诚。等到那边战场再无厮杀声,秦川就直奔战场,准备随便找了汉军言明身份,表明投诚心意。在他看来,只要他最终见到伏泉,将自己所知叛军各部虚实告知,以自己情报的重要性,起码能混个晋身之资不是?

    只是,冤家路窄,偏偏秦川出来误打误撞的是徐晃麾下前来搜捕逃跑叛军的兵卒,这一下子就让他被动不已。毕竟,身为徐晃手下的兵卒,他们搜到投诚的儒士,还能将秦川交给其他人?

    他们当然只会去交给徐晃了,这也就造成了前番攻蕲春县时,略显尴尬的徐晃和让他咬牙切齿的秦川见面。

    好在徐晃不是记仇之人,在问明秦川之意后,还是忍着心中一口气,带秦川前来见伏泉。不然的话,若是换做其他心眼小的将领的话,秦川这小命或许就交代在那将领手里了,毕竟那将领用一句“贼人有诈”的理由,一刀结果了你,不知道内情的人哪里会有什么异议?

第三百四十九章 名臣良将究何为() 
面前的徐晃细细说着他羁押秦川到此的前后经过,听完之后的众人都是有些称奇,毕竟不会因私废公,忘却私仇,而为君事分忧的将领,不论何事都值得旁人诧异敬佩,

    “徐将军所为,古之良将莫不如是也!”

    “君侯有此良将,真乃大喜之事!”

    身边的王谋和杨洪这两个蜀中名士,听后更是直接出声赞叹徐晃所为,毕竟若是这事情放在一个有三、四十岁的老行伍身上,以他们的人生阅历,能不记私仇,只为主君谋利倒也不算什么。可是现在的徐晃也只是一个还未成年的少年而已,竟然就有这样的见识,当然会令这两人惊奇夸赞。

    伏泉听后望着徐晃也是不住点头,随后也是看了眼身旁的杨洪笑道:“公明所为,亦是以季休为师也,若非有季休之前鉴,如何会有今日之事?”

    “君侯妙赞,纵是如此,徐将军所为,亦不负‘良将’之名。”杨洪笑着回道,他当然知道伏泉说得是什么,还不是他在伏泉决定招安甘宁后,并没有表露不满,反而是极力促成此事吗?

    “‘主耳忘身,国耳忘家,公耳忘私,利不苟就,害不苟去,唯义所在’,贾生所言,果然有理,季休真有贾生之风也。”

    杨洪听到伏泉所言,脸上不由流露出一丝得意,笑着谢道:“君侯过誉,洪岂可比贾生?‘上设廉礼义以遇其臣,而臣不以节行报其上者,则非人类也’,此为洪之本职,若以一人之怨而废君事,则非人臣所为,洪岂能为之?”

    贾生,就是前汉文帝时名臣贾谊,世称贾生,其年少能文,是名副其实的大文豪和忠直名臣,为人敬仰。

    文人名士多数都有一个他们共同的爽点之处,就是名声,不然他们直接在家里读读书,写写诗赋就好,还需要出来混名声吗?那种隐姓埋名,不在乎名声利益的文人始终是少之又少,多数都是愛名声爱利益的人。

    现在伏泉用前汉的名臣贾谊来比拟杨洪自然牢到了他的痒处,谁不想名传千古、流芳百世?而且对于杨洪这类希望出仕州郡,造福一方的地方名士来说,如果连容纳人才的气度都没有,那他们也注定在官场上混不下去了。

    做官,最主要的也就是名声和政绩,不然光有政绩而没有名声,那只会被人成为能吏而已。当初甘宁派人行刺于他,杨洪虽然心中也有怨气,不过既然已为人臣,自当分忧君事,在伏泉决定招安甘宁之后,他便放弃再与甘宁结怨的打算,所以才会有伏泉刚才称赞杨洪有贾谊“主耳忘身,国耳忘家,公耳忘私”之风的赞语。

    当年贾谊在《治安策》里所谈及的君臣相处之道,早已在两汉之间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