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当然,虽然他们还可以故技重施,继续拉伏泉新派的监者下水,重新建立利益链,但无疑这是非常耗费时间的。而且,以他们对伏泉的认知来看,伏泉既然想到了如今控制盐铁的关键,就绝对不会选择让他们可以轻易贿赂的人,来做监者的。
这不,很快随着刘崇和伏泉的一番对话,他们心中所想,立马变成现实。
坐于上首的皇帝刘崇回道“卿言盐铁贪墨甚重,可有证据?”
“回禀陛下,有。”
“呈上来!”
随着刘崇眼色,中常侍吕强快速下台,接过伏泉手中写满司隶地区好几个监者的贪污证据,交给刘崇。
翻阅着手中的证据,刘崇眼色逐渐难看,而朝堂诸官员,见到这般情景,也是安静一片,因为他们知道监者替换,已势不可挡,没想到伏泉准备的这么彻底,根本不给他们反驳的余地。
事实上,也正是如此,刘崇虽然年幼,但是对于大汉的国情还是有一定认知的,但是当他看到司隶地区的几个监者,在监督盐铁税收后,短短数年内,都暴富起来,就非常不淡定了。
比如,大汉产盐的主要地河东郡,有一个监督河东盐池的郡中小吏,家中并无太多积蓄,据说娶了当地一个豪强远支女后,之后被分派监督起了一处盐池。
结果,在短短两年内,这小吏竟然置起豪宅,并且还能在河东郡买田数百亩良田,其中猫腻,谁都看明白,就是刘崇对于许多政务都不熟悉,也都能猜出那小吏是如何这么短时间里,积累出这么多财富的,只能是在盐池上做手脚了。
当下,刘崇怒而下旨道“骠骑将军泉听令!”
“臣在!”
“诏!令骠骑将军泉,督察天下盐铁监者,凡贪腐者,一一严惩替换。”
“诺!”伏泉行礼回应,而后又继续道“陛下,天下盐铁之地众多,监官无数,若一一替换,恐朝廷贤才不足。况只替换监官,其麾下监吏留之,亦复有贪腐之患,故臣思之,当以考举之法,选拔贤吏,再以朝中有功贤才为监官,如此,方可严绝贪腐之风也!”
“考举之法?选拔贤吏?”刘崇疑惑道“不知骠骑此言何意?”
眼见皇帝上钩,伏泉当下便把他准备用考试的方法,由朝廷派专人出同样的考题,让准备参选为官的人统一在京师雒阳考试,并在这之中,选拔精干贤吏,从而填补替换各地盐铁吏员空缺的以考选吏的方法说了出来。
这话令刘崇这孩子听的得新颖有趣,同样也让在场的其他朝官,也是错愕不已,不过,这些政治人精,细细思索,很快就明白了其中关键。
若是这般选拔盐铁小吏的事情成功,那么伏泉会不会再提议,州郡县里的小吏,也都有朝廷用考举办法选拔任免?
如果这样的话,那岂不是要把朝廷,已经默认的高官举荐和任免自己亲信小吏的权利,给收回来?
一时间,朝堂众高官再次失神,这次,不止是世族豪强的朝官了,就是寒门士人也如此。至于原因,也很简单,世族豪强的高官为了家族利益,不可避免的会举荐自己的亲信为官为吏,而那些寒门士人,一朝得权,为了壮大自己,自然也有举荐亲信为官为吏。
可是现在,伏泉却是要将这举荐的权利从他们手中,变相抢夺,他们能安静吗?
然而,他们想要反对,可是却没办法,毕竟,你能说大家统一考试,互相比较,选择最有才能的人的方法是错的吗?
有的人想要用大汉选官,是看孝顺不孝顺的话来反驳,不过很快就发现,他们反驳很难,因为伏泉根本没有破坏大汉原本的孝廉举荐制度,只是在弥补大汉取吏的方式而已。
孝廉举荐,这是为的选有清名的好官的,并不是取吏的,现在,伏泉献出一个可以选取良吏的好办法,这有什么不对的?
