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汉末皇戚-第22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不过,庆幸归庆幸,黄穰该要做的还是要做,此刻他知道第一时间除了灭营寨四周的火以外,更要紧的是做好各部兵卒的思想工作,防止他们再次发生混乱。毕竟白日已经因为无粮大军已经产生内讧过一次了,现在如果再因为大营被汉军旁若无物的劫营,很难保证有些士兵会因此而崩溃,从而引起一连串的连锁反应。

    同时,黄穰还另外派遣了心腹穰军里的一支步骑,在营寨四周巡逻,谁知道那些狡猾的汉军会不会再一次袭营,若是这样,他不提前防备的话,再来几次这样的袭营,对他麾下兵卒所造成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所以由不得他不多加小心。

    至于黄穰原本安排在舒县周围的探子,此刻黄穰已经对他们不抱任何希望了,毕竟能让汉军大部这么容易从舒县出来,并且一个通知都没有给他的话,解释起来也只有一个可能,那就是他散在舒县四周的探子都被汉军干掉了,也正是那些他的“耳目”被汉军砍去,这才让他的消息短暂失灵,最终没有提前防备,从而被汉军袭营得手的事情。

    只是,黄穰显然太小看了伏泉,在他还以为汉军会继续袭营时,远处一阵阵饱含悲伤情感的楚歌,一下子就让他如遭雷击,让他瞬间震惊无比。因为黄穰明白,那些楚歌声会对他麾下的兵卒有着怎样的影响,同时他也明白汉军在这东方天空将要发白的白昼时分,还要纵火劫营的缘故,这可不是单纯的袭营那么简单,而是要彻底将叛军无形的搞崩溃。

    此刻叛军大营东北方的一处山丘之上,千余伏泉麾下的汉军步卒正集结于此,他们出城之后并没有和那些铁骑一样去袭营,而是另有任务,在路上便与骑兵分开,来到此地。

    毕竟,一来这些步卒都是用腿走的,就算是按照魏武卒的行军标准,快速急行军,也赶不上汉军骑兵的速度,会拖累骑兵;二来便是伏泉计划里最重要的一环,必须要有人做才行,这个计划就是现在他们所做的,唱楚歌。

    在早就急行军赶到目的地后,这些兵卒便在兵卒将领徐晃的带领下,目视西南方,坐等讯号传来。天色渐渐发白,终于,远处十余里外,登高依稀可见的叛军大营里,出现了他最想要的信息,火光乍起,喊杀声不断,说明汉军铁骑已经成功劫营了。

    这时,早已将远处那一幕放在眼中的徐晃并未着急让麾下兵卒实行计划,因为他们距离叛军营地尚远。这时候唱歌由于两军交战,有交战的喊杀声的影响,那些歌自然不可能及时传进那些叛军兵卒耳朵里,对于数百年前淮阴侯所用之计,有着汉军史官如实描述,他们自然知道该如何将这攻心之计,有效的实行起来。

    终于,看到汉军铁骑像一个小黑点般离去,然后无数叛军在营寨里,不断灭火时,观察多时的徐晃这才将右手上扬,然后狠狠挥下来,大喊道:“唱!”

    顷刻间,无数早已准备多时的汉军兵卒,将他们由着舒县城里伏泉早安排好的乐师所教授的歌曲,用悲凉的语气饱含深情演唱起来。

    “六月夏热兮,四野伏尸,日月征战兮,终归大汉。白发老母兮,盼断肝肠,妻子何堪兮,独守空房。弟兄想见兮,跺足拭掌,姐妹思念兮,雨泪千行。故交好友兮,登门看望,窗兄窗弟兮,问短问长。一旦交兵兮,枪尖而亡,骨肉为泥兮,同战沙场。吾歌岂诞兮,天遣告汝,汝其知命兮,勿谓渺茫。汉皇有德兮,降军不杀,哀告归寄兮,放汝翱翔。何不思故兮,各奔家乡,居家团圆兮,永得安康。”

    这是首明显富有古楚国特色的楚谣,歌曲是伏泉让当地乐师临时编的,要的就是体现百姓厌战怀念家乡美好的意思。另外,再在其中插入一些大汉王朝不计前嫌,只要肯投降便既往不咎的意思,为的就是彻底动摇那些此刻早已迷茫的汉军而已。

