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护城桥倒下使战局开始急转直下了,李孝恭看到了攻破壶关的希望,他厉声喝令:“攻城槌上!”
百名披着铁锁甲的唐军士兵抱着近十丈长的撞城巨木,在数百面盾牌的密集防护下,一次又一次地向城门冲击,城头上隋军的弓箭、滚木、铁汁都无法撼动这只百足铁甲虫。
“轰!”
城门在晃动,壶关在颤抖,城砖和泥土扑簌簌落下,铁甲百足虫再次后退数十步,在一阵如野兽般的嗷叫声中,巨木携带着万斤的力量,再一次向壶关门疯狂地冲去。
又是一声惊天动地的闷响,城墙在剧烈晃动,城上隋军士兵站立不稳,纷纷跌倒,壶关大门已经摇摇欲坠,壶关的失陷眼看难以避免,许多隋军士兵都绝望地闭上了眼睛。
然而而就在此时,身后的山谷内忽然传来了低沉的号角声,俨如横扫山谷的风暴,响彻山中的雷鸣。
尉迟恭亲率一万援军在最关键的时刻杀到了壶关。
正在大营内督战的李孝恭听见了山谷内传来的号角声,他一句话也说不出,半晌才长长地叹息一声,“天意如此啊!”
。。。。。。。。
中都,科举考试已经过去了十天,终于到了发榜的日子,这次科举考试,中都和长安一共有九万人参加,其中中都四万七千人,而长安则是四万两千人,两地人数相仿,而录取也惊人的一致,都是录取一百人。
另外中都的太学将招收五千名优秀的士子就读,长安也同样模仿,招收四千余人在太学读书,两地太学都提供免费食宿和每月粮食补贴,两座都城无形中的竞争十分激烈。
由于明天就是发榜的日子,这两****内都在忙碌此事,中午时分,在内史省天赐楼内,十几名重臣高官正在协商录取名单之事。
张铉此时在高句丽率军作战,他无法参与规模盛大的首次科举,张铉便任命吏部尚书韦云起为主考官,卢倬和杜淹为副考官,又令六部尚书和内史、门下两省高官组成合议团,共同决定录取名单,同时令御史台负责全程监督,确保此次科举录取的公正。
合议团的主事为内史令苏威,苏威除了在重大事件中敢于坚持原则外,在其他朝务诸事中都喜欢当和事佬,这次科举对他而言也谈不上什么重大事件,所以他一如既往地表现出了善于和稀泥的本色。
虽然张铉要求公正录取,但事实上很难办到,很简单,如果被录取士子都集中在河北地区,那对别的地区士子就显得不公平,由于参考士子和各地世家都有千丝万缕的关系,这样就会打击各地士族对中都的支持度,这些道理大家都明白,所以众人一致决定,进行地区名额分配。
但在具体名额分配上,众人的意见却起了分歧,卢倬和崔焕代表着河北士族的利益,他们要求河北士子名额占到四成,而裴矩代表并州士族利益,韦云起则代表山东士族利益,郑善果则代表了中原士族利益,萧瑀和虞世南同为江南士子代言,希望不要忘记南方,就连一贯和稀泥的苏威,言语中也不免有几分偏向关陇士族。
不过争吵归争吵,但最后还是要拿出一个方案来,苏威便在这时发挥了他和事佬的天赋。
苏威重重咳嗽一声,对窃窃私语的众人道:“大家安静一下吧!”
众人渐渐安静下来,苏威这才缓缓道:“明天就要发榜了,我们还在争论,这样可不行,而且齐王殿下临走时再三叮嘱,要我们把这件事办妥,可我们一连两天都在争论中度过,这样可是辜负了齐王殿下对我们信任,这样吧!我拿出一个方案,然后大家表决,赞成者超过半数就通过,大家看看是否同意。”
韦云起点点头道:“苏相国说得对,这样争论下去不会有结果,当断不断,反受其乱,我们是该做个决断了。”
众人纷纷表示同意,苏威便道:“我的方案很简单,我们先按这次科举考试成绩从高到低录取五千名太学生,然后在这五千太学生中分籍,看各地区所占比例,然后科举就按照这个比例来录取,比如河北士子占了三成,那么河北士子就录取三十人,并州士子占一成,那并州士子就录取十人,至于这百人的最后排名,就按照他们考试才学来排列,这就是我的方案,大家举手表决吧!”