朝官如此,坐于上首的宋太后自然也明白,当下便替皇帝刘崇应下此事,唯有刘崇自己,还没有明白开考取吏的深意,见到母后很少有的主动应承旨意,有些不解。
当然,宋太后自然不会现在就解释,她打算朝会之后,再向儿子刘崇解释清楚。她虽然是个妇人,但到底大族出身,而且也随侍刘宏身边很久,自然听明白伏泉这话里面,那向天下州郡长官要地方小吏任免权的深意,若是可以实施,那么无疑可以大大的加强中央集权。
暂且不提宋太后如何教导皇帝刘崇的,却说伏泉领命以后,第一步便是以骠骑将军身份下令,调集天下州郡亲信兵马,派亲信分批去天下各地审查监者官吏,凡有贪腐人赃并获者,全部没收财产,下狱受审。
一时之间,天下震动,却无人敢为这些人求情,即使这些人里有不少当地世族豪强的远房旁支子弟,也没人出面力保。
这丢卒保车之举,当然不是世族豪强本意,实在是情势所迫,不好参和,毕竟一旦他们出面保这些人,不是把他们在盐铁贸易上那些龌龊事给抖出来吗?
虽然这是天下世族豪强之间公开的秘密,但又如何上得了台面?为今之计,当然是先让那些人下狱,待事情过了,再设法救出。
左右不过是贪腐而已,大汉连马融那样的大儒皇亲都贪腐,只要不是刻意针对,基本上都没事,他们相信,伏泉是不会在贪腐上多加纠缠的。
事实也的确如此,伏泉要的是盐铁上的利益,对于那些世族豪强的贪腐代言人,根本没兴趣,否则他直接把人杀了多省事,又何必将他们下狱?
这么做的目的,还不是给双方缓和余地,明白告诉世族豪强,他只要讨回朝廷该得到的盐铁税收,不想将这事情扩大,反正盐铁贸易最终还是在世族豪强手里,相信他们不会因为损失的钱财而和伏泉闹翻的。
。
第六百七十七章 浴火重生()
自古受命及中兴之君,曷尝不得贤人君子与之共治天下者乎?
及其得贤也,曾不出闾巷,岂幸相遇哉?上之人求取之耳。
今天下尚未定,此特求贤之急时也。
孟公绰为赵、魏老则优,不可以为滕、薛大夫。
若必廉士而后可用,则齐桓其何以霸世!
今天下得无有被褐怀玉而钓于渭滨者乎?
又得无有盗嫂受金而未遇无知者乎?
予曾闻,乡野之间,贤达之才,无用武之处,今广开考举,选拔良吏,使野无遗贤,天下尽为大汉所用也!
上面的是伏泉后来上奏朝廷的《考举选贤令》,后世广为流传,毕竟这是有史以来,第一部建立在公平公正原则下,用考试选拔人才的资料。
很显然,这封后来由皇帝刘崇,原封不动广发天下的诏书,立刻让无数没有家世背景的寒门士人,沸腾不已。
原本,他们需要靠自己的实力,在郡县养孝名养望,这才有可能被州郡长官看中,召入为吏。之后,更得凭着一番努力,被州郡长官看中,方才有州郡长官看在旧情的份上,给他们争取一个孝廉名额,来举孝廉,出仕为官。
现在,明显不同,随着朝廷开考取吏,他们完全不需要花费半生的功夫,去争取一个世族豪强的嫡系子弟,看都不会看的普通小吏的职务。
在伏泉看来,科举制度,毫无疑问是古代国政治制度最伟大的发明,且没有之一。
若是没有科举,在明显比后世还要阶级固化的古代,普通人明显更没有机会,去和世族豪强这些历史阶级势力对抗。
即便是在两千多年后的那个世界,科举制度也依然兴旺发达,并且扩散到了全球,虽然那时的科举制度,已经变换了形式,换了个马甲叫公务员考试,可依旧有数不清的人去为了一副铁饭碗的名额,而努力一生。
想想拉我后世大天朝每年的公务员考试,应考者如过江之鲫,为了一个名额,无数人寒窗苦读,白首穷经。
当然,不止是天朝。其他国家的情况也差不多,安逸、稳定、舒适、体面,就是公务员的代名词。而不管它叫科举也罢,叫公务员考试也好,本质都是一样的,那就是为国家机器寻找操作工,也正因此,才会让无数寒门小民崛起,让他们在越来越阶级固化的社会里,寻得一丝安身之所。
说实话,伏泉也吃不准这个所谓的考举究竟能不能选拔出人才来,以考试,而不是符合当今天下用名望或德行来举荐选拔人才的方式,来选出人才为吏,这多少是有一点风险的。