    因是在舒县四周最高的一处山丘之下,山丘周围独特的环绕的山势像是后世的扩音器一样,无限放大和扩散他们的歌声。只听得四面八方传来低沉的千人合唱声,那声音从零散的声音到慢慢变得整齐,从小小声的呜咽哀泣逐渐变得声音洪亮,曲调悲壮哀怨,充满底层百姓无奈被卷入战争的歌词在汉军嘴中反复咏唱,越传越远,很快遍传到叛军大营里,覆盖了所有的叛军兵卒以及他们家眷的耳中。

    楚歌,战国时楚地的土风歌谣,带有鲜明的楚地文化色彩,以秦末汉初最为盛行。前汉高祖刘邦和西楚霸王项羽,在起义初期,打出反抗暴秦的旗号所征召的部队也基本上都来自于楚地,自然他们麾下兵卒所歌所咏多为“楚歌”,这也导致了直到秦亡,楚汉争霸,“楚歌”因缘际会成为了当时官方歌曲的主流,从而让天下传唱盛行。其中,项羽的绝命之作《垓下歌》和刘邦的还乡之作《大风歌》都更是楚歌的代表作之一,可见“楚歌”在秦末汉初的重要地位。

    舒县地界战国时便属楚地,自然对于先祖辈所留下的楚歌十分熟悉,虽然随着两汉文化不断发展,楚歌在各地渐渐被汉代乐府诗歌取代,传唱程度明显不如乐府诗歌,但在古楚地,却是依然不减其之重要性,因先辈遗产,当地百姓平日里更多的传唱的是楚歌。

    现在,伏泉让麾下兵卒传唱楚歌,当然是想模仿当年淮阴侯韩信在垓下之战时,对于项羽所采用的四面楚歌之计,因为对比今时今日的黄穰叛军的情况,与当年项羽所率的楚军境遇是何其相似。

    同样是缺粮,同样是不知大军之后该如何进退,不同的则有两点,一则是垓下之战时汉军多而楚军少,而现在却是叛军多而汉军少;另一则是项羽还有江东老巢作为后路,而黄穰,却是连一块容身之地也无,只有率领麾下兵卒如流民军一样四处逃窜而已。

    当然,现在这些其实已经不重要,重要的是黄穰麾下的大军,多数并非黄穰心腹,不是坚定的反汉者们,早就因为叛军连番战败,以及军队缺粮而对这场希望渺茫的叛汉“起义”感到悲观了。这注定他们现在不可能再全心全意为黄穰卖命,更多的是想着如何保全自己,回家好好过日子,如果可以的话,他们也希望归降大汉,继续做大汉的底层百姓过活,实在是这场战争的残酷让他们厌倦和害怕了。

    每个人都是如此,在兴奋的决定开始之后,面对重重的压力,不自然的会想去退缩,即使是反抗欺压他们的政权也是如此。

    不过,大多数人纵然心中有这想法,却因为担心被他反抗的政权而不敢投降,但是现在,随着这首楚歌里面的透露出的,对于犯事者既往不咎的信息,自然让那些心有二心的叛军彻底意动。

    在他们看来既然汉军敢这么唱出来,那么一定是得到皇帝批准了,既然如此,那么自己还有什么怕的,与其跟着黄穰有饿死的危险,不如现在就翻脸,说不得还能保住他们一条小命。

    东方的天边终于映出一片白光,预示着新的一天依旧是个好天气,可是,在叛军大营里,此刻却是涌现一股悲凉的气息,与那传唱的楚歌一样,令叛军兵卒如同身受,惆怅不已。

    歌声遍遍传来,刺破了黄穰的耳朵,直到过了好久他才醒悟,只是他却毫无办法,除非他有本事将自己麾下兵卒的耳朵堵起来,不然根本没有办法阻止他麾下的兵卒听这“楚歌”。

    虽然黄穰自诩为英雄人物,但是也有自知之明,当年不可一世的西楚霸王项羽,都因为在楚军绝境之下,被韩信这一简单之极的计策给彻底打败,只能慷慨悲歌“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柰何,虞兮虞兮柰若何”的《垓下歌》名句,然后带亲信铁骑远遁,最终于乌江自刎。

    项羽如此,他黄穰又能如何比肩?黄穰可不认为他是和项羽一个级别,毕竟项羽能用八千子弟兵最终灭秦,而他黄穰坐拥十余万众,连一个小小的舒县都没攻破,让他情何以堪?

    最终,没有丝毫犹豫,黄穰直接下令撤退,随着楚歌阵阵,他根本再没有丝毫破舒县县城的希望了,这时候不撤,难道真的等他的军队自己土崩瓦解吗?