苏威首先举手,紧接着韦云起也举起手,众人沉默良久,也陆陆续续举起手,十四个参会人,十一个举手同意,只有裴矩、卢倬和李景没有同意,裴矩和卢倬觉得方案不妥,而李景则根本就不同意按地域划分比例,他主张一视同仁,只按才学高低录取。
苏威并不在意李景的态度,他看了一眼裴矩和卢倬,歉然道:“两位,抱歉了!”
第717章 名额分配()
卢倬确实不满苏威最后的方案,他知道如果按照苏威的录取方案,河北籍士子最终录取者将不到两成,将远远低于自己坚持的四成名额。
事实上这次名额争夺迟迟达不成妥协,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在卢倬和裴矩的坚持,卢倬要求河北士子占四成的比例,裴矩则要求并州士子占两成比例,这两个地域就占去了六成,别的地区怎么可能服气。
而苏威的和稀泥实际上就是剥夺了卢倬和裴矩所坚持的利益,自然令卢裴二人十分不满。
卢倬当然也有自己的依据,他事先有过调查,这次来中都参加科举的士子中,有近四成是来自河北各郡,由于中都本身就位于河北,河北士子来中都参加科举很方便,大量士子从河北各郡涌入中都。
再加上河北是新隋的基础,所以卢倬完全有理由认为首次科举应该照顾河北士子,作为河北士族领袖,卢倬肩头担负着河北各地士族对他的期望。
但合议团最终以表决的方式通过了苏威的方案,令卢倬既无可奈何,也十分不满。
从天赐楼出来,正好到了午休时间,郑善果对卢倬笑道:“我官房里有瓶好酒,卢兄一起去喝一杯吧!”
卢倬勉强笑了笑,“改天吧!今天我正好有点事。”
“那就算了,不打扰卢兄,先告辞了。”
郑善果拱拱手,转身走了,这时,崔焕走上前低声道:“大家都在玉兰酒肆,如果卢兄去不了,我给大家说一声。”
卢倬叹了口气,“这个时候我怎么能逃避,一起去吧!”
两人出宫上了马车,向太学方向驶去。
在太学西北角有一座占地约五亩的大酒肆,叫做玉兰酒肆,开业刚刚两个月,是赵郡李氏在中都花重金购置的一块土地,短短时间内便成了中都数一数二的大酒肆,开业至今每天客人爆满,生意极为兴隆。
这里同时也是河北重要士族的聚会之地,十几名河北世家出身的重臣定期在这里聚会,此时,三楼的苍鹿房内坐满了二十几名官员,全部都是河北籍的朝官,今天大家聚会是为了给新任兵部侍郎李清明接风洗尘,由李清明的父亲李仁寿摆酒请客。
尽管房间里众人饮酒吃菜,谈笑风声,但还是有一种难以掩饰的尴尬气氛,在房间一角,李仁寿独自坐在一张小桌前喝闷酒,显得非常闷闷不乐,李仁寿原本出任尚书左丞,但儿子李清明出任兵部侍郎后,李仁寿便被改任为赵郡太守,尚书左丞一职由王善接任。
李仁寿倒不是为出任太守而烦恼,赵郡太守一直便由李氏族人出任,像隋文帝时代的赵郡太守便是由李靖的父亲李诠出任,所以李仁寿出任赵郡太守也算是天经地义。
但李仁寿今天不高兴的原因是儿子李清明借口身体不适,不出席给他举办的接风洗尘宴,着实令李仁寿丢了面子,李仁寿又不能当众发怒,只得回去后再和儿子算帐。
这时,一名官员笑道:“听说今天相国们在天赐楼商议,决定科举录取名单,不知现在情况怎么样了,名单有没有下来。”
“韩兄搞错了吧!今天可不是出名单,而是决定名额分配,利益还没有摆平妥协,名单怎么可能出得来。”
“说得对,我听说这次参加科举的考生中,光我们河北的士子就有一万六千余人,占了近四成,最后录取名单中,我们河北士子至少要有四十个名额才对,要不然就不公平了。”
众人纷纷应和,录取的士子也主要是去河北和青州各县为官,当然要以河北士子为主。
就在这时,有人在门口喊道:“卢尚书和崔尚书来了。”
众人纷纷起身,只见卢倬和崔焕快步走进房内,几名重要世家的家主连忙上前去见礼,卢倬摆摆手,“大家请坐下吧!不必多礼了。”
众人又重新坐下,卢倬和崔焕也在留给他们的座位上坐下,卢倬看了一眼李仁寿,见他闷闷不乐,又发现他旁边位子空着,卢倬找了一圈,却没有看见李清明,便问道:“仁寿,清明呢?”