无疑这是一个很困难的事情,概因自光武刘秀复国开始,汉室因世族豪强重建,再自然在国策上,制衡世族豪强的同时,又不可避免的纵容世族豪强的发展。
但凡法律所不禁止的,世族豪强随便怎么玩,大汉朝廷官府都不会管,于是,工商业由此迅猛发展。
当然,这迅猛发展的背后,是世族豪强的势力不断壮大涌现,而真正白手起家,一步步登顶人生巅峰的人,却是少之又少。
在这段时期里,这些世族豪强,凭借着手里的财富,灵活的头脑和他们腐蚀的官府纵容下,几乎抢占了所有法律允许的赚钱的行业,其中盐铁贸易就是其中最大的根本。
现在,伏泉要撬动这世族豪强的根本,哪怕只是在贸易上,收取原本大汉朝廷该收取的税收,其实都无疑是要了他们的命,他们必然要极力抗争。
因此,伏泉在将各地贪腐监者官吏替换后,就迫不及待的选了麾下历年来忠心伤残退伍兵卒,去往各地担任监官,同时又上奏这《考举求贤令》,号召天下有胆识谋略的智慧之士,寻求那可以晋升为官,从而出仕的道路,
此举,自然是伏泉为了防止那些有兵卒继任,文化素质不高的监官,在监督盐铁贸易时,自身能力不足,从而必须要加派的人手。
毕竟,不说旁人举荐寒门士人,所必须要预防的结党营私的问题,就说伏泉真的把所有举荐过来的寒门士人都招纳,并且任命他们为监吏,这些寒门士人难道就真的会接受为监吏的任免吗?
毫无疑问,大多数寒门士人,明显不会接受这份决议,毕竟,大多数寻求关系,被人举荐的寒门士人,他们的初衷可都是奔着做官去的,如何会甘愿接受自己为吏?
既然如此,伏泉唯有另辟蹊径,除了举荐任命一些自己前世听过的寒门有才学之人,或者他自己亲自考察过的人才外,这为天下盐铁之地选吏的事情,他完全就用考举来选择。
毕竟,能愿意通过考举出仕的,肯定都是已经认可了自己出仕第一步是为吏的现实,毫无疑问,这会让那些参加考举的人,不会有任何的抵触心里,从而免去了一些,不必要的麻烦。
当然,从吏开始步入仕途并不是说他们没有机会为官,甚至登上三公九卿的位置,只是相比较那些举孝廉为官,仕途比他们顺畅许多的人而言,这些以吏为出仕起点的人,无疑在起点上会低很多,同时,在晋升官位上,也会比那些举孝廉为官的人,花费的时间和代价多得多了。
这是科举制度,替代举荐制度的必然趋势,或许很多辛苦苦读的寒门士人,不愿意在起步上比世族豪强中人低,而不愿意参加考举为吏。
但是,相比较那些能够坚持下去的人来说,大多数寒门士人,无疑都坚持不下去,他们很多人,都是家里花费很多代价,才能进入当地私学求学,学到知识的。
想让他们和世族豪强子弟比,在世族豪强子弟都被举孝廉为郎,自己才能得到剩余的孝廉名额为官,明显大多数人,都不可能耗到那个时候。
想想看,刘备这个破落宗室,不是靠着宗族长辈的资助,哪有去卢植处求学的机会?而他在读书完毕后,家中无钱无势,不说回乡举孝廉为郎了,就是连个乡野小吏都做不起,只能借着卢植、公孙瓒的名头在家乡鬼混,甚至最后一个士人知识分子,只能从一个天下读书知识分子都瞧不起的老革入仕,并且一辈子都摘不掉这名头,可见落魄寒门士人的生存。
再说大儒郑经,少年时候家里父兄供养他读书,不在乎他不事生产,可是到其成年,却是根本负担不起他的读书费用,只能逼得才名远扬的他,最终等不到举孝廉为郎的机会,只能从一个乡下小吏作为仕途起点,其中艰辛,想想便知。
现在,伏泉想要的,正是如刘备、郑经这些,有一定才华,却根本没有机会出仕为官,甘愿为吏的人,作为他撬动大汉孝廉举荐为官的基石。
他相信,只要这开考取吏的方法能够实行下去,随着中央到地方,通过考试成为吏的人越来越多,并且这些小吏也逐步成为高官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