    只是,很明显,在汉军唱出楚歌以后,黄穰在下令撤退已经迟了,因为已经有不少叛军兵卒做好出逃准备了……

    “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项王则夜起,饮帐中。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骑之。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柰何,虞兮虞兮柰若何!”歌数阕,美人和之。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摘选自《史记·项羽本纪》

第三百八十七章 人心惶惶汉军至() 
汉皇有德兮,降军不杀,哀告归寄兮,放汝翱翔。何不思故兮,各奔家乡,居家团圆兮,永得安康。

    不止是山丘之上的汉军齐声高喊,少数早就心有二心或者根本不想再反叛,只想回到家乡和亲人团圆相聚,安康生活,宁愿被官府剥削,也不想再遭受这每日都有可能面临死亡的兵卒们,口中也在轻声附和或者心中无声呢喃着那首汉军临时准备好的劝降楚歌。

    一种诡异的气氛悄然在大营里飘散,每个人的脸上都似乎藏着几分异样,不说别人,此刻叛军首领黄穰便是看身边每个人都有一股怀疑的目光,样子神经兮兮的。

    没办法,汉军这一招“四面楚歌”,不只是让叛军有人想逃跑投诚那么简单,还让大营里的各个人之间都充满了猜疑之心,真是明谋的攻心毒计,黄穰即使知道中了汉军的计策,却是一点办法也没有。

    叛军一处营帐里,刚刚在自己渠帅命令下的一名汉兵洪七,正谨慎的张眼望向四处,小声的与自己同队伍里的一名同乡交谈。

    “大石,汉军说了投诚不计前嫌,今吾二人不如带家眷降之,如何?”洪七紧张说道,虽然面前这人与他乃是同乡发小,知根知底,但是谁能知道这同乡到底心意如何,如果这同乡依旧要死硬叛汉,那么对于洪七来说,直接和这同乡说投诚汉军,岂不是和自投罗网差不多吗?

    “七兄,正有此意,只是那沙蛮子看得甚紧,吾等若有异动,其必发现,到时非但吾二人性命不保,亦连累家眷,需慎重行事也。”

    “正是,到时择机便逃,再不撤吾等性命必休也。”

    “善!”

    简短的对话一下子就确认了两人准备联手逃离的事情,他们口中所说的沙蛮子,却是他们这一部的渠帅。那渠帅姓沙,看外人给他起的外号便知,这沙蛮子自然是起义的江夏蛮人,因武力不俗,被选为他们这一部数百人的渠帅。

    两人都知道,这沙蛮子因为非汉人的缘故,是绝对不会投降汉朝的,毕竟叛军这一次反抗汉朝,能弄出这么大的声势,都和他的江夏蛮人族人出力甚多有关。而他们江夏蛮人,本身就有祖先叛汉的前科在,再加上他们可不想继续被被汉人狗官继续剥削,所以要说他们是坚定不移的不会投降的,终究他们有着先例在先,投降的话,多数也是难逃一死,汉朝是绝对不会一而再再而三容忍这些异族人的反叛的。

    因此为了行动的安全性,这两人选择将事情隐瞒,只等到时机一至,他们便各自带着亲属逃离此地,各奔东西,两人是再也不想在打仗了,只想回到家乡故土,在接受汉朝的赦免之后,好好的和家人一起享受天伦之乐,。

    这一幕其实不仅发生在洪七二人身边,此刻在汉军大营各处地方,也都有着无数窃窃私语声。这些声音里多数都和洪七二人讨论的一样,许多叛军兵卒在听完汉军所唱的楚歌后,都是不再想打仗,而是想回家了。毕竟今时不同往日,现在谁也不想和那个最近屡战屡败的黄穰有太多接触,因为大家都清楚,跟着无粮的黄穰继续前进,最终的结果也是死路一条,他们可能不是战死,便是饿死而已。

    东方天空此刻已然发白,叛军各部兵卒在用完他们的米汤后,便在各部渠帅的指挥下,带着他们的家眷赶路,名义上黄穰对大家说的是去其他郡县抢粮,而他们心里却是十分清楚,黄穰不过是营中无粮,再也耗不下去了而已。

    长长的队伍毫无章法的出了被烧了不少的叛军营寨,兵卒们还好,都是刚刚喝了米汤,因里面米粟较多从而保证勉强不饿,所以行军还算正常。可那些跟在叛军大队后面的各部家眷,却是因为米汤里只有汤,根本看不到几粒米粟,是饿的发慌,走路也是困难之极,腹中空空之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