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宋工程师-第6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售外,到时也可以应急使用,这样也能解决一些问题。”

    顿了顿,高峰又道:“还有,我们可以把部分难民向济州岛转移,这样又可消化掉一批人。”

    几项举措一出来,仇悆终于眼前一亮,他现,若是这样来安排,就是有大量难民他也能应付。

    交待好仇悆,高峰又转向杨邦乂:“杨大人,任何事都要做好两手准备,我们树大招风,肯定会引来觊觎,因而还在加大军备。”

    杨邦乂对高峰这句话有些莫名其妙。县城一直抓军备抓得很好,不但把乡兵组建起来,还有专职的教练,更是多方行动,不断提升战斗素质,可以说,这一军之乡兵,绝对不亚于大宋的禁军,更有甚者可以比拟最有战斗力的西军。

    如此强大的军备,高峰还说在加大军备,岂不是说他对现状不满意?

    “大人,我们之前养了二千五百名,即一军乡兵,除去济州岛的一千名,随船下西洋的五百名,还有一千名乡兵在本县听用,后来,根据大人的建议,又增加了一千名乡,这里里外外就有三千五百名乡兵了,如此规模就是放在任何一个县境也是庞大的存在……”

    杨邦乂说到这里嘎然而止,意思却很明显,军备都如此规模了,还如何加大?

    本以为这样说,高峰会认可,哪知高峰听后却摇了摇头,说道:“不够,杨大人,这远远不够。”

    “不够?”杨邦乂感觉到了纳闷。

    就算天下大乱,还有朝廷的军队进行保护,你一个地方县府要那么多军人干什么?

    高峰懒得多做解释,直接安排道:“先,按现有县境的人口计,全县应有二万名乡兵,因而我们还有巨大的缺口,再者说,此为特殊时期,乡兵还应扩大,那就招至三万名吧。这些乡兵全部按兵士的要求进行训练,不得马虎。”

    接着又道:“其次,作为民众,必须具有起码的防护和备战知识,否则很难在乱世中存活下去,因而,对民众进行集中训练和演练必不可少,此事以必备技能要求全县民众都要参与并掌柜。”

    “还有,以大保为单位编制一定数额的兵器、马匹、粮草等军事物资,统筹统管,以备急需之用。”

    “最后……”

第449章 敲打敲打() 
“最后,要建立联防联动机制,以应对突事件。”高峰讲道,“在重要村寨、路口、桥梁、码头驻军设卡,对过往行人、行商和士卒进行盘查,做好登记和延伸管理制度。各村各寨要自行组织起来,以驻地安全为要务,建立警戒制度和午查夜巡制度,同时军民联防联动,互享信息和资源,确保整个县境上下一心,稳如磐石。”

    “总之一点,就是要求士卒不惧死,民众不慌乱,他们要指挥得当,进退有度,巡防有力、援助有效。”

    高峰一口气说完,直听得杨邦乂瞠目结舌,无法平静。他不是做不到这些,而是认为高峰夸大了做法,这样下来要投入多少人力、财力、物力和精力才能做到,有必要吗?

    看出他的疑惑,高峰只得讲道:“此事倒也不急,可以按轻重缓急分步进行,争取三年内全部完成。”

    三年计划,倒可以接受,杨邦乂躬身领命,却还是问了一句:“宋江起义之事如何处理?”

    高峰的一系列安排都是缘于宋江起义,很多事情也是一种推测,但防微杜渐还是必要的,因此才有了上述措施。可是如果把宋江的起义及早控制住是不是会好上一些呢?

    梁山泊属郓州,距丰’县也就两百里,若派保家军前去,一日便可来回,就算攻上水泊耽误一些时间,也不会过三天便能解决战斗。因而,在朝廷还没有派大兵前去时就把起义消灭掉,这样更有利于整个事态。

    可以想像,身边有这么一个反叛势力存在,丰’县刚刚营造出来的经商形势势必受到影响,更主要的,杨邦乂还怕宋江之流慕名而突袭丰’县,那样损失就更大了。

    当然,这个话题早就问过,高峰一直没有回答,此时也该做出答复了。

    “我的意见很简单,就是任其所为,不管不顾。”

    高峰的话音一落,杨邦乂和仇悆同时惊问起来:“为什么?”