李仁寿苦笑一声,“他昨天去军营考察,可能有点受凉,今天一早他头疼得厉害,身体也不舒服,便说不来了。”
卢倬一怔,这算什么理由,今天可是给他接风洗尘,再是身体不适,也应该露一露面才对,清明可不是不懂人情世故之人,卢倬想了想,估计是他们父子二人之间产生了什么家庭矛盾,卢倬便不好再多问了。
这时,崔焕族弟崔少安问道:“不知科举名额有结果了吗?”
房间里顿时鸦雀无声,所有人都向卢倬和崔焕望来,这关系到每个家族的切身利益,他们都有子弟和门生前来中都参加科举,光卢氏家学的子弟就来了四百余人,博陵崔氏家学也来了数百人,当然对这次科举看得极重。
卢倬的脸色十分难看,低头喝酒一言不发,崔焕见卢倬不吭声,他便笑了笑,对众人道:“这件事朝廷已争论了两天,大家都相持不下,今天苏相国提出一个方案,先按科举成绩录取五千名太学士子,然后再按太学士子的地域比例为基准划定各地的科举录取比例,这个方案已经表决通过了。”
大堂内的议论声顿时响成一片,连李仁寿也暂时忘记了儿子带来的不快,他也同样关心李氏族人和门生的科举情况,李氏族人和门生来了两百五十余人,这关系到他们李氏家族能否振兴。
李仁寿咳嗽一声问道:“那崔兄觉得按照这个方案,我们河北士子被录取可以占到几成?”
房间里再次安静下来,这时,卢倬叹了口气,缓缓道:“事到如今,我就坦率地告诉大家,前五千名士子我们已经划出来,三场考试中只要一场考试能得上上评就能进入前五千名,其实已经统计出来了,五千名士子中,河北籍士子占了九百人,不到两成,也就是说,一万六千名河北士子中最终考进前五千名者只有九百人,出乎我的意料啊!”
房间里顿时象炸开了锅,众人都急了起来,这样的话,河北士子被录取者连二十人都没有,要知道新隋可是以河北和青州为根基,如何待河北如此之薄。
“不行,这样不公平,我们不能接受!”
不知是谁先叫嚷起来,顿时引起一片不满之声,卢倬重重一拍桌子,怒喝道:“这是朝廷做出的决定,你们身为朝官,想反朝廷吗?”
“但这不是齐王殿下的决定!”
有人嘟囔一声,顿时激起众人的一片共鸣,这分明是趁齐王殿下不在,利用科举来谋取私利,如果齐王殿下在,谁敢这么明目张胆地欺负河北士子。
“这件事已经定下来了,闹也没有用,有本事等齐王殿下回来后你们再告状,现在不准任何人闹事,辽东正在作战,谁也不准动摇军心,否则就休怪我不念旧情。”
众人只得沉默了,卢倬不想再呆下去,起身便怒气冲冲走了,崔焕觉得自己留下也不妥,连忙起身跟着出去了,过了半晌,有人冷冷道:“人说朝中有人好做官,看来我们河北系朝中无人啊!”。
第718章 游行风波()
午饭后,李仁寿直接回了府,他已经被任命为赵郡太守,两天后就要去赵郡上任,这两天他朝中无事,主要处理一下家中琐事。
虽然马上就要去赵郡上任,但李仁寿心中着实不高兴,主要是儿子李清明今天不肯出席接风宴会让他感到十分恼火。
其实儿子李清明一直是他的骄傲,在河北各大世家的子弟中,只有他的儿子最有出息,出任兵部侍郎兼齐王帐下录事参军,不仅有官职还有军职,深得齐王信任,就连卢倬的儿子卢庆元也比不上他的成就,那可是齐王妃的亲兄。
李仁寿回到府中,他的怒气也稍稍平息一点,他知道儿子是十分谨慎之人,不会无缘无故拒绝出席宴会,必然是有什么原因。
李仁寿在书房坐下,便对侍女道:“去把二公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