    “为什么?”高峰嘀咕了一声,转身望向窗外,指着一棵满身疮痍的槐树说道:“它病得不轻,是该敲打敲打,让它醒醒了。”

    这句影射,杨邦乂和仇悆自然听得明白,是在说大宋已病入膏肓,需要用药让它清醒清醒了,而这剂药就是宋江起义。

    相对于其它造反活动,宋江起义打的口号是“劫富济贫、替天行道”,这就说明其不会伤害普通百姓,或者说它不是以伤百姓为目的,而其目标瞄着的就是官府。

    官府也该需要这么一件事来冲击一下了。多年来,腐化堕落、欺上瞒下、软弱无能已成为大宋官府的代名词,而朝廷中的一帮人还浑浑噩噩,醉生梦死,根本不知道下面的情况,如果一直这样下去,大厦倾倒已是不远。

    宋江起义就是一剂清醒剂,让官家清醒清醒,让朝臣清醒清醒,使他们明白,若再胡作非为下去,都得死翘翘。

    这剂药或许不能治愈大宋,可能连治疗都算不上,但它能给人以警醒,让那些当权者有种危机感,使他们在祸国殃民的时候考虑一下后果,这样,也许能唤起更多人的良心。

    当然,这可能只是一个天真的想法,朝廷那帮人根本不会当回事,但无论如何,它总会有那么一点效果,只要有一点触动就是收获。

    高峰是抱着这个想法来处理这件事的,他同时也想通过这件事来看看大宋官兵,以及宋江一行的真正能力。史上的三十六人居然“横行齐、魏,官军数万,无敢抗者”,这是一种什么样的豪气,另一方是什么样的懦弱,这相互映衬之下又是多么地震撼!

    “不管不顾”的观点,实际上杨邦乂和仇悆更能接受。宋江造反自有当地官兵缉捕,其它州县并无权限追剿,否则就是越权了。

    当年高峰派人四处剿匪,也是化装后悄悄进行地,不然,早就麻烦上身了。宋江一行造成的影响更大,若再偷偷地进行,定然会让朝廷和其它官府盯上,这种出力不讨好的事情最好不要去干。

    “大人,若是宋江一行盯上我们怎么办?”理解了高峰的观点,杨邦乂便把最担心的一件事提了出来,而这件事更关系着丰’县还能不能继续展下去。

    历史上宋江一行虽然到达过徐州境内,但是从沂州杀进来的,也就是说,他们并没有来过丰’县。

    此一时,彼一时,那时的丰’县还无名无利,宋江一行自然看不上,因而不做打算。现在又是不同,丰’县有名有利,若能到此溜哒一圈,收获定然不小。

    当然了,这里有较大的利益不假,可它也有强大的兵力,那是明眼人稍加分析就能得出的结论,相信宋江肯定不会忽视这一点。因而,来此有机遇,也有风险,这种有利有弊的事情,只看你如何选择了。

    “嘿嘿。”高峰阴险地笑笑,“我还怕他们不来呢,若来,岂不是正中下怀?”

    别人拿宋江没有办法,他可有的是办法,只要他们敢来,定叫他们有来无回。高峰可不想当个软柿子。

    “只有千日做贼的,没有千日防贼的,只怕防不胜防。”杨邦乂担忧地说道。

    “无妨。”高峰摆手说道,“这帮人虽然行踪诡秘,却也不是毫无破绽,他们的一举一动自然有人盯着呢。”

    他自然有信心。夜鹰早就在梁山周边布满眼线,此时,更多的成员已赶向那里,其目的就是要把各种情况收集完全,也就是说宋江早就被他盯死了,哪里还能偷袭?

    此种安排高峰自然有目的。了解宋江和官府的动向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却是锻炼夜鹰。

    夜鹰这几年展的度很快,其中的人员自然良莠不齐,很多人在里面混日子,高峰就是要借此机会选拔一下人才。

    下一步夜鹰的工作更为重要,高峰不得不提前进行筹划,否则,他真不知道将来夜鹰还能不能起到作用。

    “胜负关键在于信息。”高峰先要打好的就是信息战。

第450章 宣和不和() 
“怪事年年有,宣和特别多”,这是后世评价赵佶在位26年,使用了六个年号,而对最后一个年号“宣和”进行的定位。

    宣和,始于1119年2月,终于1125年秋,历时七年,随着赵佶让位给赵恒,改年号为靖康,北宋旋即进入死亡倒计时。

    赵佶是一位“诸事皆能,但是独独不能做君王”的皇帝,他一生爱好广泛,诗、书、画、园艺、美女和迷信等等诸般都爱。从这些爱好中可以看出,他十分喜爱享乐,而又把这些享乐寄托在天意上。

    确实是天意,作为宋神宗的第十一子,本来就不该是他的皇帝,可转了一圈,还是落到了他的头上,若说没有冥冥之意,谁也不信。

    因而,在经过起初的一腔热血受挫后,他开始按自己的想法经营朝廷。

    大观四年公元1110年十一月初三日,赵佶在圆丘祭祀天地,鉴于连续出现旱灾、彗星等,于是宣布次年改元“政和”,意为“政事和顺稳定”。

    《尚书》云:“庶政惟和,万国咸宁。”这就是“政和”的出处。

    政和历时八年,是赵佶所用六个年号中最长的一个,而在这一时期也确实如他所愿,政事和顺稳定,无天灾、无叛民、无外侵,他也是在这一时期真正享受到做皇帝的美妙滋味。

    一切的一切都是如此美好,一个年号便让他心想事成,赵佶在享乐之余十分得意,于是在政和七年,自称是神宵帝君下凡,令道院册封为“教主道君皇帝”。

    政和时期的辉煌,赵佶十分满意,而这个年号也令他极为得意,如今更是教主道君皇帝,他的愿望岂能不容易实现?

    到了政和八年公元1118年十一月初一日,这日恰逢朔旦与冬至重合,这是“得天之纪”的喜事,而次年又是赵佶即位20年,也是喜事,于是宣布改元“重和”,意为“天下双重和顺”。

    只是这个年号只用了三个月便取消了,因为“重和”与先前辽兴宗的“重熙”有些雷同,所以赵佶决定再换一个更有深意的年号,那便是“宣和”。

    嵇康《琴赋》序:“可以导养神气,宣和情志。”“宣和”便是“天下疏通调和”的意思。

    实际上,赵佶的这个愿望并不高,他只期望天下平平和和的就行了,不要有纷乱,不要有天灾,更不要有外侵。

    为了保证宣和的顺畅,赵佶甚至还把专门收藏字画的宣和殿改为了保和殿,以防二者相冲。

    就是如此简单的一个愿望,赵佶还是以教主道君皇帝的身份来祈佑,结果却仍然是宣和不和。

    宣和年号落成,一开始便令“教主道君皇帝”吃了个大苍蝇。

    此事首先从一个叫林灵素的人说起。林灵素,中国道教名人,字岁昌,温州永嘉人。家世寒微,少曾为苏东坡书僮。

    有一次,苏东坡问其志,笑而答曰:“生封侯,死立庙,未为贵也。封侯虚名,庙食不离下鬼。愿作神仙,予之志也。”于是“发愤弃去为道士”。

    从道教后,志慕远游,后得其书《五雷玉书》,由此能行五雷法。政和末年辗转来到京城,恰巧此时教主道君皇帝得封,正是弘扬道教的最好时候。

    道君皇帝接见了林灵素,问他有何道法。林灵素答道:“臣上知天宫,中识人间,下知地府。”这是无所不能的意思了。于是道君皇帝欣喜,把他留了下来并给予重用。

    林灵素得势,其权势可与宰相执政相比,被京师人称为“道家两府”,出入前呼后拥,甚至与诸王争道,对百姓更是作威作福,任意欺凌,京师人民对其深恶痛绝。

    为了压制佛教,林灵素还向赵佶建言,改称佛为大觉金仙,和尚为德士。赵佶居然准奏了,并于宣和元年正月下诏,改佛为道,易服饰,称姓氏;左右街道录院改作道德院,僧录司改作德士司,隶属道德院。不久又改女冠为女道,尼为女德。

    可是好景不长,没过几个月,京城发大水,赵佶便命林灵素施法退水。

    当林灵素领令率领徒弟们刚登上城,百姓闻讯便举着木棍蜂拥而来,争着要打死他。林灵素只得仓惶逃走,才免得一祸。

    赵佶此时方知林灵素为百姓所痛恨,因而心中不快。又几日,林灵素在路上遇到太子赵恒,因其傲慢,根本不加回避。赵恒气不过,找赵佶告了他一状。

    赵佶终于大怒,贬林灵素为太虚大夫,斥回温州故里。又命江端本通判温州,监督于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